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中国的未来发展

2014-03-23 17:53:18崇凯芳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4年13期
关键词:现代化发展

崇凯芳

(北京安贞医院工会 北京 100029)

创新与中国的未来发展

崇凯芳

(北京安贞医院工会 北京 100029)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就没有生命力",这一思想实际上既是对历史的总结与概括,又是对现实的把握与剖析,更是对未来的展望与描绘。树立全民族全面创新的观念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创新;发展;现代化;创新观念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1,"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就没有生命力",2这一思想实际上既是对历史的总结与概括,又是对现实的把握与剖析,更是对未来的展望与描绘。今天,树立全民族全面创新的观念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历史的启迪:创新对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从中国自身的历史发展来看,一般地,历史上某个时期的创新较多,则这个时期国家发展就快、就强大;什么时候创新少了,它就开始落后。一个国家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它就会落后、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一个国家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它就能处于领先地位;

中国曾经一派繁荣,特别是以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为代表最为突出,儒、法、道、墨、家、名等各家学派和学人通过创新确立了新思想、新观念,并想方设法地将其转化为新制度、新体制、新技术等等。然而,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在封建专制的政治高压下,中华民族的创新变革的社会政治环境日渐衰微,整个社会多的是量的扩张,鲜有质的飞跃。

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一部历尽屈辱的近代史,也让中国人萌生了实现现代化的强国梦,开始了开拓创新的探索。从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维新派尝试引进西方近代政治制度即君主立宪制,到辛亥革命试图引进更彻底的民主共和制,甚至是到新文化运动呼唤民主与科学,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都是在模仿、学习西方世界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新制度,形成了模仿现代化时期,却皆以失败告终。

20世纪初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中国人开始把目光转向了马克思主义,转向了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真正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扎下了根,发出了芽,使中国的现代化获得了新生。然而不久,我们却又陷于另一种教条主义,即把毛泽东的思想当作教条,不敢创新,形成的是封闭自主的现代化时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建国以来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开创了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实现现代化"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并且取得了伟大成就。在思想上,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国两制"等一系列新思路、新观点、新理论;在经济上,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到有计划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在政治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经济和政治文明的任务,等等。20世纪末21世纪初,在以江泽民为代表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引领下,中国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把握时代显现的特征、根据自身实际的国情,全面地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意欲从观念上实现彻底的转变,提出了全民性的、全方位的创新方略,开始了新一轮的现代化的奋斗。

二、时代的呼唤:创新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必要性

从世界发展的态势看,加速发展的世界现代化进程、全球化的扩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创新成为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彼此竞争、寻求领先的共同选择,给中国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条件。中国的未来发展不能无视世界的变化。

1.当今世界的发展突现了知识和经济、创新和社会变迁的内在关系。

以往时代的经济,是否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是社会富强的主要标尺。知识(智力)资本往往是以隐性化的形式存在着,没有被人们所认识或认识不充分。尽管17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喊出了"知识就是力量",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把知识引入了经济范畴,发现了其巨大的社会价值;尽管人类社会经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楫别了统治长达约3000年之久的农业时代、经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了人类生活方式、运输方式的巨大改变和世界经济的飞速增长;尽管人类知识的3/4都是在工业经济时期创造的。但是,由于知识与经济是分离的,创新活动虽然一直存在着,而且日益由自发状态逐渐转向了自觉形式,但创新活动的数量少、范围小、速度慢、周期长,始终没有占据主导地位,因而创新对于社会进步的根本性作用不易被人们注意。

而今,在新的时代里,随着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知识资本以显性化的形式表现了出来,并且被人们普遍接受。知识与经济紧密结合至高度融合,形成了知识的经济化和经济的知识化,引发的社会的重大变革成了一组连续不断的链条,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其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已高达80%。科学技术真正成为了一个国家得以发展的战略资源,成为了一种变革力量、创新力量,具有了世界性意义。

2.当今世界的发展呈现出了经济的全球化和社会交往的全球性。

以往时代的经济,是依据自然资源优势而构建竞争优势的,又由于受到人们的交往时空距离大,信息传播速度和范围的限制,创新对生存和发展的作用还不是很明显,各个国家、民族寻求发展的着眼点主要是向内--针对自身纵向的历史进程,自己跟自己比。而今,知识和技能成为了新时代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任何-个领域高科技的发展,其整体性的进步皆是国际合作的结果。人们普遍感觉到经济领域的"国界"相对模糊了,世界经济全球化了。人们逐步认识到全球化虽然是从经济交往开始的,但发展至今,全球性社会交往早已不再仅仅是经济交往了,伴随经济交往而来的是政治交往、文化交往,是价值观念的碰撞,是文明的相互交流。经济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全球范围的平等竞争,更不是什么世界大同或人类发展的趋同现象,而是一种权力的优劣势序列。因此,现时代各个国家、民族寻求发展的着眼点转换成为了向外--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特点,不仅自己跟自己比较,还要自己与他人比较,并时刻寻求先机以赢得发展权的主动,最终拥有领先地位。

3.当今世界的发展呈现出了现代化的潮流和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

现代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逾越的重要阶段,以英、美、法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代表的是"先发式"现代化国家,广大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是"后发式"现代化国家。在现代化世界历史进程中,当然具有带普遍规律性的原则、任务与要求,需要人们自觉遵循。然而,马克思描述的现代化是一个有着本质的统一性和形式多样性的历史过程,这给人类尤其是"后发式"现代化国家和民族的实践,提供了一个充分发挥创造性和能动性的现代化实践领域。更何况,世界现代化不仅是一个人类社会生产社会化市场化发展过程,而且还是一个人类社会矛盾冲突整合引起社会制度不断变革创新的过程。从现代化的发展逻辑看,它并非自然生成,而是需要一定的制度前提。在一定意义上,制度因素往往成为影响社会发展快慢以至发展方向与前景的决定性力量。无庸置疑,资本主义曾经生机勃勃,取代封建社会,开创了世界现代化进程,但随着它固有的矛盾弊病的发展,其以"物"为中心的现代化道路与模式逐渐成为这一历史进程的桎梏。正如导致西方封建社会灭亡的根源就在封建制度自身一样,导致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根源也在资本主义制度自身。社会主义真正以人为中心,是资本主义的对立者。同时,社会主义也是它的后继者,有着比资本主义更有利的条件而借鉴、吸收人类社会创造出来的全部文明成果,有着比资本主义更为宽阔的胸怀和广泛的兼容性,社会主义制度提供的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方式,它与现代化的结合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三、现实的选择:创新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新世纪、新时代、新形势下,中国承载着历史的启迪、回应着时代的呼唤,走向了世界,意欲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独领风骚,当务之急是打造适宜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创新观念、树立和培养全民族全面创新的意识。

(一)打造适宜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创新观念就是要更新旧有观念。

中国是一个封建主义影响深重的国家,未经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而选择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经济上,社会生产力不发达,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着相当的差距。经过了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虽然已从总体上告别了短缺经济的时代,基本上克服了贫困,绝大部分地区达到了小康,但从综合国力水平来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重大问题。因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是第一要务,科技创新应瞄准经济主战场。

政治上,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有着鲜明的优越性,它主宰着世界历史总体发展的方向,即否定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政治理念,积极倡导社会公正、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经过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再认识,虽然中国的社会主义具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特征,一定意义上保证了生产力的发展问题,但是事实上中国还存在着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制度因素共时空的复杂交汇状态,还存在着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会出现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的问题,即解放生产力的问题。因而,理论创新应成为科技创新的先导,制度创新作为理论创新的具体实现形式应成为科技创新的有效保障。

文化上,从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观念的历史遗存及其影响来看,根深蒂固的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厚古薄今、厚内薄外的因素,如:重权威轻大众、重家族轻个体、重书本轻实际、重人文轻科学、重道德轻法律、重农轻商的思想,使中国人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受到了无形的重压和层层的束缚。从中国传统文化所遵循的哲学认识路线来看,由内而外、重"善"不重"真"是国人治学皓首穷经、治家固守祖训、治国因循守旧、创新精神严重失缺的根本所在。经过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的确立,虽然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执政党建设方面皆成功地走上了"结合"之路,使中国成为了社会主义的一支独秀,但路漫漫兮其修远,文化创新以及教育创新仍然是任重而道远。

(二)树立和培养全民族全面创新的意识就是要使创新无禁区。

中国是在探索以社会主义发展方式为前提的,生产力形态、人的生存形态和生产关系形态三个方面的全面变革。诚然,过去的时间已经成为一个恒定的量,这是一个无法更改的事实,然而,未来的时间却是个可以伸缩的变量。正如俄国人托洛茨基所揭示的"历史落伍者的特权",即一个不发达的国家有着发达国家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它可以跳跃发达国家所走过的曲折路径,直接去选择各种最优的模式和方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赶上或超过发达国家。"历史落伍者的特权"是选择上的优势.但选择不是照搬而是择优,择优的过程就意味着不断地创新。

经过了40多年的摸索与奋斗,特别是20多年的改革与开放,我们确信,落后国家赶超先进国家不是什么天方夜谭。时至今日,中国可以说已经基本具备了全面创新的条件,而树立和培养全民族全面创新的观念,还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1.是需要统一认识,即:创新就是发现、发明和创造,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的发现、发明和创造,而且社会科学的发现、发明和创造更是创新。全社会上下不仅要鼓励自然科学方面的创新,而且更要鼓励社会科学方面的创新;不仅要及时迅速地把自然科学的创新成果投入社会经济领域,转化为生产力,而且更要及时迅速地把社会科学的创新成果投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转化为生产力、制度力、精神力;国家不仅要奖励自然科学的创新,而且更要奖励社会科学的创新成果及其相应的社会科学家,注重自然科学的创新与社会科学的创新的紧密结合。

2.是需要促成转变,即:创新就是实现飞跃,实现从向西方学新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的转变、从观念创新、理论创新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的转变、从只重自然科学技术创新到自然科学技术创新与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兼重的转变、从经济体制创新到政治体制创新的转变、从局部性点线创新到全局性立体创新的转变,等等。

3.是需要养成风气,即:真正把创新作为一种优良作风来培育,使之融入全民族的思想与行为之中,成为广大人民的重要素质,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创新思想的源泉。

C1

B

1009-6019(2014)01-0001-02

猜你喜欢
现代化发展
边疆治理现代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 04:00:35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上海金属(2014年4期)2014-12-15 10:40:43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汽车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 09:19:14
中国新现代化论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
中国火炬(2010年8期)2010-07-25 11:3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