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克森
(江西省科学院,江西南昌 330096)
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建设是一个综合性和系统性很强的命题,它涉及到与其相适应的经济生态、文化生态、社会生态、制度生态、组织生态和伦理生态等建设,其核心就是党风廉政等综合体系的建设。
按照生态学的界定,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所谓“政治生态”,是理论界借用生态学的原理来描述政治体系的内在规律性的运行状态。采用社会学的通俗说法,“政治生态”就是一个地方政治环境、政治生活或政治民主有序发展的态势,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核心指的是党的领导干部党性、党风、政风或作风等问题的集中反映。从宏观来说,当代中国的“政治生态”,就是专指在坚持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核心的政治总格局的前提下,各种政治构架、政治关系、政治活动按照社会规律运行的要求所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和相互平衡的有序的发展状态。政治生态建设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程,其实质就是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综合体系的建设,必须从“政治内生态”和“政治外生态”两个方面同步进行。“政治内生态”指的是政治系统或政治体系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生态联动,它决定着政治生态的性质和特征;“政治外生态”指的是政治系统或政治体系与其他社会体系之间的生态联动,这是政治生态的外在表现形式。内在特性决定外在形式,外在形式又支撑内在特质,二者相辅相成。政治生态建设的提出,最具现实意义的是:一是丰富了政治学理论,实现了政治学与生态学的有机结合,扩展了政治学与其他学科的交融渗透。二是运用生态学的视角或方法论形象而生动地揭示了政治生态这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在规律性。三是政治生态理论的提出为党风廉政建设拓宽了视野,使反腐倡廉不仅具有反腐败的意义,而更具有使反腐倡廉成为风清气正政治生态建设的重要环节。
政治生态是一个地方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等综合的体现,建设好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涉及到一个地方的综合的形象,关涉到一个地方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更是能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1)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共产党人矢志不移的本质要求。追求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共产党人恒久不变的政治立场,从建党开始到八一起义,再从井冈山圣地走到赣南苏区;从战略转移的长征路上,辗转到遵义,最后落脚延安,再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进驻西柏坡开始新中国建设,在这漫长的革命过程中我们共产党人始终都没有放弃对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的追求,这是共产党人赖以安身立命的法宝。在井冈山,上至毛泽东、朱德,下至普通战士都一样“红米饭、南瓜汤”,朱老总“一根扁担挑粮”的故事是共产党员“官兵一致”的真实写照。在苏区瑞金,红色政权刚刚成立3个月,共产党人就开展了长达两年的整贪运动。在延安,当民主人士黄炎培问及毛泽东“兴勃亡忽”的历史周期律时,毛泽东自信地告诉黄炎培: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让人民来监督政府”,这样就不会“人亡政息”。西柏坡后进京之前,毛泽东又审时度势地向全党全军提出了“两个务必”,“两个务必”的要求是开国领袖对我国几千年历史“兴勃亡忽”规律的深刻反省,对即将夺取全国政权的政党永葆风清气正政治生态提出了严格要求。
(2)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建国以后,我们党一刻也没有忘怀对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的建设和追求。在对“三反”运动中查出的第一起党的领导干部贪污盗窃国家资财的案件,处理当时的天津地委书记刘青山、专员张子善时,毛泽东说只有处决了他们两人,我们才能挽救二十个、两百个、两千个和两万个犯有不同错误的干部。早在上世纪50年代,邓小平就强调:“如果我们不受监督,不注意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就一定要脱离群众,犯大错误。”[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又提出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基本方针。1995年,江泽民明确指出:“在我们党内,决不允许存在超越于党组织和党的纪律之上,不接受监督的特殊人物。”[2]2011年,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庆祝大会上,特别强调要把“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保证党和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3]作为我们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2013年1月,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提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4]这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建设作为凝聚党心民心和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内容,把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建设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
(3)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干部清正政府清廉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目标,这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性目标,也是实现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的重要内容。首先,干部清正是共产党人所必备的政治品格。我们党从成立那天起就义无反顾地把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作为自己终身奋斗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献出了宝贵生命,付出这样的巨大代价其目的并不是为了“打倒皇帝自己做皇帝”,而目的就是为了建设一个风清气正的平等的社会生态,让穷苦百姓能翻身解放,成为国家的真正主人。从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江竹筠到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钱学森、龚全珍等等,正因为不同时期有无数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优秀品格,才使我们这个党永葆生机活力,不断壮大成为一个拥有8 000多万党员的大党,蕴含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其次,政府清廉也是人民政府的本质要求。人民政府只有做到清正廉洁,才能汇聚政心民心,深得百姓拥护。反之,政府腐败堕落,官员个个贪污腐化或纸醉金迷,那必然会众叛亲离,终遭老百姓唾弃。其三,政治清明才能实现政治稳定、政治民主、政治透明和政治有序。干部清正是政治生态建设的基础,政府清廉是政治生态建设的关键,政治清明是政治生态建设的目标。三者不可分离,互为关联,此消彼长,相辅相成。要求干部清正和政府清廉是政治清明建设题中之义,也只有干部清正和政府清廉,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才能健康有序的发展。
(4)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当前反腐倡廉形势的迫切需要。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腐败问题始终是困扰我们党的一个心病,一方面,我们在反腐败斗争方面的确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世界还没有哪一个政党能像我们国家一样出台这么多党内法规和政策来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十八大以来,中央整治腐败的决心和力度前所未有,继八项规定出台之后开展了系列的治理活动,现连“小金库”、“红包”、会员卡、贺年卡、焰花爆竹都被列入专项治理的范畴,这系列措施的出台的确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我们不能掉以轻心的是在某些重点领域、重要岗位或关键环节,特别是一些掌控了公共资源、公共物品的垄断部门和行业,仍然是腐败问题易发、多发或频发的领域,令人痛心的是许多被党培养了多年的“一把手”纷纷落马,这说明治理腐败问题始终是个“世界性难题”,仍然需要加大惩治和预防的力度,否则,就很可能会对我们党造成致命的伤害。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反腐倡廉的需要,是防腐拒变的需要。十八大报告明确强调:“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5],这就为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找准了切入点,加快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建设是当前反腐倡廉的形势的急切需要,关涉到人民的幸福安康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既要立足于本国,又要有世界视野;既要与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协同发展,又要有自己个性化的把握;既要建设制度生态,又要建设道德伦理生态。
就国家层面来说,我们党审时度势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就是与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相适应的最大的经济生态,是政治生态建设的基础性生态。因为中国的发展,不仅提高了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求,也改变了中国的形象,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格局,改变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我们党突破了所谓姓“社”还是姓“资”的束缚,最终认识到不管是市场还是计划,它们都是资源配置的手段,市场经济只不过是资源配置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正因为我们大胆地引进了市场经济,中国的发展融入了世界发展一体化,在短短的时间里使国家富裕和强大起来。所以,发展市场经济,坚持改革开放,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当前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更是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两个全面”的战略任务。十八大指出的改革是全面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改革,这就为惠及全体人民和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奠定了扎实的物质基础。
今天,我们建设风清气正政治生态,就必须相应地建设符合本民族生存特性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来滋养和支撑。中华几千年崇廉、崇善、崇信、崇德和崇礼等文化积淀是非常深厚的。儒家文化主张“以人为本”、讲究“仁义礼智信”、主张“以孝治天下”等;佛教文化讲究因果报应、讲究报恩奉献施舍、讲究戒杀戒淫戒盗戒妄戒酒“五戒”或“十戒”等;道教文化主张“天人合一”、“无为而为”、“少私寡欲”和“知足不辱”,讲究与自然和谐共处等,今天提出挖掘和消融儒释道等传统文化的优质元素来滋养廉政文化建设,建设好与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相适应的文化生态,使我们民族道德血液中源源不断地拥有赖以支撑和补充的精神因子,持久地吟唱我们民族廉洁的正气歌。同样,挖掘、采撷和吸收这些祖先留给我们的优质的廉政人文因子,唤起我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自尊,源源不断地为政治生态建设提供风清气正的文化养料。
政治生态是活水源头,社会生态是大江大河,只有源头活水纯净清澈,大江大河才不会被污染被侵浊。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生态能够引领社会生态,矫正或呵护社会生态,相反,作为建构基础的社会生态又有助于推动、营造和培育政治生态。现在社会存在一种“仇富”或“仇官”的不良的社会生态,这种生态很容易使人产生“凡是有钱人就是坏人”、“凡是当官的就是贪官”不和谐的想法,进而非理性地延伸为“无官不贪、无商不奸”的悖论。事实上,有钱人大多还是靠勤劳致富,只有少数是靠结交权贵或坑蒙拐骗致富的;公务员中贪官比例毕竟也是少数,而更多的公务员还是靠薪酬养家糊口,不能把他们混为一谈。但不管是“仇富”,还是“仇官”,或者衍生出来的“仇警”,以及仇视各类“执法人员”,这种不良社会心理最终还是源自于“仇腐”,说明老百姓对腐败是普遍深恶痛绝的。毕竟已经暴露或没有暴露的许多贪官中,的确存在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生活糜烂等败德和丧德的现象,一部分商人凭借贿赂权贵或不正当竞争而一夜暴富。正因为如此,我们就更应该加快构建与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相适应的良好社会生态。一是要通过各种调控手段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真正做到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共同富裕在缩小贫富差距中具体而生动地体现出来,这是疏解社会矛盾或怨气的前提。二是要真正消除特权和垄断,消除假冒伪劣和坑蒙拐骗,营造一种公平正义的社会风尚。三是要不断地健全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低收入群体的权益得到切实保障,这是建设与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相适应的社会生态的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要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要形成不敢腐、不能腐和不易腐的各种惩戒、防范和保障机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再三强调,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早在2010年,中纪委就宣布我们已经建成了“3大法律制度规范和10个法规制度门类”,其内容已经涵盖了宪法条款、法律法规、党纪政纪、政府或部门规章、涉外国际条约及其相关配套的规范性文件等,搭建了我国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的基本框架,这也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基本制度生态的建设。但为什么腐败现象在某些重点领域或重要岗位仍然多发易发频发呢?这说明我们的制度在实体和程序设计方面还有疏漏,制度的“笼子”还有许多缝隙让腐败分子可钻,对此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因此,我们应该理顺和完善相关制度体系,切实筑牢筑密“管权管事管人”的制度“笼子”,提高制度的执行力,这是政治生态建设的制度保障。一是要加强对党政“主官”行使权力的制度约束。从实践看,现在落马的贪官绝大多数都是党政“一把手”,反腐败必须从主要领导干部抓起,要尽可能压缩和规范主要领导权力的自由裁量空间,尝试探索变党政“主官”最终“裁决制”为“委员会的表决制”,以此降低“主官”权力失控或腐败发生的几率[7]。二是要科学配置主要领导的权限。除了规定党政“主官”不直接分管人事、财务和工程项目外,应该还要有一套可供操作的“决策、执行和监督”三权制约的制度举措,形成班子成员特别是“主官”不敢、不能和不易腐的制度约束。三是要发挥审计监督制度的作用。大凡一个单位的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政府采购物品、公共资源配置或“三公”经费执行如何,实际上一审计问题都会暴露。问题出来后一定要及时纠偏或亡羊补牢,不要等到五年或十年后再来离任审计,这对单位、对国家、对“贪腐者”本人都不利,因为对国家对他人造成的损失已是事实。四是要切实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因为制度制订再多,如果不执行或不具有可操作性都形同虚设。
国家权力运行机构是国家治理的主体,国家监督机构是确保权力正常运行的保障体系,二者缺一不可,任何不受制约的单边权力运行体系往往存有趋向腐败的天然属性。正如孟德斯鸠认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边界的地方为止。”[8]可见,只有构建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运行机制,才能使整个决策和执行过程都有监督作保障,才能从体制机制上消除了腐败滋生的条件。令人鼓舞的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化了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组织领导,明确纪委监察系统实行双重领导,特别规定:“查办腐败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线索处置和案件查办在向同级党委报告的同时必须向上级纪委报告。”[9]这就理顺了许多关系,较为有效地避免了“压案不报”和“瞒案不查”的情况。因为就案件线索处置和查办的关键环节必须向上级纪委报告,这对同级党委主要领导显然构成一定的约束,最终有利于深入地开展反腐败斗争,避免了“官官相护”的发生。上述这些刚性的措施的出台,确实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最终有利于党风廉政建设。
当前我们整个干部队伍的确有一大批不计名利得失,能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和无私奉献的干部,充分展示了共产党人的优秀品格和时代风范,这说明我们干部队伍总体的道德伦理生态是健康的。但也有不少缺德、败德或丧德的“害群之马”,这些人手中都操有“生死予夺”的某些实权,
甚至有的还是一个单位的党政“一把手”,他们的贪腐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仅是所在单位,往往影响整个党风和社会风气。众所周知,腐败问题在某些关键岗位、重点领域或行业层出不穷,仍然还有许多官员敢以身试法或敢冒坐牢的危险“前腐后继”,这里就有一个人文信仰维度缺失的问题。许多贪官之所以敢这样肆无忌惮,这与他们伦理道德缺乏敬畏之心很有关系。事实上每个人的人文信仰都不是单维的,往往是政治、经济、科学、道德、伦理等信仰相融相契动态的集合体。我们既不能简单地说现在许多落马的贪官没有“理想信念”,也不能简单地说他们没有“信仰追求”,他们头脑里储存了不少经济、政治、科学和文化方面信仰符号,他们在理论上或台面上都可以说一套一套,往往会以道德的至高点来教训他人。而他们缺少的恰恰是道德伦理、廉政追求等人文文化元素的熏陶和制约,缺少敬畏天地自然、敬畏法律法规、敬畏党纪政纪、敬畏干部群众、敬畏父母妻儿等的“敬畏之心”。因此当务之急,不管是高校还是党校,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社会教育,我们都应当在党员干部中提倡道德伦理教育,领导干部更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使我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核心价值能入耳入脑入心,用这些最亲切最丰富的精神资粮来滋润我们干部队伍的心灵,培育我们公职人员的道德良知和“敬畏之心”,使“他律”转化“自律”,以此来推动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建设。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70.
[2]江泽民.加强和健全党内监督,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N].人民日报,1996-01-28(1).
[3]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1(1).
[4]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3-01-22(1).
[5]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12-01-08(1).
[6]潘克森.汲取《道德经》的廉政智慧深化廉政文化建设[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338-341.
[7]潘克森.试论强化纪检监察部门信访监督的法律意识[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52-156.
[8]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54.
[9]本书编写组.推进深化改革学习读本[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3: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