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硝烟中的《盛京时报》
——以“九一八事变”的报道为中心

2014-03-23 05:29刘爱君
大连大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关东军九一八事变事变

姜 明,刘爱君

(1.大连大学日本语言文化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2.大连工业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4)

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日本在中国各地创办了数百种报刊,其中不乏以中国人为阅读对象的华文报刊。《盛京时报》是日本在我国东北地区发行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的中文报纸,1906年10月由日本人中岛真雄在奉天(今沈阳)创办,到1944年9月停刊为止,在中国发行了38年之久。在愈演愈烈的中日冲突面前,《盛京时报》扮演了何种角色?日本的在华媒体究竟肩负着何种国家使命?本论文以《盛京时报》对于“九一八事变”的报道和评论为中心,考察日本在华报刊及其日本报人的中国认识。

一、《盛京时报》关于“九一八事变”爆发的报道

“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前,日本关东军早已做好了一举通过武力夺取满蒙的构想和准备。1928年8月,就任关东军参谋的石原莞尔中佐和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大佐制作完成了《满洲问题占领计划》,该计划要在满洲完成关东军主导的满蒙问题的同时,进一步推进日本国内的国家改造。1930年9月关东军参谋部又在《满洲问题占领计划》的基础上,完成了《关于满蒙占领地统治的研究》,具体谋划满蒙的占领策略。1931年6月陆军采纳了关东军参谋部的研究结果,整理完成了《满蒙问题解决方策大纲》。为制造引发军事行动的借口,1931年9月18日晚,关东军自己爆炸了南满洲铁路线,自创了“正当防卫”的理由引发了“九一八事变”。在事变发生地奉天,《盛京时报》对中国读者的宣传又是怎样的呢?

《盛京时报》关于事变的报道是从9月20日开始的。“北大营兵炸毁南满铁路导致南满各地成战场彻夜而闻炮枪轰轰隆隆”的大标题用最大号的字体登在头版。

“18日晩间、北大営一部分官兵炸毁柳条沟附近之南満铁路、因而引起中日両军之大冲突、卒之省会四郊遽成戦场、炮声枪音轰轰隆隆、直至19日、午后三时犹在厳重交戦状态中、除中国军之行动未得详细消息外亟志日军侧之作戦経过如下:18日満铁南行第14次列车通过后、于午后11时许、在北大営西方、突有中国正规兵、依将校指挥之下爆炸南満铁路、并向日本守备巡罗兵、一斉开枪攻撃、该守备兵対之立即开枪応戦”(略)①①盛京时报,1931年9月20日,第一版。

上述报道明确写到“中国军之行动未得详细消息”,却仍将事变原因报道成“中国正规军炸毁南满铁路”。《盛京时报》关于“九一八事变”的报道一开始就充满了矛盾和虚报。关于事件相关内容的报道,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宣称日军行动乃“正当防卫”:

9月21日:民政党发表声明书,奉天事件为正当防卫(略);

9月22日:日本方决定奉天案方针,本事件的真相尚未判明,但日军的军事行动是自卫权的使用(略);日报评论奉天事件,认定为正当防卫行动(略);

9月23日:日军在满军事行动采取自卫手段而已,陆军方表明今后绝对不采取自卫手段以外的行动(略);

9月24日:日枢府对满洲事件希望解决悬案确立和平,综合各方面意见来看,基本判明事件的直接原因是中国兵破坏铁路沿线,日军的行动是基于自卫权的正当行为(略);

9月25日:日本对满洲案态度将由政府发声明书,日本的军事行动是自卫权的使用,中日两军动用武力并非处于国际法所规定的交战状态(略);

9月26日:日本对满洲案声明已向中外宣布真相,1.9月18日夜半,在奉天附近,有中国军队一部破坏南满铁道线路,袭击日本守备军,以致发生冲突。2.考虑到在该地区居住的百万日本居留民将陷入不安全状态,日军为防备未然,判断有必要芟除危险,针对在附近驻屯的中国军队采取迅速行动解除其武装(略);

9月29日:日陆军将发表声明释明满洲事件起因,日本陆军当局唯恐因未发表此次满洲事件原因,而招致列国误解,特此预定发表声明书,释明中外误解;

9月30日:日商工会议所声明,针对最近满洲中国官兵的暴行,日军不得已采取应急手段,进行了正当防卫的行动。但是,中国政府不但不反省,还对内外进行虚伪宣传(略)。

通过以上报道可以看出,日本承认事变发生的原因“未发表”,事件的真相“未判明”,但却从最初就将事件的性质认定为“针对中国暴行的日本正当防卫”。开始阶段,东京的军部首脑对国内外发表声明坚持不扩大方针,但当地的军事行动范围急速展开,日军占领区域逐渐扩大至满洲全境各地。《盛京时报》与军方保持相同论调,辩称日军的一系列军事行动都是为了保护日本居留民的安全和特殊权益,别无其他企图。

(二)密切关注国际舆论

事变发生后,中国政府在向日本政府抗议的同时,9月21日正式向国联提出申诉。日本表态称可以与中国直接交涉,但拒绝国联及第三国干涉。

《盛京时报》密切关注国际舆论,并刊发报道谎称日本的行动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如《各国军亦决援助日军》(9月21日)、《米国观察满洲事件》(9月22日)、《华向联盟逆宣传》(9月23日)、《联盟不干涉、蒋王等失望》、《美对满洲案向中日劝告、事前向日使要求谅解》(9月26日)、《联盟对满洲事变、完全谅解日本态度、联盟对中日问题停止干涉》、《米国对满洲案态度、对日备忘录表示满意》、《英国对日态度良好》(9月28日)、《米国信任日本诚意》(9月29日)、《联盟会议闭幕、日本声明满意》(10月1日)等。日本一方面警告中国政府没有必要向国联申诉,日本将不接受国际干涉;一方面也认识到不能无视国际舆论,对国际动向表示出极大的关心。

(三)集中报道中国民众的抗议行动

事变发生后,南京政府发表了不战声明:“维持全国军队和国民的冷静态度,避免一切与日军的冲突,等待国联的解决措施”。但全国民众对于“九一八事变”的愤慨是难以抑制的。9月22日上海举行市民大会,三万五千名工人抗议罢工,上海十万余名大、中、小学生抗议罢课,至9月末,上海抗日救国会命令日本中间商闭店。有七千余名学生从上海赶赴南京,与南京学生汇合后,举行了抗议中国政府不抵抗政策的集会,捣毁了外交部。

“九一八事变”后,《盛京时报》全力关注并报道中国各地举行的抗议行动、反日、排日运动情况,甚至将抗议运动当作日军扩大事变区域的理由。

9月23日:《南京反日空气浓厚、日方居留民保护协议》;

9月24日:《上海反日运动复燃》;

9月25日:《南京排日空气险恶》、《上海各大学抗日运动、党部员散布排日传单》;

9月26日:《北平排日不许乐观、河北党部煽动排日》、《南京排日异常激烈、日本居留民往下关避难》;

9月28日:《中国各地排日运动渐呈恶化尤甚忧虑:上海、汉口、苏州、重庆、厦门》;

9月29日:《上海组织抗日学生军、希望参加日军讨伐》、《香港排日运动炽烈、华人虐杀日侨6名》;

9月30日:《北平市民20万示威运动、学生团要求会见张学良》、《上海学生狂奔排日、五千学生南京请愿》、《上海商民对日硬化、决议向中央请愿出兵》;

10月1日:《中国留日学生回国》、《武汉对日空气恶化》。

(四)煽动满洲独立

关东军引发“九一八事变”的目的是在满洲建立独立的新国家。除军事上的努力之外,舆论准备也是重要的环节。“九一八事变”爆发十天后,《盛京时报》紧急发表了日本对于“满洲新政权”的方针。

关于最近宣伝在満洲政権之移动、以円満且合法的手段、実行其新政権、対于确保日本特殊権益必要上之一切义务、并保障継承责任、日本政府基于既定之内政不干渉方针、絶対不干渉、关于此点、己向驻奉官宪、発出厳重训令、并由其新势力、不论提议如何、絶対排除积极的或消极的付与援助等之行动。②②盛京时报,1931年9月29日,第二版。

《盛京时报》连日报道满洲独立新政权的相关消息,反复强调“新政权是中国人自己设计的构想,日本政府奉行既定的不干涉、不干预方针”。10月3日登载了有关满洲独立案的中日间问答资料,再次表明日本的不干涉方针的同时,又提出了日本政府的欢迎论:“当此满洲地方匪徒横行之际、对于地方治安、图谋回复、保障内外住民安全、使日本军队容易集中附属地内、日本政府亦有所欢迎。”

二、《盛京时报》关于“九一八事变”的评论

(一)对于事变的基本认识

《盛京时报》的论调集中体现于主笔傲霜庵(菊池贞二)所撰写的社论中。菊池贞二发表论说文章《如何对付满洲事件(续)》、《最后破产与分付主义》等论述事变的发生原因。一方面在具体起因的说明中,菊池完全采用关东军的主张,即强调中国士兵对铁道的破坏和对日军守备队的袭击,日本士兵为保护日本居留民的安全,采取不得已的正当防卫,占领了周边区域。另一方面在引发事件的政治原因中,菊池指出近年来,中国违反国际正义和人道主义,反复开展排日运动,无视日本在满洲的特殊权益,则必然引发事变。“日本之拥护特殊权益与东北军阀之藐视特殊权益、近数年来、彼此感情舆论、日益先锐化、竟至惹起此次之正面冲突。”③③盛京时报,1931年10月6日,第一版。进而督促中国方面尽快反省,并不忘采用一贯的恐吓手法。“张学良的对日强硬政策既已破产,有必要讨论今后是否采取缓和法,如不尽快全面解决中日间的悬案,东北地区的前途将会变得悲观。”④④盛京时报,1931年10月3日,第一版。

(二)对于事变后中国“不抵抗主义”的批判

针对关东军的侵略行径,蒋介石与国民政府极力躲避与日本发生武力冲突,试图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问题。日本的侵略行为是对中华民国主权、领土的侵害,违法联合国盟约、九国条约、不战条约,中国政府向国联要求国际干预。事变发生时,张学良在北平养病,根据蒋介石的不抵抗指示,张学良电报命令驻东北全军不抵抗、撤退,避免战火扩大。1931年7月,正与中共作战的蒋介石发布“攘外安内”方针,指出目前中国不具备与日本抵抗的军事力量,尚非作战时期。按照上述中央政府的主张,张学良在7月6日处理万宝山事件的交涉中,致电东北政务委员会:

“时下如与日本开战,我国将无法避免战败。战后,日本定会提出割让土地、支付赔款等要求。那么,收回东北将永不可能。此时应极力避免武力冲突,以公理与日本应酬。”[1]

奉天省政府根据张学良的意见,向军警、各机关、各县民下达指令:对于日军的挑战不可轻举妄动、绝对回避战斗。但是,现实却让寄望于通过外交途径解决纷争的中国不断失望。

《盛京时报》通过社说栏目强力谴责中国政府的对应方针。主笔傲霜庵采用惯用的辛辣笔法和低俗口吻侮蔑联合国是“烧香膜拜的庙会”、“同床异梦的乌合之众”,并把蒋介石和张学良的外交比喻为“宣扬不抵抗主义的淫妇”和“乞求路人同情的乞丐”,极尽嘲弄之笔。接着又站在中国民众的立场上,堂而皇之地讨论中国的救国策略。例如,题为《不求人求己》的社论批判了蒋介石依赖国际干预这一外交策略的失败。

“关于最近宣伝在満洲政権之移动、以円満且合法的手段、実行其新政権、対于确保日本特殊権益必要上之一切义务、并保障継承责任、日本政府基于既定之内政不干渉方针、絶対不干渉、关于此点、己向驻奉官宪、発出厳重训令、并由其新势力、不论提议如何、絶対排除积极的或消极的付与援助等之行动⑤⑤盛京时报,1931年10月1日,第一版。。”

社论《如何对付满洲事件(续)》针对“九一八事变”在事件发生的原因、地理条件、社会舆论、军备等方面和1928年的“济南事变”进行了比较。指出只有通过直接交涉、迅速应对,才能对中国有利。

“按済案本不过为保侨土之临机出兵。至此次満洲事件。其意义更为复雑。所谓『自卫行为』。除侨民的生命财产目前之保护外。含有拥护伝统的特殊権益之厳重意义。……鲁省在地理上不但与日本完全隔絶。且在境内无日本租界。无日本铁道。无日本驻军。至満洲则形势之厳重。非鲁省所可比。并租界铁道驻军而有之。所谓『半殖民地』也。

田中内阁之时。其积极政策。不为舆论所歓迎。持异词者実察有徒。今试観彼国舆论。対于此次満洲事件。均认为不详事件。无不为両国忧虑。然言及『特殊権益』。皆持有沈毅态度。以为不得己之事。无一人反対者。……谓任何犠牲。皆所不顾。奋作外交后盾。须図彻底解决。……所以中国若持迁延策。不肯迅速解决之时。日本当以其重兵集中附属地内。仍然采取作戦姿势。以待解决之日。……由此以観。所谓旷日持久之迁延策。施诸済案有効果者。今若漫然移対渖案。则恐未见寸効。当贻巨患于大局。”⑥⑥盛京时报,1931年10月6日,第一版。

社论《如何对付满洲事件》通过举例孙文、李鸿章与苏联结盟,警告蒋介石,“连苏容共”的方针最为愚蠢,无益于事变的解决。提倡深入研究日本国内情况。

“唯所可注意者。为昔日联俄之日。中山误认苏俄为『平等待我』之非帝国主义的国家。(是系孙文全生涯之一大错误)而容共合作。至其结果。祸国殃民。驯至今日之乱局。如今苏俄之仍持帝国主义。中外无不熟知。中山联俄之失败。有目共睹。凡国人言念及此。尚有余痛。所以蒋虽至愚。苟其人非丧心病狂。决不出此饮鸠止渇之下策。呜呼。孙文之联俄乎。抑亦李鸿章之联俄乎。任诸公所択。但请勿忘代価之太贵!”⑦⑦盛京时报,1931年10月4日,第一版。

社论《驳不抵抗主义》采用激烈的言辞攻击了蒋介石、张学良和荣臻的“不抵抗主义”。

“张学良吸尽人民膏血购械养兵。号称30万。以辺防为己职责。孰意一旦有事。则为不抵抗而倡『不抵抗主义』。于是门戸洞开。首都空虚。(中略)“城存倶存城亡倶亡”云者。中国昔日儒教之発落地也。至今之三民主义。则无复此顽强。変通自在。城可临时転移。官可随便逃亡。至守城保民之责任。则早己忘却于九霄之外。天下岂有如此大便宜哉。”⑧⑧盛京时报,1931年9月30日,第一版。

“张学良栄臻以及东北诸公。于丧城失师之余。以『不抵抗主义』为唯一护符。丝毫不负责任。国府方面究无何等议处。(中略)若夫冠冕堂皇之一国副座。管辖东北四省。拥兵数十万之中国天字第一号的大员。则其关系人民国家。影响纲纪风教。何等重大!何等密接!”⑨⑨盛京时报,1931年10月23日,第一版。

社论《这是很奇怪的国家》中对蒋介石、张学良和国民政府的批判愈发猛烈,谴责其不顾国家安危,个人利益至上的小人行为,并断言灭亡中国的将是国民政府。

“要之不负责任的不抵抗主义之贻祸时局。可想而知。冥々之中影响国民思想之不利更不可测。上海市民大会席上有人絶叫‘中国不亡于満清。不亡于军阀。将亡于三民主义之国民政府!’寥々数语。耐人寻味。”⑩⑩盛京时报,1931年9月30日,第一版。

“一言以蔽之。所谓伟人诸公之脳海中仅有个人。并无国家。所以拥兵数百万。殃民益甚。究难卫国耳。夫军阀化之蒋介石。欲抵死把持其势力与军権。北方之张学良。则于丧城辱国之余仍眷恋于其个人的财产権势。且今国人倚頼此种伟人诸公。欲换国家之危急。不啻縁木求鱼矣。”盛京时报,1931年10月1日,第一版。(中略)“嗟夫。如此之国家社会。在今日国际间。殆无生存之资格。縦令其无敌国外患。亦必亡。亦必亡!”盛京时报,1931年10月23日,第一版。

上述社论看似与中国民众同一立场,谴责政府的“不抵抗主义”,呼吁抵抗日本的侵略,事实上却是为日本的军事行动辩护,强调日本在满洲的特殊利益。不仅如此,报纸还为关东军代言,规劝中国政府“放弃依赖国际社会、延缓交涉及对苏联合这些无用的外交策略”,通过和日本的直接交涉来解决问题。甚至借助对蒋、张的批判得出结论,宣扬中国没有负责任的政府,中国不是具有统一资格的国家,为建立傀儡国家“满洲国”提前铺垫。可以看出,《盛京时报》所主张的中国“救国论”,在本质上和关东军的侵略意图是表里一致的。

三、结语

“九一八事变”后,关东军为实现占领满洲全境的最终目的,不断扩大事态。接到“不抵抗”命令的中国军队面对日军的进攻一路不战而退,中国政府也表明要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冲突。这种应对方式与关东军的计划不相适宜。因为只要对方不应战,关东军所倚仗的“暴支膺惩”自卫战争的借口就无法成立。为此,《盛京时报》在舆论上协助关东军,对中国的“不抵抗主义”施以辛辣的攻击,刺激中国人的情感,激怒中国军队,从而完成挑起战争的目的。

不仅如此,关东军担心其占领满洲计划受到国际舆论的谴责,于是转变了行动方针,要在满洲建立独立国家。即瓦解满洲现有东北政权,建立宣统帝为傀儡的、接受日本支持的新政权,《盛京时报》的新任务也随即产生。为满洲国建立制造舆论,制造将满洲从中国政府分离出去的理由,成为这一时期该报的重要任务。因此,《盛京时报》假借中国民众立场强烈谴责“不抵抗主义”、猛烈批判张学良和国民政府“无能力、无统治、无责任、无办法”盛京时报,1933年2月2日,第一版。的另一目的就是要得出否认现有的张学良东北政权、提出中国非统一国家的结论。《盛京时报》的报道充分反映了关东军的主张和计划,在舆论上努力为关东军行动的正当化制造借口。可以说,“九一八事变”是由“关东军主办、报社后援”而共同完成的。从此,日本选择了走向国际孤立的不归之路。《盛京时报》到停刊为止一直与关东军结成一体,煽动“圣战”,发挥着日本政府的御用报纸和宣传单的作用。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国内各大报纸也立即与军部保持相同步调和态度,争相报道事变的进展。在事变之前对军部持批评态度的部分日本大报,也在事变后迅速追随军方的动向,全面宣传该事变是日本军部对中国方面的攻击实施的正当防卫,不发表任何针对军部的不同意见。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日本军部的言论统治限制了报道的自由,另一方面,各报社利用事变本身形成报道热潮,旨在提高发行量也是不争的事实。在各大报刊的强力舆论影响下,日本国民对“九一八事变”的错误认识彻底形成。

[1]韩信夫,姜克夫.中华民国大事记:第三册[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211.

猜你喜欢
关东军九一八事变事变
初中历史课堂求真意识培养策略——以《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一课为例
好事变“坏”事
齐齐哈尔日军“忠灵塔”探析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内围绕东北工作主导权的博弈——以张学良、齐世英为中心
“九一八事变”后学人对甲午战争的探究热潮(1931—1945)——基于学术心态的考察
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使用化学武器探析
关东军的强力干预与郭松龄反奉事件
九一八事变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环县事变”及其善后工作述论
日本王牌部队“关东军”灭亡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