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景 琳
(燕山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大学生就业取向的代际传承研究
王 景 琳
(燕山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代际传承作为一种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取向的影响十分显著,直接或间接制约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关涉社会稳定与发展。研究大学生就业取向的代际传承,阐释代际传承机理,丰富就业理论,为高校有效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理念培养提供理论依据,为政府完善大学生就业政策提供智力支持。
大学生;就业取向;代际传承
代际传承是人类文化传递的基本方式,也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表现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以社会代际传承为背景,以家族代际传承为主要对象,旨在分析代际传承对大学生就业取向影响的性质、特征与态势,揭示代际传承对大学生就业取向影响的机理和规律,探索抑制代际传承消极影响的途径与措施。
大学生就业取向问题上代际传承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非常复杂,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无不与之相关。从我国具体情况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等教育资源的短缺性
高等教育资源的短缺性关键在于社会需求的强烈,而社会需求的强烈关键在于高等教育能够给人带来的间接的社会流动的隐性价值。在我国封建社会中,通过科举考试可以改变一个人身份地位,甚至可以改变一个家族的社会阶层和历史命运。从建国到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前这段时间,高等教育一直作为一种精英教育为社会提供各方面的高级人才,高校毕业生以“国家干部”身份被分配到各领域的高级岗位。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虽然从“国家干部”变身为“普通劳动者”,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各行业对高学历人才需求越来越多,大学毕业文凭仍然是谋得一份理想职业的敲门砖。绝大多数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毕业后能够找一份好工作,改变社会地位,提升社会阶层。学者们研究发现,“个体接受的教育层次越高,其对教育资源的拥有程度就越高,职业地位和社会经济地位也相应地越高,社会流动的可能性越大。作为高端层次的教育形式,高等教育对个体职业地位获得、社会地位变更、社会阶层流动的影响是最深刻的”[1]。因此,在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和就业难叠加的背景下,对很多人而言,要实现社会阶层向上流动,必须首先跨越两道门槛:上大学和就业。“据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的联合调查显示,有41.61%的学生已经坦然承认: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在来自大城市的学生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51.29%。‘代际效应’正在挑战就业制度的公平性”[2]。
(二)社会结构模式的稳定性
社会结构模式是指社会诸要素稳定的关系及构成方式,主要是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具体而言,包括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城乡结构、阶层结构、就业结构、收入结构、消费结构和观念结构等。社会结构是社会的基本存在方式,稳定性是其最突出特征。千百年来,稳定的社会结构使职业也具有某种颇为稳定的家族性和“世袭”特点,“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成为一种稳定的职业观念。即使在当下现实社会中,干部子弟从政,军官子弟当兵,教师子弟从教,农民子弟种田等现象依然十分普遍。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和新的阶层结构一起形成的代际传承,强力地制约着大学生就业取向。“高校毕业生中的农村大学生在就业质量上明显处于弱势,因为其父母处于弱势社会阶层,社会资源相对匮乏并传承给子女,致使他们难以进人社会上升通道;而优势社会群体及其子女凭借强大的社会资源和一直以来良好的教育、综合素质的培养及‘优势叠加性’政策,可以轻松获得体面的工作、较高的收人以及更广阔的发展空间”[3]。父母的职业、收入等因素与子女就业取向呈正相关,相关程度中度以上;父母职业地位、收入越高,帮助子女择业的可能性越大,并且子女职业地位较高,收入相对较高,工作相对稳定。
(三)家庭资本存量的差异性
家庭资本源于社会资本理论,是一种影响人们行动的资本,能够为个人的行动提供各种有用的资源,主要包括家庭的经济资本、政治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在具体社会生活中,家庭资本主要表现为家庭的经济实力、社会地位、文化基础和人脉关系。在当前社会条件下,家庭资本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取向的主要因素,形成了社会流动的“潜规则”,并且这种“潜规则”的作用远远大于就业制度的“显规则”。
有学者认为,“每个人求职就业都有两种资本,即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个人在就业求职竞争中,社会资本发挥作用的大小,是衡量一个社会公正程度的刚性指标。即使有着相同人力资本的大学毕业生,也会因为社会资本不同而面临不同的就业前景”[4]。事实上,家庭资本的各个因素都对大学生就业取向产生巨大影响。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日增的情况下,很多大学毕业生使尽浑身解数动用家庭资本,以期谋得一份较好的职业。由于不同大学毕业生其家庭资本的存量存在极大的差异性,直接导致大学毕业生之间就业心态、择业标准和职业获得的巨大差异。
人类生生不息,社会蒸蒸日上,代际传承一直是发展和延续的主渠道。应该说,代际传承对大学生就业取向影响也具有积极意义,可以通过家族优势文化的传递为社会培养专门人才。但是,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过多地依赖于代际传承,其消极意义更为明显,破坏人才市场机制,滋生社会腐败,破坏社会风气,诱发社会矛盾,加剧社会不公。
(一)影响社会流动,弱化社会活力
社会流动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从一个社会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层的过程,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社会分层是一种普遍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是由各个阶层组成的动态体系。社会流动的程度与社会分层体系封闭或开放的程度密切相关。合理的社会流动有利于社会保持一种开放式社会分层结构,不断调整个人与社会分层结构之间的关系,在社会分层现象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增加社会成员改变自身社会地位的机会,能够促进社会公平发展。在社会流动中一般更加关注社会成员在财富、权力和声望方面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一般是由人们的职业或职位的改变带来的。职业是人们的主要的社会地位的代表,对获取经济、权力和声望资源具有更重要的意义,社会分层常常以职业作为阶层指标。因此,职业的代际传承直接表现为社会阶层的代际传承。家长们不惜血本对子女进行教育投资,使子女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找到一份更好的职业。处于社会阶层高端者想通过子女接受高等教育以保持、传承和延续自己现有的阶层优势;处于社会阶层低端者更想通过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找到一份好工作,以实现社会阶层的跃迁。
有关研究发现,“目前在中国社会的十大阶层中,最高等级的阶层成员基本上没有出现向底层流动的现象,中下层人员也只能在相邻的阶层之间流动,底层和中下层的成员及其子女向上流动的可能性在明显减少,特别是农业劳动者成为代际继承性最稳定的阶层,高层、中上等级阶层与中下层和底层之间逐渐显现出难以跨越的社会结构鸿沟”[5]。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辩证的运动过程,合理适度的社会流动是社会活力的表现。“社会阶层的代际传承性问题说明了阶层之间基本不存在开放度,甚至固化。这样比较僵化凝固的社会阶层结构会激化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导致社会的潜在危机”[6]。社会分层体系越是封闭,社会流动越趋迟缓,则社会阶层的代际传承越趋显著。反过来说,社会阶层的代际传承显著,会抑制社会流动,强化社会分层体系的封闭性,从而弱化社会活力。
(二)冲击劳动力市场,埋没优秀人才
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我国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尚不健全,各类人才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大学毕业生要找到一份理想的职业,单靠自身的学业成绩或能力素质在劳动力市场获得竞争优势依然很难办到。特别是出身于社会阶层低端家庭的子女,无可奈何地接受父辈职业取向的代际传承。职业的代际传承不仅造成社会阶层的代际传承,也形成贫穷与富裕的代际传承,家庭人力资本的代际传承。一项关于农村的调查发现,“户主的教育程度与农村家庭贫困发生率高度相关;子女教育有加深父代家庭贫困状况的迹象;子女自身一代家庭大多因为接受较高教育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代际贫困断裂;同时,这种良好的经济资源有助于孙代家庭彻底摆脱贫困。……贫困代际变动的断裂点为15年(大专教育)”[7]。此项研究不仅进一步证实通过上大学改变社会阶层的可能性,也证明了寒门子女即使上了大学想改变家族地位又是何等艰辛!
我国进入市场经济社会以来,随着经济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劳动力市场(即人才市场)也在快速发展。劳动力市场就是指在劳动力管理和就业领域中,按照市场规律,自觉运用市场机制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对劳动力的流动进行合理引导,从而实现对劳动力的合理配置。这是劳动力市场运行的内在规律,也是人力资源合理配置、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客观要求。然而,在权利、金钱和社会关系网络面前,人才的市场规律的调节作用大打折扣。正因如此,出身于上层社会家庭的大学生的就业取向因家族的显赫而优越,出身于社会低层次家庭的大学生的就业取向也会因家族的贫寒而卑微。
(三)助长就业腐败,加大社会不公
事实上,从社会腐败的角度看问题,就业腐败问题主要有三类:一是权力性腐败;二是钱权交易性腐败;三是关系性腐败。特别是在权钱交易的盛行的社会,更容易发生就业腐败。有权有钱者,往往都有条件使自己的子女上大学,甚至可以挑选好大学或好专业,为毕业后找到好工作打好基础。
在子女就业问题上,有权和有钱的家族优势更加明显。当官者希望子女世代为官,利用手中权力和关系网,想尽一切办法把子女安排在政府机关工作,而且常常奏效。而那些贫寒家庭子女,跻身政府机关的几率非常低,甚至望而却步。有关调查显示,“在录用的公务员中,父母是‘进城务工人员’的比例最小,仅占2.8%,而父母是‘公务员’的比例最高,达到33.3%。而一直以‘垄断高薪’为人诟病的垄断行业在招聘时很自然的就成为‘代际效应’的‘重灾区’,甚至为其所垄断”[8]。在我国,“三资企业”一般待遇较高,一直是大学毕业生比较理想的去处。“监护人是‘有权的爸爸’和‘有钱的爸爸’的毕业生去体制内就业的概率分别是‘弱爸爸’的毕业生的3.03倍和2.17倍,去其他企业就业的概率分别是“弱爸爸”的毕业的2.44倍和2.05倍”[9]。就是这样,出身于寒门与豪门的大学生的就业取向被“天然”地泾渭分明。而这种具有阶层传递意义的就业取向的代际传递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就业腐败,加大了就业领域的社会不公。
上述分析表明,大学生就业取向代际传承的负面效应远远大于其正面效应,诱发了一系列新的社会矛盾。必须选取合理的途径和有力措施,抑制和克服其负面效应,使大学生就业回归到正常轨道。
(一)改革高校招考措施
高等教育不仅是个人实现向上层社会流动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家族社会阶层代际传承的重要途径。两个功能孰重孰轻,关键在于高等教育资源是否能够合理配置。“一个社会中,社会成员的教育差异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社会分层体系的结构;而新一代社会成员获得教育的过程,即教育再生产过程,既可能复制,也可能改变原有的社会分层结构”[10]。在当前情况下,应当适当抑制其家族社会阶层代际传承,适当强化其社会流动功能,增强社会阶层体系的开放度,增加处于社会阶层低端者向中上层流动的可能性。并且“通过改善教育,可以使得人们在人力资本上的差距有所缩小,从而为人们取得比较平等的收入结果,创造一个比较平等的起点。因此,通过教育能使各阶层的收入差距趋于合理化,能更好地促使社会合理的流动”[11]。
在现有“招考合一”体制下,“一考定终身”存在许多不公平因素,高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被弱化。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高等院校招生考试分离,考生可以有多次选择的机会,使更多人能够公平利用高等教育资源。
(二)调整城乡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的稳定性过强,社会阶层体系封闭性显著,有利于社会阶层的代际传承,不利于阶层流动,容易引发社会危机。我国社会阶层结构还是一个典型的“金字塔形”,还不是有些人说的“橄榄形”,少数人占有大量社会资源,中产阶层还远没有成为社会阶层的主体,低端阶层超大。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无疑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缩小两极分化,但就当前而言,最有效的途径是加速城市化改造进程,调整城乡二元结构。因为,我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绝大多数人口分布在农村,处于社会阶层低端的家庭也绝大多数在农村。“农村劳动力素质越低,作出判断和决策以及学习技能的能力也越低,因而导致非农就业的难度越大,可选择的空间以及成功率越小。农村人力资本投资能够显著提高劳动力的身体素质、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水平,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劳动力的非农就业转移”[12]。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延续几千年的“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的封建传统。给农村生源大学生一个与城市生的大学生平等的公平竞争权利,让更多的人获得向中上阶层流动的机会。
(三)健全公平合理的就业体制
西方发达国家依靠制度、政策机制帮助市场主体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的同时,确保市场的公平竞争。由于我国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就业市场尚未成熟,制度还不完善,社会关系网络就成了市场替代机制。因此,国家应建立健全就业市场的规章制度,改革教育制度,加强对就业市场的管理。“无论在任何阶段,依据毕业生的综合实力对高校毕业生进行人力资源配置,应该是大学生就业政策制订和实施的内在逻辑和核心要素,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公平的最为基本的底线保证”[13]。只有不断完善就业制度和大学生就业体制,才能逐渐消除就业腐败,让“显规则”取代“潜规则”,增加就业公平。
当前,健全公平合理的就业体制,主要应该抓好三项体制建设:第一,双向选择,市场就业。不断完善人才市场体系,疏通市场就业渠道,逐渐将用方霸权市场转化为“第三方市场”,使供求双方以“第三方市场”为平台公平选择对方。第二,自由选择,竞争就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者自主择业的就业机会与失败的风险是共存的,供求双方平均分担风险。劳动者具有个人自由,凭借自己的实力在劳动市场、人才市场上寻找工作,参与就业竞争。第三,政府调控,依法就业。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和《促进就业法》,有必要建立《大学生就业法》,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四)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
我国的户籍制度作为行政制度自商朝建立至今,已经有近4 000年的历史。中国历史上的户籍制度是与土地直接联系的,以家庭、家族、宗族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现代户籍制度是国家对人口进行管理的法律制度,以个人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历史上的户籍制度适合于农业经济社会,现代户籍制度“原本就是作为计划经济体制的一项必要的制度配套,它本质上是与市场经济不相匹配的”[14]。首先,户籍制度削弱了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于形成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及人才市场,抑制了劳动力、人才的自由流动。其次,户籍制度加剧了城乡割裂和社会分化,阻碍了城市化进程,既不利于人口流动又不利于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同时,户口管理将公民标志为不同身份、不同地位,限制人的平等权利,加剧社会不公。
人口流动是阶层流动的先导,是就业市场化的运行机制。近年来,毕业生自主择业已成主流,而户籍制度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许多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都受到了本市户口还是外来人口、城市户口还是农村人口的限制。例如,一些地方企业招收员工明确要求“本市户口”,许多省份公务员四级联考限制外地人口参加。可以说,当代中国的户籍制度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桎梏,迫切需要进行改革。一方面,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精神,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渐取消户籍制度,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另一方面,在户籍制度续存期间,无论是企业招聘还是公务员四级联考,对大学生均应彻底取消户籍限制。
(五)加强大学生职业心理教育
我国面临的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仅有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而大学生自身的原因终归是教育的原因。“面对就业激烈竞争局面,大学生在困惑、徘徊、焦虑的同时陷入诸多职业心理误区,不仅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人生发展,而且进一步加剧了就业难的困境。”[15]国内高校虽然一般都设有大学生就业指导部门,而实际上绝大多数就业指导部门过多关注毕业生就业率问题,疏于日常的职业心理教育,致使大学生职业心理存在一系列误区。被动接受代际传承是误区,盲目择业是误区,不能客观分析就业形势和自身的职业潜质,缺乏对就业取向的科学定位则是最大的误区。
为调适大学生职业心理误区,大学生职业心理教育必须解决三个问题。第一,客观分析就业形势,直面就业难问题。第二,正确认识自己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和职业潜质,清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第三,准确定位个人就业取向,不自卑,不轻狂,不好高骛远,制定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1] 李玉杰.论高等教育对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影响[J].教育科学,2009(1):72.
[2] 唐林翔.大学生如何克服就业压力解除就业“代际效应”的影响[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7(1):24.
[3] 范绪枝.贫富分化代际传承趋势下的农村大学生向上流动分析[J].知识经济,2012(16):45.
[4] 杨婷婷.由“家庭背景决定子女就业”引发的思考[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11):29.
[5] 王晓东.贫富差距的代际传承——对“穷二代”现象的透视与反思[J].甘肃社会科学,2011(3):142.
[6] 王振亚,叶兰.由“二代们”看社会阶层的代际传承性问题[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02.
[7] 陈全功,程蹊.子女教育、代际支持与家庭贫困的变动——基于14省区农村住户调查数据的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90.
[8] 田华文,崔岩.论大学生就业中的“代际效应”[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24.
[9] 邓淑娟,等.家庭背景对大学生毕业去向的影响[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14.
[10] 齐亚强,牛建林.教育的再生产:代际传承与变迁[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2(1):37.
[11] 李文.浅谈成人教育在打破代际传承与向上社会流动中的作用[J].昌吉学院学报,2008(5):102.
[12] 王刚,李放.人力资本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代际影响分析[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3(3):19.
[13] 宋争辉.新中国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变迁与就业公平[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253.
[14] 高强.我国户籍制度弊端及改革进展[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86.
[15] 陈悦香,等.论当前大学生职业心理的误区与调适[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0(4):106.
[责任编辑:何宏俭]
The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Intergenerational Inheritance on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Orientation
WANG Jing-li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Yanshan University,Qinhuangdao 066004,China)
As a social resource,intergenerational inheritance has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which directly or indirectly determines the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mobility,and thus relates to social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This research is about the influence of intergeneration inheritance on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orientation,aiming to interpret its inheritance mechanism and enrich employment theory,and therefore provide the colleges with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efficient education in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 and employment ideas. The research is also expected to facilitate the administration to improve employment policies.
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 Orientation;Intergenerational Inheritance
2014-04-26
201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民生调研专项(201301072)。
王景琳(1982-),男,吉林长春人,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G64
A
1001-6201(2014)06-02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