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国流行音乐的困境与突破

2014-03-23 08:30刘桂珍要明月
关键词:乐坛流行音乐音乐

刘桂珍,要明月

(兰州大学 艺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当今中国流行音乐的困境与突破

刘桂珍,要明月

(兰州大学 艺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无论从国际范围,还是从音乐受众的反映来看,当今中国社会的流行音乐并不“流行”,它既未能充分地显示中国在国际社会的深刻影响力,又缺乏对中国文化的正向作用。概而言之,当今中国的流行音乐已陷入困境之中。而从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的本质入手,可以匡正中国流行音乐的种种误区,使之真正地流行起来。

中国流行音乐;困境;研究

流行音乐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已经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它对我国的文化、经济、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然而,当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审视它所走过的以及目前正在进行着的路程时,我们会发现一些或隐或显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直接呈现为流行音乐的困境,本文意在从这一认识出发并对此进行探讨。

一、当今中国流行音乐的形成与时代表征

在当今的社会语境中,作为听觉文化中一个最为显著表征的流行音乐,不知不觉已成为了某种不可动摇的话语主流。与此同时,伴随着传媒技术、消费生活方式、大众文化等多种文化要素日益复杂的相互纠葛和交融,流行音乐的社会地位变得更为重要。

实际上,“流行音乐”是人类历史发展中每个阶段都必不可少的部分。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流行音乐”所显现的也便是各个时期的“人之声”。换言之,流行音乐是时代精神和时代情绪的特定流露与表征[1]。

(一)流行音乐的全球化与中国流行音乐多元化的内在需求

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流行音乐市场不仅给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更将前所未有的面貌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新特点。

首先,是音乐需求的多元化。人类的情感是丰富的,所以在此背景下,便产生了多元化的音乐供给与需求。在旋律、节奏、音色、力度、和声、肢体和曲式等富有个性的音乐元素排列组合下,就有了古典、爵士、摇滚等众多音乐风格。当今的流行音乐,一种风格一家独大、持续发烧的局面已成为过去式,多种音乐风格百花齐放,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更给人们带来了多彩的音乐体验[2]。而流行音乐的品种也在这种需求下逐渐增多,如“Rap”、“R&B”、“Rock”、“Folk”、“Jazz”、“Blues”、“Punk”、“电子音乐”等等。

其次,是音乐创作的多元化。吕福忠将音乐创作的多元化分成了题材与主题、种类与手段、风格与个性三大理论层面。在他看来,音乐创作是一项多元化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的多种艺术学科领域,因此,音乐创作应广收博采,厚积薄发[3]。而如今,高科技数字化电脑音乐制作技术的普及和电脑录音系统的家庭化都极大地降低了流行音乐的合成录音成本以及创作门槛,使得流行音乐的创作或生产者更加层出不穷、良莠不齐,且多年来并未形成高素质的创作群体[4]。

再次,是传播媒介的多元化。除广播、电视、影视传媒、发行CD唱片等传统传播方式以外,流行音乐具备了更多的传播载体,如MV制作发行、网络歌曲、彩铃、手机音乐等。特别是网络,近年来数字技术正逐渐渗入到音乐领域,给音乐传播造成巨大的影响,音乐被转化成数字的形式贮存在光盘、闪存盘和硬盘上[5]。一言以蔽之,网络不但成为当今推动音乐传播的强劲引擎,甚至连网络原创歌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并成为近年来流行乐坛的一大新亮点。

(二)中国流行音乐的中国特质

在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今天,流行音乐也不知不觉地步入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流行音乐之路。事实上,中国流行音乐于20世纪20年代诞生于上海。当时,在这个中国最早的国际化大都市中,西洋古典音乐、美国的爵士乐、中国的民间小调、戏曲都汇集于此,经过一段时间的融合,逐渐于30年代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流行音乐风格。在这一发展的过程中,“中国风”便是将中国的民族音乐与中国流行音乐有机融合起来形成的产物——中国特色的流行音乐。

首先,是与戏曲的结合。戏曲元素在流行音乐中运用的例子可谓屡见不鲜,早在1998年零点乐队就曾推出过一首名为《粉墨人生》的歌曲,其旋律改编自京剧,并融入了京剧的唱腔;此外,将摇滚与京剧唱腔细腻结合的陈升与信乐团也创作了一首代表作《One Night in Beijing》,而到了21世纪,将戏曲艺术融合进流行音乐中的音乐作品更是数不胜数,最具代表性的莫属周杰伦的《霍元甲》、王力宏的《花田错》、陶喆的《Susan说》、李玟的《刀马旦》等等。之前深受观众喜爱的《新贵妃醉酒》,也是将现代歌曲与戏曲腔相糅合,仿佛时空交错般地被李玉刚所饰演的一人双声使歌曲衔接得别有一番味道。显见,戏曲仍保留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其文化内涵在对提升流行音乐的品位和社会价值的作用方面仍是不可小觑的[6]。

其次,是与诗词的结合。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是我国目前流行音乐创作的一大主要灵感与来源。古典诗词与流行音乐的结合,一直以来都是音乐爱好者们炙手可热的研究话题。这一结合不仅重新拓展了流行音乐的发展途径,同时也将古典诗词的精髓通过流行歌曲广为传播。正所谓词风决定曲风,词情决定曲情,歌词是一种为音乐服务的文学,歌曲中的内涵往往取决于歌词的创作。它是音乐灵感开启的钥匙,更是旋律创作的基础和先决条件[7]。

再次,是与传统民族乐器的结合。事实上,各种民族乐器的融入亦是走中国特色流行音乐之路所必不可缺的元素之一。一方面,传统民族器乐与现代的流行音乐元素结合,音色各异的传统民族乐器融入爵士、摇滚、伦巴等现代流行音乐元素中,可以使人们感受到传统民乐中从未有过的动力与魅力、活力与新鲜,从而契合现代人,特别是主流消费群体——年轻人的审美趣味和习惯[8]。如王力宏的《美》中将大鼓、长笛、琵琶、古筝等民族乐器与伦巴、说唱等时尚音乐元素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轻快动感的曲风。另一方面,传统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间的完美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流行音乐中因为有了钢琴、小提琴、吉他、萨克斯等西洋乐器与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二胡、琵琶、古筝、古琴、胡琴等的相互配合,使其越发的具有中国特色。如《花田错》、《千年之恋》中使用了胡琴,以其音色来表达悲戚哀怨之意;《双节棍》、《霍元甲》中也使用了胡琴,从而塑造出危机、紧张等气氛。

至此,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当今流行音乐创作的技术手段非但不再受传统方法与传统模式所制约,而且正在探索性地走向一条自由创新发展的道路。但是,在此境况中,我们也发现了它更深层的一些问题。

当下的流行音乐由于产出高频快、创作功利化、包袱巨大而灵感减产等因素使得现在流行音乐数量增多,参差不齐,这种现象不但影响了整个流行音乐市场,更使大众的审美体验不断下降。不仅如此,各种类型的歌唱比赛如跟风似的风生水起,随之而来的便是各种所谓“明星歌手”的昙花一现……种种问题的出现促使笔者对当今的流行音乐进行思考和探究。

二、当今流行音乐困境的表征

当今的流行音乐困境主要表现为:唱片业没钱赚;创作人没饭吃,只能边打工边玩音乐,以维持基本的物质生活;流行音乐与学校的音乐教育严重脱节,口水歌充斥着市场使得群众的鉴赏水平得不到提高;法制的不健全以及扭曲的消费习惯,导致音乐圈变态发展。

(一)歌曲多了,好歌少了

有资料显示,当今中国每年的新歌产量为10万首左右,但能够被传唱开去的却寥寥无几。“通俗歌曲不通俗、流行歌曲不流行”,已成为时下流行乐坛的一大奇怪现象。著名音乐人徐沛东曾感慨:“歌曲多了,好歌少了。如今宽松的创作环境、多姿多彩的流行元素以及形式各异的音乐风格等这些都是好歌产生的沃土,但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今天被传唱的好歌反而没有过去的多呢?虽然岁月更迭,歌声依旧,为什么一些老歌却能长时间在人们心中保有一席之地?”[9]这的确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

较之国外的流行乐坛,国内真正做音乐的人可谓九牛一毛。国外音乐的普及度、市场的宽广度、音乐的种类、歌手的数量……都是我们国内无法比拟的。而在国内,多少人有条件、有时间接受声乐训练?又有多少人在真正的玩音乐?流行乐坛中,歌手的更新速度有多快?市场规模有多大?除了通俗唱法,其他种类唱法的歌曲又有多少能够进入排行榜……除此以外,盗版、翻唱、无偿下载听歌始终都是中国流行音乐不能正常发展的最大威胁。检讨内部,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过于匆忙和急功近利,每当有一个好的开始,就会产生纷繁的内部冲突而使大好的形势付诸东流。加之各种内幕、潜规则等不良因素造成歌坛无新人,歌中无好歌,歌曲的产量越来越多,反而离大众的需求越来越远。总之,这一困境在给流行乐坛带来更多遗憾的同时,也让我们在这个意义上不得不承认国内流行音乐相对落后的事实。

(二)创作多了,内涵少了

我们所认识的“流行音乐”其实是一个界定模糊的词语,作为前缀的“流行”两字不可避免地为“音乐”涂抹上了“大众娱乐”的色彩。所以,为什么流行音乐作为最贴近百姓生活的音乐形式,近年来的一些流行歌曲却难以得到公众的认同?即便认同,也只是一些浮华背后经不起时间考验的“华而不实”。

中国流行音乐学会会长、作曲家谷建芬曾言道:“流行音乐是艺术,不是一夜成名的发财商机,一切违背艺术规律的做法终究不能长久。”[10]广州著名音乐人李海鹰也曾表示:“现在内地的流行音乐创作水平,可以说已经倒退到了十几年前,旋律简单、歌词低俗。没有任何艺术性可言,全都是大白话。艺术是需要美感和意境的。再这样下去流行音乐就毁了。‘口水歌’走红是听众们没有选择的选择,现在乐坛的风格太单一,所有的创作人都跟风,不是周杰伦就是蔡依林,但是歌迷耳朵的需要是不同的,不是所有的受众都喜欢哼哼哈哈。‘口水歌’的风行是音乐创作人的耻辱,也是歌迷的悲哀。”[11]

许多音乐创造者借助包装出来的偶像明星,抱着妄想一夜成名的浮躁心态而造就出来趋同的曲风、空洞的内容,甚至把所谓的艺术作品完全当成了流水线上的商品,运气好的能够多在市场存活几日,运气不好的便石沉大海,永不见天日。而国内不是没有好的歌手,毛阿敏、韩红、刘欢等都有着绝对实力,只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好的作品,歌手也只好唱着几首老歌,或者委屈唱一些品质不高的作品维持人气。的确,目前大街小巷流传的流行歌曲不是格调低下,便是不知所云。试看当今的流行乐坛,拥有厚重的文化和生活积淀,能深入生活又升华生活,精心创作、深入探究思考的创作者太少了,由此我们应该大力呼吁流行音乐的第一属性应该是艺术,是文化,如果只是一味地炒作,那将是流行音乐艺术发展的悲哀,更是那些被动接受低劣艺术人群的悲哀,是对欣赏民众的侵害,最终只会是创作多了,内涵少了,并且得不到公众对流行音乐的尊敬。

(三)哑嗓多了,亮嗓少了

不知从何时起,流行乐坛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哑嗓,而各种各样的哑声哑唱不仅成为通俗唱法的另一种时尚,更成为流行乐坛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哑嗓与亮嗓可以说是通俗唱法中捕捉心灵震撼,体验音色魅力的一种叫法。通俗唱法是一种实践的艺术,它的感觉无法完全用文字来描述;它讲究具有个人魅力的音色,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随着当今流行乐坛各种通俗唱法的兴起,沙哑嗓便成为了人们相互推崇的一个歌唱条件。那么,究竟是何种原因导致了当下中国流行乐坛中沙哑嗓的流行?笔者大致总结了两点:

1.崇洋媚外,一味模仿。善于模仿,缺少创造似乎是部分年轻人的一大重要问题。沙哑嗓最早起源于国外一些主唱“Rock”的歌手与乐队,如布莱恩·亚当斯(Bryan Adams)、枪炮与玫瑰乐队等,在他们看来,沙哑嗓不仅仅是来自灵魂深处的呐喊,更是他们对音乐狂爱的爆发。而中国最早的沙哑嗓应该是被誉为中国摇滚乐开山之人,有着“中国摇滚教父”之称的崔健,很难说他没有模仿国外摇滚乐队的嫌疑。随着时间的流逝,一波又一波的沙哑嗓在流行乐坛中崭露头角,以前的毛宁、毛阿敏、苏芮、蔡国庆、杨钰莹等已然成为过去,歌手们不是选择了出国进修深造,便是一味跟风模仿。就连在日前如火如荼的各种赛事中,演唱外语的歌手也总是比母语歌手优势更高。如在《中国好声音》中就有许多类似的情况发生;2013年的夏季,笔者更是亲临《中国梦之声》的比赛现场,每当有选手在演唱外文歌曲时,评委总是另眼相看,似乎认为只有会唱外文歌曲的选手才是他们所认定的好声音。然而,当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这一问题时会发现,其实所有研习西方的出发点以及落脚点一定是为本民族服务的。

2.追求个性,试图成名。都说嗓子是上天赐予的,有人天生一副好嗓,音色亮丽饱满,有人嗓音如丝绸般顺滑,而有些人嗓音沙哑感性,充满沧桑感,仿佛长期浸于烟缸,熏得颗粒感十足,这些人通常有着丰富的生活和情感经历,一开口便已满载故事。在如今这个主张个性的流行乐坛,拥有一个极高辨识度的嗓音无疑等于拥有了一件利器。但是,一些歌手本身并非哑嗓,然其为了张扬个性,便人为改造自己原本的嗓音变成哑嗓以达到试图成名的变态目的。这是笔者以及所有广大流行音乐爱好者所不希望看到的。

不可否认,多元化的嗓音的确是今天流行乐坛所期待的,但凡事有度,刻意做作出来的哑嗓只会逐渐降低大众的审美期待。试想今后的流行乐坛如若都是哑嗓的世界,那么作为亮嗓的歌者又将何去何从?

(四)赛事多了,规则少了

作为流行音乐最得力的传播工具,各家电台、电视台等传播媒介组织的数百个大大小小的“歌唱比赛”,近年来更是争先恐后地竞相推出,各种比赛几乎成为了我国流行音乐产出的圣地代名词。这不禁使笔者产生一个疑问:流行音乐歌手比赛究竟应当怎样评判高低优劣?何况音乐本身从来不是用来比较技能高低的,它是来自心灵深处最真实的声音。所以,这确实是一个非常难以下结论的问题。

被誉为“中国最敏锐评委”的王晓峰曾说:“我们以往的比赛更强调它的专业性或演唱功底,但今天我们需要在强调专业性的同时还要强调个性化,流行音乐的特点就是时尚,与时俱进,青春活力,所以不能总是以旧代新。”的确,从文化层面看,流行音乐总体来说疏离于意识形态,并且具有鲜明的个体性。然而,理论上是这样,但事实并非如此。

首先,一把尺子衡量所有风格。这一现象是目前所有流行歌唱比赛的通病。众所周知,流行音乐的演唱风格从来都是不拘一格(有摇滚风、爵士风、抒情风等等),演唱者及其音域亦是男、女、高、低各不相同,那么在比赛中,假如二者实力相当,但音色、曲风却不同,评委将以何种评判标准以分胜负?获胜的选手又是以何种优势略胜一筹?在这其中,评委的选择往往是出乎意料的,所以不得不承认,这种趋向主观意识的评判标准着实令人难以接受。

其次,一个有催泪点的故事打动比赛评委。这一规则仅是近来才相继出现在各类流行歌唱比赛过程当中,不可否认,这的确是流行音乐市场营销的策略与手段。而笔者之所以在此强调这一点,是因为许多歌唱选手并非凭借个人真正歌唱实力,而是经常利用这一规则来赢得评委及听众的好感,不仅扰乱了评委的心智,更使评委原本规定的评判准则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改变。这样一来,即使当时选手能够侥幸晋级,但也并非他的人与歌,而是他的故事。因此,流行音乐比赛运用这一评判规则,笔者绝对不予认同。总之,放眼望去,2013年夏季的各种音乐秀,没有一个音乐秀节目能够吸引笔者从头看到尾的,因为中间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环节让笔者认为它根本不像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节目。比如V神环节、催人泪下的情感环节……都有明显的模仿、作秀等痕迹,假如都是这样的音乐选秀节目,音乐又被放置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呢[12]?

综上所述,当今的流行音乐真可谓是困境重重,而笔者仅仅择其四点谈起。我们都无法否认当今的流行音乐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创作质量、表演技巧,还是赛事规则等方面均存在诸多问题。而对待这些问题,我们不能只是一味地指责批评,真正解决的办法只有通过冷静观察、立体思考,拓宽我们的学术视野,然后加以引导、改正。

三、解决当今流行音乐困境的愿景

如何使当今的流行音乐摆脱困境,并重新塑造新时期的流行音乐文化,这是我们每一个流行音乐人都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经过笔者的调查与研究,认为可以由以下几点着手:

(一)加强政府管理

随着时间的流逝,流行音乐早已不仅仅是文化现象,更擎起了文化产业的大旗。繁荣文艺,发展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的文艺事业,应是政府的分内之事,而面对这样庞大的文化市场,政府部门也不该视而不见[13]30。

首先,流行音乐需要行业内部的自律与调整,同时在此基础上,我们也期待着政府部门能够采取适当的方式加以规范。其次,繁荣流行音乐,不单只是流行音乐界的事情,还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协调与配合。政府介入流行音乐,不是包办流行音乐的百事,也无法统管流行音乐的全部,它的作用其实就是要维持流行音乐的商业操作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平衡,使流行音乐的发展既能循着音乐的艺术规律,也符合文化产业运作的市场规律,让人们获得精神愉悦的同时,也为社会积累更多财富。政府部门应将流行音乐纳入产业规划,调整相应的文化产业政策,提升流行音乐人整体素质,从而推动乐坛新陈代谢,打击盗版等等相关举措[13]30。

(二)规范媒体传播

当前,以互联网、计算机、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媒体使得流行音乐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以及人们接受的形式和手段均发生了变化。媒介技术的发展不仅为流行音乐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更为流行音乐的制作、载体带来新的变革和传播动力。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给人们带来愉悦,也给一般大众带来参与文化的空间。但是,随着更多媒体的参与,流行音乐在传播的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依然存在。一方面,一些媒体以各种渠道利用流行音乐的商业性特点进行肆意传播,致使流行音乐市场变得乌烟瘴气;另一方面,要强调的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盗版以及免费下载歌曲方面。不可否认,人们的音乐生活的确有所改善,但传统运营的渠道却更严重地受到破坏,许多热门商业歌手的歌曲虽得到很高的下载量,但歌手在音乐上的传统收入并没有得到保证,这对音乐本身的发展是没有好处的。

所以,针对流行音乐的传播媒体,我们仍需加强管理,加强对那些媒体传播人员的素质再教育,使他们拥有一个真正媒体传播人员所该有职业道德。只有坚持这样,他们在评价作品时才能够更加的客观理性,不是单纯为了金钱而炒作,进而置社会文化的变质于不顾,一味地抑郁颓废或推崇享乐主义,为国民的价值取向做出错误的引导;另外,坚持新型音乐类型的传播与发展并开拓多元的市场也是规范流行音乐传播媒体的一个重要方向。

(三)提高审美能力

从古至今,人类便拥有一项特殊的能力——音乐审美能力,它不仅是一种发现美的认识能力,更是感性与理性、认识与体验、接受与创造、意识与无意识的综合统一。在面临着各种流行音乐充斥的今天,大力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并且是刻不容缓的。

首先,拥有良好的音乐感知力是作为音乐审美主体的我们提高审美能力所必不可缺的条件;其次,高尚的情操和完善的人格处处隐含着丰富的审美契机;最后,音乐来源于生活而依附于生活,平时的生活体验积累也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源自于生活的体验能够有机地将音乐与生活融合并形成丰富的音乐画面感,从而通过想象力的培养来进一步提升音乐的审美意识[14]。

(四)亟待音乐批评介入

流行音乐是大众娱乐,是时尚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艺术发展的阶段性现象。围绕流行音乐展开的话题常常是热议不断又迅速转换,有时候是音乐本身,有时也涉及其他一些文化领域。这里既是一个异常活跃的空间,又是一个杂草丛生的地带。然而,对一种流行,对一首歌曲,欣赏者多以“粉丝”的态度用言辞、表情甚至夸张的尖叫和眼泪表达他们的热衷,独缺专业批评的介入[15]。这的确是件令人遗憾的事情,更是亟需补上的课题。中国不是没有音乐评论,但有点成绩并见专业水准的乐评,大都局限于对西方音乐特别是西方古典音乐的介绍与欣赏,对国内流行音乐还处在“看不上”、“跟不紧”、“不到位”以及“零星点滴”的阶段。各种声乐竞赛和“比武”场上,评委大多是流行乐坛的“老将”、“大佬”式的人物,评价也多是夸张过度的叫好,专业的乐评人几乎完全缺席。

流行音乐的驳杂特质和欣赏变异,听众的欣赏习惯和艺术引导,都应是音乐评论的题中应有之义。流行和高雅,流行和流俗,时代风潮的变化,流行风格的崛起,是音乐人和听众所需要的。在流行音乐热潮不断的今天,亟需有专业水准、有艺术眼光、有大众文化分析能力和善于引导、敢于批评、热情推荐的音乐评论介入,促使流行音乐成为主流艺术中的有机组成部分[16]。

《中国好歌曲》的播出,的确缓解了我国当前流行音乐的尴尬处境,也实现了之前笔者对中国流行音乐的憧憬与期盼。它的出现,着实让一些总是默默奉献在背后的音乐创作人大放光彩。在他们当中,虽然大多数都是业余音乐创作爱好者,且作品并不能使人人皆爱,但他们对音乐的热爱与追求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为之钦佩的。因为他们向我们传递的音乐都是在不同文化环境下对于身边事物的真实描绘与解读[17]。当今的流行乐坛需要注入这样的活力,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多的好歌曲;只有这样,中国的流行乐坛才能永葆新鲜。

总之,流行音乐的确是一种正在发展着的新文化,但在这一过程中,如果仅仅只是主观片面地看到它的新,那么总会显得有失偏颇。所以,作为流行音乐研究工作者的我们必须以身作则,尽自己最大努力来帮助中国流行音乐步入正常轨道。

[1] 王韡.流行音乐的文化特性[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3(3):19.

[2] 郎启训,郭亚非.市场经济下我国音乐产业化道路发展走向分析[J].民族艺术研究,2013(4):27.

[3] 吕忠福.音乐创作多元化刍议[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8):39.

[4] 吴宏宇.我国流行音乐三十年发展道路与问题浅议[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8):73.

[5] 茅中飞.数字化音乐传播初探[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6(4):66.

[6] 王宇飞.融合通俗与传统[N].人民日报,2012-09-04.

[7] 孙洪斌.歌曲创作中歌词与曲调的关系探析[J].音乐搜索,2012(2):37.

[8] 赵冬梅.中国传统音乐的音高元素在现代音乐创作中的继承与创新[D].中国音乐学院,2012(5):121.

[9] 杨亮.流行音乐创作中的中国风探析[J].音乐大观,2013(2):15.

[10] 吴晓东.这几年流行歌曲怎么成了“流星”[N].中国青年报,2009-07-05.

[11] 闻心.流行歌曲为何“新不如旧”[N].光明日报,2009-04-05.

[12] 潘莎莎.拯救内地流行乐坛[N].华商报,2008-08-02.

[13] 朱沛龙.通俗歌曲中歌唱艺术的实验与探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6).

[14] 董文.流行音乐比赛应当如何举办和发展[Z].2009-08-12.

[15] 詹静漪.音乐秀对流行音乐的影响[N].光明日报,2013-10-26(009).

[16] 沈路涛,周玮.政府介入会给流行音乐带来什么?[N].文化周评,2004-07-19.

[17] 刘桂珍.综合性大学有效艺术教育建构的基本理念[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96.

[责任编辑:张树武]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Dilemma in Popular Music

LIU Gui-zhen,YAO Ming-yue

(College of Arts,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 730000,China)

The current Chinese popular music is hardly believed to be popular either in the whole world or the feedback from the audiences. On the one hand,it fails to spread the profound influence of China globally;on the other hand,it doesn’t effectively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the Chinese culture. In a word,the current Chinese popular music is in a dilemma. However,considered as a kind of culture,the Chinese popular music can be perfected to be really popular by some efforts.

Chinese Popular Music;Dilemma;Analysis

2014-06-1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BSH033)。

刘桂珍(1968-),女,甘肃陇西人,兰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要明月(1989-),女,河北保定人,兰州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学硕士研究生。

J605

A

1001-6201(2014)06-0182-06

猜你喜欢
乐坛流行音乐音乐
乐坛人物
流行音乐里的新国潮
乐坛人物
乐坛人物
创新精神对流行音乐的作用
多棱镜中的流行音乐——两岸四地“流行音乐文化高层论坛”述略
音乐
香港“乐坛小野猫”到访!
和流行音乐有个约会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