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汉熙,刘 凯,万成娜
(1.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省数字制造重点实验室,湖北 武汉 430070;2.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将显著提升文化软实力定位为构筑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的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的核心物质基础之一就是强大、丰富、引领先进文化的文化资源。
面向建构先进文化资源,重新审示文化资源学术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有其必然价值。本文拟基于文献检索,考察文化资源中文学术文献研究态势。第一作者所在机构、研究方向进行统计,得到以下结果(图1)。
图1 文化资源中文学术文献统计分布
以“文化资源”为关键词搜索中国知网数据库,得到2 465条中文文献信息,剔除掉非学术文献以及重复文献,得到文化资源中文学术文献样本2 116篇(统计时间截至2012年9月20日)。按文化资源中文学术文献的发表时间、第一作者、
(一)文化资源开发利用
经统计分析,这一方向从5个方面展开,并形成了一系列讨论问题。1.文化资源开发研究。讨论了宗教信仰文化资源开发等34类问题。杜超等学者[1]指出了我国的文化资源有闲置、浪费与不当开发等问题,提出文化资源产业化转型必须遵循的原则和关系。2.文化资源产业化。讨论了传统文化资源产业化等14类问题。多数学者认为,文化资源产品开发是推动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关键。闫晓敏等学者[2]的调查发现,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产业化集中于旅游、文艺、教育等方向。3.文化资源发展研究。讨论了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等3类问题。黄雪英[3]提出文化资源从本质上说是可持续的,以文化资源开发为基础的文化经济具有可持续性等特点。4.文化资源传播研究。讨论了文化资源共享等2类问题。张琪[4]提出了文化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问题,以及通过动画、电影等方式传播文化资源。5.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研究。讨论了文化资源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等问题。严荔[5]提出了由“文化资源→文化产品→文化产业”组成的文化资源产业化基本开发环节。
(二)文化资源调查
经统计分析,这一方向从3个方面展开,并形成了一系列讨论问题。
1.文化资源调查评估。讨论了文化资源调查框架等5类问题。在文化资源组成视野方面,文献[6]提出了文化资源三维考察模型。在文化资源评估模型方面,周彦等学者[7]基于评估模型,调查了齐齐哈尔地区文化资源。在文化资源考察框架方面,安玉新[8]构建了一个由3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组成的文化资源价值评价系统。
2.文化资源挖掘整合。讨论了文化资源发掘等2类问题。赵世林[9]认为发掘文化资源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促进多民族融合,避免民族隔阂和民族冲突,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3.地方文化资源分析。对于不同地域、不同形式的文化资源进行了梳理性研究。董依江等学者[10]从自然、民族和历史等3个方面研究了黑龙江地域的文化资源。
(三)文化资源教育教学
经统计分析,这一方向从3个方面展开,并形成了一系列讨论问题。
1.文化资源对于学校教育的影响研究。讨论了文化资源的9种教育功能,认为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于教育有促进作用。汪立夏[11]认为,红色文化资源为大学生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
2.文化资源在对外教学中的作用研究。讨论了文化资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提出了开发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本土文化资源问题。姜红[12]认为在对外汉语中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有利于培养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对外教学教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案。
3.文化资源在党员教育中的作用研究。讨论了文化资源对党风廉政教育的作用。崔延平[13]考察了我国古代清官与贪官文化,认为党风廉政工作可以借鉴和参考。
(四)文化资源保护
经统计分析,这一方向从3个方面展开,并形成了一系列讨论问题。
1.传统文化资源保护。讨论了GIS或GPS在文化资源探测和保护中的技术功能,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各类文化资源的保护方法。围绕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护与开发,徐娜[14]基于数字空间信息技术对高昌故城周边环境植被覆盖度进行动态监测及分析,认为数字空间信息技术可以为文化资源保护提供支撑。
2.数字文化资源保护。讨论了数字文化资源保护的需求和方法。周献红[15]将商业型数字文化资源分为传统形式商业型文化资源数字化版本和新兴形式商业型数字文化资源等两种类别;提出为了保护商业型数字文化资源,应该建立社会价值评估等工作机制。
3.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讨论了数据库建设的途径。米淑琴[16]从必要性、建立步骤和工作过程等方面对文化资源专题数据库的构建提出了一个全局性展望,并对数字博物馆建设进行了相关分析。
(五)文化资源相关研究
经统计分析,这一方向从2个方面展开,并形成了一系列讨论问题。
1.文化资源社会应用 涉及文化资源与企业管理等8类问题,讨论了文化资源与城市形象、社会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认为文化资源具有塑造城市形象,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价值。戴军等学者[17]以塑造地方文化资源和提升城市总体形象和特色为目标,构建了城市文化资源的城市形象经营模式。
2.文化资源社会管理 涉及文化资源管理与文化资源配置等问题。陈创生[18]提出,通过政府推动,实行市场化运作,提高文化资源的创新活力,推进资源配置的国际化程度,提高规模效益,拓展经济总量。
(一)整体统计结果
1.文化资源中文学术文献起始于1985年,其后研究一度发展缓慢;至2000年始,文化资源中文学术文献逐年大幅增强,由1999年的19篇快速单向增至2011年的289篇,增幅高达14.2倍。这说明,我国学者认识到文化资源的对于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2.文化资源中文学术文献第一作者多来自高校,研究机构集中于高校;从第一作者文献贡献规模观察,能够规模化发表学术论文(3篇及以上)的第一作者群体极小;从研究机构贡献规模观察,能够规模化发表学术论文(10篇及以上)的研究机构只有17所大学。从另一方面观察,只能发表1篇论文的第一作者和研究机构的文化资源中文学术文献样本规模极大。上述数据说明在文化资源学术研究领域,还没有形成文化资源研究基地。
3.文化资源中文学术文献涉及6个研究方向。其中,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学术文献规模高达1271篇论文,文化资源调查学术文献规模高达544篇,分别占文化资源中文学术文献规模的57.51%和25.71%,合计规模高达83.22%,说明这两个方向是文化资源学术研究的主要方向,反映出中国对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迫切需求,以及文化资源学述研究立足于调查的严谨。
(二)学术研究统计结果
1.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涉及5类课题,文化资源开发与产业建构涉及57个研究问题,其研究热点在于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文化资源对于文化产业的推动作用,以来文化资源发展策略等问题。
2.围绕文化资源开发,有925篇文献报告了文化资源开发案例,部分文献梳理了地方文化资源,这些文献立论的立足点是文化资源尚未得到合理开发,影响当地环境,等等。所报告的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案例一般都是基于文化资源的实体旅游开发,表明我国对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还界定于传统发展思路,创新性不够。
3.文化资源调查涉及3类课题,地方文化资源分析涉及20个研究问题,其研究热点在于文化资源整合。从整体观察,这类研究课题的基本任务是通过调查与对比,寻找具有特殊性和差异性的,可供商业开发的地方文化资源。这反映出我国各地区都在急于建构具有商业价值的文化资源体系,以形成特色性文化资源产业。
4.文化资源教育涉及3类课题,对于学校教育的影响涉及11个研究问题,其研究热点是文化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研究成果表明,我国已经开始利用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等文化资源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地培养国民素质,建构中国文化软实力。
5.文化资源保护涉及3类课题,传统文化资源保护涉及8个研究问题,其研究热点是文化资源保护研究。研究成果表明,我国开始认识在开发文化资源的同时,需要保护传统文化资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已经开始认识到数字文化资源重要性,提出了建构文化资源数据库问题。
6.文化资源相关研究涉及2类课题,文化资源社会利用涉及11个研究问题,其研究热点是文化资源与城市形象、文化资源配置等问题。研究成果表明,我们正在将文化资源与促进社会文明联关联,突破了文化资源商业应用与产业化开发的局限。
(三)文化资源研究的发展方向
文化资源种类和表现形式繁多,其文化属性各不相同。讨论文化资源,必须注重两类问题,一是需要建构文化资源组成因素框架,明晰研究对象;二是需要厘清文化资源的客观属性,界定研究边界。关于文化资源的组成形式等基本问题,目前的文化资源中文学术文献还没形成统一和稳定的共识。
概念不确定,必然造成研究不对等,使得文化资源学术成果难以具备可比性。针对这些问题,文献[19]开展了基础探索,一是构建起一个文化资源体系框架,为文化资源的讨论提出了一个研究边界;二是构建起一个文化资源三维考察模型,为文化资源的规范考察提供了一个形式规则;三是构建起一个文化资源考察程序,为文化资源考察作业提供了一个作业规范。但上述文化资源体系框架,其一阶结构是否完备,还需探索;其二阶、三阶、四阶等等因素结构还在探索,这导致许多我们通常被认知为文化资源的东西尚未在这个框架找到对应位置。因此,文化资源体系框架的完备性结构是文化资源学术研究的基础性科学问题。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推动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因此,数字文化资源构建是国家文化建设的战略前沿。
文献[19]提出,三网融合信息服务产业是数字文明时代文化服务的基础产业,数字文化资源是三网融合信息服务产业的基础资源,数字文化资源制作产业集群是创造数字文化资源的工业体系,数字出版是数字文化资源制作产业集群的产业龙头。从文献研究方向观察,有2篇学术文献提到了数字文化资源保护问题,有22篇学术文献提到了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问题,尽管其规模仅占文化资源中文学术文献规模的1.13%,但揭示出数字文化资源必将成为文化资源研究和建设的科学前沿和战略制高点。
[1]杜超,王松华.文化资源转化与文化产业业态创新[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9(4):99-103.
[2]闫晓敏,黄愉强.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的开发和语言文化产业化发展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9):81-82.
[3]黄雪英.论文化资源开发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宿州学院学报,2007,22(5):45-48,32.
[4]张琪.方言影视对地方文化资源的传播与后续转换——以近年川渝方言电影为例[J].新西部(下半月),2007(10):246-247.
[5]严荔.论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J].现代管理科学,2010(5):85-87.
[6]王汉熙,刘凯,万成娜.面向三网融合信息服务产业的基础文化资源考察框架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1-48,65.
[7]周彦,王宇.齐齐哈尔市历史文化资源调查的思考[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82-84.
[8]安玉新.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资源评价探析[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8,25(6):38-40.
[9]赵世林.发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民族文化资源[J].思想战线,2001,27(4):44-47.
[10]董依江,徐晓风.黑龙江省文化资源的构成[J].继续教育研究,2009(1):148-150.
[11]汪立夏.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以江西省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进校园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0(7):54-57.
[12]姜红.本地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安徽对外汉语教学[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8(5):91-94.
[13]崔延平.略论古代廉政文化资源对现代廉政建设的借鉴意义[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9,22(4):80-82.
[14]徐娜,张滢,丁建丽,等.空间信息技术在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中的应用研究——以高昌故城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26(9):170-177.
[15]周献红.商业型数字文化资源保存的供给与需求影响因素[J].图书馆建设,2011(2):20-23.
[16]米淑琴,赵勇.河东文化资源专题数据库的建设实践与思考[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2,30(3):29-33.
[17]戴军,曹建丰,韩颖.基于文化资源特色的城市形象经营研究——以安徽省涡阳县为例[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4):73-78.
[18]陈创生.论加入WTO后我国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J].湖北社会科学,2003(2):44-46.
[19]王汉熙,刘凯,万成娜.三网融合信息服务产业构建基础理论的研究方向[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