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细菌性斑点病的发病原因与防治方法*

2014-03-22 03:20孙殿君刘春燕胡国华
大豆科技 2014年3期
关键词:菌源残体病株

孙殿君,刘春燕,李 涛,胡国华**

(1.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栽培与土壤营养研究室/黑龙江省农垦科研育种中心,哈尔滨 150090;2.黑龙江垦丰种业有限公司,哈尔滨 150090)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又名大豆细菌性疫病(Pseudomonas syringae pv.glycinea),在南美州中部、欧洲、北美州、亚洲中北部和非洲等地危害严重[1]。近年来,在中国大豆细菌性斑点病主要在黄淮海地区发生,随着气候变暖,东北三省大豆主产区也发生了细菌性斑点病,尤以黑龙江省发病严重。该病在哈尔滨、宾县、牡丹江、绥化、佳木斯、海伦、富锦、黑河等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其中在哈尔滨、牡丹江、绥化、佳木斯发病较重[2]。大豆细菌性斑点病的大面积发生严重导致产量损失和品质下降。小区试验结果表明,易感品种可减产5%~10%,严重发生年则可达到30%~40%;可使籽粒变色,大幅度降低大豆商品价值[3]。

1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的症状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由丁香假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van Hall pv.Glycinea)侵染引起的。该病病原菌在大豆生育各时期均可侵染;带病种子表现为侵入点呈灰白色,周围有褐色油浸状扩展;子叶发病一般表现为病斑中央褐色,周围褪绿,呈水浸状;三出复叶发病表现为多角形水浸斑或褐色坏死斑,周围出现褪绿圈。大豆细菌性斑点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侵染幼苗、茎、叶柄、豆荚和籽粒。发病最初在叶片上形成半透明水渍状斑点,呈褪绿色,后转变为黄色至深褐色多角形或不规则病斑,直径3~4mm,周围有黄绿色晕圈。在湿度大时病叶背后常有白色黏液,干燥后形成有光泽的膜。严重时病斑汇合连片,病叶呈破碎状,造成下部叶片早期脱落。荚上病斑初呈红褐色小点,逐渐变成黑褐色斑点,多发生于豆荚的合缝处。茎及叶柄受害形成黑褐色水渍状的条状条斑。荚的病斑为褐色圆形,以后成为纺锤形。种子表面包被一层细菌黏液,往往出现在种子的一端,形状很像“蛙眼”。

2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发病原因

2.1 气候条件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病菌主要在种子和土壤表层的病株残体中越冬,对土壤中微生物的拮抗作物特别敏感,土壤中病组织腐烂后病菌很快死亡。土壤湿度越大、土层越深,病菌死亡越快。因此,病菌在北方土壤内的残株中可越冬,而在南方则不能在残体中越冬。病菌生长最适温度为24~26℃,最低2℃,最高35℃。病菌可由雨滴反溅带到叶片,也可在叶面潮湿时通过田间作业或收获而传播。天气阴冷潮湿有利于病害发展,干热天气病害受抑制,暴风雨后病害常爆发,即8月份为发病盛期,高温多雨发病重[4]。

2.2 菌源充足

近几年大豆细菌性斑点病发生面积较大,田间遗留病残株残体较多,田间菌源比较充足,只要气象条件适宜就可大量流行。

2.3 耕作栽培技术

大豆种植密度大会加快病菌的侵染速度;连作田间存在大量菌源,病害发生严重;如果种植品种单一,面积过大或者是只考虑产量,未考虑品种的抗病性而引入高度感病品种,则会造成病害流行。连作地发病重。

2.4 品种抗性

大豆品种不同,自身对环境的适应性和防御性也有所不同。不同大豆品种对大豆细菌性斑点病的抗病性表现差异较大,抗、感反应明显。抗性好的品种主要表现为过敏性坏死反应(hypersen⁃sitive reaction)、抑制病原细菌的生长、繁殖和扩张;抗性差的品种则表现出症状明显,叶部发病较重,叶部发病重时病斑可连接成片。由此可见,在生产上适当考虑利用抗病品种,以预防细菌性病害的发生。

3 品种资源抗性鉴定

精准地鉴定抗大豆细菌性斑点病种质资源,为抗病品种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目前科研人员通过筛选抗病品种等方法,通过不断连续回交,对主栽感病大豆品种进行改造。在国外高抗的大豆种质有P.I.68708,Flbmbeau,Norchief,P.I.189968,Avery[5-6],耐病品种有Williams79[7]。近几年来,孙永吉等对收集到的1253份大豆品种进行抗性鉴定,鉴定结果表明,合丰15、黑农9号、合丰18和黑农25等32份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表现高抗[8]。张佳环等通过生产田实际发病调查与室内人工接种鉴定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1762份大豆种质资源进行了抗性鉴定,其中丹豆4号、绥农8号、合丰31、绥农7号、吉农1号和黑农31这6份大豆品种为高抗[3]。东北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张淑珍于2005年通过在实验室盆栽方法,利用优势4号生理小种对收集到的84份大豆种质进行针刺法人工接种鉴定,表现抗病的有黑农25、黑农35、黑河9号、合丰15、东农42、东农01-977、绥农8和合97-1163,占供试材料的9.52%;24个品种或品系表现为中间类型,占供试材料的36.9%[9]。这说明我国存在着大量的大豆细菌性斑点病的抗源,为进一步研究大豆细菌性斑点病的抗性遗传规律、拓宽抗病基因资源、培育抗性水平好的品种等工作奠定了种质资源基础。

4 防治方法

4.1 选用抗病品种

合理选用抗病品种,不能盲目地追求产量而在病害发生区种植感病品种。

4.2 精选种子和种子处理

播前精选种子,并进行种子消毒,剔除病粒坏粒,进行药剂拌种。用大豆种衣剂对种子进行包衣或播种前用种子重量0.3%的50%福美双拌种。

4.3 消灭菌源

收获后及时将田间的病株残体清除掉,病株及病秆不可随意乱放。可将病株残体深埋,促使病残体加速腐烂,以减少越冬菌源。重病田应合理轮作或深翻土壤,以消灭病害的初侵染来源。

4.4 化学防治

在发病初期喷洒1:1:160倍式波尔多液或30%绿得保悬浮液400倍液,其他有效药剂有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400倍液、30%绿氧化铜悬浮剂800倍液、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200~350g/hm2对水1000L。

4.5 农业措施

与禾本科作物合理轮作。收获后及时收集田间的病株落叶做燃料或堆肥。秋翻土地,将病株残体深埋,促使病残体加速腐烂,消灭菌源。田间的积水要及时排出。合理施肥,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实践证明,施用腐熟农家肥也可以控制或减轻病害的发生。

[1]Wrather J A,Anderson T R,Arsyad D M,et al.Soybean disease loss estimates for the top 10soybean producing counties in 1994[J].Plant disease,1977(81):107-110.

[2]王玉全,李祥羽,徐鹏飞,等.黑龙江省大豆细菌性斑点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病害分布研究[J].黑龙江省农业科学,2006(6):34-35.

[3]张佳环,高洁,许庆国,等.大豆品种对大豆细菌性斑点病的抗性鉴定[J].大豆科学,2000(2):180-183.

[4]肖敏玲.大豆主要叶部病害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1(11):190,192.

[5]Mukherjee D,Lambert J W,Cooper R L,et al.Inheritance of resistance to bacterial blight(Pseudomonas glycinea Coerper)in soybeans(Glycine max L.)[J].Crop Science,1966,6(4):324-326.

[6]Wrather J A,Anderson S H,Wollenhaupt N C,et al.Ef⁃fects of tillage,row width,and cultivar on foliar disease of double-crop soybean[J].Plant Disease,1993(11):1151-1152.

[7]Park E W,Lim S M.Effects of bacterial blight on soybean yield[J].Plant Disease,1986(3):214-217.

[8]孙永吉,刘宗麟,刘玉芝,等.大豆品种资源抗细菌斑点病鉴定与评价[J].大豆科学,1989,8(2):185-189.

[9]张淑珍,徐鹏飞,吴俊江,等.黑龙江省大豆品种对细菌性斑点病的田间抗病性调查及室内接种鉴定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37(5):588-591.

猜你喜欢
菌源残体病株
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有机质层和矿质层土壤微生物残体的变化*
豌豆抗白粉病资源田间评价试验
中国南北方禽流感病毒蛋白进化差异的探究
辣椒青枯病防治效果试验
外源氮持续输入对相应氮梯度下碱蓬残体分解及硫养分释放的影响
绩溪县水稻纹枯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意见
来安县2018年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与防效分析
农业部部署小麦条锈病冬季防治工作
河南栾川的赵先生咨询:如何防治李红点病?
甘肃白龙江亚高山杜鹃粗木质残体腐烂程度与持水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