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甘草酸镁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效果分析

2014-03-24 05:42熊延军李东方孙红
中国当代医药 2014年5期
关键词:临床效果

熊延军 李东方 孙红

[摘要] 目的 探讨异甘草酸镁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本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45例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23例)和对照组(2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异甘草酸镁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各项指标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良率为91.30%(21/2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64%(14/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70%(2/23),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09%(2/2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异甘草酸镁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效果显著,且药物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关键词] 药物性肝损害;异甘草酸镁;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59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2(b)-0068-03

药物性肝损害(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常见的非病毒性肝病之一,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药物越来越多的应用,对肝脏造成的损害逐渐增多[1],DILI仅排在病毒性肝炎以及脂肪性肝病之后,位居肝病的第三位,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危害[2]。本文探讨异甘草酸镁治疗DILI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45例抗结核DILI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3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0例,年龄18~65岁,平均(39.34±6.78)岁,病程1~6周,平均(2.35±1.22)周;对照组22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11例,年龄20~63岁,平均(38.64±6.52)岁,病程1~5周,平均(2.27±1.18)周。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3]

①所有患者入院时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急、慢性肝脏疾病,经过肝功能检查、用药病史等符合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肝损害的诊断标准[4];②排除病毒性肝炎、脂肪性肝病患者;③排除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严重疾病以及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④本次研究均得到患者的知情同意。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入院一经确诊后,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具体如下:立即停止应用与肝损害有关的一切药物,患者卧床休息,给予营养支持、能量合剂等药物。观察组患者在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异甘草酸镁(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942, 2010-09-30,规格:10 ml∶50 mg)150 mg/次,静脉滴注,1次/d,治疗1、2周后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5]

①统计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肝功能检查指标。②将临床治疗效果分为优秀: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检查提示正常;良好: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行肝功能检查提示主要指标明显下降;较差: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肝功能指标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优良率=(优秀+良好)例数/总例数×100%。③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各项指标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比较

观察组的优良率为95.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出现1例皮疹、1例头痛,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70%(2/23),对照组患者出现1例发热、1例腹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09%(2/2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由于在应用抗结核药物时,药物本身或者其代谢产物对应用者肝脏造成损伤称为DILI,其在临床上可表现为各种急、慢性肝病,急性肝病居多,约占90%以上,部分患者停药后数天可自行恢复,但较为严重者则需要进行及时的救治,否则可能危及患者生命[6]。药物经过消化道吸收后,在肝脏经过代谢酶细胞色素P450代谢后生成自由基、亲电子基等活性产物,当大量服用药物,这些活动产物大量生成,消耗谷胱甘肽(GSH),进一步造成细胞膜的损害,亲电子基还可以与肝细胞蛋白半胱氨酸残基的巯基、赖氨酸残基的氨基等结合,破坏细胞骨架,最终导致肝细胞的坏死;同时某些药物还可以通过机体对药物的特异性反应造成肝损害,当发生肝损害时其TBiL、ALT、AST等生化指标明显升高[7-8]。治疗DILI的主要方法是停用相关造成损害的药物,给予解毒、保护肝细胞、治疗肝衰竭等对症支持治疗[9]。本研究中应用的异甘草酸镁是第四代甘草制剂,是一种较好的肝细胞保护剂,具有类固醇样作用,具有抑制炎性因子、抗纤维化、保护肝细胞膜、促进肝细胞再生之功效,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异甘草酸镁作为第四代药物,与前几代药物相比,药物中甘草酸的浓度大大提高,效果增强;同时在研制的时候去除了β体、纯化为α体,降低了药物的副作用[10-11]。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异甘草酸镁治疗的观察组其肝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的优良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说明异甘草酸镁是一种治疗DILI较好的药物。

综上所述,异甘草酸镁治疗抗结核DILI的临床效果显著,且药物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翠平,邹衍泰,白岚.670例药物性肝损害分析[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0,15(6):338-340.

[2] 胡晓娜,保志军.药物性肝损害的流行病学[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1,19(1):78-80.

[3] 缪进华,范辉.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药物性肝损害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0,12(12):56-58.

[4] 曾玲玲,周桂琴.药物性肝损害诊断标准及其临床应用[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11,13(1):17-20.

[5] 周双男,王立福,张宁,等.药物性肝损害113例临床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12,40(1):145-147.

[6] 贺少枫,夏文阳,郭健,等.药物性肝损害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10,26(4):397-399.

[7] 王斌,曹燕平.药物性肝损害的病因与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1,6(13):87-88.

[8] 刘燕敏,闫惠平,韩莹,等.急性及慢性药物性肝损害患者肝功能及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0,18(1):37-40.

[9] 张汉平,李卫平,孟宪栋.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疗效分析[J].河北医药,2010,32(21):3007-3008.

[10] 欧明洪.异甘草酸镁药理与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2010,19(15):83-85.

[11] 李志宏,郝磊,孔佩艳,等.异甘草酸镁治疗化疗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 15(1):88-89.

(收稿日期:2013-12-09 本文编辑:郭静娟)

[摘要] 目的 探讨异甘草酸镁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本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45例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23例)和对照组(2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异甘草酸镁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各项指标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良率为91.30%(21/2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64%(14/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70%(2/23),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09%(2/2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异甘草酸镁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效果显著,且药物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关键词] 药物性肝损害;异甘草酸镁;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59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2(b)-0068-03

药物性肝损害(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常见的非病毒性肝病之一,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药物越来越多的应用,对肝脏造成的损害逐渐增多[1],DILI仅排在病毒性肝炎以及脂肪性肝病之后,位居肝病的第三位,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危害[2]。本文探讨异甘草酸镁治疗DILI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45例抗结核DILI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3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0例,年龄18~65岁,平均(39.34±6.78)岁,病程1~6周,平均(2.35±1.22)周;对照组22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11例,年龄20~63岁,平均(38.64±6.52)岁,病程1~5周,平均(2.27±1.18)周。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3]

①所有患者入院时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急、慢性肝脏疾病,经过肝功能检查、用药病史等符合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肝损害的诊断标准[4];②排除病毒性肝炎、脂肪性肝病患者;③排除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严重疾病以及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④本次研究均得到患者的知情同意。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入院一经确诊后,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具体如下:立即停止应用与肝损害有关的一切药物,患者卧床休息,给予营养支持、能量合剂等药物。观察组患者在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异甘草酸镁(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942, 2010-09-30,规格:10 ml∶50 mg)150 mg/次,静脉滴注,1次/d,治疗1、2周后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5]

①统计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肝功能检查指标。②将临床治疗效果分为优秀: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检查提示正常;良好: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行肝功能检查提示主要指标明显下降;较差: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肝功能指标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优良率=(优秀+良好)例数/总例数×100%。③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各项指标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比较

观察组的优良率为95.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出现1例皮疹、1例头痛,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70%(2/23),对照组患者出现1例发热、1例腹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09%(2/2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由于在应用抗结核药物时,药物本身或者其代谢产物对应用者肝脏造成损伤称为DILI,其在临床上可表现为各种急、慢性肝病,急性肝病居多,约占90%以上,部分患者停药后数天可自行恢复,但较为严重者则需要进行及时的救治,否则可能危及患者生命[6]。药物经过消化道吸收后,在肝脏经过代谢酶细胞色素P450代谢后生成自由基、亲电子基等活性产物,当大量服用药物,这些活动产物大量生成,消耗谷胱甘肽(GSH),进一步造成细胞膜的损害,亲电子基还可以与肝细胞蛋白半胱氨酸残基的巯基、赖氨酸残基的氨基等结合,破坏细胞骨架,最终导致肝细胞的坏死;同时某些药物还可以通过机体对药物的特异性反应造成肝损害,当发生肝损害时其TBiL、ALT、AST等生化指标明显升高[7-8]。治疗DILI的主要方法是停用相关造成损害的药物,给予解毒、保护肝细胞、治疗肝衰竭等对症支持治疗[9]。本研究中应用的异甘草酸镁是第四代甘草制剂,是一种较好的肝细胞保护剂,具有类固醇样作用,具有抑制炎性因子、抗纤维化、保护肝细胞膜、促进肝细胞再生之功效,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异甘草酸镁作为第四代药物,与前几代药物相比,药物中甘草酸的浓度大大提高,效果增强;同时在研制的时候去除了β体、纯化为α体,降低了药物的副作用[10-11]。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异甘草酸镁治疗的观察组其肝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的优良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说明异甘草酸镁是一种治疗DILI较好的药物。

综上所述,异甘草酸镁治疗抗结核DILI的临床效果显著,且药物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翠平,邹衍泰,白岚.670例药物性肝损害分析[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0,15(6):338-340.

[2] 胡晓娜,保志军.药物性肝损害的流行病学[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1,19(1):78-80.

[3] 缪进华,范辉.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药物性肝损害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0,12(12):56-58.

[4] 曾玲玲,周桂琴.药物性肝损害诊断标准及其临床应用[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11,13(1):17-20.

[5] 周双男,王立福,张宁,等.药物性肝损害113例临床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12,40(1):145-147.

[6] 贺少枫,夏文阳,郭健,等.药物性肝损害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10,26(4):397-399.

[7] 王斌,曹燕平.药物性肝损害的病因与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1,6(13):87-88.

[8] 刘燕敏,闫惠平,韩莹,等.急性及慢性药物性肝损害患者肝功能及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0,18(1):37-40.

[9] 张汉平,李卫平,孟宪栋.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疗效分析[J].河北医药,2010,32(21):3007-3008.

[10] 欧明洪.异甘草酸镁药理与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2010,19(15):83-85.

[11] 李志宏,郝磊,孔佩艳,等.异甘草酸镁治疗化疗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 15(1):88-89.

(收稿日期:2013-12-09 本文编辑:郭静娟)

[摘要] 目的 探讨异甘草酸镁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本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45例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23例)和对照组(2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异甘草酸镁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各项指标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良率为91.30%(21/2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64%(14/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70%(2/23),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09%(2/2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异甘草酸镁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效果显著,且药物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关键词] 药物性肝损害;异甘草酸镁;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59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2(b)-0068-03

药物性肝损害(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常见的非病毒性肝病之一,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药物越来越多的应用,对肝脏造成的损害逐渐增多[1],DILI仅排在病毒性肝炎以及脂肪性肝病之后,位居肝病的第三位,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危害[2]。本文探讨异甘草酸镁治疗DILI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45例抗结核DILI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3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0例,年龄18~65岁,平均(39.34±6.78)岁,病程1~6周,平均(2.35±1.22)周;对照组22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11例,年龄20~63岁,平均(38.64±6.52)岁,病程1~5周,平均(2.27±1.18)周。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3]

①所有患者入院时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急、慢性肝脏疾病,经过肝功能检查、用药病史等符合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肝损害的诊断标准[4];②排除病毒性肝炎、脂肪性肝病患者;③排除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严重疾病以及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④本次研究均得到患者的知情同意。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入院一经确诊后,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具体如下:立即停止应用与肝损害有关的一切药物,患者卧床休息,给予营养支持、能量合剂等药物。观察组患者在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异甘草酸镁(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942, 2010-09-30,规格:10 ml∶50 mg)150 mg/次,静脉滴注,1次/d,治疗1、2周后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5]

①统计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肝功能检查指标。②将临床治疗效果分为优秀: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检查提示正常;良好: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行肝功能检查提示主要指标明显下降;较差: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肝功能指标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优良率=(优秀+良好)例数/总例数×100%。③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各项指标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比较

观察组的优良率为95.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出现1例皮疹、1例头痛,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70%(2/23),对照组患者出现1例发热、1例腹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09%(2/2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由于在应用抗结核药物时,药物本身或者其代谢产物对应用者肝脏造成损伤称为DILI,其在临床上可表现为各种急、慢性肝病,急性肝病居多,约占90%以上,部分患者停药后数天可自行恢复,但较为严重者则需要进行及时的救治,否则可能危及患者生命[6]。药物经过消化道吸收后,在肝脏经过代谢酶细胞色素P450代谢后生成自由基、亲电子基等活性产物,当大量服用药物,这些活动产物大量生成,消耗谷胱甘肽(GSH),进一步造成细胞膜的损害,亲电子基还可以与肝细胞蛋白半胱氨酸残基的巯基、赖氨酸残基的氨基等结合,破坏细胞骨架,最终导致肝细胞的坏死;同时某些药物还可以通过机体对药物的特异性反应造成肝损害,当发生肝损害时其TBiL、ALT、AST等生化指标明显升高[7-8]。治疗DILI的主要方法是停用相关造成损害的药物,给予解毒、保护肝细胞、治疗肝衰竭等对症支持治疗[9]。本研究中应用的异甘草酸镁是第四代甘草制剂,是一种较好的肝细胞保护剂,具有类固醇样作用,具有抑制炎性因子、抗纤维化、保护肝细胞膜、促进肝细胞再生之功效,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异甘草酸镁作为第四代药物,与前几代药物相比,药物中甘草酸的浓度大大提高,效果增强;同时在研制的时候去除了β体、纯化为α体,降低了药物的副作用[10-11]。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异甘草酸镁治疗的观察组其肝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的优良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说明异甘草酸镁是一种治疗DILI较好的药物。

综上所述,异甘草酸镁治疗抗结核DILI的临床效果显著,且药物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翠平,邹衍泰,白岚.670例药物性肝损害分析[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0,15(6):338-340.

[2] 胡晓娜,保志军.药物性肝损害的流行病学[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1,19(1):78-80.

[3] 缪进华,范辉.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药物性肝损害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0,12(12):56-58.

[4] 曾玲玲,周桂琴.药物性肝损害诊断标准及其临床应用[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11,13(1):17-20.

[5] 周双男,王立福,张宁,等.药物性肝损害113例临床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12,40(1):145-147.

[6] 贺少枫,夏文阳,郭健,等.药物性肝损害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10,26(4):397-399.

[7] 王斌,曹燕平.药物性肝损害的病因与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1,6(13):87-88.

[8] 刘燕敏,闫惠平,韩莹,等.急性及慢性药物性肝损害患者肝功能及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0,18(1):37-40.

[9] 张汉平,李卫平,孟宪栋.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疗效分析[J].河北医药,2010,32(21):3007-3008.

[10] 欧明洪.异甘草酸镁药理与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2010,19(15):83-85.

[11] 李志宏,郝磊,孔佩艳,等.异甘草酸镁治疗化疗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 15(1):88-89.

(收稿日期:2013-12-09 本文编辑:郭静娟)

猜你喜欢
临床效果
紧急宫颈环扎术治疗宫颈机能不全致宫颈扩张临床分析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临床效果初步评定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
早期应用大剂量美托洛尔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
白眉蛇毒血凝酶与泮托拉唑联合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评价
观察奥曲肽治疗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
兰索拉唑联合抗生素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分析研究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