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利,李立群
课程资源开发的困境与对策
张春利1,李立群2
教学中所利用的资源总和就是课程资源。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状况制约着课程改革的实效。当前,课程资源的开发还存在着课程资源理解缺失、人力资源匮乏、评价理念滞后和缺乏制度保障等问题。因此,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需要采取提高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与能力,扩大课程资源开发的范围和内容,转变课程开发的理念,提供制度、资金等便利条件。
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资源意识;困境与对策
课程资源作为课程设计与实施的途径,其开发与有效运用是课程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必要条件。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对课程资源的概念进行定义。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在达成课程目标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因素,而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则是狭义的课程资源。许多学者指出,“如果制定政策时没有考虑实施政策所需的资源,且没有必要的资源,学校、教师和学生就会处于要求得不到满足的局面”。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专家学者都开始意识到改善课程资源开发的不良状况会对提升学校教育质量产生深远的影响,由此引起了人们对如何有效开发课程资源的特别关注。
课程创设、实行和评估等整个课程操作系统中涉及的人力、物力和自然资源统称为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开发,可以促进学习方式和课程功能的转变,把师生的各种经验纳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从某种程度上讲,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课程资源创设和利用的状况。课程资源的含义要远远大于课程内容,因为课程内容仅仅局限在经过加工处理的学科知识经验体系;此外,影响课程实施的诸多因素和条件也是课程资源的应有之义。它不仅要包括课程的知识经验以及蕴涵在其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还要包括实现这些要素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等。
课程资源可以划分为众多的类别。如:天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纸质资源与电子音像资源、物品资源与信息资源等;也有学者认为课程资源可以分为人力资源、自然环境资源、生活资源和文化资源。当然,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的课程资源会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但无论怎样划分,都不妨碍我们对课程资源涵盖的内容进行理解。从功能角度区分,课程资源可分为条件性课程资源和素材性课程资源。条件性资源作为课程实施的支撑条件,可以为课程的实施提供时间、空间、设备等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程的实施,是课程资源的间接来源。而通过自身的功能来彰显的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特质,素材性课程资源对课程提供直接的物质和知识源。但是条件性课程资源与素材性课程资源之间并无绝对的界限。有很多资源既是素材性资源亦是条件性资源(如图书室、互联网、博物馆等)。从空间分布角度划分,课程资源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学校范围内的所有课程资源便是校内课程资源,如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学校图书馆的藏书、学校的各种硬件设施、学校长期以来积淀的校园文化传统和氛围、乃至学校中的师生,都可以称为校内课程资源;同样的,与此同义教育实践基地、博物馆、文化宫、乃至自然界的一切风光等学校范围以外的课程资源,都可以纳入到校外课程资源中。校内外课程资源和素材性、条件性课程资源之间有着部分交叠。由于存在形式的不同,课程资源可以分成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显性课程资源指的是教学中可以利用到的、触手可及的一切资源;隐性课程资源如学校的文化积淀、教师的素养以及那些无法在短时间内看到的但却又真真切切可以作为课程资源的资源。在课程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需要正确审视各种类型课程资源对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不同价值。
(一)课程资源理解的缺失
教师作为课程实施者对课程资源的内涵缺乏必要的了解、认识和研究,容易忽略课程资源的开发价值。因此课程资源开发的进程受到了严重阻碍。受传统教育理论的影响,严格执行“国家课程”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基础教育长期陷入“升学为主”、“分数至上”的思维定式之中。教师习惯以服务“应试教育”为中心,很多教师都不是很了解课程资源的含义,往往只是将自己教学和学生学习中用到的练习题、教具、多媒体等实体性的资源看作是课程资源,忽视了一些潜在的隐性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课程资源匮乏造成的教育水平低下并不是因为缺乏适切的可利用资源,而是因为对课程资源的狭隘认识造成了大量本土课程资源的闲置浪费,所以才呈现出课程资源表面上的严重短缺。教育工作者普遍缺乏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关注的焦点通常是传统教材中常见的共性课程资源,而真正能够提高教育水平、凸显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并没有被加以开发利用。为此教育工作者需要清醒地认识并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独特的资源优势,从本地特定情况出发,发掘和开发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二)缺乏开发课程资源的人力支持
教师队伍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力军,教师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关涉课程资源的开发状况。但从整体上看,当前大多数一线教师并不具备开发课程资源的技术和能力。首先,大多数教师缺少开发课程资源所需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养,学生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主体价值也经常被忽视。在大多数院校中,大部分教师的知识结构较为单一,而具有一定教研能力的骨干教师数量偏少,整体缺乏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理论素养及必要的知识储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常常忽略学生这一有生命的课程资源,而且也未能建构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整合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教学理念,这在很大程度上减缓了课程资源开发的速度。其次,教师年龄分布的不均衡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课程资源的开发进程。教师年龄的老化状况不仅导致大部分教师知识结构相对老化,发现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欲望较弱,不易接受新鲜的事物,同时,受家庭和身体状况限制,老教师也很难在工作中保持充沛的时间和精力,从而使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的积极性调动方面比较困难,对课程资源的开发造成了不利影响。
(三)课程评价理念和标准的制约
当前,课程评价注重一个模式、一种程序,搞一刀切、齐步走的情况仍然存在,课程评价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狭隘化、模式化。课程评价注重分数,缺乏对于课程教学中课程资源选择与运用的评价标准和意识。课程资源成为课程评价中被人遗忘的领域。由于受到课程评价标准的制约,教师就没有了课程资源开发的热情和动力。如果缺乏了这种评价激励标准,教师就会仅仅关注“应试”的课程,而忽视学生的发展与成长;就会不愿意进行因地制宜的课程资源开发。在评价内容上,过多地关注了教材和大纲的规定性,对于课程资源的调适性的加工改造不足。
(四)缺乏开发课程资源的物质和制度保障
物质供给和制度保障是开发课程资源的前提和保证,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有赖于教育投资政策的支撑以及行政制度的扶持。从教育制度的层面来看,我国教育投资政策明显偏向于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而大多数贫困地区的学校办学条件恶劣且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设施的配备及师资队伍的建设难以满足开发课程资源的需要。而且,许多偏远落后地区的教育工作者大多没有形成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为课程与教学服务的意识,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在政策上也未采取激励教师与学生开发课程资源的相应举措,开发课程资源配备的鼓励措施也不够完善合理。同时,过于强调学生学业成绩的课程评价标准和教学质量考评系统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整体行为。因此,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急需出台相应的鼓励、支持与保护方略,激发教师和学生参与课程资源开发的积极性,使一线教师和学生开发课程资源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有学者指出,课程实践的规模和程度,首先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其次更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发挥程度,也就是课程资源的适切水平。因此,如何推动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既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也是从根本上保证教育质量、提高和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一)提高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与能力
众所周知,作为“教育第一资源”的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只有有意识地发掘和合理使用课程资源,才能真正触动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质,最终达到合理、有效、充分开发课程资源的理想目标。
首先,加强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意识的培养。教师需要深入理解、感悟和掌握课程资源的内涵,打破把教科书视为唯一课程资源的因袭模式,建立起开发丰富的特色课程资源的主体意识。教师只有清楚自身在正确构建课程资源中的作用和地位,才能主动关注复杂多样的自然资源、各具特色的人文资源、触手可及的劳动资源等有价值的课程资源,从而从本地特色出发开发出能够体现自身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弘扬地区文化的优秀课程资源。此外,教师要注意加工和运用自身的情感态度、生活阅历、教学风格、个性特征等重要课程资源,这对拓宽课程资源内涵以及加速课程资源开发起着无法更替的主体作用。转换学校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狭隘理念,将学生吸引到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来。现今,学生课业繁重、考试压力过大是当前教育现状中亟待解决的典型问题,严重压抑了学生自主开发当地课程资源的需求。为了让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课程资源、亲身体验开发课程资源的趣味性,教师可以通过组织综合实践活动和布置探究性作业来创造机会,激起学生参与课程资源创设的兴趣,让学生放开手脚充分施展开发课程资源的才能。
其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策略努力提高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一方面,学校要大力聘请课程方面的专家和参与教材编制的学者深入到一线教学实践中了解实况,并对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给予智力支持和相关指导,这样专家学者才会全面掌握各个地区学校学生之间的区分性和复杂性,紧依地方课程资源特点做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理论指导和咨询回应。另一方面,学校教师也应主动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教研人员联系沟通,寻求支持,利用学校外部条件促进自身专业成长。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相关教师教育体系来促进自我反思和自我提高。这样,教师就能广泛借助外界力量,迅速提高自身课程开发的能力和水平。
(二)扩大课程资源的范围和内容
不同类型的课程资源对教学效果的作用各异。课程资源的开发因受到教师、学校、社会以及各种政策变革的影响,在现实中表现出明显的狭隘性,因此突破课程资源开发的困境,需要从现实着手,扩大课程资源的范围与内容。其一,可以从学生的需要着手,不同学科的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开发不同的适合教学需求的课程资源。如语文教学中,需要利用到很多与文化相关的素材和背景资料,学校就应该鼓励教师以个人或团体的形式,开发出具备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化资源。其二,在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应该在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进行考虑。既要有历史感和年代感,又要扩大课程资源开发的范围,使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仅局限在校内。如,可以与当地的文化部门、运动场所、实践基地等建立联系,增加学生与社会的沟通和联系,使得课程资源的开发打破地域的封锁与限制。其三,最重要的是师生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本身也是课程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学生身上有许多隐性的课程资源可以进行开发和挖掘,教师的示范性也可以作为课程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转变课程评价的理念和标准
课程评价的管理理念及方式将直接决定课程资源开发的方向和力度。首先,学校课程与教学重心应该由分数转移到学生发展上,改变过去过分重视知识技能教学为主的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其次,学校课程的评价需要充分考虑课程的科学性、趣味性和实效性,关注教师在教学中对课程的加工改造和调试。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学科的特性,积极开发与学生的实际特点相结合的课程资源,强化课程改革的实效性。再者,在课程评价的主体上,改变管理者和行政者为主体的局面。课程评价应该积极营造出开放、民主、注重参与的氛围,吸纳一线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评价工作中来,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开发热情和创新精神,使教师和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已有条件的课程资源。最后,学校课程评价要采用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思路,改变考试成绩为主的单一评价标准。课程评价要积极关注教师在课程与教学过程中对课程资源创造性的运用和改造。
(四)为课程资源开发提供便利条件
毋庸置疑,政策的倾斜和经费的支撑是学校开发课程资源不能缺少的条件,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级机构在课程资源开发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和健全校内外共同开发课程资源的互动系统和校际间利用公共课程资源的共享机制,并及时推出有效政策输送创新人才。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级机构还应在开发课程资源的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以便确保本校课程资源开发所需人力、物力的合理配备,为多方联合开发课程资源搭建便捷的网络平台。例如为了降低课程资源开发成本、提高效率,可以充分利用多样的课程资源而创建课程资源库,从而实现多所学校运用网络技术共享课程资源。此外,课程资源的开发,需要因势利导。如有的学校在进行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时,就降低了课程对现代化体育运动器材的要求,对学校现有的体育设备、场地进行合理化改造,最大限度地保留体育资源的原有特质,使有价值的体育资源经过体育教师的加工改造,将外在的体育资源纳入到体育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校长应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给以制度及经费保障,积极拉动社会各界支持并参与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校长不仅要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来保证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还要通过提升校园文化以及改革教育教学评价机制等方式鼓励和支持教师及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同时,校长还要通过争取政府拨款、吸引企业投资、鼓励社区资源开放等渠道更新与扩充现有资源,为教师与学生开发课程资源创设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2014-03-20
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资助课题(ZZ1302)。
G423
A
1001-6201(2014)05-0283-03
1.吉林大学体育学院;
2.吉林大学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处)
[责任编辑:何宏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