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可,王长松
(东南大学 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9)
慢性腹泻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发病机制复杂、病因多样,可分为肠道感染、肠道非特异性炎症、消化吸收障碍、肿瘤及功能性肠病等。近年来,由于生活节奏、饮食结构、城市环境的改变,其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1]。中医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是脾病湿盛,其根本责之于脾虚,其主要病理因素是湿,临床多从健脾化湿治疗。然而,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病例单纯应用健脾化湿并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脾胃肝肾的关系,注意健脾、益肾、疏肝、化湿、扶阳、祛风等治法的联合使用[2]。以下报道我们应用复法治疗慢性腹泻的病案两则。
杨某,男,31岁,2012年10月27日初诊。患者十几年来腹泻经常发作,不伴腹痛,食油、受凉、食辣、饮酒则发腹泻,肠镜检查亦未见异常。多方求治,均无明显效果。就诊时查见:舌淡紫,有齿痕,苔白厚,脉弦细。辨证为脾虚湿盛,肝脾不调。治以温运脾阳,补脾泻肝,方选理中汤合痛泻要方加味。处方:党参25g,炮姜30g,炒白术25g,炙甘草6g,桂枝15g,防风15g,生白芍15g,陈皮10g,苍术25g,焦山楂25g,木香10g,槟榔10g。7剂,每日1剂,水煎服。二诊:服药期间腹泻次数明显减少,停药则稍有反复。痔疮,有下坠感。舌淡红,有齿痕,苔白略厚,脉弦有力。原方加藿香15g,升麻6g。14剂。三诊:两周来仅腹泻2次,症状不著,舌淡红,有齿痕,苔白略腻,脉弦细略滑,大便不成形。在上方基础上改党参30g,炮姜45g,加白扁豆20g。7剂,以善其后。
按:本例患者腹泻长达10余年,虽经检查,病因未能明确;也经过中医治疗,未取得明显效果。我们诊治时虽然没能看到此前的处方,但健脾除湿应为通常治法,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汤定为常选之方。因此,需要进一步辨析病机。有三点需要特别注意:其一,患者病程日久,久病则可能伤阳、及肾、入络。患者食油、受凉容易引发腹泻,提示脾阳不足;其舌淡紫,则为久病入络之征。因此,治疗应温扶脾阳,方选理中汤,而不是健脾益气的参苓白术、香砂六君之类;加木香、槟榔、焦山楂等,理气化瘀,通脉络之瘀滞。其二,患者腹泻之前虽然没有腹痛的典型表现,但其脉象弦细,当考虑肝经的郁滞。肝木乘脾,也是慢性腹泻的常见病机。因此,主方选配痛泻要方泻肝补脾。其三,清气不升是慢性腹泻发病的主要机理。《内经》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治当注意升清。本例初诊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方药虽然有效,但停药则有反复,并且诱发痔疮而有下坠之感。加用藿香、升麻,化湿邪而升清气,因而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盛某,男,53岁,2012年10月27日初诊。主诉:患者多年来经常腹泻,大便日行数次,溏烂不成形,纳可,容易疲劳,平时怕冷,舌暗红,有纵裂纹,苔薄黄,脉弦有力。辨证为脾虚肝郁,方选理中汤合痛泻要方加味。处方:党参25g,炮姜25g,炒白术25g,炙甘草10g, 柴胡10g,黄芪25g,防风15g,山药25g,陈皮10g,茯苓25g,焦山楂25g,生白芍15g,黄连3g。7剂。二诊:服上方后未见腹泻,大便日解1~2次,成形,夜眠佳,唯午后易疲劳,不怕冷,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上方改黄芪30g,14剂。2012年12月1日三诊:未发腹泻,大便日行,不怕冷,气色转佳,舌淡红,有裂纹,苔薄黄,脉弦细略滑。上方加桂枝25g,芡实15g,金樱子10g,去陈皮、柴胡,14剂。2012年12月15日四诊:大便日2次,第2次略烂、略急,小便不尽,舌淡红,有裂纹,苔薄白,脉弦细。于二诊后处方基础上加乌药15g,益智仁15g,桂枝15g,继服14剂巩固疗效。
按:本例患者亦是长期腹泻,以大便溏烂不成形、疲劳、怕冷为特征,其舌质暗红,脉弦有力,肝郁脾虚之征较为明显。因此,治疗上在温脾阳的同时宜调和肝脾,疏肝解郁。故选理中汤合痛泻要方为主方,加黄芪、山药、茯苓增强健脾益气之力,加柴胡疏肝解郁且升举清阳之气,使清气升则泄泻止。当脾气已健,湿邪已去,则加芡实、益智仁等甘温补益之品,调养脾肾,杜绝湿邪化生之源。
以上2个病例,虽见症略有差异,但其病机基本一致,因而治以温运脾阳,补脾泻肝之法,方选理中汤合痛泻要方加味,经过详细辨治后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久治不愈、反复发作的慢性腹泻临床缺乏规范而统一的治疗方法,有的患者长期服用抗生素及收敛药物形成药物依赖,产生诸多副作用,中医治疗本病具有一定的优势。近年来有人尝试以汤药、炭药、胶囊、药粉、冲剂等多种剂型分别对本病加以调治,证明采用中医多剂型联合治疗的方法能收到快速、平和的效果[3]。 就治法而言,单纯健脾除湿往往不能取得稳固疗效,需要考虑脏腑之间的关系。如从肝脾立论,调肝健脾,就是治疗本病的可行方法[4]。至于湿邪的祛除方法应重视风药的应用,风药有疏肝解郁、升发阳气、调理气机等作用,不仅适用于脾虚、肝郁泄泻,而且也适用于脾肾两虚、肾虚五更泻等,在治疗泄泻中为诸多医家所推崇[5]。擅用风药,升降结合、散中有收,也是《脾胃论》遣方用药的特点之一[6]。风药质轻,味辛性温,具芳香之气,有“升、散、行、透、窜、动”的特质[7]。而慢性腹泻以脾为主要矛盾,以湿为病理关键,内湿、外湿或内外合邪均可致泻,而“风能胜湿”[8],风药使用得当可助肝疏泄、助脾运化、助胃摄纳,适用于多种类型的慢性腹泻患者。
[1] 张军.慢性腹泻[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0(9):862- 863.
[2] 王志鹏,邓可.运用中医整体辨证思维治疗重症三叉神经痛1例[J].现代医学,2013,41(9):669- 670.
[3] 徐大鹏.中药多剂型联合治疗慢性腹泻61例[J].中医杂志,2011,52(13):1150- 1151.
[4] 潘光强,叶剑,陈颖异.陈颖异治疗慢性腹泻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7):1030- 1032.
[5] 史海霞,康泽刚,魏玮.风药在泄泻治疗中的应用[J].中医杂志,2013,54(21):1826- 1828.
[6] 方盈盈.《脾胃论》遣药特点探析[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9):1143- 1146.
[7] 王伟明,彭越.临床运用风药验案拾萃[J].辽宁中医杂志,2013,40(5):1010- 1013.
[8] 康洪昌.探析“风能胜湿”在泄泻中的运用[J].吉林中医药,2013(2):113-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