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达尔文主义视野下的《傲慢与偏见》

2014-03-24 01:07姜智芹
艺苑 2014年1期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

【摘要】 文学达尔文主义是近十几年来在西方崛起的一个新的文学批评流派,它主张把文学批评与从现代进化论角度理解人性的进化及适应特征结合起来,将文学作品放到具体的生态环境和文化语境中进行考察。奥斯丁虽不是达尔文主义者,却创造了与进化论观点相吻合的人物,其《傲慢与偏见》探讨了婚姻财产、养育子女、社会关系等人类行为,这正是文学达尔文主义理论关注的范畴。

【关键词】 文学达尔文主义;《傲慢与偏见》;人类行为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作为脍炙人口的西方文学经典,《傲慢与偏见》已引起很多研究者的关注。但经典的魅力就在于其无尽的诠释性,本文尝试用西方当下文学研究的新范式——文学达尔文主义,对《傲慢与偏见》进行新的阐释与评价。

文学达尔文主义是近十几年来在西方崛起的一个文学批评流派,其奠基人和主将是美国密苏里大学英语系教授约瑟夫·卡罗尔(Joseph Carroll),他借助进化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将文学批评与从现代进化论角度理解人性的进化及适应特征结合起来,认为有关人类行为的各种知识,包括人类想象力创造的文学作品,都能从进化论角度进行解释。

在卡罗尔看来,以前的文学批评流派,不管是马克思主义批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荣格心理学、现象学,还是解构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批评等等,尽管各有其他流派所不见的洞见,但都有一个根本的局限,即没有涉及人性的进化和适应功能。卡罗尔认为,既然文学反映了自然选择决定的人性特征,就要用动物所关心的问题,如维持生存、掌握技能、繁衍后代、养育子女、亲属关系、社交行为等,来解读文学作品,用进化论的基本原理来研究作品的情节、人物和主题。他在《进化论和文学理论》、《文学达尔文主义:进化论、人性与文学》、《解读人性:文学达尔文主义理论与实践》等著作中全面、深入地阐释了文学达尔文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批评实践。

文学达尔文主义从基本的进化原则——生存、繁衍、亲属关系、社会活动、生命循环等方面来解读文学作品,把文学作品放到具体的生态环境和文化语境中进行考察,其中相当一部分研究集中在繁衍后代方面。如同达尔文研究动物的目的是为了发现动物进化的模式一样,文学达尔文主义者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是要探讨人类行为的内在模式,认为不考虑人类普遍的行为模式,就不可能全面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婚姻财产、养育子女、社会关系等人类行为是《傲慢与偏见》探讨的重要内容。“凡有产业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这样的单身汉,每逢新搬到一个地方,四邻八舍虽然完全不了解他的性情如何,见解如何,可是,既然这样的一条真理早已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因此人们总是把他看作自己某一个女儿理所应得的一笔财产。”[1]1奥斯丁在一开头就点明了小说的核心主题——婚姻和财产,而且她还指出这是人类普遍的行为模式。

选择人生伴侣是《傲慢与偏见》的核心行为。小说中的男人为了吸引女性的注意,像孔雀开屏那样想方设法展示自己的优势。有财产自是莫大的优势,没有财产的就要靠翩翩的风度、优雅的举止赢得女性的好感。

民兵团的军人用优雅的举止和风趣的谈吐吸引年轻女子。奥斯丁敏锐地指出,韦翰彬彬有礼、和蔼可亲、谈吐动人。在菲利普太太举办的舞会上,他是“最得意的男子,差不多每个女人的眼睛都朝着他看”[1]52。韦翰与彬格莱、达西不一样,他没有财产,必须靠自己的仪表、风度和社交手段博得女士的好感。正如进化心理学所认为的那样,像韦翰这样没有财产的男子,只有通过和有钱的女子结婚来获得一份安全感,虽然他最终也没能如愿。

《傲慢与偏见》中用财产地位吸引女性的男子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依赖型和独立型。柯林斯先生虽然在长相、风度上无法和参加舞会的其他男子相比,但他仍有足够的吸引力找到一个妻子,由于他有一定的财产,伊丽莎白的好朋友、在婚姻问题上看重财产的夏绿蒂·卢卡斯嫁给了他。不过,尽管柯林斯先生有财产,也娶到了老婆,但在小说中他从头至尾都是嘲讽的对象,原因不光是他没有风度、举止笨拙,更重要的是他的社会和经济地位是傲慢跋扈的凯瑟琳·德波夫人赐予的。在尼日斐花园举办的舞会上,他不听伊丽莎白的劝阻,莽撞地非要不经人引荐就去招呼达西,结果“达西先生带着毫不掩饰的惊奇目光斜睨着他,等到后来柯林斯先生唠叨够了,达西才带着一副敬而远之的神气,敷衍了他几句。”[1]67当凯瑟琳·德波夫人邀请柯林斯和他的妻子去吃茶点时,他喜出望外:“他本来一心要让这些好奇的宾客们去观光一下他那女施主的堂皇气派,看看老夫人对待他们夫妇俩是多么地礼貌周全。没想到这么快就如愿以偿了。”[1]106进化心理学指出,对于可能的结婚对象,女性比男性更看重对方的独立性和在社会生活中的主导性,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对柯林斯流露出讽刺的原因。

彬格莱是另一种依赖型的人,他缺乏主见,依赖于别人的意见,容易被别人的看法所左右。研究者可能会说在吉英和彬格莱的恋爱中,是吉英的被动性导致他们的恋情一度出现波折,或者吉英没有足够的吸引力让彬格莱坚定不移地爱上她。这种看法诚然有一定的道理。夏绿蒂·卢卡斯在和伊丽莎白谈到吉英时说:“女人家十有八九都是心里有一分爱表面上就露出两分。毫无问题,彬格莱喜欢你姐姐,可是你姐姐如果不帮他一把劲,他也许喜欢喜欢她就算了。”[1]15达西后来在向伊丽莎白解释他为何劝彬格莱离开吉英时也说:“即使观察力十分敏锐的人也难免以为你姐姐尽管性情柔和,但她的心不容易打动。”[1]130不过,尽管如此,彬格莱和吉英之间真正的问题不在吉英,而在彬格莱。彬格莱优柔寡断,缺乏主见,达西三言两语就让他产生了动摇,一度把吉英置于脑后,让她为他消得人憔悴。这让我们感到彬格莱和柯林斯一样,缺乏独立性和坚定的意志。因此,尽管彬格莱有教养、有财产、有地位,但由于缺乏主见,显然不如拥有同样的物质条件和社会地位却又果断、坚定的达西更受女性青睐,伊丽莎白、彬格莱小姐、凯瑟琳·德波夫人都把他作为理想的丈夫或女婿。

与柯林斯、彬格莱相比,达西更具独立性。但即便是有财产、有地位、有独立性因而更具竞争优势的达西,也要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伊丽莎白之所以拒绝达西的第一次求婚,原因之一是他之前表现出来的傲慢和冷漠的贵族气。在被伊丽莎白的智慧和周身散发出的青春活力吸引而有意继续追求她之后,达西非常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伊丽莎白来到彭伯里以后,看到他在真心实意地提高自己:她“从来没见过他像现在这样一心要讨好别人,无论是在尼日斐花园和他那些好朋友们在一起,还是在罗新斯跟他那些高贵的亲戚在一起,都不曾像现在这样虚怀若谷,有说有笑。”[1]170-171达西慷慨地邀请伊丽莎白和她的舅舅、舅妈到他在彭伯里的庄园来,通过殷勤地招待伊丽莎白和她的亲戚表现出自己良好的礼仪与风度。

伊丽莎白拒绝达西的第一次求婚还因为他不够大度。巴斯卓有影响的跨文化研究表明,女性在选择伴侣时比男性更看重慷慨大度。[2]19-31男人不仅要有能力为对方付出,而且还要愿意付出。在《傲慢与偏见》中,达西光是富有还不够,还必须乐于同他的配偶共享他的财富。在小说开始时,达西不仅没有表现出慷慨的一面,而且十分吝啬对伊丽莎白的赞美:“她还可以,但没有漂亮到能够打动我的程度。”[1]9随着故事的发展,达西变得慷慨大度起来,不仅在公开场合赞美伊丽莎白的眼睛长得好看,还替韦翰还清债务,促成他和伊丽莎白的妹妹丽迪雅的婚事。达西像孔雀开屏那样全方位地展现自己的魅力来吸引伊丽莎白。正如进化心理学所认为的那样,随着达西越来越向伊丽莎白表现出慷慨的一面,他对她的吸引力也在不断增加,最终成就了二人美好的姻缘。

在《傲慢与偏见》中,不仅男性对女性的吸引符合进化心理学理论,女性对配偶的选择也体现出进化心理学的合理性。夏绿蒂·卢卡斯嫁给柯林斯完全出于“财产打算”,是典型的实用主义选择,他们之间没有任何的浪漫情感,我们可以把夏绿蒂自身的迫切需求同进化心理学结合起来分析她这种实用主义的婚姻选择。夏绿蒂已经27岁了,而她周围可供选择婚配的男子并不多,这使她不得不接受一个虽没有感情基础但经济条件相对不错的男人。大卫·C·吉尔里称夏绿蒂的婚姻是限制下的理性选择,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她进化论角度的考虑。[3]13理性选择并不意味着最好的选择,而是权衡付出和回报后做出的,是为了增加繁育后代、传布自己基因的机会而接受的差强人意的婚姻。

伊丽莎白同样面临着可以嫁给柯林斯的选择,但她做出了不一样的决定。尽管一时没有其他更理想的结婚对象,她仍然拒绝了柯林斯的求婚,这也可以从进化心理学和追求高质量、平等的婚姻进行解释。女性作为婚姻关系中付出较多的一方,在选择配偶时要从长远考虑他作为丈夫和父亲的稳定性及责任感,这个人既要有社会地位,又要能提供经济支撑。班纳特先生由于对妻子粗鲁,对孩子管教不严,几乎给整个家庭带来灾难。伊丽莎白和夏绿蒂的选择从两个不同方面印证着进化心理学的合理性:夏绿蒂为了给子女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选择了有财产但缺少爱的婚姻;伊丽莎白不选择缺少爱但有财产的婚姻是考虑到这样组成的家庭可能会对后代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就像她自己的家庭一样。

但文学达尔文主义并不仅仅用生物特征来解释人的婚配行为,而是将基因—文化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卡罗尔通过对《傲慢与偏见》的研究发现:“小说中的女性人物都希望他们的丈夫有财产、有地位,而男性人物则希望他们的妻子年轻、貌美。但小说也显示出判断个人品质最重要的准则是男女都要高于上述基本标准,并且还要具有良好的品质和心灵。”[4]95把人类行为的生物层面和具体的文化语境结合起来,是文学达尔文主义的追求,奥斯丁对人物智慧的描写和对风度的强调同英国18世纪的文化风尚密不可分。大卫·莫纳汉指出:“18世纪的英国讲究礼仪,格外强调个人的文雅举止所蕴含的道德意义……个人的品质决定着道德,决定着一个人的成败。”[5]2-3因此,尽管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类的祖先看重男子的地位、财产、外貌而不注重其行为举止,奥斯丁却认为风度和智慧在18世纪更受青睐,它们是一个人受欢迎的利器,是道德高尚的证明。比如,班纳特先生虽然不乏智慧,但他对太太的讥讽太过无情,难以赢得我们的敬重。班纳特先生不注意风度暗示出他是一个失败的、没有威信的家长,也不是一个好的择偶对象。同样,达西一开始也不是伊丽莎白理想的结婚对象,因为他态度生硬、傲慢,直到他表现出一定的风度和慷慨时,伊丽莎白才爱上并同意嫁给他。

在分析了《傲慢与偏见》对婚姻财产的诠释之后,我们接下来看看奥斯丁对其他人类行为——养育子女、社会关系的探讨。

养育子女、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是《傲慢与偏见》探讨的另一主题。班纳特太太和班纳特先生不仅婚姻不美满:一个粗俗、愚笨、浅薄,一个冷淡、对妻子漠不关心,二人始终没有心灵的交流,而且忽视了对五个女儿的管束和教育。伊丽莎白的智慧主要是通过自己的阅读获得的,而丽迪雅则不顾家庭体面同韦翰私奔,让班纳特一家为此蒙羞,成为嘲讽的对象。同样,达西的父母也没有完全尽到养育子女的责任。他们虽然都是体面之人,有财产、有地位,但忽视了对达西性格的培养,导致他傲慢自负,在公开场合羞辱伊丽莎白,甚至差点儿因此失去他和伊丽莎白的美好情缘。柯林斯是个古怪之人,无知、肤浅,这部分要归咎于他父亲没有受过多少教育,吝啬小气,没有能力培养儿子健全的人格。

社会是婚姻、家庭的大舞台,《傲慢与偏见》的重要情节是伊丽莎白能否进入上流社会,她的对手当然希望她不能。彬格莱小姐渴望自己嫁给达西,因此不断地恶意中伤伊丽莎白,诋毁她的容貌、性格、家庭和低微的社会地位。彬格莱小姐还希望哥哥彬格莱娶达西的妹妹乔治安娜为妻,这样能进一步巩固她的社会地位,为此她串通达西一起试图拆散彬格莱和吉英·班纳特。达西的姨母凯瑟琳·德波夫人想让达西娶自己病态、乖戾的女儿,因此也想方设法诋毁伊丽莎白和她的家庭。但作家奥斯丁在小说中谴责这些对手的势利行为,希望伊丽莎白能够进入上流社会,为上流社会注入新鲜的气息。奥斯丁认为上流社会的人不仅要有财富和社会地位,而且还要品德高尚,令人尊敬,那些徒有地位、财富而没有知识、才华、风度、性格的所谓上流社会人士只能得到奥斯丁的嘲讽。《傲慢与偏见》揭示的深层社会推动力是:上流社会的男子娶虽出身低微但心地善良、富有才智的女性为妻,这就将个人品质融合到财富、地位里面,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风气的良性发展。

很多作家虽然没有从进化论角度理解人性的形成,但他们凭艺术直觉对人的动机和感情有深入的认识。就奥斯丁来说,她虽然不是达尔文主义者,但却创造了与进化论观点相吻合的人物,因此能用文学达尔文主义理论对《傲慢与偏见》进行有力的阐释。文学达尔文主义不仅对《傲慢与偏见》中的主要人物做出了新的阐释,对相对次要的人物比如班纳特太太,也有不同以往的新见解。奥斯丁在小说中说班纳特太太是一个“智力贫乏、不学无术、喜怒无常的女人”[6]2200多年来评论家也大多认同这一看法,但在文学达尔文主义者看来,班纳特太太痴迷于嫁女儿有其合理性,因为她心中非常有数:如果五个女儿中任何一个婚后有了孩子,班纳特太太的基因都会被传播下去,这就完成了进化论所强调的生物有机体传布自己的基因这一生存、繁衍的最终使命。

不可否认,作为一种尚在发展中的文学理论,文学达尔文主义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比如它以进化心理学对人性及人类行为的研究为基础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但进化心理学本身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领域,且目前还处于逐渐发展阶段,其理论和实践有待于进一步地融合与检验,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很难准确、牢固地抓住其精髓并应用到文学研究领域。但文学达尔文主义无疑拓展了文学批评的视野,将文学研究从后现代主义批评对性别、种族、阶级和各种各样社会建构的强调中拉回到对文学所表现的人类行为的关注,给批评领域带来了新的活力。文学达尔文主义的领军人物卡罗尔这样说:“文学达尔文主义批评既能避免传统文学批评的浅层释义,也能克服后现代主义批评理论对人性的错误简化,它能帮助我们理解文学表现的源头与主题,发现伟大文学作品震撼人心的魅力之源。”[4]103

参考文献:

[1]Jane Austen. Pride and Prejudice[M]. New York: W.W. Norton, 2001. 译文参考了王科一,译. 傲慢与偏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2]D. M. Buss. Sexual Strategies Theory: Historical Origins and Current Status[J].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1998 (1).

[3]David C.Geary.The Origin of Mind:Evolution of Brain,Cognition,and General Intelligence[M].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5.

[4]Joseph Carroll. Human Nature and Literary Meaning: A Theoretical Model Illustrated with a Critique of Pride and Prejudice[G]//Jonathan Gottschall, David Sloan Wilson eds. The Literary Animal: Evolution and the Nature of Narrative.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2005.

[5]David Monaghan. Introduction: Jane Austen as a Social Novelist[G]//David Monaghan ed. Jane Austen in a Social Context. Totowa, New Jersey: Barnes & Noble, 1981.

[6](英)简·奥斯丁. 傲慢与偏见[M].王科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基金项目:本文为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文艺手段的科学传播研究”(项目号:Y2008H22)的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姜智芹,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傲慢与偏见
《傲慢与偏见》之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安排论
《傲慢与偏见》中被遗忘的妹妹
《傲慢与偏见》的婚姻观
《傲慢与偏见》中语言特色分析
以《傲慢与偏见》为例探讨情景语境理论观下的文学翻译
可怜又可悲的女人
《傲慢与偏见》汉译文片断对比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