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云峰
(盐城市妇幼保健院 江苏盐城 224000)
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观察分析
蔡云峰
(盐城市妇幼保健院 江苏盐城 224000)
目的:重点研究和探讨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实验,我们将我院与2011年6月1日至2013年6月1日收治的58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只应用传统西医疗法。治疗组运用中医疗法。然后将2组数据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中医症候改善率、胃镜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本次实验运用中医疗法的治疗组,中医症候总有效率84.48%,胃镜检查总有效率84.48%,均显著好于未运用中医疗法的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疗法能够更好的控制病情,保障治疗效果,对我国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值得临床借鉴和进一步推广。
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29例疗效观察分析
本次实验对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58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中医疗法能够更好的控制病情,保障治疗效果,现将详细情况叙述如下。
1.1 一般资料
我们将我院与2011年6月1日至2013年6月1日收治的58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29例患者,其中男性消化性溃疡患者21例,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8例;年龄跨度17-60岁,平均(44.31±6.54)岁;病程1-18年,平均(9.77±2.42)年。其中胃溃疡患者8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19例,混合溃疡患者2例;对照组29例患者,男性消化性溃疡患者21例,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18例,年龄18-59岁,平均(42.14±7.32)岁;病程1-17年,平均(9.45±2.65)年;其中胃溃疡患者7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20例,混合溃疡患者2例;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病程、病种分布等差异无显著性(X2 =0.412,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奥美拉唑,每天1次,每次20毫克。14天为一疗程。治疗组方药组成口服自拟方愈疡汤:黄芪30克党参15克云苓15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白芨10克制乳香6克乌贼骨10克炙甘草15克2)服药方法每日一剂,水煎服。7天为一疗程,连服2个疗程。3)随症加减:胃脘热痛拒按,喜冷饮者,加蒲公英15克;胃脘冷痛喜按,喜热饮者,加高良姜6 克;上腹部胀满,得呕则舒者,加枳实10克。
1.3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58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治疗效果、胃镜检测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运用卡方分析,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1)中医症候
治疗组29例,临床治愈26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28%。对照组29例,临床治愈22例,有效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4.48%。
2)胃镜检查
治疗组29例,临床痊愈26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5%。对照组29例,临床痊愈22例,有效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4.48%。
两组临床痊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4.028,P<0.05; x2=5.362,P<0.05)
消化性溃疡是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是人类常见病。该病是由多种病因所导致,如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和胃蛋白酶自身消化,非甾体抗炎药对胃十二指肠运动异常(即胃排空延缓和十二指肠-胃反流),应激和心理因素,以及吸烟、饮食、病毒感染等等[1]。该病与胃、肝、脾关系最为密切,初起病位主要在胃,旁及于肝,病久则伤于脾,脾胃同病,或肝脾同病[2-3]。胃为阳土喜润恶燥,主受纳,腐熟水谷,以和降为顺。胃气一伤,初则壅滞,继则上逆,此即气滞为病,其次是肝脾气滞,即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所致的气机阻滞,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故气滞日久,必致血瘀,久病入络,血络瘀阻,而新血不生,致阴血虚少[4]。
本次实验运用中医疗法的治疗组,中医症候总有效率84.48%,胃镜检查总有效率84.48%,均显著好于未运用中医疗法的对照组(P<0.05)。综上,可以看出中医疗法能够更好的控制病情,保障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S.C.Parija,B.P.Mohanty,S.Mohanty et al.Helicobacterpylori and its role in gastritis and peptic ulcer disease-the 2005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J].National Academy Science Letters,2006,29 (9/10):333-343.
[2]苏玉明,彭艽,孙世晓.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方法和思路[J]中医药信息,2006,23(3),26-27.
[3]吴海鹰,文春燕.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体会[J]甘肃中医,2008,21(9),28.
[4]余江平.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45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 (2),292-293.
R656.6+2
A
1009-6019(2014)07-0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