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山东干部南下的组织调配与派遣

2014-03-21 22:29刘大可
东岳论丛 2014年6期
关键词:解放区山东干部

刘大可

(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山东济南250002)

解放战争时期山东干部南下的组织调配与派遣

刘大可

(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山东济南250002)

解放战争的后半程,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后迅速向长江以南地区推进,大量的国民党统治区域被中共占领,亟待接管。山东解放区各级党组织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周密部署,精心组织,破除地域界限,克服多种困难,多批次、大规模地调配派遣各类干部南下广大新区,其中区党委、地委、县委、区委等四级干部数量就多达数万人。山东各战略区在组织动员、人员审定、集中整训各个环节,全力以赴地开展工作,并且顺应形势的不断变化,及时推动调配工作走向系统化和正规化,创造性地完成了中央下达的南下干部配备和派遣任务。山东解放区干部的这种地域移动和职业变动为历史上所罕见,不仅适时完成了对新解放广大地区的有效占领和管辖,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管理干部和组织人事保障,并且对此后地域社会的发展变迁产生了重要影响。

解放战争;山东干部;南下新区;调配派遣

人民解放战争的后半程,国共双方力量对比发生易位,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后挥师南下,转入战略追击阶段。人民解放军各部队迅速向长江以南地区推进,国民党军节节败退,大量的国民党统治区域被中共占领,亟待接管。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山东解放区作为抗战时期就已形成的革命老区,各级党组织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多批次、大规模地调配派遣各类干部南下广大新区,其中区党委、地委、县委、区委等四级干部数量就多达数万人①山东南下干部迄今未有详细确切的统计数字,如将其他解放区和部队转业的山东籍干部,以及抗战胜利后北上东北的干部统计在内,数量将达10万人左右。山东解放区南下的地方干部约有3万余人。。山东解放区干部的这种地域移动和职业变动为历史上所罕见,不仅适时完成了对新解放广大地区的有效占领和管辖,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管理干部和组织人事保障,并且对此后地域社会的发展变迁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最早的山东“南下干部”

早在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时候,山东解放区就已经根据战争需要,开始向新解放的城市和地区输送干部。

1947年,国民党军队对中共领导下的各解放区的全面进攻遭到挫败后,转向以陕北和山东解放区为重点,实行被称为“双矛攻势”的重点进攻战略。蒋介石认为,中共在关内有三个重要根据地,即以延安为政治根据地,以沂蒙山区为军事根据地,以胶东为交通供应根据地。对这三个根据地,必须“犁庭扫穴,切实攻占”。攻占山东解放区,便于摧毁中共军事根据地、切断由关外到关内的海陆补给线。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敏锐关注战争变化,要求山东、陕北两战区部队实行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的作战方针,抓住战机,歼灭进犯之敌,为尔后转入战略进攻创造条件。6月,中共中央决定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强渡黄河,实施外线作战;华东野战军兵分三路,实施内外线作战。正是这次分兵计划(又称“七月分兵”),拉开了山东解放区组织配备干部随军开辟新解放区的序幕。

为实现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的战略意图,晋冀鲁豫野战军强渡黄河,越过陇海路,千里挺进大别山,在长江以北的鄂豫皖地区实施战略展开。其时,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即从冀鲁豫、冀南、太行、太岳各区有计划地抽调干部组成南下干部支队,跟随野战大军南下。其中便有从冀鲁豫、冀南(两地部分地区此前和此后属山东行政区划)等地调配的干部组成的南下大队,下辖3个中队,9个分队,共1000多人 。为配合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在豫皖苏地区的战略展开,策应晋冀鲁豫野战军南进,华东局根据中央指示,负责抽调一批地方干部随同南下,并确定主要从鲁中、胶东地区抽派,条件要求是以“原工作地区属鄂豫皖、苏皖浙、苏鲁边为好”①《华东局整理委员会对精简整编中各种人员处理的具体规定》(1947年11月12日),《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19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88页。。从1947年11月至1948年3月,从鲁中调派的四批干部约3000人,先后抵达渤海地区的阳信、无棣两县集结待命。4月,从胶东地区北海、东海、西海、南海四个地委抽调1000余名干部,亦到达渤海区桑落墅。此外,还有从华东局党校、直属各部门、滨海、鲁南等地转移至此的干部。4月下旬,从山东调出的南下干部先后到达河南濮阳,随即编入随营学校接受培训,进行南下的准备工作。5月中下旬,随营学校抽调1000余人随西兵团先行南下,赴苏皖边、豫东地区开展工作。6月1日,根据中共中央调整后的部署,全部5400余名干部编为中原支队,下设6个大队。随之,陆续从濮阳向豫西开进,于7月到达中共中央中原局所在地河南临汝县、宝丰县交界地区②山东省档案馆:《山东干部南下》,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7~10页。。这一阶段南下干部的组织调配和派遣工作,带有随机性、临时性的特征,规模也比较有限,其主要原因在于山东老区战事惨烈,损失严重,干部临时调动、集中存在困难,另外,中央有关抽调干部开辟新区的方针政策还不够系统完备。然而,这个起步阶段的工作,为此后大规模、正规化抽调干部接管新区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二、干部南下的中央决策与任务分配

1948年9月8日至13日,中共中央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称“中央九月会议”)。这是为争取尽快夺取同国民党斗争的胜利、做好迎接胜利的各项准备工作的重要会议,也是中共中央为有秩序地接管新解放区,对大批量有计划系统地培养训练干部而提早谋划、布置的重要会议。会议认为,夺取全国政权的任务,要求迅速地有计划地训练大批的能够管理军事、政治、经济、党务、文化教育等项工作的干部,并进一步提高干部的理论和政策水平。因此,在战争的第三年内必须准备好3万至4万名干部,以便在第四年内随军前进,有秩序地接管新解放的广大地区。

经会议讨论通过,中共中央于10月28日发出《关于准备夺取全国政权所需要的全部干部的决议》。决议对新解放区的干部需求情况做出大致估算,指出:估计在战争第三、第四两年内(1948年7月至1950年6月),人民解放军可能夺取的国民党统治区域,大约将包含有1亿6千万左右的人口,500个左右的县及许多中等和大的城市。到1950年6月,可能发展到3亿3千万左右的人口和1000个左右的县市。根据过去发展新区的经验,每个新开辟区,至少需要县级及区级干部75人左右,500个县则需37500人左右。平均5个县设一地委,每一地委至少需要60人左右,500个县有100个地委,共需干部6000人左右。平均30个县设一区党委,每一区党委至少需要干部80人左右,500个县有17个区党委,共需干部1360人左右。500个县左右的地区需成立4个中央局,每一中央局至少需要干部300人左右,共需干部1200人左右。此外还需准备7000左右的干部在大城市工作。以上所需中央局、区党委、地委、县委、区委等五级及大城市的各级干部,共约53000人左右。

依照估算,决议对于各老区分配了各自承担的任务:所需上述53000名左右的干部,分配华北17000人,华东15000人,东北15000人,西北3000人,中原3000人。同时还规定了各级各项工作中负主要责任的干部的最低限度:大约需中央局一级160人,区党委一级255人,地委一级1000人,县级3500人。对于此项干部,必须在各地区所抽调的干部内按比例分别列入。山东解放区所属的华东局在应抽调的15000名干部中,必须包括中央局一级48人,区党委一级75人,地委一级300人,县委一级1050人。全体调出干部须于明年3月集中待命出发。为使干部派遣工作做到有组织有领导,各地所调干部均应组成完整的区党委架子,整体调出①《中共中央关于准备五万三千个干部的决议》(1948年10月28日),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7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426~431页。。

为切实贯彻、落实上述规定,华东局在济南战役胜利、淮海战役进行之时,于12月召开了各战略区负责人参加的会议,传达中央九月会议精神,布置抽调南下干部的任务。12月25日,华东局发出《关于执行中央准备五万三千干部决议的指示》。指出:今春调动一万多名干部在执行中过于仓猝,发生混乱现象,且大规模支前参军运动、接管本区新城市新地区需要大量干部,完成此次派遣任务存在困难。但是,华东现有约100万党员,约有20万干部,许多干部长期在一个岗位上尚未提拔;在许多新解放城市可吸收产业工人和青年知识分子参加工作;各地各部门均举办了一些学校和训练班,因此干部基础仍然雄厚,可以完成中央所要求于华东的干部,并保证华东解放区工作的继续发展和巩固。《指示》提出:“目前华中的干部特别缺乏,因此准备一万五千干部规定完全由山东来负责”。“各级各项工作干部,包括党务、军事、政府、民运、经济、财政、银行、贸易、机要、通讯、报纸以及办学校等等干部”。“对调出一万五千干部,包括区党委级至县委的全套架子,具体分配如下:鲁中南配备:一套区党委级,十套地委级、四十套县区委级,共调干部3680人。其中各级各项干部:党务、民运1766人,政府、财粮1190人,军事724人;担负各级各项主要责任的干部,区党委级15人,地委级100人,县级280人。胶东配备:一套区党委级,七套地委级,四十二套县区委级,共调干部3650人,其中各级各项干部:党务、民运1778人,政府、财粮1604人,军事268人;担负各级各项主要工作责任的干部,区党委级15人,地委级70人,县委级294人。渤海配备:一套区党委级,五套地委级,四十一套县区委级,共调干部3456人,其中各级各项干部:党务、民运1715人,政府、财粮1517人,军事224人;担负各级各项主要工作责任干部,区党委级15人,地委级50人,县委级287人。济南市配备:一套区党委级,两套地委级,五套县区委级,共调576人。其中各级各项干部:党务、民运239人,政府、财粮248人,军事89人;各级各项主要干部,区党委级15人,地委级20人,县委级35人。昌潍特区配备:半套地委级,五套县区委级,共调干部404人,其中各级各项干部:党务、民运206人,政府、财粮178人,军事20人;各级各项主要干部,地委级5人,县委级35人。潍坊市配备:三套县委级,共调干部225人。其中各级各项干部:党务、民运120人,政府、财粮99人,军事6人,主要干部,县委级21人。华东局直属机关配备:一套中央局级,一套区党委级,五套半地委级,十五套县委级外,另配备城市工作干部1475人,共为3009人。其中各级各项干部:党务、民运680人,政府、财粮672人,军事182人;各级各项主要干部,区党委15人,地委级55人,县委级105人”。指示还对抽调干部的集结做出安排,要求“各地应抽调之干部,分作两期集结。今年12月底为第一期,共调3000人,计:鲁中南600人,胶东1000人,渤海700人,华东局直属机关700人。明天2月底为第二期,共调12000人,计:鲁中南3080人,胶东2650人,渤海2756人,济南576人,昌潍404人,潍坊225人,华东局直属机关2309人”②《中共华东中央局关于执行中央准备五万三千干部决议的指示》(1948年12月25日),《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21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79~482页。。此后,山东各战略区开始了大规模干部南下的动员工作。

中央九月会议作出的关于南下干部调配的重要决策,是中共历史上首次大规模跨区域的调动干部。这一部署为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进而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从组织上做了重要准备。中共中央就此次干部派遣的组织方法、集中培训、后备干部提拔、困难解决、待遇以及所到区域方向,均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各解放区依据自身所处环境和条件,切实执行中央各项规定,通过调查研究,掌握干部的数量和质量,在层层发动组织的基础上展开这一规模空前、时间紧迫的调派工作。山东实际南下干部达22968人,超额7968名完成了中央下达的任务①《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组织部关于抽调一万五千干部随军南下任务执行情况的补充报告》(1949年4月29日),《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22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93页。。

1948年8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次大规模战略决战,国民党赖以维持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2月,中共华东局根据中央的部署,开始进行接收上海的准备工作。总体部署是华东局和华东军区直属机关集中全部干部力量,用于准备接管上海,山东工作移交中共山东分局(3月1日正式成立)。其中,华东局财委会准备接收上海全部财经系统。为此,华东局财委会所属的财办机关、财政厅、银行、工商总局、生产部等各机构及华东军区后勤部抽调2000余名财经干部,集中青州地区,组成上海接管第三纵队,代号“青州总队”,下设财经、银行、外贸、商业、工业、交通、公用事业、房地产、劳动工资、农林等10余个大队(后行进途中总队撤销,各大队直属华东局财委会)。南下途中,全体干部集中组织学习党的城市政策,了解应接收的单位,初步考虑接收方案②《顾准自述》,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第138页。。5月27日上海解放,各大队随军进城,分头开展各系统的接收工作。这批干部相对而言,学历较高,具备专业知识,长期从事解放区财政经济工作,因而成为接管上海财经系统的骨干力量。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中央估计,依据顺利发展的军事形势,本年除实现1月8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所规定的9省(湘、鄂、赣、苏、皖、浙、闽、陕、甘诸省)占领外,还将有可能和必要占领粤、桂、滇、川、黔、宁、青等7省。为此,中共中央分别于5月30日和6月11日先后发布《解决粤桂滇川黔宁青等地干部》和《关于准备抽调三万八千名干部问题给各中央局、分局的指示》。这是第一批大规模南下干部多数仍在行进途中、尚未到达派遣区域之际,中央作出的第二次大规模调配干部的指示。在形势紧迫、干部不足的形势下,中央规定,山东等解放区仍需立即训练干部,中共山东分局与华东局及上海、南京等解放城市担负帮助第二野战军解决经营川黔两省的干部,为此,山东等地第一批南下干部部分改变配属,以便匀出一批干部用于粤桂滇川黔诸省;由山东分局再抽调200名县级以上老干部,1000名新干部③《中央关于准备抽调三万八千名干部问题的指示》(1949年6月11日),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8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326~328页。。

此时,山东省境除长山列岛外已全部解放,省级机构已迁至济南,工作重心开始由乡村向城市转移,社会各业得到一定的恢复。中央6月11日指示发出后仅半个月,中共山东分局即作出《关于执行中央抽调一千二百干部的计划》。内称:“分局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及各地干部情况,慎重研究后,决定分配数字如下:1.分局、省府直属各部门抽调一套区党委30人,二套地委18人,五套县委35人,区书、区长及相当于区书、区长干部100人。2.鲁中南六套县委42人,地委书记1人,地委组织部长2人,专员2人,专署公安局长1人,分区书记、区长及相当于区书、区长干部60人。3.胶东五套县委35人,地委宣传干部2人,地委秘书主任2人,专署公安局长1人,专署秘书长2人,专署文教科长2人,分区书记、区长及相当于区书、区长干部共70人。4.渤海县委三套21人,地委民运部长2人,专署粮食局长2人,专署工商局长2人,分区书、区长及相当于区书、区长干部42人。5.济南地委书记1人,专署公安局科长1人,专署税收局长1人,文教科长2人。昌潍一套县委7人,地委科长1人,专署公安局科长1人,分区书记、区长及相当于区书、区长干部14人。7.潍坊地委科长2人,公安局科长1人,税收局长2人。8.青岛新解放,徐州干部奇缺,均不抽调。以上共517人。此外分局训练工人300、荣军500、青年知识分子200,总计1517人,其中多余317人,作为机动。务于7月20日集中分局党校,8月1日正式开课,学习时间二个月至三个月。”该计划还指出:“这次中央分配山东1200干部的数字并不算大,这是照顾了山东两次大批干部抽调后干部削弱的情况”④《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关于执行中央抽调一千二百干部的计划》(1949年6月25日),《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23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2~43页。。同日,中共华东局亦发出《关于抽调一万四千新区工作干部的决定》,内称,中央6月11日电示,要华东地区抽调14200干部使用于今年将要解放的川、黔二省,华东局根据各地干部情况和中央指示的原则,分配山东抽调干部1200名,其中新干部1000名,县以上干部200名。

这一次的派遣南下干部是中共华东局机关南下、山东分局重新成立的情况下展开的,山东分局积极贯彻中共中央、华东局的指示,针对前此派遣工作中的问题,广泛发动,认真组织,适时解决各种问题,解除干部的思想顾虑,采取新老结合、以老干部为主干的方法,以期达到迅速、高效的目的,便于巩固新解放地区的占领和管控。山东各地在时局变化快速、工作事项增多的环境下,克服种种困难,根据上级要求,及时配备集结南下干部,做好南下各项准备。这批人员后根据华东局指示,于7月下旬集中老干部(县以上)340人和西南籍干部10人,共计350人由济南出发,10月5日到达徐州,归属第二野战军序列,并与其他解放区南下干部组成西南服务团,最终抵达四川、贵州、云南等新区开展接管工作。其余免调,后大部回到原工作区域。

人民解放军持续挥师南进的过程中,拥有全区统筹支前规模的山东解放区,先后派遣数千名干部参加支援前线工作,在率领数十万随军常备民工和子弟兵团胜利完成淮海、渡江等战役后,多数被派往新区工作,亦成为南下干部大军中的重要力量。1949年5月底进驻上海的华东支前司令部及所属的苏南、皖南、浙江、赣东南四个前方办事处,主要由山东解放区3000余名干部构成,此后整建制编入西南服务团,其中担任支前机关领导工作的干部被派到各支队、大队和中队负责带队工作,进入各自的接管地区。

三、山东南下干部的人员组织与调配

山东是北方各省中建立中共党组织较早的地区。上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初,山东党组织曾经历严重的挫折,与中央失掉联系近三年。1936年5月,中共山东省委重新建立后,党组织和党员人数得到一定恢复发展。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地方党组织、民主政权以及群众运动在艰苦环境中持续发展壮大,到1949年山东全省党员达到75万人①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山东地方史》(第1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62页。。在战争中,山东根据地曾多次广泛动员地方民众,组织子弟兵团和民工随军征战。“据不完统计,解放战争期间,山东有69万多名青壮年参军,有1106万名民工、民兵支前”②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山东地方史》(第1卷),第765页。。在中央第二次大规模调派干部后的1949年4月,华东局组织部曾有过统计,山东各级组织因干部抽调变动很大,“原有干部96968人,今年新提拔刚脱离生产干部36913人,这次南下22968人,现在尚有102913人”③《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组织部关于抽调一万五千干部随军南下任务执行情况的补充报告》(1949年4月29日),《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22辑),第394页。。这组数据充分说明,山东解放区所具有的较为雄厚和良好的干部基础和民众基础,为顺利完成中央规定的任务提供了基本保证。

山东解放区大规模发动组织干部南下,是在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仍在延续的态势下开始的。到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华东野战军在山东战场上已歼灭国民党正规军队18个旅(师),约20万人,牵制了国民党军队总兵力的四分之一。对此,毛泽东曾评价说:“在全国各区中,就经济论,东北为第一位;就军事论,山东为第一位。”“总观全局目前大部分地区已转入反攻作战,只待山东再打一二个胜仗,即可转入全面反攻”④《毛泽东关于全国军事形势及东北我军作战问题给林彪等的指示》(1947年5月20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6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450~451页。。1947年6月至9月,国民党重新集结军队向鲁中、胶东解放区发动进攻,迫使华东局及党政军群各部门机关向渤海区转移,部分地区被国民党军队重新占领。党政军群机关人员大规模转移与辖区易手,造成严重的财政粮食困局。此时,“山东全省127个县城(包括新划县)有104个县城被敌暂时占去,不仅各种税收全停,而且各地积蓄物资粮食遭受严重损失。计渤海损失公粮5000万斤,物资80亿元(合目前价数);胶东损失公粮4000万斤,物资40亿元北币;滨海损失公粮1000万斤,物资40亿元;鲁中鲁南两地为主要战场,公粮物资除大部分消耗外,几乎全部损失”①《饶漱石关于山东各方面情形给毛主席的综合报告》,《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21辑),第6页。。受艰苦战争环境的影响,山东老区开始出现灾荒。“1947年入冬不久,鲁中、鲁南、胶东等地即出现灾民300万人,全省荒芜土地达205.4万亩”②朱玉湘主编:《山东革命根据地财政史稿》,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61页。。为解决战事频繁造成的巨大消耗和出现的灾荒,华东局于1947年10月提出解决财政供给的三大方案,即精简编制、调整供给标准、清理资财。翌年1月至2月,华东局又连续召开会议,决定把春耕生产和救灾作为中心工作,提出了“不荒掉一亩地,不饿死一个人”的救灾口号。针对当时土地改革和整党运动出现的“左”的错误,华东局于9月1日发出《关于推迟土改整党全力进行生产救灾和支前的指示》,提出“根据华东具体情况向中央报告,建议把华东土改任务推迟进行,以便集中力量去进行战争支前与生救工作,争取战争与生救的圆满胜利,准备更充分的条件与力量来完善的完成土改整党任务”③《中共华东中央局关于推迟土改整党全力进行生产救灾和支前的指示》(1948年9月1日),《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21辑),第3页。。国共双方军队在山东地区展开拉锯战,虽然给解放区造成诸多困难,但在中共中央的统一领导和全体军民共同努力下,随着山东战局的扭转,社会生产和支援前线工作仍得到坚持和发展,组织干部南下的工作也逐步开展起来。

从1947年下半年起,中共中央开始提出抽调干部南下的问题,强调为完成夺取全国政权的任务,必须迅速地有计划地训练大批能够管理军事、政治、经济、党务、文化教育等各项工作的干部,并提高现有干部的理论水平。待某一地区解放时,这些预先按建置配备的干部即应随军进入该区,使占领和接管工作得以及时地有秩序地进行。调动配备南下干部,是在战事紧张进行之中展开的,并与支前、恢复生产、土地改革、整党等项工作交织在一起。此一阶段的干部调配仅在部分战略区内进行,带有紧急、指派的特点,准备工作不够细致,未能充分做到广泛发动、全面动员,被指派抽调的南下干部抱有完成临时任务的想法,并且部分在工作中遇到挫折的干部情绪消沉。山东解放区1947年下半年至1948年上半年第一批大规模南下干部中,由于受到土地改革和整党工作“左”的影响,部分人员受到冲击,思想顾虑较多,对山东工作亦存在不同意见。1948年7月,陈毅(时任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仍兼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及政委)在中共中原局欢迎外来干部大会上专门谈了这个问题,他指出:“很多同志递条子,对过去整党中评成分挨斗,不是地富被误定地富成分,或虽是地富成分而在党内一向比较好的,这次也受了委曲,有很多意见。这次多数山东同志调到这里来与整党有关系,有些人被认为立场不稳,思想意识错误。整党中未作结论就要大家动身到中原来,你们把这个问题提出来是对的,本身受了不公平的待遇。那边整党处理是不大公平的,我也是山东党负责人之一,也要自我批评。……中央已纠正了这个偏向,剩下某些同志悬案没有处理,大家提出来要求解释是应该的。”他进一步指出:“我今天来解释,首先希望同志们认识整党是一件好事,是革命主流。……不能因一个人受到委曲而就怀疑整党的伟大意义,个别的问题比较小,应看到大的政治意义,拥护整党,参加整党,不要站在圈子外面批评整党”④陈毅:《在中原局欢迎外来干部大会上的讲话》,《军队政治工作历史资料》(第12册),北京:战士出版社,1982年版,第60页。。经过思想教育工作,广泛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南下干部增强了党性意识,淡化了个人不满情绪,以服从服务大局的态度投身到新区工作之中。

1948年10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准备夺取全国政权所需要的全部干部的决议》后,随着各解放区调配干部工作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抽调人数的增多,相关的调配程序、调配方式、培训方式方法与内容、干部条件与待遇等不断细化、系统化和程序化,派遣工作进入到各战略区相互统属、密切协调的新阶段。山东解放区按照中央的指示和要求,承担起中共华东局派遣干部的主要职责,保证了派遣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一,调配程序环环相连,紧密结合,华东局根据中央分配给华东地区数额任务,于1948年初冬在临朐县与益都县交界处的闵家庄,召开由各战略区负责人参加的会议,部署山东各地抽调干部的安排问题。各战略区据此将分配到的任务细分给各个地委,各个地委再将分配名额落实到所辖县份,由上向下逐级传达。总的要求是,各地各级“应在党委统一领导和布置之下,通过组织部门有计划的、有步骤的分工合作来完成准备干部的任务,克服过去干部调动时的简单化与单纯任务观点的错误。我们必须既做到调出一万五千干部都很健全,都能称职,都自觉自愿的到新区去工作,又要做到原有各级党政军民各项组织仍能健全的发展工作”①《中共华东中央局关于执行中央准备五万三千干部决议的指示》(1948年12月25日),《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21辑),第480页。。各战略区在同级和向下布置调配任务时,均根据华东局编制表酌情增加一定数量,以便可以根据情况调补。如鲁中南区计划调出3680人,而该区则准备外调4430人。渤海区原计划调出3456人,实际南下干部超过5000人。这一方面是由于山东解放区各地普遍已有数年以至十余年的工作基础,各级干部经过斗争环境的锻炼,经过动员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各级党委进行了细致的组织准备工作。首先充实各类机构,设立副职,配备双套各级各类干部。其次作好抽调计划,以便随调随补,并按现职依层级提拔干部,特别是有实际工作经验而又在某一岗位上长期工作的干部。其中包括“三年五年的村长、支书及区长、区书,五年八年的县委书记、地委书记和县长、专员等”。各地调派南下干部原则上为脱产干部的1/3。通过调配程序上的层层负责,派遣干部队伍的规模和数量得到扩大和增加。

第二,采取按比例、完整配备、整体调出的调配方式,以保证到新区后即可开展工作。在山东解放区应抽调15000名干部中,中央规定必须包括中央局一级48人,区党委一级75人,地委一级300人,县委一级1050人。1948年9月10日,华东局组织部、华东军区政治部在《关于抽调南下干部的通知》中规定:“分区与地委级以上干部由华东局、军区按名册指定抽调”②中共山东省德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光荣的使命》,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2年版,第340页。。地委对县级、县委对区级干部采取思想动员、组织发动、自愿报名、上级批准的方式进行。此次派遣,山东各战略区及华东局全套配备的党委架构,共包括1套中央局级、5套区党委级、30套地委级、151套县、区级。山东各地在组织调配过程中,抽调人员数量特别是县、区级干部数量突破任务规定,因此县、区级架子的数目亦有所增加。同时,注意各项工作负责干部的搭配,根据山东干部状况尽可能抽调专业干部支援新区。如为支援中原解放区,山东于1947年冬派出首批战时邮政干部72人,其中从事邮运、邮务、收发、交通专业的干部51人。这批干部1948年1月抵达河南内黄③黎光:《山东战邮首批南下干部》,见《山东战邮回忆资料专辑》(第2辑),1990年6月,第517~520页。。山东解放区机关报《大众日报》和新华社华东总分社,也先后多批次派出人员,支援新解放城市报纸和新华社,协助创办了《江淮日报》、《中原日报》、《新徐日报》等报纸。“据不完全统计,从1948年秋至1951年,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先后从《大众日报》社调出的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就有二三百人之多,占原有编辑部和行政管理干部总数2/3以上”④朱民:《大众日报五十年(1939-1989)》,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1页。。1948年1月,山东新华书店派出30余名干部南下河南开封、洛阳等地,筹建新的书店。山东各战略区干部学校添设和增加专业干部培养训练机构,为解放后的新区恢复和建设储备人员。1948年6月,渤海行署将原渤海公学、会计专科学校、工商学校、青年学校、烈军工属子弟学校合并成立渤海区干部学校,内设行政、财政、工商、青年、实业、直属等6个大队,共有学员2092人,培训结束后多数学员即随军南下⑤《山东解放区教育史》,济南:明天出版社,1989年版,第89~90页。。

第三,南下人员批准确定后,各地立即逐级集合整训,解决南下干部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使之对随军南下任务更加明确,进一步增强到新区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华东局根据中央十月决议作出决定,指示山东解放区“各级党委于12月选送三千党员干部到华东局党校学习。各区党委如已经有党校的,应继续办理和扩大,如未开办的,应积极开办党校,加强党校领导,改进党校的教育方针和计划。”⑥《中共华东中央局关于执行中央准备五万三千干部决议的指示》(1948年12月25日),《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21辑),第483页。为适应大规模调出干部的需要,各地委和县委也相继举办了区、村干部训练班,训练已工作二至三年新近提拔的区、村干部,提高其思想水平、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在山东解放区基本连成一片、交通条件大为改善的情况下,各地还开办了各种性质的中等以上的学校和训练班,广泛吸收新解放城市如济南、徐州、潍县、烟台、淮阴等地的知识青年、旧职员及技术人员参加学习,采取短期培训、速成教育的方法,激发其革命热情,提高政治认识,合格者则分配参加新解放区的工作。同时,中共华东局所办的华大、军大、农专、工专、商专、交通学校等17处干部学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加快培训干部。到1948年底共吸收学生一万人,1949年二、三月间就动员五、六千学生南下①《山东省人民政府教育厅关于四年来教育工作情况的报告》(1949年5月18日),《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22辑),第481~482页。。山东各地为扩大区、乡干部的后备规模,还在地委一级成立县学。在形势较为稳定的渤海区,1948年四个地委共举办县学93期,培训乡村积极分子14653人,从中提拔区乡干部6294人②《山东解放区教育史》,第92页。。在集合整训过程中,对南下干部特别是县及县级以下干部进行登记造册,每位南下人员均登记填写,名册内容包括姓名、年龄、出身成分、文化程度、入党、入伍时间、工作简历、受过何种奖励或处分、原职、预备职务等,逐级汇总上报组织部门。同时在南下行进过程中,各层级注意考察了解干部状况,适时补充领导班子,并对扩编和增加的中队、班的组织机构进行人员调整与增添,提拔任用表现优异的干部。这些有组织的培训不仅对南下干部素质的提高大有好处,也为原有各级党政军民组织健全地开展工作创造了条件。

第四,合理设置机构,划清职责,保证随军南下过程中的有序管理。南下干部一般按照现有行政区划层级调配,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根据区域统属集中编成,全区以纵队框架下设支队(行署)、大队(专属)、中队(县)、班(区),按序号统一编制。在山东解放区第二次大规模组织准备南下干部的1948年9月,华东局组织部、华东军区政治部制订并颁布《关于南下干部临时组织与生活规定》,指出:“为保证沿途行军安全,南下干部应一律按军事编制,统一指挥。干部集中后应就地按大队、中队、分队、班编制,大队设大队长、政委,中队设中队长、指导员,分队设分队长,班设班长”。“为保证沿途遵守行军纪律、群众纪律,各组织应建立党的组织,大队成立总支,中队成立分支、班建立小组。大队政委兼总支书(有必要时可设副总支书),吸收各分支为委员,中队指导员兼分支书,分支委可由支部大会选举(三人至五人),小组长由小组选。”③《光荣的使命》,第341页。山东各战略区每区组成一套区党委的机构架子,包括党政军民各个机关,对外称支队,实行党政合一;各区每一地委组成大队,大队部为地委级领导机关的架子,由地委、专署、军分区抽调干部组成;地委按现有建置县为单位组成中队,中队部为县委级领导机关的架子,由县委、县政府及各部门抽调干部组成;各县按现有区数划为若干班,由区级干部组成。后来,各地实际南下干部的数目均超过指示中规定的数目,大队及以下领导机关的“架子”数目也有较大变化,未实行分队编制。在南下行进途中,还不断充实和完善组织生活、供给保障、教育卫生等方面工作机构,加强内外上下协调,促进统一筹划、统一调度的效率。特别是以县为单位独立编成的中队,虽经过多次混编调整,补充了干校学员和新解放城市经短期培训的高、初中学生,但基本保持了已有编制和上下指挥系统,这对克服抵达新区易产生的生疏感和不安情绪,强化内部团结和统一管理,迅速接手新区各项工作奠定了基础。

四、南下干部的集中培训与派遣

从1948年12月起,山东各地各级抽调的南下干部陆续由县委所在地向地委所在地、区党委所在地集结。根据华东局12月25日的指示,山东1.5万名干部分两期集结。第一期所调3000人,于12月底先到华东局党校集中学习。第二期1.2万人于1949年2月集结。1948年底前后,渤海区一地委抽调的730多人、鲁中南区抽调的700多人、华东局机关抽调的400多人,胶东区抽调的900多人,陆续抵达益都县境内华东局党校所在地王岗村一带。首批南下干部组成华东局党校四个部,原各大队党委改为部委会。党校领导与部委会负责人组成学委会,由其统一领导,各部委负责管理各部的学习教育。1949年1月中旬,华东局党校举行开学典礼,华东局及山东解放区的党政负责人饶潄石、陈毅、康生、张鼎丞、张云逸、曾山、舒同、黎玉、郭子化等出席。到3月中旬,从渤海、胶东、鲁中南、昌潍特区、潍坊市、济南市、华东局直属机关、华东军区抽调的大批干部,以及从华东局财办所属专门学校、华东大学抽调的干部和学员,共计1.2万人,陆续从各地汇聚鲁南临城地区,与先期到达的第一批人员会合。至此,山东解放区抽调的南下干部集结完毕,在临城周围的沙沟镇和微山湖一带乡村地区开始了新的整训学习。为保证南下干部的有序与规整,全部人员实行军队编制,并在行政、生活、管理、教育、供给、卫生等方面建立组织机构。山东解放区南下干部统一整编为“华东南下干部纵队”,下辖4个支队:鲁中南区为第一支队,华东局直属机关为第二支队,渤海区为第三支队,胶东区为第四支队。在临城沙沟镇整训期间,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和需要,中共华东局指示山东各战略区继续抽调南下干部。各地据此扩大了调派范围,增加了人员编制。如渤海区第三支队依照行政区划原编有4个大队,扩编后设立6个大队,即将第一大队分建一、五大队,从渤海一地委抽调14名县级干部和数十名区级干部,从渤海公学、财贸干校抽调300多名学员补充;从区党委、行署、军分区机关及所属单位抽调人员与济南华东大学300多名学员组成第六大队①李晓黎:《中共渤海区地方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544~545页。。至此,渤海区第三大队南下干部已达5000多人。山东各地和各级机构调派的南下干部人员数量均大幅增加。

此次整训较之此前南下干部在区党委、地委的训练,更加突出了时事政策教育,以期使广大南下干部在思维模式和工作思路上,能够跟上形势变化和工作重心的转移,更加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党的方针政策。对干部学员还进行了军事训练和纪律教育,主要包括学习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以及军容军纪,学习打背包、列队、急行军、传问口令、防空袭、警戒方法等军事技能,并且有针对性地学习南方各地的社会状况、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整训期间,还为南下干部发放了军衣、胸章、被褥、雨布、米袋、布鞋等生活装备,并对南下过程中经费开支、供给标准、运送交通工具、饮食和医务及通讯人员配备作出规定,让南下干部做到心中有数,有章可循。

强化时事政策学习,主要采取学习文件、听取报告、座谈讨论以及个别谈话的形式,进一步坚定广大干部南下新区的决心和信心,了解党的方针政策,提高阶级觉悟、政策观念和整体观念。学习内容主要有《中共中央批准华东局关于接管江南城市的指示》、《华东局关于接管江南城市的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约法八章)》、《中共中央关于保护工商业问题的指示》、《中共中央关于接收官僚资本主义企业的指示》、《中共中央关于对“自由资产阶级”及“开明士绅”的政策的指示》、《中共中央关于国民党三青团及特务机关的处理办法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军事管制问题的指示》、《华东局关于江南新区农村工作的指示》、《入城守则》等文件。在此期间,南下干部还及时学习了毛泽东为新华社写的1949年元旦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中共中央1月8日通过的《目前形势和党在1949年的任务》、毛泽东1月14日发表的关于时局的声明、《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华东局、干部纵队、大队的各级负责人针对日新月异的形势变化和南下干部队伍的实际情况,以口头报告的形式,结合任务要求进行再动员和部署,务求把工作做深做细。

应该看到,在各级南下干部群体中,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许多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如干部普遍年轻,有的刚结婚、留恋刚稳定的生活;有的顾虑过江后讲话听不懂,生活不习惯;有的在土改、整党等运动中挨过批斗,受过委曲,思想情绪起伏较大;有的顾虑过江后打游击人生地不熟困难大;有的文化程度低,担心不能适应新区工作;有的家庭负担重,老少无人照顾,存在很大的担忧。在初期动员时这些问题就已显现出来。一部分干部认为形势发展很快,南调是肯定的;另一部分干部表示服从组织调动,但心里却想着调不着也好,此类干部占大多数;再有少数人是不愿服从组织调动,甚至“弯腰”或开小差。在经过反复动员、确定南调名单后,个别干部思想仍有波动,受乡邻和家人牵制,到集结之时依旧感到苦闷彷徨②参见《南调干部工作总结》,《一切为了前线》,载《聊城地区党史资料》(第15辑),内刊,1988年,第90~94页。。

各级党委按照南调派遣工作要求,对南下干部的思想状况进行认真分析,通过思想教育与组织处理相结合的手段,切实解决工作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各地采取反复动员、反复教育的形式,注重发挥积极分子的带头作用,县委领导登门做南下干部家属的工作,着重解决部分干部地方观念和家庭观念过重的思想顾虑,强调服从组织调动是党员的起码条件,启发其下定南下决心。对个别经反复动员教育仍不服从调动,且影响较坏者,则采取开除出党、撤销职务的处理。对于南下干部存在的生产、生活方面的实际困难,各级党委根据中央指示精神,采取了如下措施:其一,南下干部家庭,其家属一律按军属待遇。1949年5月27日,新成立的山东省人民政府颁布《关于远调新区工作干部之家属按军属待遇的通令》,再次重申这一政策,要求各地认真执行,并对这一工作彻底检查,以解除南下干部的家庭顾虑①《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远调新区工作之家属按军属待遇的通令》(1949年5月27日),《山东革命历史资料选编》(第22辑),第494~495页。。其二,对南下干部家庭缺乏劳动力,生产困难者,区、村负责帮助解决,用“固定代耕”、“包产量”与“拨工”等代耕方式,使其土地农产量不低于一般农民。有条件的组织军属参加各种副业生产,增加劳动收入。对生活十分困难者则发放补助粮。上述措施在山东根据地各地得到普遍执行。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南下干部的后顾之忧,鼓舞了士气,从而保障了派遣任务的顺利完成。

从1948年10月开始组织到1949年3月集结整训完毕,山东解放区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一批南下干部完成了挺进江南的各项准备工作,陆续分批南进。经过整训期间的人员补充,华东南下干部纵队由4个支队组成,第一支队由鲁中南干部及华东大学的学生组成,编为10个干部大队和1个学生大队,渡江后分配到浙江各地;第二支队由华东局直属机关及昌潍等地区干部组成,编为4个干部大队,渡江后接管上海地区;第三支队由渤海区干部组成,编为6个干部大队,渡江后大部去了浙江,少部分去了上海(其中大部分后来又南下福建);第四支队由胶东区干部组成,编为7个干部大队,后到苏南地区参加接管和建政工作,其中部分干部被抽调到福建和大西南。这批干部在接管华东和西南新解放地区的工作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有着天然地理和区位优势的山东解放区,在中共领导下,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持续发展,已经成为领导有力、组织健全、军民团结、经济与社会各项建设取得显著进步的巩固的老革命根据地。山东解放区通过大规模组织调配和派遣,安排数万名山东籍的党政军群各类优秀干部到南方新解放区工作。山东各战略区从全国解放的战略大局出发,认真执行中共中央、华东局的指示,破除地域界限,克服多种困难,在组织动员、人员审定、集中整训各个环节,全力以赴地开展工作,并且顺应形势的不断变化,及时推动调配工作走向系统化和正规化,创造性地完成了中央下达的南下干部配备和派遣任务。来自山东老区的南下干部,队伍精干,素质较高。他们别家舍业,义无反顾,为了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和建立新中国,毅然随大军南进,迎接陌生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挑战,展现了极高的政治觉悟。在广大的南方新解放地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生产和经济秩序的恢复与稳定,社会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都包含着成千上万的南下干部做出的奉献与牺牲。

[责任编辑:翁惠明]

K266

A

1003-8353(2014)06-0084-10

刘大可(1956-),男,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本文系作者主持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问题研究(1919—1949)”(项目编号:13BKS019)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海军(1970-),男,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解放区山东干部
在建设旅大特殊解放区的日子里
山东图片库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山东舰』入列一周年
解放区的天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郭沫若作序推荐的解放区作品书影
山东的路幸福的路
试述党在大连“特殊解放区”时期(1945-1949)的艰难探索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