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文学研究综述

2014-03-21 19:18刚,邹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羌族民间故事歌谣

熊 刚,邹 莹

(1.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四川汶川623002; 2.西藏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陕西咸阳712082)

羌族文学研究综述

熊 刚1,邹 莹2

(1.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四川汶川623002; 2.西藏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陕西咸阳712082)

羌族文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研究价值,近年来随着对羌族文学的重视和保护性发掘,许多学者不断加入到羌文学研究阵营,涌现出不少羌文学研究的论著。他们在论著中展示了羌族民间故事、歌谣、传说、神话、戏剧以及羌族当代文学,这对于研究羌族文化与促进羌族同各民族相融合有重要意义。

羌族;民间故事;歌谣;神话传说;戏剧;现代文学;综述

羌族文学包含有很多内容,如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歌谣等等。目前,学术界研究成果丰硕。本文试图从羌族的民间故事、歌谣、传说、神话、戏剧以及羌族当代文学等几大方面对羌族文学研究作一个简单的分析整理。

一、羌族民间故事

陈玉堂的《羌族创世神话的读解》(《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S1期)提到,在羌族地区,和世界上其他一些民族一样,流传着大量的神话故事,羌族释比经典中便保存着大量的民间故事,这些神话故事在世世代代的发展和变异中,形成了独特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模式和规范;对羌族创世神话故事展开跨文化的比较解读,获得一些超过对神话故事字面意思以外的理解,发现民族民间神话文本的新意象。雷子的《复仇的鹰笛——缘于羌族民间故事里一份特别的感动》,为我们展示了体现羌学特色的三首诗。石瑛、徐浩岚的《羌族民间童话的心理分析及其教育意蕴探析》(《贵州民族研究》,2013年第1期)通过对羌族民间故事结构与母题的心理分析发现,其三段式的故事结构契合了幼儿探索自我成长的心理旅程,其“母子分离”“善与恶的对立”的母题,能够在潜意识中帮助幼儿处理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内心冲突,是一种独特的教化手段。探寻蕴藏在古老童话中的教育要素,不仅能为羌区幼儿教育提供崭新的教育思路和教育资源,还有助于该民族精神与文化的传承;同时其研究成果也能为羌族文化灾后重建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钱永平在《羌族民间故事中“回家”主题的民俗学分析》(《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2期)中发现羌族民间社会中流传着大量关于“回家”主题的民间故事,主要有三类:平民娶妻回家,英雄立功回家,与异类成亲回家。这些“回家”主题的民间故事体现着羌族人对于家园的热爱,对于唤起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少数民族的“家园”意识有着重要意义。吴贤哲的《羌族民间故事巡礼》描述了羌族民间故事的一个发展历程。殷晓燕的《羌族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中的动物形象分析》(《民族考察》,2013年第2期)提到作为集体智慧的结晶,羌族文学中有着丰富的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成为羌族这个古老民族的民间记忆,为羌族民族文化的传播提供了载体,而其中,动物形象的构建起到了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对羌族民间文学中动物形象的分析,认为它们身上构成了羌族的民族性符号,凝聚着羌族特有的宗教性意味,并体现了羌族的伦理道德观。

二、羌族歌谣

羌族的歌谣在羌族文学中占相当大的比重,是羌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反映了羌族人民的历史、生产、生活、习俗、宗教、道德和思想感情,表现出羌族人民的价值观、审美观和艺术情趣,具有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1]。研究羌族歌谣的文章主要有:马宁、钱永平的《羌族歌谣的分类及其社会文化功能》[2],作者按羌族歌谣的内容对羌族歌谣进行分类,揭示出羌族歌谣在羌族日常生活中所起的社会文化功能。李明在《羌族歌谣浅析》中谈到,羌族民歌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羌族人民头脑中形象化反映的产物,其内容是羌族劳动人民最熟悉和最关切的事物,与他们的思想、观点、道德、习俗、宗教信仰、劳动、斗争等血肉相连,是历代羌族劳动人民血汗和泪水的结晶和升华,闪烁着羌族别具特色的艺术光辉。廖颖的《羌族民间歌曲的情绪表达——基于〈羌族民间歌曲选〉的文献研究》以《羌族民间歌曲选》为范本对羌族民间歌曲的情绪表达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总结出羌族民间歌曲的绚丽多彩,情感丰富,风格古朴,在不同的情景场合中都有相对应的歌曲表达形式,从而实现了羌族民间歌曲丰富多彩的情感表达。

三、羌族传说

羌族认为大禹是自己的祖先,因而传说中最著名的便是关于禹王的传说。张泽洪的《岷江上游羌族的大禹崇拜——以禹生石纽说》指出,禹生石纽是四川岷江上游羌人的神话传说,它是古代羌人崇拜民族祖先大禹的产物,岷江上游羌人是迁徙定居的族群,他们需要以大禹神灵来建构族群认同。历史上禹生石纽的汶川、北川之争,反映的是岷江上游羌族部落的历史记忆。羌人对华夏大禹神话的羌族化改造与诠释,显示出秦汉时期大禹崇拜多元化的特点。周辉枝的《杨贵妃出浴飞沙关》(《故事世界》,2006年7月A版)讲述了在滔滔岷江河边流传的美丽而神奇的杨贵妃的传说。刘高平的《闽西的羊角花——邓六金的故事》(《特别策划》,2007年)讲述了被人们誉为闽西羊角花的平凡而伟大的女性邓六金的传说。高琳、石硕的《传说的发现、版本流变与文本价值——以岷江上游羌族的“羌戈大战”传说为例》(《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提到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者与西方传教士在对岷江上游羌族地区的调查中首次发现了“羌戈大战”这一传说,历经几代学者的挖掘、整理与研究,“羌戈大战”现已成为理解和认识羌族古老历史的一个重要文本。“羌戈大战”传说不但存在众多版本,而且在研究中的应用范围很广,既包括羌族研究,也反映了“羌人”与“戈人”的早期生存状态及社会生活的诸多内容。

四、羌族神话

李明的《羌族神话纵横谈》(《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3期)提到,神话产生于历史生活,它一旦产生,就与历史同步,有什么样的历史生活,就有什么样的神话。作者在另一篇文章《羌族民间文学概谈》中提到羌族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所创造的反映自然界、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形态的具有高度幻想的故事。《羌族神话〈燃比娃盗火〉的文化意蕴》一文写道,在四川岷江上游的羌族民间流传的《燃比娃盗火》的神话,是羌族童年期不自觉的艺术创作,它虽不能当信使来利用,但却因为是通过羌族原始先民的眼和脑所反映出来的世界,所以我们从中仍可寻觅到原始思维、原始文化的遗迹。赵海红在《羌族神话的特点与教育价值》(《贵州民族研究》,2012年第5期)中提到,羌族神话以口耳相传为主,烙上了浓厚的集体创作色彩,逐渐沉淀了羌族人共同的情感体验和心理需求,蕴含着羌民族群体潜意识中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充分展示着羌族的民族个性和特点。具体而言,羌族神话中折射出了羌人“社会发展至上”的责任观,孕育着“万物有灵”的自然观,传递了“惩恶扬善”的道德观,是不容忽视的文化载体和珍贵的教育资源。

五、羌族戏剧

李祥林在《作为濒危文化遗产的羌族民间戏剧》(《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3期)中提到,在多民族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中还存在不少有待我们去深入发掘的“处女地”。以戏剧为例,多年来,从释比唱经衍生的释比戏以及花灯戏,其作为羌族民间戏剧文化遗产,基本上不在主流学界视野中。究其原因,是长期以来有关羌族民间戏剧的资料不多且传播不广,以及主流学者对之关注、挖掘及研究不够所致。5·12汶川地震,给羌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伤害,也给古老的羌族文化带来“粉碎性”打击。目前,抢救和保护包括民间戏剧在内的羌族民间文化遗产已成为当务之急。李祥林在《地震灾变和遗产保护——为羌族民间戏剧呼吁》(《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3期)中也提出,5·12汶川地震把羌族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这个大课题,倍加严峻又刻不容缓地摆到了国人面前,抢救羌族民间戏剧也毫无疑问地包括在其中。李祥林在《羌族释比戏:当下审视和学术反思》(《民族文学研究》)中写到,羌族是有语言无文字的古老民族,以释比戏为代表的民间戏剧是羌族口述传统的体现,其中积淀着羌人的历史与文化,凝结着羌人的信仰和理念,凝聚着羌人的生命及情感。然而,对于羌族戏剧这样的“地方性知识”,多年来人们关注不够,在多民族中国高扬文化多样性的今天,我们对此应有正确认识。此外,其他诸如熊翠红的《四川羌戏述略》(《非物质文化遗产评介》,2009年第1期)、于一的《四川羌族释比戏》(《中华艺术论丛·第9辑》)、李祥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中的羌族民间戏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介》,2010年第1期)和《羌族戏剧——值得重视的文化遗产》(《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等文章中均提到,抢救和保护包括民间戏剧在内的羌族民间文化遗产,应是当务之急。

六、羌族当代文学

叶星光在羌族文坛上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足印,部分创作填补了羌族文学史上的空白。其著作主要有:羌族第一部电影文学剧本《尔玛魂》(1997年第6期),第一部羌族神话剧《木吉珠剪纸救百兽》(1998年),获得“全国路遥文学创作二等奖”的小说《情殇》(1996年),小说精选结集《神山·神树·神林》(1998年)等等。徐希平在《走出羌寨神山,走向现代文明——论叶星光的小说》(《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中评论到,叶星光的小说浸润着浓郁的羌族传统文化氛围和乡土气息,语言修辞皆独具特色,是新时期羌族小说创作发展的缩影。

李明编著的《羌族文学史》[3]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丛书”中的一本,本书材料详实,评价客观,文字准确简洁。张建锋在《生命之思:当代羌族文学的一个维度》(《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2期)一文中提到,羌民族虽然没有文字,却有祖祖辈辈的族群记忆和传承千年的文化血脉。正是这样的文化生态孕育了羌族作家,滋养了羌族文学,催生出生命之思。张德明在《四川北川羌族的民间规约与文学创作》(《当代文坛》,2009年第2期)一文中对此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和探讨。他在另一篇文章《略论四川北川羌族民间文学》(《名作欣赏》,2008年第20期)中提到,羌族民间文学,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本民族的政治、历史和社会经济生活,从流传于四川北川一带的羌族民间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羌族传统文化,既有其鲜明的独特的民族性,又具有与汉、藏、蒙等民族文化相融合的痕迹。

七、结 语

古老的羌民族孕育了自然古朴、富有独特神韵的羌族文学,每一种文学样式的背后都展现着独有的羌民族特色,凝聚着羌人的历史文化和情感信仰,是羌族人的智慧结晶。现阶段,学界对羌族文学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不够。因此对羌族文学的研究,应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对于没有文字记载的神话故事等文学样式,建立一个数据库便于保存整理。其次,鼓励本民族学者创新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做到整理与创新相结合。只要对羌族文学的研究高度重视并群策群力,羌族文学就一定会传承下去并发出新的光芒。

[1]周毓华,彭陟焱.秘境寻踪——羌族非物质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12.

[2]马宁,钱永平.羌族歌谣的分类及其社会文化功能[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8.

[3]李明.羌族文学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10.

A Survey of the Qiang Literature Studies

XIONG Gang,ZOU Ying
(1.Chinese Dept.of Aba Teachers College,Wenchuan Sichuan 623002,China; 2.Research Center of Tibetan Institute for Nationalities,Xianyang Shanxi712082,China)

The literature on the Qiang people boasts an age-long history and research values.Recent concern and protective excavation of the Qiang’s literature have been attracting scholars to the Qiang’s literature research work.Treatises havewelled outon this field.Scholars and researchers have revealed to us in their treatises the Qiang’s folk stories,ballads,legends,myths,dramas and the Qiang’smodern literature,which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research of the Qiang’s culture and the promotion of the Qiang people’s fusion with other nationalities.

the Qiang;folk story;ballad;myth and legend;drama;modern literature;survey

I207.9

A

10.13744/j.cnki.cn21-1431/g4.2014.02.035

1009-315X(2014)02-0225-03

2013-01-09;最后

2014-03-00

四川省教育厅羌学研究中心立项课题(2011ZR0137)。

熊刚(1965-),男,四川郫县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民间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 王莉)

猜你喜欢
羌族民间故事歌谣
羌族古籍瑰宝《刷勒日》图经
说说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为什么感动人
幸福歌谣
春天的歌谣
《春天的歌谣》
漫话民间故事
理县蒲溪村羌族释比戏文化初探
漫话民间故事
羌族作家谷运龙散文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