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市中医院内科 江苏 靖江 214500
糖尿病人的心理护理
徐彩凤
靖江市中医院内科 江苏 靖江 214500
随着生物-社会-心理的医学模式转变,临床护理模式也随之转变。心理护理越来越成为医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患者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必要条件。通过对糖尿病住院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患者的精神面貌有不同程度的改观,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缩短了住院时间。
糖尿病;心理;护理
糖尿病是由不同原因引起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致使体内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异常,是最为常见的内分泌疾病[1],是危害人们健康的常见病,与遗传、心理、社会环境有着很密切的关系。目前尚需要终身治疗。长期血糖的波动加上对糖尿病的不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错综复杂,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此病的发展、预后。对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是从整体观念出发,观察病情,通过语言及非语言沟通,因人而异应用各种心理干预法对控制病情并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护理工作者应尽量满足患者,了解其需求,使其尽快适应角色,积极配合医疗和护理工作,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
新入院患者,由于对糖尿病知识的缺乏、对家庭经济状况的担忧、对家人的愧疚、以及对医生的不信任感交织形成各种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恐惧、。现将糖尿病病人心理障碍及心理护理介绍如下:
1.通过交流沟通的方式来观察病人的主要临床表现,判断病人是否存在心理障碍,同时监测患者血糖控制情况。根据血糖监测,发现患有抑郁、焦虑以及对血糖测定恐惧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较大,且情绪波动越大,血糖越不容易控制。
2.护理
2.1 抑郁及护理抑郁是一种忧愁、担心、思虑的情绪反应。抑郁是失落的认知评价所致,病人都有能力丧失的体验。当患者将他的生活变化评价为丧失的时候就出现抑郁心理[2]。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郁悲观、思维行为缓慢、反应迟钝、甚至会萌发绝望自杀的念头。改善抑郁症状应帮助病人面对现实积极治疗,让他们正视疾病,不要追悔过去。让病人进行有一定的强度、持续时间和频率的体育锻炼,因锻炼后可以给人一种轻松和自己作主的感觉,有益于克服忧郁带来的孤独感。还可鼓励患者与病友或兴趣相同的人在一起聊天、下棋、看电视。这些活动可帮助病人分散注意力,将抑郁控制在最低的、可以耐受的水平。帮助患者建立和强化社会支持系统,通过亲友同事以及社会的支持相信对改善病人抑郁症状有积极的意义。
2.2 焦虑及护理
焦虑是人对即将面临的危险或灾祸威胁的情况下,在主观上引起的一种紧张和不愉快的期待情绪[3]。糖尿病病人主要担心血糖不稳,加重病情等。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精神紧张、不安、易激惹;胸闷、出汗、心慌;回避、寻求安全保护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消除焦虑情绪的前提。护士应使自己从着装、言语、表情、动作到专业技术水平都给病人可信赖和亲切的感觉,获得病人的尊重和信任。尊重病人的人格,称呼病人的姓名,不以床号称呼病人。并告之经治医生和主管护士的姓名。护士在繁忙的工作中,要找出一定的时间陪伴病人,倾听病人的叙述。要让病人感觉到护士是在认真地、专门地帮助他解决问题,而不是敷衍了事。这会使病人感到安慰,会增加病人对护士的信任。和患者交流时要细心观察,全面评估病人的情况,针对心理问题及时分析和疏导,并制定切实有效的活动计划,调动病人主体作用,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2.3 恐惧及护理
恐惧是一种人们对危险情况或自己预期将要受到的伤害而产生的较高强度的负性情绪反应,是人们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景而无能为力时所产生的情绪[3]。糖尿病病人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恐怖症状,多表现在对测血糖、注射胰岛素产生持续及不必要的恐惧以及极力回避。对于此类病人我们进行如下护理:入院时,热情接待,主动介绍本病区病房的环境和同室的病友,特别是血糖控制良好的病例,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患者讲解医学知识,提供治疗信息。向病人及家属介绍使用胰岛素注射的安全性和方便性以及早期注射胰岛素的优点。在病人入院2周后若情绪平稳,可教会病人自行注射胰岛素。
3.小结糖尿病是一种以慢性高血糖为突出表现的综合病症[1]。因为需要长期治疗,血糖波动以及患者对各种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恐惧,加上对糖尿病知识的缺乏以及周边对糖尿病夸大和不实的宣传,使得糖尿病病人易发生心理障碍,而而影响糖尿病预后。所以我们首先要正确评价患者的身体状况以及心理状况,为病人制订合理运动以和饮食计划,然后根据病人的接受能力及自身性格,通过语言及非语言沟通,因人而异应用各种心理干预方法,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帮助病人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坚持治疗,达到促进和保持健康的目的。
[1]护理学(护师)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编写.--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 :379
[2]医学心理学/沈雪妹,汪敏主编.--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229
[3]医学心理学/沈雪妹,汪敏主编.--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227
R473.73
B
1009-6019(2014)12-028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