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氯联苯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2014-03-21 06:25方振东郝全龙余海波
化学与生物工程 2014年6期
关键词:多氯联苯污染土壤

彭 伟,谯 华,方振东,郝全龙,张 楷,余海波

(后勤工程学院国防建筑规划与环境工程系,重庆401311)

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CBs),分子通式为C12H10-nCln,是一类典型的氯代芳香族化合物。根据氯原子数目及其在苯环上位置的不同共有209种同系物[1],分子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PCBs的化学结构Fig.1 Chemical structure of PCBs

PCBs因具有耐酸、耐碱、耐腐蚀、蒸汽压和水溶性较低、绝缘性和热稳定性好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军事设施中,主要用作变压器和电容器的绝缘油、润滑油、油漆、塑化剂等。同时,由于PCBs具有半衰期长、生物蓄积性高和三致作用,且随着氯原子增多其半衰期更长、毒性效应更明显,已被2001年通过的《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列为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据统计,自1930s投入工业生产到1980s全面停产为止,全球PCBs总产量达到150万t,其中约1/3排放至环境中,约65%正在使用或储存起来,只有约4%被降解[2]。

1 多氯联苯污染土壤的现状

土壤是PCBs主要的富集场所,主要源自含PCBs废水的排放、含PCBs固体废物的渗漏、垃圾焚烧、远距离迁移的大气沉降等。

Meijer等[3]对全球表层土壤PCBs浓度进行了普查,结果表明,全球表层土壤至少含有2.1万t PCBs。据统计:1957~1974年间,美国共出售PCBs约40万t,估计进入环境中的PCBs约为35.4万t,其中进入土壤环境中的约为27万t。

从1965~1974年,我国共生产PCBs约10 000t,其中9 000余吨为三氯联苯,主要用于电容器的生产;1 000余吨为五氯联苯,主要用于油墨、油漆、涂料、润滑油、增塑剂等的生产。PCBs污染土壤主要分布在PCBs化学品生产厂、含PCBs电容器的拆解点、废弃PCBs电力设备临存场地及其周边地区等。目前,国内对于土壤PCBs污染的报道并不多。张雪莲[4]在研究台州地区某典型电子垃圾拆解点土壤环境中PCBs污染状况时发现,所采集的38个土壤样品中,PCBs浓度范围为ND(未检出)~152.8μg·kg-1,远高于西藏(0.625~3.501μg·kg-1)[5]和南极未污染土壤残留(0.36~0.59ng·g-1)[6]。阙明学[7]在研究我国土壤环境中PCBs污染水平时发现,我国土壤环境中PCBs污染水平空间区域差异较大,最严重的区域为云南昆明,PCBs浓度约为1.840ng·g-1,其次是上海,为1.730ng·g-1。参照国外轻微污染区PCBs浓度标准(1.98~6.94ng·g-1),我国土壤的PCBs污染程度不高[8-9]。

因PCBs具有巨大的潜在危害,其污染土壤的修复倍受关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PCBs污染土壤修复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并开发了多种修复技术。目前已经产业化的修复技术按修复场地分为原位修复和异位修复,按修复原理分为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作者在此针对修复原理分类的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 物理修复技术[10]

2.1 安全填埋

安全填埋是修复技术中常用的方法。该法是将PCBs污染土壤挖掘并运输至安全填埋场,达到PCBs与水环境、大气环境隔绝的目的。该法适用于PCBs污染程度较重的土壤,但并不能真正清除PCBs,只是将PCBs进行了转移,且费用较高。

2.2 深井注入法

深井注入法是一种并不提倡的技术。199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表声明称,深井注入是一种存在环境风险和不可控制的技术。注入深井的PCBs是否与地下的岩石、泥土、水、石油等发生反应,影响PCBs的迁移或毒性,目前尚未明确。此外,注入深井的PCBs可能会污染地下水。

2.3 热脱附法

热脱附法是将PCBs污染土壤在隔绝空气、密封的条件下加热,达到PCBs的沸点后,PCBs以蒸汽形式从土壤中释放出来,通过导流将PCBs蒸汽引至吸附室,而后对含PCBs的吸附剂进行深度处理,达到去除PCBs的目的。工艺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热脱附工艺流程Fig.2 The flow diagram of thermal desorption process

该法利用PCBs的半挥发性,通过富集、浓缩、吸附,直接处理含PCBs的吸附剂,工艺简单,可操作性强,适用于PCBs污染严重的土壤,但存在高温破坏土壤结构、能耗高、成本高等不足。

2.4 溶剂淋洗法

溶剂淋洗法的原理与有机物萃取的原理相同,可以分为有机溶剂淋洗和表面活性剂淋洗。

PCBs易溶于丙酮、正己烷等有机溶剂,可使用上述溶剂对PCBs污染土壤进行淋洗,收集淋洗液进行后续处理。

PCBs具有高辛醇/水分配系数,具有强疏水性,在水相中溶解度低,可加入表面活性剂以降低PCBs/水界面的表面张力,促进土壤中PCBs转移至有机相中,收集废液进行集中处理。工艺流程如图3所示。

图3 溶剂淋洗法工艺流程Fig.3 The flow diagram of solvent extraction process

溶剂淋洗法适用于PCBs事故性泄露且污染土壤量不大的情况,具有处理效率高、耗时短、成本低等优点,但存在着淋洗剂易挥发、废液处理难度大、存在二次污染等不足。

3 化学修复技术

化学修复技术分为焚烧技术和非焚烧技术两大类[11]。焚烧技术分为高温焚烧技术、水泥窑技术和等离子体焚烧技术;非焚烧技术分为氧化技术、还原技术、催化热解技术、化学脱氯技术和稳定化技术。

3.1 高温焚烧技术

高温焚烧技术用于处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最为广泛,需要870~1 200℃的高温,是一种异位修复PCBs污染土壤的技术。是将PCBs污染的土壤置于焚烧炉中,鼓入充足的氧气,再通过高温使PCBs燃烧生成无害物质。工艺流程如图4所示。

美国环境保护署(US·EPA)称,高效率的焚烧炉可焚烧PCBs浓度高达50mg·kg-1的污染土壤。研究表明,在2s停留时间、1 200℃高温、3%过剩空气或1.5s停留时间、1 600℃高温、2%过剩空气的条件下,PCBs去除率可达到99.9999%,即PCBs浓度降至1mg·kg-1以下。该法可处理PCBs污染程度较重的土壤,且处理量大、处理效率高。但是,高温焚烧PCBs过程中,会破坏土壤的理化性质,并生成二 和呋喃等新的POPs[12]。这些物质进入环境后会污染大气、水体和土壤,甚至危害人类。因此,在焚烧过程中需连续监控设备运转情况,严格控制反应温度。

图4 焚烧工艺流程Fig.4 The flow diagram of incineration process

3.2 水泥窑技术

水泥窑技术需要高温、高碱环境和长停留时间。在高温高碱条件下,PCBs中C-X键极易断裂,氯原子可以与金属阳离子结合,生成氯化物,实现对PCBs的去除。采用水泥窑技术处理PCBs污染土壤时,一般不从窑两端加入受污染土壤(未经处理的PCBs会从熔渣中直接挥发出去),而是在窑中央设置漏斗,将PCBs污染土壤加至窑中,窑温控制在1 100℃左右,可实现对PCBs的去除。该法处理PCBs污染土壤效率高、处理量大,但高温、高碱环境会破坏土壤结构,且基建要求高、投资成本大。

3.3 等离子体焚烧技术

等离子体焚烧技术是使电流通过低压气体流产生等离子体,局部温度高达5 000~15 000℃,能使PCBs彻底分解为原子态,冷却后生成水、二氧化碳和一些水溶性的无机盐,PCBs的去除率可达99.99%以上。该法需对PCBs污染土壤进行预处理,将PCBs从固相转移至水相,虽然处理效率很高,但存在基建投资大、处理量小等不足。

3.4 氧化技术

氧化技术分为超临界氧化技术、电化学氧化技术、熔融盐氧化技术等。

超临界氧化技术是基于高温、高压条件下超临界水的高溶解性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是在超临界水条件下,加入适当的氧化剂(通常为氧气、过氧化氢或硝酸盐),将PCBs上的碳原子氧化为二氧化碳、氢原子氧化为水、氯原子转化为氯离子,实现对PCBs的破坏[13]。该法成本高、处理能力有限。

电化学氧化技术核心部件为电化学电池,在酸性环境(通常加入硝酸)下,电池通电后在阳极产生氧化性物质,这些物质协同酸能够进攻任何有机化合物(包括PCBs)。在80℃、标准大气压下,可将绝大部分有机化合物转化为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离子。该法不但成本高,而且处理后的酸化土壤还需要继续处理。

从1950年开始,熔融盐氧化技术在小范围内发展起来[14]。该法需设置一个碱性熔盐床(通常为碳酸钠),在900~1 000℃条件下,加至盐床上的PCBs会断裂C-X键,氯原子与金属阳离子结合,转化为无机盐,保存在床层上。该法处理效率高,基本不产生二次污染,但不能直接处理PCBs污染土壤,需先将PCBs从土壤中气提浓缩后,再进入盐床进行处理[15]。

3.5 还原技术

还原技术分为溶剂化电子技术、催化氢化技术、零价金属还原技术等。

3.5.1 溶剂化电子技术

溶剂化电子技术是指在溶剂化溶液中,通过自由电子中和卤代化合物,达到脱卤的目的。该法将碱金属(通常为钠,也可为钾或锂)置于无水液氨中,碱金属瞬间溶解,当溶液呈现亮蓝色时,即表示碱金属的外层电子释放出来。PCBs上不同程度取代的氯原子具有极强的电子亲和力,可吸收自由电子,当氯原子外层形成电子对后,C-X键断裂,氯离子与钠离子结合形成氯化钠,从而实现对PCBs的脱氯。该法适用于PCBs污染较重且对PCBs进行气提浓缩后的深度处理,但运行成本过高。

3.5.2 催化氢化技术

催化氢化技术是具有发展前景的对PCBs进行脱氯的一种技术。该法需以贵金属(如Pt)为催化剂进行催化,在PCBs上的联苯骨架上加氢,达到破坏芳环的目的,同时生成氯化氢、轻质烃等副产物。研究发现[16],当污染土壤PCBs浓度为4 000mg·kg-1时,经过催化氢化后,PCBs浓度可降至0.027mg·kg-1以下,PCBs去除率高达99.99993%。该法处理效率高、处理量大,但一些环境因素易使贵金属中毒,催化剂对环境的适应性差,限制了其大规模推广应用。

3.5.3 零价金属还原技术

零价金属还原技术分为纳米铁还原技术和双金属还原技术。

纳米铁还原技术是利用纳米铁粉末修复PCBs污染的地下水、底泥和土壤的一种具有潜力的技术。纳米铁粉末具有极大的比表面积和极高的反应活性,可以与PCBs上的氯原子发生反应。但纳米铁还原脱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氯代芳香族化合物活性较低,反应不完全。此外,随着反应的进行,纳米铁表面发生钝化,活性降低。目前,大多数研究集中在纳米铁还原水溶液中PCBs[17],对于土壤中PCBs还原的研究不多。陈少瑾等[18]在研究纳米铁还原土壤中PCBs时发现,纳米铁对土壤中浓度为5mg·g-1的PCBs有一定的脱氯效果,当PCBs浓度降至1mg·g-1时,只有加入含量为0.05%的金属钯后,才具有显著的脱氯效果。

双金属还原技术是一种基于原电池原理的技术。美国海军装备工程司令部在处理含PCBs的油漆时,采用的是Mg/Pt双金属处理系统,处理原理如图5所示[19]。

图5 双金属处理系统的原理Fig.5 The principle of bimetallic treatment system

该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纳米级的双金属粉末活性太强,操作难以控制。

3.6 化学脱氯技术

化学脱氯技术是通过取代PCBs上的氯原子或分解PCBs,阻止PCBs向土壤迁移或挥发至其它环境介质的一类技术的统称。常见的化学脱氯技术包括碱催化热解技术、羧甲脱卤技术等。

碱催化热解技术是由EPA环境风险降低工程实验室(EPA′s Risk Reduction Engineering Laboratory)联合美国国家设施工程服务中心(National Facilities Engineering Services Center)共同开发的一种技术。该法处理PCBs污染土壤或底泥,通常包括两个阶段:(1)将PCBs污染土壤或底泥与碳酸氢钠充分混合,然后采用热解吸技术将PCBs从混合物中解吸出来;(2)在空气控制系统中将PCBs蒸汽冷凝收集,导流至加热搅拌釜反应器中,反应器中预先配制催化剂、高沸点烃油和氢氧化钠的混合液,PCBs与混合液发生反应,实现脱氯的目的。

羧甲脱卤技术需要化学试剂APEG(A代表碱金属氢氧化物,通常选用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PEG代表聚乙二醇),主要包括两个步骤:(1)将PCBs污染土壤与APEG充分混合;(2)加热混合土壤,在高温条件下,APEG与土壤中PCBs发生反应,生成乙二醇、羟基化合物和碱金属盐。

化学脱氯技术适用于PCBs污染较重、处理量较大的情况,但存在高温高碱环境破坏土壤理化性质和二次污染的缺点。

3.7 稳定化技术

稳定化技术需要加入粘合剂,例如硅酸盐水泥、水泥窑粉灰、飞灰、腐殖酸等,将有毒有害物质转化为难溶解、低迁移、低毒性的物质。稳定化技术不同于其它PCBs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它并没有对土壤中PCBs进行富集或破坏[20]。有研究者指出稳定化技术仅仅适用于无机化合物污染土壤的修复[21],但是事实证明,稳定化技术可以较好地修复有机化合物污染的土壤[22]。目前,国内外已有学者采用腐殖酸对PCBs进行稳定化处理[23],腐殖酸作为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种天然高分子化合物,也是生态循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矿化处理PCBs极具研究价值。

4 生物修复技术

4.1 微生物修复

PCBs微生物降解研究始于1973年,Ahmed等[24]首先发现了可降解一氯联苯和二氯联苯的菌株,并对其降解途径进行了研究。迄今,已筛选出上百种PCBs降解菌,主要包括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产碱杆菌属(Alcaligenes)等革兰氏阴性菌,以及芽孢杆菌属(Bacillus)、红球菌属(Rhodococcus)等革兰氏阳性菌[25-27]。对于真菌降解PCBs也有相关的报道,Field等[28]发现,白腐真菌(Phlebia brevispora)、黄曲菌(Aspergillus flavus)等也具有降解PCBs的能力。贾凌云等[29-30]分离出一株能在液相中高效降解PCBs的降解菌Enetbracet:Ps.LY402,在土壤环境中不仅能与土著菌共生,而且对不同氯代PCBs类似物均有一定的降解能力。

4.2 植物修复

Groeger等[31]较早研究PCBs的植物修复,并从植物组织和细胞的角度探讨了植物对PCBs的降解途径[32],以及植物对PCBs的富集能力[33-34]。植物修复PCBs的机理相对复杂,它是多种机制协同作用的结果。一般说来,植物修复PCBs有3种机制:(1)植物直接吸收PCBs,将其转化为无生物毒性的物质累积在植物组织细胞中;(2)释放可降解PCBs的酶;(3)植物与根际微生物协同作用。刘亚云等[35]研究发现,红树植物秋茄可直接吸收并累积PCB47和PCB155。Magee等[36]研究发现植物叶片中所含的硝酸还原酶可以显著促进PCB153脱氯反应的发生。

4.3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

植物修复PCBs污染土壤,与微生物有着紧密的联系,很多植物与微生物存在着共生关系,根际区域微生物的密度和活性均强于非根际区域[37]。因此,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在根际区域,细胞分裂能力强,新陈代谢快,分泌出大量物质,为微生物提供了适宜生存的微生态环境。植物源源不断地向根部输送氧气,释放可作为微生物生长底物的根系分泌物,促进微生物对PCBs的降解。滕应等[38]研究紫花苜蓿修复PCBs污染土壤时,向其中添加了苜蓿根瘤菌,分别进行盆栽和田间试验,结果发现,紫花苜蓿-苜蓿根瘤菌协同修复时,对PCBs的去除率最高。

4.4 动物-微生物联合修复

动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主要是利用土壤中动物(例如蚯蚓等)的运动,增加土壤中氧气的含量,同时,动物分泌的一些物质可以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长,增强微生物的活性,促进微生物对PCBs的降解。但是由于PCBs具有强生物毒性,动物对其耐受性差,使得动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5 展望

不同的PCBs修复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在应用时需要根据土壤性质、气候条件、土壤污染情况、经济条件选择合适的修复方法。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PCBs污染土壤修复的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果,我国在这方面还稍显落后。当务之急是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结合我国PCBs污染土壤的实情,开发出合适的修复技术以清除土壤中PCBs或消除其在土壤中的毒性,如利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腐殖酸稳定、腐殖化土壤中PCBs,最终将腐殖化的PCBs整合进碳循环中,降低或消除PCBs的生物毒性等。

[1] 王少岩.PCBs土壤污染风险及土壤吸附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6.

[2] LEE K L.Practical management of chemicals and hazardous wastes:An environmental and safety professional guide[M].New Jersey:Prentice Hall,1995:25-38.

[3] MEIJER S N,OCKENDEN W A,SWEETMAN A,et al.Global distribution and budget of PCBs and HCB in background surface soils:Implications for 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processes[J].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2003,37(4):667-672.

[4] 张雪莲.电子垃圾拆解区污染土壤中多氯联苯含量分布及植物修复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8.

[5] 孙维湘,陈荣莉.南迦巴瓦峰地区有机氯化合物的污染[J].环境科学,1986,7(6):64-69.

[6] BORGHINI F,GRIMALT J O,SANCHEZ-HERNANDEZ J C,et al.Organochlorine pollutants in soils and mosses from Victoria Land(Antarctica)[J].Chemosphere,2005,58(3):271-278.

[7] 阙明学.我国土壤中多氯联苯污染分布及源解析[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8] SINKKONEN S,PAASIVIRTA J.Degradation half-life times of PCDDs,PCDFs and PCBs for environmental fate modeling[J].Chemosphere,2000,40(9-11):943-949.

[9] 胡芳,许振成.多氯联苯(PCBs)污染现状分析[J].广东化工,2012,39(1):87-88.

[10] United Nation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Destruction technologies for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CBs)[R].Italy:United Nation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2000.

[11] U.S.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Toxicological profile for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CBs)[R].Atalanta:Public Health Service,2000.

[12] Costner P.Technical criteria for the destruction of stockpiled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C].Yokohama:Third Meeting of the Intersessional Group Intergovernmental Forum on Chemical Safety,1998.

[13] Environment Australia.Appropriate technologies for the treatment of scheduled wastes[EB/OL].http://www.environment.gov.au,1997-11.

[14] U.S.Department of Energy.Alternatives to incineration:Technical area status report[R].Washington D C:Department of Energy,1995.

[15]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Alternative technologies for the destruction of chemical agents and munitions[R].Washington D C: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1993.

[16]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Development of a catalytic process for the regeneration for transformer oils and the destruction for chlorinated hydrocarbons[R].Pennsylvania: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1997.

[17] LI T L,LI S J,LI Y C.Dechlorination of trichloroethylene in groundwater by nanoscale bimetallic Fe/Pd particles[J].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 and Protection,2009,1(2):78-83.

[18] 陈少瑾,梁贺升.零价铁还原脱氯污染土壤中PCBs的实验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09,18(1):193-196.

[19] U.S.Naval Facilities Engineering Command Engineering Service Center.Application of a bimetallic treatment system(BTS)for PCB removal from older structures on DoD facilities[R].California:NAVFAC Engineering Service Center,2011.

[20] U.S.EPA.Solidification/stabilization use at superfund sites[EB/OL].http://nepis.epa.gov/Exe/ZyPURL.cgi?Dockey=P1000165.txt,2000.

[21] U.S.EPA.Technology Performance Review:Selecting and using solidification/stabilization treatment for site remediation[EB/OL].http://nepis.epa.gov/Exe/ZyPURL.cgi?Dockey=P1006AZJ.txt,2009.

[22] Environmental Security Technology Certification Program(ESTCP).Field testing of activated carbon mixing and in-situ stabilization of PCBs in sediment[EB/OL].http://www.serdp.org/content/view/pdf/4724.

[23] FAVA F,PICCOLO A.Effects of humic substances on the bioavailability and aerobic biodegradation of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in a model soil[J].Biotechnology and Bioegineering,2002,77(2):204-211.

[24] AHMED M,FOCHT D D.Degradation of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by two species of Achromobacter[J].Canadian Journal of Microbiology,1973,19(1):47-52.

[25] 帅建军,熊飞.多氯联苯的生物修复[J].遗传,2011,33(3):219-227.

[26] SIERRA I,VALERA J L,MARINA M L,et al.Study of the biodegradation process of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in liquid medium and soil by a new isolated aerobic bacterium(Janibacter sp.)[J].Chemosphere,2003,53(6):609-618.

[27] SHUAI J I,TIAN Y S,YAO Q H,et al.Identification and anal-ysis of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CBs)-biodegrading bacterial strains in Shanghai[J].Current Microbiology,2010,61(5):477-483.

[28] FIELD J A,SIERRA-ALVAREZ R.Microbial transformation and degradation of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J].Environment Pollution,2008,155(1):11-12.

[29] 贾凌云,蒋彩平,文成玉,等.一种利用蔗糖脂增强多氯联苯生物降解的方法:中国,1775332A[P].2006-05-24.

[30] 贾凌云,文成玉,蒋彩平,等.一株降解多氯联苯的兼性厌氧菌及获得方法:中国,1793311A[P].2006-06-28.

[31] GROEGER A G,FLETCHER J S.The influence of increasing chlorine content on the accumulation and metabolism of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CBs)by Paul′s Scarlet Rose Cells[J].Plant Cell Report,1988,7(5):329-332.

[32] ESTIME L,RIER J P.Disappearance of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CBs)when incubated with tissue cultures of different plant species[J].Bull Environment Contaminates Toxicity,2001,66(5):671-677.

[33] ASAI K,TAKAGI K,SHIMOKAWA M,et al.Phytoaccumulation of coplanar PCBs by Arabidopsis thaliana[J].Environment Pollution,2002,120(3):509-511.

[34] SUNG K,MUNSTER C L,RHYKERD R,et al.The use of box lysimeters with freshly contaminated soils to study the phytoremediation of recalcitrant organic contaminants[J].Environment Science &Technology,2002,36(10):2249-2255.

[35] 刘亚云,孙红斌,陈桂珠,等.红树植物秋茄对PCBs污染沉积物的修复[J].生态学报,2009,29(11):6002-6009.

[36] MAGEE K D,MICHAEL A,ULLAH H,et al.Dechlorination of PCB in the presence of plant nitrate reductase[J].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Pharmacology,2008,25(2):144-147.

[37] 周霞,李拥军,熊文明,等.多氯联苯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11,(2):158-160.

[38] 滕应,骆永明,高军,等.多氯联苯污染土壤菌根真菌-紫花苜蓿-根瘤菌联合修复效应[J].环境科学,2008,29(10):2925-2928.

猜你喜欢
多氯联苯污染土壤
土壤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PM2.5中7种指示性多氯联苯和16种多环芳烃
灵感的土壤
识破那些优美“摆拍”——铲除“四风”的土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灵感的土壤
QuEChERS一气相色谱法鱼肉中多氯联苯残留分析方法的研究
对抗尘污染,远离“霾”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