林蕾,叶飞霞
微博作为现代化新兴的传播工具,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面对面的灌输不同。微博是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信息的平台,用户可以将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情写成一句话,或发一张图片,通过电脑或者手机随时随地分享给朋友,一起分享、讨论;还可以关注朋友,即时看到朋友们发布的信息[1]。因而具有鲜明的及时性、便捷性、平等性和互动性的优势。如何将微博应用于高校思政教育中,让微博有效地服务于思政教育,充分挖掘微博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发挥出独特优势,进而丰富和发展思政教育的深度、广度和精度,是思政教育研究的新课题。
可以透过微博的内容发布、微博的个性化特征、微博的传播效果、微博可以承载思政教育内容4个方面进行可行性分析。
微博信息产生的便捷性使得微博内容创建跟发布变得容易,思政教育者和思政教育对象都可成为信息的发布者,思政教育双方均可以透过微博,发出自己的声音。
伴随微博的出现,140个字限制,在很短的时间内,大学生就创建完成一条信息,内容的生产极其简单。又因为其内容的个性化、对象的多元化,对内容的质量、传播的效果无需过于在意;信息接收者在接收微博信息时,对于该条信息的语法要求、逻辑结构并不会过于在意。加上使用微博时的移动性、实时性和便捷性,大学生的信息发布变得简便快捷。自由地创建内容,完成多向沟通是微博作为传播媒介的优势所在。传播路径的中心化和信息传播的中心化在使用微博时都不再存在。使用微博进行信息发布,也让发布者具有自我感。
在此条件下,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随时随地发布和接受信息,教育对象也可以任意时刻发布和接受信息,利用这些信息传播思政教育的内容,微博就能够成为思政教育的工具。
微博平台的大众化、平民化,加上信息发布的便捷性,无论是学校组织、思政教育工作者还是学生,各个层级组织、每个人都可以是新媒体。在微博中,信息的传播广度代表了微博的影响力的范围,而影响力则是来源于关注该微博的粉丝的数量。换言之,粉丝数量的多少代表着该微博主有多大影响力,发布的信息传播有多广。
与此同时,高校、团委的官方微博账号往往是由高校专门运营团队进行维护的,在言论发布上比较谨慎,声音较单一;由于个人微博发布的言论相较官方组织发布的言论可随意些,因此具有影响力的思政工作者、教师、学生个人微博账号更有个人特点,因此也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个人微博多是表达自己的思想,也更容易获得粉丝青睐,受信任度更高,更易获得影响力。例如,2013年11月,福建师范大学团委副书记陈志勇在新浪微博上@陈志勇微博就拥有28万多个粉丝,受关注程度远远高于福建师范大学团委的官方账号@福建师范大学团委1万多名粉丝。在这种情况下陈志勇通过个人账号在微博上发出的声音,其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会远远强于“福建师范大学团委”的官方账号。在微博这个大平台上,陈志勇的个人品牌价值明显超越了学校团委的品牌价值。对于思政教育工作者来说,拥有特色鲜明的个人微博,且微博有较高的可信度,学生粉丝也乐于追捧。因此,利用微博进行思政教育就可能因为微博的知名度而扩大思政教育的传播面和信任度,从而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以微博为载体进行思政教育工作,创新了思政教育的形式,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内容。学校官方各级组织可以利用微博,发布动态要闻、大型活动咨询、为同学们提供服务;思政教育工作者等凭借个人微博,在课堂内外,与大学生们相互互动,进行沟通交流,倾听心声,解决难题;教师群体也可通过微博,利用图片、视频等活泼生动的形式,以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思政教育。思政教育的内容还可以充分利用微博的各种功能进行信息传播,包括超链接等,如将微博运用到政治理论学习中,利用微博及时发布新闻、心得等的链接,也在网上发起热门话题讨论。由于微博中的讨论克服了面对面的讨论的局限性,对于大学生参与思政教育理论课的学习热情、提升学习政治理论的自觉性都有重要意义。
在媒体还未出现的时代,信息传播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相互认识的关系基础上的,虽然传播速度较慢,但是有诸多好处。其中,基于相互熟悉、相互信任的消息传递是最重要的,信息的传递以及再次传播程度都较好。媒体出现后,信息源多样化让人们可以透过多种订阅方式获取信息,与此同时,信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都是其优点,但也丧失了信息传递间的信任关系。可以说,微博的传播方式融合了两者的优点,因为微博的内容传播是透过人与人之间相互关注、转发等网络,层级式地铺开的,既有前媒体时代的传播模式的信任关系,信息能够被较好接受,又有媒体时代信息覆盖面广的优点。
微博内容的传播方式被称为“病毒传播”,即一条吸引人的微博内容被发布,看到信息的粉丝首先转发了该条微博,而转发粉丝的粉丝又会看到该条微博,信息的阅读次数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多。在此种传播模式下,关注者基于信任,关注了微博主发布的信息,加之基于信任链条的人性化的特征、实时性的特征,信息以裂变的方式进行再传播,这也造就了微博这种信任的传播模式。比如在福建师范大学@陈志勇微博转发@福建师范大学学生会的微博时,@陈志勇微博的所有粉丝的页面都会看到@福建师范大学学生会被转发的那条微博内容,@福建师范大学学生会转发@陈志勇微博的某条微博时,效果也一样。这两个富有影响力的微博间互动转发热门热点微博,也能够同时进行宣传,增强了效果。可见,利用微博可有效放大传播和教育的效果。
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传播媒介的兴起是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也得到了大学生们的追捧。在高校中,向大学生传播微博使学生能够在信息爆炸的网络中,增强其鉴别信息的能力,学会去伪存真。与此同时,因势利导地培养学生使用微博、传播网络信息等良好的规范行为,以期能够在微博平台上达到树立大学生思政教育新理念的目的。
高校思政教育微博体系构建的目标具有普遍性意义,主要由以下3方面组成:
一是努力被学生接受。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真诚地与大学生进行沟通,切实透过微博为学生解决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心理等方面碰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们广泛关注热点话题,了解最新的生活方式;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并以独特的视角进行分析解读,达到被大学生们接受的目的。
二是力求被学生喜欢。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换位思考,将自身的视角转移到学生的角度,主动接受被大学生们热捧的新鲜事物,拓宽视野,扩大自身的知识面;善用大学生们广泛使用的流行语言表情达意,形成幽默化、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对社会热点话题进行权威点评,引导舆论。借助如上方法,达到被学生喜欢的目的。
三是以期引领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者将传统的思想观念、教育主题以幽默、个性化的表达方式表达出来,被大学生接受、喜欢认同后,思政教育工作者还要主动地关心、了解大学生不同阶段的思想观点的变化。透过微博将自身的思想观点,在微博或者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从而与高校学生形成认同,达到生活方式、思想方法上的共享,进而促成对学生在思想观念上的引领。
探索形成以高校官方组织微博群为核心,以共青团、思政教育工作者微博群体为主体,涵盖高校各级学生组织、学生个体的微博集群。融思想教育、日常管理、全员育人为一体来构建微博体系;并着眼于微博内容的内涵建设,使其成为具有服务学生、亲近学生、引领学生的功能。
(1)构建服务学生、亲近学生、引领学生的高校官方组织微博群。在网络中,高校官方微博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学校在虚拟网络中的符号;二是学校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载体之一;三是学校进行舆情研判的工具之一。该微博群,可由高校党委宣传部牵头,协调学校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构建。利用高校官方组织的微博集群,沟通交流、进行重要信息的发布、服务广大师生、解疑答惑等。在微博集群前端与大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在后台进行信息反馈、舆情研判等。
(2)构建交流、分享、引领的共青团、思政教育工作者微博群。该微博群由各级共青团组织、团委老师、思政理论课老师、辅导员等个人微博相互关注而形成的。该微博群发布的内容主要涉及:一是与学生沟通交流、解疑答惑,了解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掌握学生日常思想动态。二是思政理论课老师分享课程学习内容,思政教育工作者分享心得体会。三是在沟通交流、分享进步的基础上,进行思想引领,从而达到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的。
(3)构建参与、交互、开放的学生组织和学生的微博群。这是由各级学生组织、班级、学生干部、学生个人等微博相互链接而形成的微博集群。该微博集群主要涵盖三个方面:一是海量的大学生个体微博。个体微博如实地反映大学生真实的学习生活状态,是整个思政教育微博体系的主要服务对象。个体微博参与度的提高,是实现微博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二是学生干部的微博。透过学生干部微博,通过学生榜样的示范,以期在舆论中引导广大学生进行效仿,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三是各级学生组织、班级的微博。这类微博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一方面可发布学习、生活相关信息,多方面服务广大同学,有利于增强组织凝聚力;另一方面,其发布活动信息也是校园文化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繁荣校园文化。
1.微博体系前端:着力推进高校微博矩阵型建设
在微博营销中,使用的PRAC法则倡导“2+N微博矩阵模式”:即以品牌微博、客户微博为主平台,补充添加运营领导员工微博、粉丝团微博、产品微博及活动微博。将PRAC法则运用于高校微博矩阵建设,形成高校思政教育微博体系[2]。高校思政教育微博体系构建涵盖了高校思政教育微博矩阵型的账户建立、架构设置、主要内容、使用效果评估四个部分。
(1)高校思政教育微博矩阵的账户建立。高校要先完成官方认证,具有公信力,并可获得微博网站的技术支持,这样有利于将微博打造成高校宣传的新平台,进行思政教育的新平台。
(2)高校思政教育微博矩阵的架构设置。根据每个微博集群的主体不同、作用不同,架构起相关的微博、微博集群。要注意官方组织的微博应由学校相关部门,如校党委宣传部进行统一备案、管理。
(3)高校思政教育微博矩阵的主要内容。在微博矩阵中,不同的微博集群有不同的作用,以多种形式发布各种类型的信息,但在微博发布的内容内核构成有一定共性:一是学校要闻。在微博矩阵中,官方组织的微博可以充分发挥其宣传功能,及时发布校院的各种要闻,透过微博与网站,实现相互链接、共同传播。在微博上,由于140个字数限制,加上微博信息传播中的即时性,有利于关注者在最短的时间内知道学校的各种动态,保持信息发布者跟接收者的接触,进而提升官方组织在微博中的形象。二是补充信息。多样化的微博操作方式、迅速化的信息传播方式让微博克服了其他网络媒介如博客等的局限性,可以实现快速便捷的信息传播,如对重要的大型会议、活动、运动会等现场直播等。比如,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千村观察”活动,学生返乡后,拍摄下自己家乡的变化并直接@FAFU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所有的照片在@FAFU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里展示出来。一方面不同地方的风貌既吸引人的眼球,另一方面也很好宣传了本次实践活动。三是转发。转发微博对重要信息的传播意义重大,也节约了宣传的成本。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同一种内容,主微博与微博各自发信息。第二种自上而下,微博群积极转发主微博的信息。第三种自下而上,微博群向主微博传递信息。四是个性化内容。在微博矩阵中,不同类型的微博功能作用不同。以福建农林大学的学生组织微博为例,@福建农大电台主要侧重于日常学习生活中服务同学,向同学们提供点歌、失物招领等服务;@福建农林大学金山报社主要进行温情的问候、真诚的提醒;@福建农林大学校报记者团侧重于校园活动、校园外重大事件的消息传播等。以此,微博表现形式就丰富多样,更具张力。五是与粉丝互动。在使用微博时,要抱有开放的心态,倾听粉丝的心声,并及时作出回复。既可以选择性对粉丝的评论进行回复,又可以对典型问题进行择机转发回复。
(4)高校思政教育微博矩阵的使用效果评估。对微博集群进行效果反馈,及时调整思政教育策略,更好利用微博。主要涉及3个因素:一是粉丝数量;二是转发数量;三是被@的数量。这些因素可以很好地评估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2.微博体系后台:注重舆情监测平台的建设
对于大学生的微博舆情,学校的微博管理部门可以注重构建涵盖微博预警机制、微博研判机制与微博反馈机制的舆情监测平台,对校园网用户中参与国计民生等话题讨论的舆情信息进行监控;各相关部门就各自领域会出现的问题、矛盾,在微博中进行重点监测。
(1)架构全方位的微博预警机制。在高校思政教育微博体系形成与发展后,对大学生微博进行有效的监管,并架构起全方位的预警机制的意义重大。依托业已形成的矩阵型高校微博体系,从学校官方各部门再到思政教育工作个人等各层级的微博集群可以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可能会遇到的侵扰问题,将正面引导与侧面排查相结合。但由于网络中风险的不可预知性与多样性,还需整合网络运营商、行业自律组织、民间组织以及专业人士等多方力量到预警机制中,形成一个业务能力强、覆盖面广、制度严密的微博舆情预警机制。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舆情危机,该微博舆情机制能够迅速反应,各层级组织能够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到舆情危机化解中,降低舆情危机带来的损失。借助微博预警机制力量的发挥,也可让学校在处理各类突发事件中更具灵活性。同时,出于对互联网风险多样性的考量,微博预警机制可从高校自身实际出发,突出几个重点风险预警指标,有针对性地发挥预警机制的作用。
(2)形成高校特色的微博研判机制。随着高校思政教育微博体系发展到一定阶段,在高校官方组织、思政教育工作者、学生官方组织、学生民间组织、学生干部、学生个人各层级微博中会形成一批在校内具有影响力的微博主。这批影响力较大的微博主,相较其他微博体系中的微博主,粉丝数量较多、微博内容认同度较高、信息流量较大、微博ID识别度较高等特征。对此,一是学校微博管理部门可以重点关注该群体的微博信息动向,对于研究、判断一定时期内高校学生的思想动态、行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二是微博管理部门可以利用这群微博主进行思政教育内容的隐性传播、思政教育工作的隐性开展。三是邀请该群微博主参与到思政教育工作的设计、开展、反馈中来,对提升微博思政教育的有效性有一定帮助。借助影响力大的微博的微博研判机制的形成,有利于高校微博思政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功能的发挥,为更好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提供帮助。
(3)搭建完善的微博反馈机制。购买网络监测软件实现对大学生在微博信息的来源、信息的浏览的技术性处理,以期达到对大学生微博信息的收集、归档、分类,对信息的监测有利于反馈微博管理过程已出现的问题及各种情况;有效地调度、充分地发挥微博预警机制、微博研判机制的作用,对已经出现的微博信息进行识别、追踪、控制,形成信息的及时反馈。针对形成的反馈,要追溯负面反馈中出现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研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正面的反馈,要充分挖掘其中的可用以参考的经验。搭建微博信息反馈平台,对信息进行反馈,可以实事求是地调整管理方法与策略,解决问题,并有效避免问题的再次发生,从而完善高校思政教育微博体系管理机制。
[1]杨晓茹.传播学视域中的微博研究[J].当代传播.2010(02).
[2]PRAC 法则.[EB/OL].http://www.wm23.com/wiki/99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