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怡 宋延成
(军事经济学院襄阳士官学校 学报编辑部,湖北襄阳441118)
军事期刊作为科技期刊汪洋学海中的特殊一隅,其从办刊宗旨、立足视角到读者范围,与一般期刊相比,皆有诸多不同。军事期刊稿件来源渠道的特殊性和作者群体的专指性,都要求期刊编辑对稿件从内容逻辑到形式结构,从语法细节到字词表达,都要更规范更精确。编校环节是整个期刊出版工作的核心环节,是艰苦细致的创造性劳动,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和专业性,而军事期刊作为反映军事历史发展、军事理论创新水平,以及传输专业类知识经验的重要载体,除了要求期刊编辑对国家和党的方针、政策具备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对国内外政治军事发展形势有准确研判与独到见解,更要有深厚的语言文字基础和基本的美学鉴赏能力。[1]
由于军事期刊的作者群体主要来自部队基层和后勤单位,各人的知识积淀与工作阅历不尽相同,书面表达水平亦分高下,来稿的质量自然也良莠不齐,有的甚至还存在不少知识、逻辑性错误,标点符号的误用,文字表述的缺漏,语法细节的谬误,比比皆是。那么,如何将编审环节与校对环节更加紧密有效地结合,以尽量提高图书出版的灭错率,降低留错率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军事期刊的青年编辑应扎根部队,切实深入部队生活,当兵蹲营,走基层,接地气,接触与掌握一些基本的军事技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军营生活,增强与官兵的心灵沟通与情感交流,培养了解基层、服务基层的自觉意识,本着真正反映部队生活,让官兵们喜闻乐见的采编目标,对各式各样的稿件进行认真甄选。
无论是处于备战一线,日夜紧张战训的野战部队,还是身负戍边卫疆重任的边关哨所,抑或只是一个散小远直的后勤单位,每天都会有很多动人的故事发生。基层官兵应该勇于拿起手中的笔,将这些发生在绿色方阵中的酸甜苦辣真实地记录下来,使其成为短暂军旅生活的生动缩影。其所撰写的稿件,只要政治合格,积极向上,内容信息丰富、生动、健康的,都可以不拘泥于任何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这可以不断激发基层官兵的创作灵感与热情,让他们将训练场上的每一滴汗水,拉练途中的每一个足印,都能结合自身感受,化作行行铅字,以抚慰其疲惫的身躯,锻造钢铁的意志,点燃备战的激情,使其在能打仗打胜仗指导精神的鼓舞下,成为提升军营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推手。
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下,受办刊、发行商业化模式变革加速,学术浮躁、功利风气的影响,学术腐败、不端行为层出不穷,屡禁不止。军事期刊领域受大环境影响,也无法成为一尘不染的世外桃源而独善其身。青年编辑在实际的工作中,要想完全杜绝人情稿、关系稿,操作阻力还是相当大的。但是,这些困难不能成为放松把关,降低责任心的借口;相反的,还应成为编辑们努力建设学术道德,营造公平氛围的不竭动力。工作之余,编辑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如培训讲学、宣传展板等,对学术规范与标准进行宣讲与沟通,让广大基层作者逐渐明白,什么是值得倡导的,什么是会被鄙弃的。
根据办刊精神和方向的不同,军事期刊选用稿件的类型与内容都会有所不同。如果是理论交流类的期刊,要看所发来的稿件在思想内容上有无创新性,符不符合当前新形势下提出的新政策与指示精神,在作者所从事的科研与专业领域研究中有无前沿眼光和独到见解;如果是专业指导类刊物,就要看稿件是否能就工作实践和知识经验方面提供大量有效信息,能否指导官兵务实地开展各项工作,提高个人岗位练兵的业务技能水平,激发他们工作的创新性、开拓性思维,从而更好地服务基层,建功部队。
要想把稿件编好,不断提高期刊的整体质量与水平,靠的还是编辑的当家本领——期刊出版的核心环节:编辑与校对。编辑环节尤其是组稿与审稿是编辑工作的核心,而校对则是作为编辑工作辅助与完善手段出现的重要的工作形式。军事期刊基层稿源质量参差不一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校对工作任务的繁难化。在具体的校对过程中,与编审加工工作业务交叉的情况会不可避免地频繁出现,校对的编辑职能在潜移默化中隐性增强。也就是说,编校合一是军事期刊稿件编辑过程中的常见现象。在今后编辑工作的变革与发展中,其有可能会成为愈演愈烈的趋势。
青年编辑从事编辑工作的时间不长,对部队的了解不深,应在实际工作中边学边做,要熟悉编辑业务工作的基本流程,明确编辑工作的职责定位,了解办刊方针与读者需求。这样才能够把工作做精,把刊物办好。业务指导类军事期刊《司务长》自1989年6月创刊以来,就在工作实践中慢慢总结出了一套具有特色的业务流程:三审三校加通校外校。三审,即先由责任编辑进行初审,再由副主编进行复审,最后汇总到主编处进行终审。三校即一校、二校、三校。还有通校、外校。在这一系列的工作流程中,编辑和校对人员共同扮演着重要的把关人角色。青年编辑在实际工作中,应学习掌握对稿件的评审方法,把握衡量评判的标准与尺度,慢慢提高决定一篇来稿是否刊用的甄别水平。编辑应对拟刊用稿件在不违背文稿主题的前提下,适当地加工与调整,以不断挖掘作者的创作潜力,不断完善,使之最终符合付印出版的要求。同时,编辑应明白校对环节对审稿工作的补充与完善作用,在文稿发排之前,努力做到尽善尽美,不留遗憾,没有纰漏。在平日的工作中,青年编辑更要善于做有心人,注意观察积累,仔细阅读老编辑、老同志编审加工过的文稿,领会他们对文章篇章结构的调整,内容逻辑的梳理,以及字词句法的斟酌等种种技巧与要义,主动请教不明白拿不准的问题,并在积极思考和得到解决后,及时归纳与积累,勤做笔记,整理成册,经常拿出来翻看,再遇到类似的问题了就能有据可查,并举一反三,久而久之,就会不断提高和进步。
校对工作是编辑工作的延续和补充,具有完善编审工作的重要作用,它的基本职责是发现并消灭出版物的差错。因为出版物有对文化、思想流传、传承的功能,所以一旦刊物所刊载的信息不够准确,哪怕只是很小的细节问题,也可能会对后世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甚至可能会延误一个社会科技文化的进步。作为期刊出版前的最后一道工序,校对也是期刊质量保证的最后一道防线。它无异于决定一期刊物是否合格出厂的末端质检员,也像是两军交战的战略要塞,一旦失守,便要面临全线溃败,彻底沦陷的绝境。编辑工作中出现的疏漏还可以通过校对来弥补,而校对工作的失误,就会造成期刊成品不可挽回的错漏与遗憾,所以,校对工作的重要性绝对不容忽视。对军事期刊来讲,由于稿源渠道与作者群体的特殊性,更是如此。因此,军事期刊的编辑工作,应有意模糊编审与校对环节之间的界线,将编审过程中没有发现的问题,如篇章段落的结构次序问题,内容细节的逻辑性、合理性问题,和大量的字词句法的推敲问题,都放心大胆地交给校对人员去做二次处理,通过他们的再加工,使文稿从各方面进一步完善,精益求精。
期刊编辑工作中有句话叫“编辑从校对做起,校对向编辑学习”,说的就是编辑与校对之间的关系。校对人员应从心底树立编辑意识,就好比“不想当将军的兵都不是好士兵”一样,除了在校对过程中直接判断文字、语法、标点、排版常识等方面的差错外,要在平时的工作中,善于总结,不断学习,把对文稿的宏观把握与局部处理有机结合,将手中之网缝补结实。现代社会,编辑办公模式的电脑化已相当普及,校对的编辑职能在不断加强,校对方式也由过去的专一校对逐步向校对编辑方向发展,这就需要校对人员适时转变观念,本着对期刊负责,对读者、社会负责的职业精神,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认真校对好每一篇稿件,要以编辑的相关能力素养要求自己,不仅要具备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更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成为一个博学多闻的杂家。[2]校对人员还要善于利用手中一切可利用的检索工具,如字典、错字辨析、标点符号用法等工具书与校对资料,或手机、网络这些容量强大,无所不包的信息化查询工具,来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除此之外,校对人员也要在发现问题后及时与编辑交流,了解编辑对文稿的一些想法与初衷,找到问题形成的原因,妥善处理,共同解决。这样不仅能解决工作中的问题,还能开拓视野,启发新思维,获得新知识,并且能逐渐建立起同事之间协同合作的团队精神。这样一来,就慢慢形成了编校工作中二夫当关的局面,对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顺利开展,出版物质量的不断提高,降低甚至是彻底消灭留错率,都是大有裨益的。
无论是军事期刊的青年编辑还是校对人员,在明确自身岗位职责,干好本职工作并有所建树之外,还应在筑牢较高水平职业素养的基础之上,不断努力,开拓进取。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每个人在任何阶段完成自我培养、自我完善的重要伙伴。阅读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首要手段,是值得一生去坚持做的事。工作之余,青年编辑与校对人员应广泛阅读,涉猎各种社会、人文、自然基础学科知识,要动手写作,笔耕不辍。可以依据兴趣,尽可能多地尝试各种文学体裁的创作,感受它们的魅力和创作的无穷乐趣。另外,也可以把工作实践中得到的感受和体会进行理性归纳,科学梳理,形成论文或交流性的文字,传播好的经验与做法,与其他同行一起切磋交流,共同进步。总之,青年编辑与校对人员应以写促编,以写促校,以使个人在文稿审核加工与校对过程中更加游刃有余。
马斯洛在人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到过,人的最高层次需求即是个人自我实现的需求,是个人的创造力、独立处理问题能力等的最高体现,也是个人理想抱负得以最大化实现的激励因素。说白了,就是在满足了前四种生理、安全、情感归属、尊重这几个层次的需求之后,人不会再一味从社会、他人身上低端地索取,而是将完成自我实现,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将个人被社会更多的需要当作自我激励的奋斗目标。简言之,就是人干好了适合的工作,才会更快乐。每个人都是一块原始的矿石,可能藏匿于岩层之中,也可能蒙尘已久,只要经过科学的切割,合理的打磨,置于适当的位置与光线下,就会熠熠生辉,光芒四射。
无论是编辑工作,还是校对工作,都是一本期刊从设计、选题到印刷、发行这一系列工作流程中最重要的两个环节。编辑人员是接触文稿机会最多的人,了解整个文稿的来龙去脉,是审核一篇文稿的主要责任人,校对人员是对文稿进行二次把关最终完善的人。编校工作在现今无纸化电脑办公模式的催生下,已经越来越密不可分,合二为一了。军事期刊由于其稿源渠道的特殊性与作者群体的专指性,进一步无形强化了校对编辑的职能作用。这既对新形势下校对人员的从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促进军事期刊编校队伍能力素质的整体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俊辉,何青,马学为.军事期刊青年编辑自我培养的途径[J].江汉大学学报,2013(4).
[2]武志敏.新形势下校对人员如何做好校对工作[J].编辑之友,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