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档案的思考与探索

2014-03-25 00:30杨颖鲁小周
关键词:资料心理健康心理

杨颖,鲁小周

教师心理健康作为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日益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大量研究表明,中国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严重[1],在社会转型期、价值追求多元化和新课程改革等背景下,教师心理问题的影响和解决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突出,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新课程的推进[2]。因此,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既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内部问题,更是一个关乎社会和个体发展的社会焦点问题。任何教师心理健康的有效维护都必须以了解教师心理状态的变化为前提和基础,而教师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能为教师心理的变化提供动态监测手段。目前研究更多注重学生心理档案的构建[3-5],而教师心理档案构建方面的研究则是凤毛麟角。本文就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档案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为学校建立教师心理档案提供参考。

一、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档案的意义

教师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对于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学校教育的科学化和实效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作为素质教育实施的主体,其心理素质如何,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影响学生的学业和综合素质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教师心理健康与其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工作成就密切相关。具有较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教师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功能良好,有助于保障和提高工作效率,更有助于教育教学和学生发展质量的提高。反之,心理不健康或心理—社会功能不良的教师不但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反而会因其对学生的示范性、权威性、强势性侵蚀学生的向师性、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进而妨害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通过建立教师心理档案,随时关注教师的心理动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对症下药,提升教师的心理素质,为成功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心理保障。

第二,是学校科学化管理的需要,有利于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通过建立教师心理档案,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教职工的心理现状、特点与规律,从而为学校的科学化管理提供心理学的经验性依据。如可以从心理档案中找寻:(1)从静态的心理健康数据资料中明确教师队伍整体和部分教师心理健康异常,加强管理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2)从动态的心理健康数据中分析与发现部分教师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及其成因,进而及早采取预防和干预的方法,尽量减少管理成本和提高管理效益;(3)发现和了解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的相关因素,遵循心理—社会—心理健康观,以“心”为关键和抓手,为有效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满意度提供新思路、启发新举措;(4)群体性和个性化相结合的心理建档过程及其资料积累所反映的教师不同的个性特征信息,能为实行“因材施管”的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总之,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有助于学校更新和落实管理思想,思考和改革管理办法,形成和调整管理思路,为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心理环境,实行人性化管理,进而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提供坚实、动态、全面的信息基础。

第三,是教师自我完善的需要,有利于提升教师的心理素质。教师心理档案是其心理动态变化的真实记录。(1)通过制度化、科学化、人性化的心理档案工作过程,有利于在学校中创造一个教师自我关注、自我省察、自我调适、自我提高的氛围,增强其心理自我维护的自觉性、及时性和有效性。(2)教师通过查阅自已的心理档案,不仅可以了解自己心理健康状况的好坏,而且还可以全面了解自己的潜在能力、个性特征、为人处事的方式等,做到更好地认识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在工作与生活中做到扬长避短,针对自己的不足,采取恰当的方式调节自我,适度重构自己的认知,调整行为方式,增强受挫能力,进而不断提升自已的心理素质。

第四,是发挥心理危机干预功能的需要,有利于更好地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通常情况下,学校心理辅导老师同教师们的接触受到时间、空间和身份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时时跟踪关注教师的心理变化。另外,心理特别是功能不良的心理具有隐蔽性、矫饰性、偶见性,不是直接可以观察到的。心理档案的建立提供了随时监测教师心理变化的手段,帮助我们及时发现有人格障碍、神经症、情绪障碍等问题的教师,通过合理宣泄、角色转换、心理训练,配合药物治疗,将其从紧张、焦虑、抑郁、冷漠的情绪状态中解脱出来,帮助其尽快恢复常态心理,使其更好更快地适应工作、生活和专业发展。因此,建立教师心理档案可以有效地对教师心理状况进行跟踪和监控,及时发现有心理问题的教师,并对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防患于未然,从而保障和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第五,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心理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近年来,有关部门在教师继续教育中逐渐注重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但其效果却不尽人意,无法充分满足教师的真实需求,无法真正给予科学心理援助。其根本原因包括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形式较单一,培训者与被培训者之间缺乏有效互动。因此,要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培训者必须“自下而上”地搜集特定培训对象整体和个别的心理健康状态信息,也就是要首先全面了解教师对心理健康援助的客观和主要需求,而日常化、规范化、科学化、动态化的心理档案能帮助培训者更充分地了解被培训对象。培训者只有真正弄清楚培训对象的心理特点、规律及心理诉求,才能为教师们安排“量身定做”的心理培训,才能真正帮助其解决心理困惑,提升其心理素养,预防心理偏差和心理障碍。

二、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档案的内容

教师心理档案是学校为了更好地维护与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和其它教师心理健康关爱机构的心理危机干预功能、有效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全面提高教师心理素质而为每个在职教师建立的心理方面的一系列文件和其它形式的资料的总和。主要包括人口学资料(教师个人基本状况)和心理学资料(心理健康状况)。

第一,人口学资料。主要包括影响教师心理状态及其发展的背景资料:(1)个人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民族、政治面貌、学历、学位、职称、职务等。(2)身体状况。主要包括生理缺陷、既往病史、身体健康状况等。(3)家庭情况。主要包括婚姻状况、家庭人口数、家中排行、家庭成员职业与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氛围、亲子关系(或夫妻关系)、是否身处单亲家庭等。(4)生活工作情况。主要包括工作经历、所教学科、担任班主任情况、教学业绩、科研情况、年度考核情况、获奖情况、授课情况反馈等。(5)诱发性、应激性的社会生活事件。如亲人离世、生活条件的突变、影响生活的重大挫折等。

第二,心理学资料。主要包括反映教师心理状态与特点方面的资料:(1)心理测评及相关资料。主要有反映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 《SCL-90症状自评量表》、反映教师职业倦怠情况的《职业倦怠量表》、反映教师工作满意度情况的《工作满意度量表》、诊断教师是否感到幸福的《总体幸福感量表》(GSB)、反映教师社会支持情况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反映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生活事件情况的 《生活事件量表》(LES)、反映教师的人格特征的《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等测验数据的原始资料、测试结果、对结果的分析与解释及相关的建议。也可以适当采用诸如职业兴趣、人格测量、人性观等方面的心理测量工具取得更广泛一般的背景信息。(2)心理咨询记录。主要包括咨询时间、地点、咨询人员、来访者主诉、症状表现、诊断结果、原因分析、处理意见及措施、咨询效果、追踪记录等信息。(3)心理发展的动态资料。主要包括不同年度有关教师的自我评价材料,学生、同事与领导对教师的各种评语及所观察到教师日常工作生活中表现出来较为异常的情绪、言语、行为等方面的资料。(4)心理健康教育资料。主要包括参加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心得体会等资料。

以上是教师心理档案的一般内容,在建立心理档案过程中,可以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其中的内容。

三、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档案应遵循的原则

为确保教师心理健康档案的质量,使其形成全面、丰富、真实、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必须严格遵循以下几项原则:(1)自愿性原则。违背教师本人意愿而取得的资料很难保证其反映教师的主观世界。因而在心理健康档案建立过程中应说明其无害性、无益性、保密性,特别是帮助教师克服心理健康问题的“污名性”,使之认同心理健康档案对于维护和促进自我心理健康和生涯发展以及个人幸福的必要性和正当性。(2)客观性原则。建立教师心理档案时,应尊重客观事实,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予以揭示而不是主观臆断。其重要的保证除尊重和培养教师参与的意愿外,还包括测量评估工具的心理测量学特征以及施测与分析过程的“标准化”。(3)动态性原则。教师的心理状态并非一成不变,会随着环境、经历、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应随时补充、更新相关的心理资料,以便能动态地反映教师心理状态的变化,同时也能较好反映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与问题所在。(4)保密性原则。教师心理健康档案可能涉及教师的个人隐私,对其信息的泄露可能给教师的生活、工作带来困扰,因此应对其信息严格保密。只有出于需要帮助教师或科学研究时,才可以将档案让有关人员了解,但必须保证当事人的心理和利益不受伤害。(5)系统性原则。教师心理健康受诸多因素影响,其心理状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尽可能运用多种方法收集多方面的资料,做到信息全面而充分。

四、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档案的注意事项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是一项专业性、规范性、伦理性、科学性和系统性较强的工作,其建立与使用过程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1)注重心理健康档案工作的专业性。心理健康档案中数据的收集、统计与分析、结果的解释、档案的保存与利用、追踪等环节需要心理学与档案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必须由专业人员组织、主持和操作建立以确保其专业性。(2)避免心理健康档案流于形式。在心理健康档案建立与使用过程中,应避免以下几种情况:重于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而疏于发挥心理健康档案的作用;重于对心理健康档案资料的收集而疏于对心理健康档案资料的统计与分析;重于对心理健康档案起始资料的收集而疏于对教师动态心理变化的跟踪。(3)对有无心理疾患的诊断需谨慎。不能简单根据教师某次心理测试结果或谈话内容,就轻易作出教师存在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诊断,必须综合考虑多方面信息,操作人员应按自己有无咨询或治疗等资质审慎规范地作科学的解释,切勿轻率下结论。(4)注意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结合。既要分析教师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又要注意个别教师存在的特殊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5)更为重要的是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必须使教师得益。为此,心理健康建立与维护单位和人员,应及时按职业操守和规范向学校管理层提出工作建议,及时向教师做好反馈并通过共同讨论、方案制定和心理维护督导等方式与其良性互动,使之成为心理健康档案建立工作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对象,使这项工作由点到面、由此及彼和自始至终地开展下来,从而为教师心理健康和个人发展、学校教育教学和学生全面成长提供强力推动。

[1]王智,等.中国20年教师心理健康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10(2).

[2]万志琼,鞠晓梅.新课程改革中初中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9(3).

[3]米小蓉,等.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推进和谐校园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

[4]贾兵.学生心理档案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9).

[5]王卫红.学生心理档案建设刍议[J].当代教育科学,2008(8).

猜你喜欢
资料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心理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