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期学术期刊编辑能力研究

2014-03-22 15:58巴红静
关键词:学术期刊学术期刊

巴红静,刘 艳

(东北财经大学 杂志社,辽宁 大连 116025)

一、文献述评

学术期刊是传播前沿知识的战略要地,对整个学术的发展至关重要。对学术期刊编辑的定义大多是“编辑是做文字工作的”,按照邵益文的定义,编辑是“根据一定的思想原则,以相应的信息或著述材料为基础,进行优选、创意和优化、组合,使精神成果适于制作存贮载体的智力劳动”[1]。显然,编辑的工作不是简单的重复性劳动,著名理论家胡乔木和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等明确指出:编辑有学[2]。由此看来,编辑劳动是智力的创造性劳动,虽然对编辑具体的定义有一定的争议,不过学术界一个统一的共识是历史上许多著名的编辑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文化的改革和发展。有关编辑能力的研究源自20世纪80年代末,经过30 多年的发展,主要观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关于编辑能力概念范畴的考察。主要代表人物是陈正夫、王步云、方集理、苏镇、吴石忠和徐柏容等,他们主要就编辑能力的概念从编辑素质、策划能力、科研能力以及现代编辑技能等方面进行界定,这些学者主要集中在20世纪80、90年代,重点是厘清编辑能力的概念和研究的范畴[3-4]。

二是关于编辑能力组成要素的探讨。从2001年曾季春提出编辑出版的全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开始,对编辑能力主要包含哪些要素的探讨拉开序幕,主要代表人物有郭庆建、张玲玲、姬建敏、张放、戴庆瑄和刘向红等。他们都从编辑活动的各方面本领对编辑能力进行相关界定,在这个时期,“信息时代”一词进入研究视野,学者在研究时开始考虑信息时代的影响[5-6]。

三是关于编辑能力结构的研究。2000年,陈辉以编辑能力结构研究为讨论的重点,分析了编辑活动需要的各种能力,提出编辑必须注重知识结构的构建。[7]2003年,杨木金构建了编辑能力的结构和层次,提出编辑能力由统筹能力、目标能力和操作能力构成。[8]

随着网络环境的快速改变,新媒体大量融合,给编辑尤其是学术期刊编辑带来巨大的冲击。综观编辑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对于编辑能力的研究都没有列入其中,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高等学校学报系统才出现关于编辑能力的研究。但由于研究论文多发表在大学学报上,研究成果较少,学术影响力微弱,而且探讨编辑能力内容相对肤浅,对编辑能力理论的研究很少划分层次、功能和级别,仅仅是在一个层面或者一个维度简单论述。然而在目前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对编辑能力的研究不仅是评价编辑人员编辑能力的理论基础,也是衡量编辑人员的工作水平和能力的评价依据。因此为了推动编辑能力研究,有必要构建数字化转型期的编辑能力评价体系,进行理论创新和应用开展。

二、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发展的背景与趋势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在出版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出版业出现了一次新的革命——数字化出版时代的到来。关于数字化一个普遍的观点是:数字化是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的新形态。数字出版的整个过程都对传统出版业产生了颠覆性的革命,使所有的文献信息都以统一的计算机可识别代码的数字化形式存储在光、电、磁等介质中,信息处理与传递也由计算机或类似的终端设备来完成。它促使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有了期刊数字化平台,原本处于不同管理平台、自成体系的期刊信息系统的关系更加紧密,在理论上的相互靠近和渗透日趋明显,呈现出学术期刊信息的聚集和“一体化”的态势,由此会产生学术期刊理论、原则和方法上的根本变化和飞跃。

1.从纸质期刊数字化向数字出版转变

经过近20年的不断积累和发展,我国数字出版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数字内容产业正在加速形成,期刊出版形态也在向在线期刊、开放存取和数据库等发展,而数字化大大推动了期刊发展国际化的进程。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编辑出版活动的数字化、快速性、智能化发展趋势明显。数字化的信息技术和理论及方法的创新,不断地改变着编辑活动,使媒体传播产品的形式、质量、时间及成本都明显改善。网络环境集中了纸质媒体与电子媒体的共同优势,在编辑出版流程中突破信息的地域性限制,信息的实时性增强,改变了信息的流通方式,网络环境构建了一个广域、实时、按需的信息传播、应用与再利用的大格局。用计算机自动作业代替手工作业,用标准代替经验可促使编辑过程不断地自我完善,满足网络时代实时、按需和内容可变的要求。因此,编辑只有依托现代科技,才能站在学术前沿,保证学术的真实性和严肃性,创造知识传播的美好未来。

2.大众阅读方式已经从传统纸介质向新兴媒体转移

阅读是人类认识世界及文明延续与发展的重要手段。作为从符号中获得意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阅读随着语言载体及阅读对象,也就是媒介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着。这种变化在20世纪和21世纪交替更迭之际由于新媒体的涌现而尤其显著。这个时期,以数字化内容、数字化生产和网络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新兴产业得到了广泛的发展,IT 技术和互联网应用水平的提高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环境,大众阅读方式已经从传统纸介质开始向新兴媒体转移,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媒体、电子书、手机等新媒体相继出现并深刻改变了大众阅读方式,引发了大众阅读方式从媒体时代、纸媒体时代、电子媒体时代到新媒体时代一路变迁的根本性变革,出现了新的阅读形式,包括网络阅读、手机阅读及电视阅读,其中网络媒体中的博客和手机微信尤其可圈可点。

3.大数据时代来临,期刊数字化转型趋势明朗

可以看到,面对数字化的冲击,学术期刊界进行了多项探索:加入大型期刊数据库,建立网站,建立精品期刊集群等。一批以数字化学术期刊为经营核心的企业应运而生,它们在数据库平台上将学术期刊内容结构化,使读者通过各类检索方便地获取信息。在大数据背景下,学术期刊所刊发的文章以独立的数字化特征被检索和利用,刊与刊、期与期、栏目组织与策划、期刊风格等之间的边界趋于模糊,取而代之的是在数据库中对题名、作者名、关键词的查询。这些变化将带来学术期刊传播方式和发展模式的改变,也将带来编辑角色和功能的转变,学术期刊编辑部将以何种方式继续存在的问题被提上日程,大数据将推动学术期刊不断创新。

4.出版内容的时效性更加突出

网络条件下的数字化进程中,网上传播知识和信息的速度大大加快,比如,在家里用个人电脑只要连上网络,就可以在线观看美国各大学的公开课程,更可随时登录全球各地的教授开通的个人网站或者博客、空间、微博等了解最新最前沿的学术动态,推动编辑出版活动向高速度、高质量转变。在手书草稿的年代,或许会有很多科学研究是在分割的不同的地理区域上分别由不同的科学家研究出来,在网络化的今天,几乎所有的信息都会第一时间在网络上公布,信息传播速度快,淘汰的速度更快,学术信息的采集对编辑出版活动提出了新的需求,要求时效性非常严格。

三、数字化转型期学术期刊编辑能力体系构建

世界出版业处在数字化浪潮的背景之中,数字化浪潮对我国传统出版既是一个冲击,又带来一定的机遇。“如何把握好数字化浪潮,在内容为王的基础上把优秀的文明成果以更丰富的形式呈现在更广阔的阅读群体面前,是我国传统出版业必须充分考虑的问题。”[9]编辑作为复合型智力创造性人才,虽然只是一个学术环节,但对整个学术领域至关重要。一个好的编辑应当是一个既学识渊博又有所专长、既视野开阔又眼光独到、既通晓某一或某些领域的学科知识又具有较高水平的编辑出版专业知识和技能、知识结构多元、业务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10]。具体来说,数字化转型期,一名优秀的学术期刊编辑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一)技术层次的编辑能力

1.审查能力:审查学术规范是现代编辑能力的具体体现

(1)审查学术论文的创新性。编辑要关心稿件的形式,还要懂得文稿的学术内容,文章的观点是否新颖或者是否有创新点是重点审查的对象。即编辑的责任范围不仅要注意文章的格式规范、语法句法、标点符号,而且涉及逻辑层次,使论文的学术内容更有说服力[11]。编辑拿到一篇文章,重要审读的是文章是否观点明确或者从独特的视角进行论述,这种创新可谓是文章的闪光点:可以是观点新颖、独特;可以是论述方法从演绎到推理,层层环环相扣;可以是语言文字清新典雅、清楚明确、言简意赅。观点是文章的灵魂,有经验的编辑往往扫一眼题目和摘要就能明了文章所表达的内容和层次。一篇文章如果观点不明确,看了很长时间都没看出来作者在论述什么,那就是一篇失败的学术探讨,编辑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这样的文章上。论述方法或研究技术也是编辑着重要考察的重点,文章用的是什么方法,是定性研究还是定量研究,是采用的计量经济学方法还是理论证明的方法,一眼即可见。编辑必须注重长期大量地跟踪同一学科的研究,感知哪种方法是目前常用的,哪种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新颖性。

另外,一直都被作者忽略的就是文章的语言文字论述。一般的作者都会认为,学术性论文主要是看观点,看学术研究方法,不怎么重视语言文字的表达,而事实恰恰相反。在选择录用稿件过程中,如果语言文字能够一次就抓住编辑的眼睛,那么一般情况下编辑是会有兴趣花费时间和精力接着往下继续看的。内容固然非常重要,有好的表达工具更是具有加分的作用。学术论文不是讲究漂亮的文采,而是论述清楚,尤其是引用翻译的文章,一定要确保准确通畅,如果编辑在读稿件时拗口,就很容易影响对整篇文章的判断[12]。

(2)审查学术论文的规范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每本期刊都有自身的规范性要求,学术期刊更甚。例如,期刊信息、题目、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以及相应的英文翻译等应该保持完整、准确,并按照杂志要求列在相应位置。尤其是注意参考文献的格式,每本杂志对参考文献的格式要求不同,参考文献是否符合本期刊的要求,长期从事审核工作的编辑一眼即能发现。作者往往只注重内容而不注重形式上的规范,这就要求编辑阅稿的规范性。规范性要求是编辑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学报编排规范是一个纯技术问题,在这个环节编辑必须认真负责,不允许出现任何差错,如作者信息、基金信息、题目是否和原稿相对应,香港、台湾、澳门不能独立作为国家和其他的国家进行对比分析,图、表是否与原稿一致并且表述清晰,图表中的数字和内容与图表后的论述文字要一致等。要高度重视,尤其是在数字化背景下,很多审核校对工作都是在网上进行的,这些细微的地方很容易一扫而过,编辑一定要多训练自己的审查能力,不能放过任何一个错误。

2.电脑操作能力:熟练的电脑操作技能是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保障

编辑承担着发现知识、规范论文与传播前沿动态的责任,对于反学术造假、反学术剽窃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很重要的一点是,学术期刊是研究者和科研工作人员发表研究成果和进行学术交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也是学术不端行为得逞的重要渠道,因此,堵住这个渠道,成为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环节[13]。尤其是在数字化背景下,论文获取容易而且当前学术论文发表竞争异常激烈,学术造假、剽窃和抄袭的风险陡然增加,学术造假丑闻的频繁发生也应该引起编辑们的警惕和谨慎。着重审视论文风险问题,提高编辑的防范意识已是大势所趋。编辑在知识生产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监督、预警和审查作用,他们熟练运用相关软件进行反剽窃反抄袭的查询,灵活运用一些反抄袭策略,如找出电子稿中的特殊符号、利用数据库检索排查稿件的抄袭现象、将文末参考文献与来稿进行对照等[14],可以更好地发挥编辑“眼睛”的作用。因此编辑自身的业务素质必须包括电脑操作技能,以减少作者抄袭的风险,维护学术生态的纯洁。

(二)职业层次的编辑能力

1.学术影响力:扎实的专业知识是现代编辑的基本要求

罗竹风先生说过,要做一个力能胜任、名副其实的编辑,其核心是首先要当“杂家”。美国资深编辑格罗斯对今天的编辑有形象的叙述:“今天的编辑和老一辈编辑不同的是,他们必须十八般武艺样样俱全。”专业基础扎实是了解学科发展前沿的前提条件,如果学术期刊编辑不了解本学科,既无法搞好选题策划,也没有能力对选题稿件进行选择和修改。因此,学术期刊编辑应努力学习学科专业知识,了解其学术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使自己有足够的学识来判断选题是否处于学术前沿、是否具有创新内容,鉴别选题成果的学术水平和发表价值。从整个学术生产和消费的产业链来讲,专业知识决定了策划编辑遴选论文的高度和思想的深度,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什么样的论文能够发表,这更进一步决定了读者能够看到什么样的论文,进而会对学术影响力有一定的影响。尤其在数字化转型期,知识更新换代快,需要随时跟踪前沿,不断地学习充实。

2.选题策划能力:选题的提出和实施是应对数字化冲击的法宝

策划意识和策划能力是数字化时代学术编辑应具备的基本功之一,也是衡量一个学术期刊编辑业务水平高低,进而影响学术期刊发展的重要因素。选题不是简单、随意性的挑选行为,而是编辑人员所从事的一种极其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它涵盖了编辑主体选择客体时所进行的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判断与选择、论证与决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过程,具有鲜明的主体性特征。它既是编辑工作的起点,又是其贯彻出版方针、坚持出版方向和突出自身特点的体现。吸引眼球的优秀的选题策划是学术期刊编辑在跨媒体业态分析、数字出版模式选择、阅读市场敏感度、国际信息捕捉力、超媒体整合力、学术影响力等基础之上,从事学术期刊编辑领导的一种综合能力。在目前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学术期刊编辑必须牢牢掌握时代发展的大趋势,摸准社会经济政治发展脉搏,走在时代的前沿,针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选题策划,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3.公关能力:时刻跟踪学术动态是编辑自我提升的关键

“编辑不仅要成为语言文字方面的专家、所编书刊学科领域的专家,还应成为社会活动家。”①1986年《编辑之友》创刊后第一次研讨会,与会的上海辞书出版社社长巢峰先生在发言中倡导的观点。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大出版、大传播的时代来临,我国的学术期刊出版物仍然是“内容为王”的时代,编辑仍将居于中心地位。在期刊数字化以后,编辑的地位只会加强,不会削弱。一个好的编辑在埋头苦干的同时应该抬头关注周围世界的变化,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始终保持敏锐的洞察力,感知领域内与相关领域的变化。编辑对学术前沿应该有超前的敏锐眼光,如何能够在浩如烟海的知识海洋中遴选出具有时代感、创新性和学术思想饱满的论文是对编辑能力的要求和考验。

主动关注学者动态是现代编辑特质的凸显。随着电脑的普及,时刻关注学者动态成为可能,编辑上网搜索就能关注到专业领域内优秀学者的动向。一名优秀的编辑必须具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向,长期跟踪该领域的学者动态,与专家学者沟通交流,知晓某一领域的学术进展,知道某位专家正在关注哪方面的东西,熟知某一领域谁是最顶尖的人物、谁是眼下最活跃的人物,如果可能的话,尽量摸清专家学者的脾气、秉性、爱好、观念、习惯和困难等,以方便从编辑角度提供相应的帮助。要做到这些,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一名优秀的编辑又是一个活跃的社交专家,这也正是编辑学研究中一大部分学者认为编辑是杂家的原因所在。

[1]邵益文.中国编辑研究(2009)[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36.

[2]邵益文.30年编辑学研究综述[J].学研,2010(10):26-29.

[3]席庆义.论编辑能力结构[J]. 学报编辑论丛,1999(3):35-39.

[4]刘忠慧.编辑能力的建构与培养[J].蒲峪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59-61.

[5]刘明.新时期高校学报编辑能力的思考[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63-65.

[6]唐康.编辑能力的形成[J]. 丹东师专学报,2001(2):85-87.

[7]陈辉.论编辑活动中编辑的能力结构[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22-25.

[8]杨木金.论期刊编辑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04-106.

[9]于泓. 我国出版业转制背景下图书编辑创新能力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46.

[10]梁雁.学术期刊编辑的出版品牌意识[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46-49.

[11]郑晓南,MARTHABROOKS M. 美国编辑资质水平的测试简介[J].海外信息,1998(2):102-105.

[12]黄佑源.汉语规范化问题断想[J].语言文字应用,1995(3):27-31.

[13]朱诠. 借《编辑之友》结友[J]. 编辑之友·足迹,2010(2):89-92.

[14]赵国惠.期刊编辑反抄袭策略探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12-114.

猜你喜欢
学术期刊学术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期刊问答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