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 雪
(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 铁岭 112000)
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指教育对整个社会及个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等角度来促进经济的增长。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思想认为:“教育可以生产劳动能力,是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1],卢卡斯则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教育具有一定的外部性,接受了教育的个人不仅本人的生产效率和收入水平会提高,社会也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其与经济社会的联系更为密切,研究高职教育的经济功能,对于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更好的发挥高职教育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高职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在:
1.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等岗位提供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对人才的培养和如何促进人的发展,使人的潜在能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随着我国产业结构不断的调整升级,国家提出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到“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不同阶段的发展时期对人力资源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抓高职教育,就是抓人力资源开发,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通过高职教育可以因材施教,使人力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
2.提升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形成的关键就是教育投资”[2],个人对教育的投资不仅可以获取较高的薪水、社会地位和福利保障,而且可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建设现代产业体系,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发展,解决高级技工的缺口问题依然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通过发展和强化高职教育,使大批的劳动者接受系统的高职教育,既可以解决上述问题,也是将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
1.促进科学技术的推广进步和再生产。“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进步让人们看到了其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2002年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职业教育必须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的功能,并提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推进我国的科技创新和应用,必须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的要求。[3]高职教育不仅可以培养高技能人才,更通过高职院校校内的学习和校外的实训,将学生内化的知识外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将科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产当中;通过实际的应用发现并解决问题,还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再生产。
2.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高职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也是高职院校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更好的发挥高职教育的经济功能,必须从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情况出发,因地制宜,构建根植于本土化的高职教育发展模式,才能使高职教育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功能得以更好的体现。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可以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2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和民生改善的战略举措,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人才,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采用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就获得了实际的工作经验,就是坚持就业导向、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培养方式。另外,高职教育还可以为广大社会失业人员提供继续教育与培训,提高他们的知识与技术水平,增强生存能力,缓解结构性失业,改善民生。
党的十八大会议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定位是为了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多样化。其中,高职院校要发挥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1.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专业及课程设置要满足市场需求,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实习环节、师资力量等各个方面的安排都应紧紧贴近市场需求,即市场需要哪类的人才,就培养哪类的学生。以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铁岭市唯一的市属高职院校,学校的发展与铁岭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铁岭不仅拥有农业、旅游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近年来,还提出了“工业立市”的发展战略,实施工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省委、省政府实施“突破辽西北”战略,确定辽宁专用车生产基地和东北物流城在铁岭建设,也为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提供支撑。但是要完成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艰巨任务,必须要有大批高级专门人才,特别是能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起基础性作用的高素质的高职人才。与此相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对高职院校人才的办学定位、培养模式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使专业建设更好地融入到地方经济发展当中,学校优化专业结构,开设了汽车服务与维修、汽车工程、机械加工与制造等新专业,同时加强了对市场营销、物流管理、旅游英语等老牌专业的建设,以满足市场需求,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2.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依托,实行订单式培养。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要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全体现了教育的本质规律。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应该是知识、技能、素质都具备的综合体,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发展订单式培养模式,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劳动技能,也让学生通过实践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学以致用,还可以在实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对于企业而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可以给企业提供人力资源,节省成本,让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学生的整体水平,实习结束后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人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一定要注意把握关键点,既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又能使企业受益,使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双赢的基础上推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3.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对人才的培养,因此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显得格外的重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很强的实践技能,在实践环节能给学生提供指导。因此,学校要加大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为教师提供到企业进修的机会,使教师将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新技术、新工艺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加快知识更新的速度,弥补书本知识的不足;从企业引进一些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充实到学校教师队伍当中,让更多的教师了解企业运营模式,将企业文化与课堂教学相融合。
4.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怎样有效地促进学生就业,使学生顺利的实现就业,是高职院校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将就业教育贯穿始终,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15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400 万人,2020年达到3900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达到1000 万人左右。为了使学生在将来的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高职院校首先在专业设置上要紧贴市场需求,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其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传授知识与技能开发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再次采用工学结合的方式让学生面向市场进行实践,在获得实际工作经验的同时还能第一时间把握就业信息;最后要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打造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新机制。要想实现高职教育的经济功能,仅仅依靠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远远不够,必须依赖政府和企业的关注和支持。
1.正确认识办好高职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对高职教育的重视程度,需要国家的政策保障和地方政府的投入。高职教育作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石,缓解就业压力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还没有达到与其平起平坐的地位。因此,办好高职教育,达到人才培养和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必须提高对高职教育的重视程度。根据教育投资负担的原则来确定教育投资负担的主体为政府、企业和个人。国家是教育投资最大的受益者,政府投资是教育投资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地方政府应充分考虑到高职院校对地方经济的推动作用,从本地实际出发,将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纳入到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当中,加大对高职院校的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行业指导、企业参与,都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当校企合作遇到瓶颈或企业合作积极性不高时,必须发挥政府的作用,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合作办学,保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顺利开展。缺乏政府的政策保障和经费支持,高职院校的发展和高职教育经济功能的实现只能是一句空话。
2.依靠企业力量,办好高职教育。教育投资负担的另一重要主体就是企业,受过高等教育和培训的人力资源是企业正常运营的必要条件,按照教育投资负担原则中的受益原则,企业有义务对教育投资进行负担。在第四次全国职教会上,国务院下达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充分依靠企业举办职业教育”,企业参与高职教育既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也是企业良好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在达到双赢的基础上,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基地,为“双师型”教师队伍提供有实践经验的工作人员和培训场所,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等;高职院校为企业提供优秀的人力资源和技术,降低其生产成本,企业也可根据学生实习的表现优先选拔所需人才。因此,办好高职教育,实现高职教育的经济功能,必须处理好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关系,资源共享,相互支持。
[1]王玉崑.教育经济学[M].华文出版社,1998:18.
[2]周胜,刘正良.关于教育的经济功能研究理论的综述[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2(9).
[3]熊康俊.我国职业教育经济功能的历史考察[J].职教通讯,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