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林纾和严复的翻译策略看目的论在翻译中的作用

2014-03-21 16:14:56陈志兰
大理大学学报 2014年11期
关键词:民智林纾严复

陈志兰

(四川警察学院基础部,四川泸州 646000)

从林纾和严复的翻译策略看目的论在翻译中的作用

陈志兰

(四川警察学院基础部,四川泸州 646000)

目的论及翻译策略中的归化和异化,是翻译工作中较常用的翻译手段,翻译策略的选择可以直接体现出译者的翻译目的和思想,这恰可以体现出目的论在翻译中的应用。严复和林纾是中国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最负盛名的翻译家,他们本着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改革社会的目的来翻译国外作品,一方面彰显了翻译的政治目的,另一方面把西方文化思想引入中国,成为中国翻译界的先驱。虽然他们翻译文本的角度和翻译策略有所不同,但却有着“启发民智”的共同目的,其翻译思想在我国翻译史上起到启蒙作用。

翻译策略;归化;异化

在跨文化的交流活动中翻译是不可或缺的,它的目的性很强,其主要的原因是它涉及到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为什么翻译。从历史来看,多数翻译家都具有很强的历史使命感,他们在选择翻译目标前都要作出明确判断即翻译的目的是什么?选择什么文本作为翻译对象?目的不同则翻译手段及翻译趋向就可能有所不同。1840年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国门被打开,中国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各种外国作品开始被翻译到中国,而且当时的翻译活动因受社会政治、文化背景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历史性、功利性和民族性。由此可见,“翻译事业发达与否,也与翻译的目的、社会反响,即文化上是否有此需要关系极大”〔1〕。严复、林纾是这一时期中国具有代表性的翻译家,他们的翻译思想、翻译策略集中体现了上述特性。

一、功能主义目的论及翻译策略中的归化和异化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德国的翻译学者提出了一个翻译理论即功能主义的翻译理论。这一理论的形成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以1971年德国的翻译学者凯瑟林娜·赖斯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为标志。此书中她首次提出功能派理论,并提倡和坚持以原作为中心的等值理论,即对译文的评判是以是否与原文首要功能相一致为标准,译者应该优先考虑译文的功能特征而不是对等原则。第二阶段是翻译目的论的形成,代表人物为汉斯·威密尔,他是赖斯的学生,他的主要贡献是摆脱了等值论的束缚并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翻译的目的论(Skopos theory)。目的论认为:“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方法和策略,从而导致了一个功能相对应的译文”〔2〕。第三阶段是目的论的发展及细化,以苏克里斯蒂安·诺德为代表,她提出了一个包括文本分析在内的更细致的模式,丰富和发展了目的论。这种模式要求翻译时要着重分析原文内部各种因素、原文与文本之外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出与翻译目的相对应的翻译策略。

功能主义目的论为跨文化背景下交际翻译提供了新的角度。他们主张译作要与原作实现功能对等。虽然各种翻译流派有各自的翻译研究理论,但德国功能派提出了这种近似科学的理论,一方面将翻译视为一项需考虑读者和客户要求的全新的目的性交际活动,同时也明确了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从而使翻译工作究竟是以原语还是以译语为中心的纠结中解放出来,明确主张只要实现了功能对等,只要满足了读者或客户要求就是成功的翻译。

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手段是较常见的两个基本翻译策略。这两个翻译术语由美国翻译学者韦努蒂首先提出,他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一书中这样阐述:归化翻译策略是“采用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原语文本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著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3〕;而异化翻译策略则是“背离民族的压力,接受原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原语文化”。异化具有原语文化取向,而归化则具有译语文化取向。在长期的研究与实践中,人们认识到翻译归化与异化的使用应取长补短,使译文达到忠实、通顺的效果。就汉英习语互译来说,在汉英习语互译的过程中,合理、适度使用归化和异化手段,更能表达译者的目的。

总之,功能主义目的论及翻译策略中的归化和异化,是翻译工作中较常用的翻译手段,目的论在文学翻译中可以体现出独特的价值,合理、适度使用归化和异化手段,取长补短,有利于中西文化的顺畅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更能表达译者的目的〔4〕。

二、林纾和严复的翻译策略形成的历史环境

鸦片战争后,国内政局动荡不安,民族危在旦夕,中国处于灾难深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的知识分子在认识到学习西方的“器物”无法抵御外敌入侵时,转而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和文化。林纾和严复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抱着救亡图存、保种保国的目的和热情翻译了许多外国著作,对“启发民智”起到了积极、重大的影响。

林纾(1852-1924),其翻译的主要特点是“政治为灵魂,翻译为实业”〔5〕,他的翻译生涯可以从醒世救国、译书实业、政治落魄三个阶段来考量。这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思想变化均影响到他的翻译,而“政治为灵魂,翻译为实业”则贯穿三个阶段中,即在三个阶段中,林纾均以翻译为实业,来实现他“爱国与救世”的政治目标。而严复(1854-1921),则希望通过翻译引进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来启发民智,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林纾和严复作为生活在同一时期的两位翻译家,他们都有着共同的救国热情,他们都是用“翻译”这个手中武器来启发民智,实现爱国与救世。在翻译时虽然他们选择翻译文本的角度和翻译策略有所不同,却都形成了富有个性的翻译思想,有着共同的翻译目的——启发民智、救国救民。相同的时代背景促使他们形成一套相似翻译策略即归化意译。严复选择归化意译作为他的基本翻译策略和方法,如意译、删节、增评、加按语、注评等方法;林纾也选择了增补和删减的归化意译翻译策略。这些翻译策略充分显现了翻译目的论的运用,他们所翻译出的文本对当时中国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因此称他们为我国近现代两位伟大的翻译家并不为过。

三、从林纾和严复的翻译手段看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的决定性影响

翻译目的论的核心思想是把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作为翻译的首要素,它要求翻译工作应具有前瞻性,所翻译出的译文既要符合各参与方的意愿,同时也要能完成译语情景中的交际功能。它为跨文化背景下翻译工作开辟了新的途径,也再次证明作为文化、跨语言活动必不可少的翻译行为是有目的的。

翻译的目的一旦确定,必然要有相应的翻译策略。就严复的翻译看,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翻译目的,经常采用诸如删节、增评、加按语、注评等翻译策略。由于他留过洋,受过西洋文化的熏陶,英文功底深厚,他所选择的翻译文本也较为广泛,涉及到政治学、哲学、伦理学和经济、法律等诸多领域。显然,他的翻译目的是希望通过引进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来达到启发民智、救亡图存的目的。同样,林纾翻译的作品,也有以文学翻译来启发民智的目的。

严复在翻译中坚守“信、雅、达”三字原则,同时也采用多种翻译策略。如删节,即有选择地翻译原文;增评,即根据需要添加词句,添加一些议论性或评说性的文字;加按语,即在翻译中大胆评点阐述自己的观点;注评,即对翻译中的疑难字词加以注释等诸多特殊的翻译手段,一方面使读者更容易阅读理解,另一方面充分体现了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的翻译手法。严复在翻译中为了强化文化负载信息,采用了归化的策略,例如他所用的“换例译”法,即用中国的典故来替换原文中西方的典故,如在《天演论》导言八中,塞伯莱这位英国人善于养鸽子的事例,被严复用卜式养羊和伯翳养马的中国古代事例来替换,在《天演论》导言十三中将原书中哈曼将摩迪开被送上绞刑架,置其于死地而后快的事,替换为《史记李将军传》中李广将军,在贬期间受霸陵尉羞辱,在被重新起用后借机杀掉霸陵尉的事例。“换例译”虽然违背了“信”的原则,但例换而意未换,所表达的意思却和原文紧密契合,而且此举并未违背目的论中的连贯原则。我们不能不说《天演论》在当时社会取得巨大成功,与严复在文化层面的这一归化译法是分不开的。

林纾所翻译的文本多是外国文学,他期望以文学翻译来启发民智。他以“欧人志在维新”,外国作家“多以小说启发民智”为例,曾言:“纾老矣,报国无日,故日为叫旦之鸡,冀我同胞警醒,恒于小说序中摅其胸臆”〔6〕。显然,他的翻译动机十分明确,为了提升民智、改革现状,寄望从外汲取营养。林纾在翻译文本时,为了突出作品的思想和增强可读性,在翻译作品里经常使用增补和删减的手段,为了体现出自己所关注的重点,或将自然环境和心理环境描写删去。为增加作品的可读性,在翻译时,他还时常借鉴传统的古典小说以及时下流行文体,这大大丰富了翻译的形式。林纾在翻译时,为了避开宗教等矛盾,也常采用归化手法,如在进行《黑奴吁天录》的翻译时,删去涉及宗教方面的内容,理由是“本以取便观者”;在翻译《鲁滨逊漂流记》时却保留了书中的宗教部分,但对此作了个长长的解释。译文会因为这些杂质的掺入而被归化。

总之,我们在探讨严复和林纾采用的翻译策略时,可以根据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三者之间的联系来考量,那就是翻译目的决定可读性,可读性优于忠实性。译者从源语提供的信息中选取一定内容,加工成目标语信息提供给读者,目标语文化读者又从中选择对自己有意义的部分。如果译文符合接受者的环境,译文就应该被接受。从林纾和严复的翻译手段看,他们的翻译目的是很明确的,从而也决定了归化意译基本翻译策略的运用。

四、翻译的目的性对翻译文本的决定性影响

前面提到林纾所翻译的文本,多是外国文学,那是因为他期望以文学翻译来启发民智。由于他从未走出国门,不懂外语,靠口译者的口述来帮助他完成翻译,因此在选择翻译文本时,林纾通常没有主动权,只能依赖口译者的选择。所以他的翻译是“耳受手追”式的“意译”,即归化意译。在选择文本的翻译策略时,他主要考虑两个因素,即作品的思想和读者的水平,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其所翻译出来的文本都进行了人为的删减和增补。

在林纾20多年的翻译生涯中,译书多种,且小说居多,被人们称为“林译小说”,在中国文学翻译史上影响巨大。晚清末年,在政治上属于革新派的林纾,翻译外国小说的目的是为当时维新运动服务,他希望通过翻译国外的文学作品,引进新的思想和学说,从而开阔国人视野,唤起民众觉醒,激发爱国热情以达到救国之目的。他所翻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不仅在翻译文学史上引起巨大反响,而且让中国人“见所未见”、大开眼界。该译著一时风行全国,备受赞扬。再如林纾所翻译的《黑奴吁天录》,是根据美国作家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而成,其主题思想是要让国人为了国家独立、人民的自由平等而奋斗。

同样,在清朝末年严复也看到了洋务运动已改变不了中国的命运,国家要强大,必须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政治文化制度;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先后翻译了《天演论》《名学浅说》《群己权界论》《原富》《群学肆言》《法意》《社会通诠》和《穆勒名学》等一系列名著,毛丹先生曾评价说:“严复选择、译介各部书的具体用意互不相同,但总体都服从于救亡图存,发启蒙思想的大目标”〔7〕。社会学家费孝通也认为:“严复翻译这套书,看来也是有选择的,鼓励了我们上一辈的知识分子,如梁启超等,发扬民族意识,探索强国之道,从而引起了中国的维新运动”〔8〕。

严复翻译了《天演论》,这部由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所写的作品,着重论述了“物竞天择”这一自然规律,对自然界生物之间优胜劣汰的进化演变进行生动而形象地描述,给世人以启发。时下正值甲午战争后,国家危在旦夕,从而向国人发出要奋发图强,保护物种的呐喊,告诫国人,变法不成,就会亡国亡种!胡适在写晚清翻译史时评价严复为“介绍西洋近代思想第一人”〔9〕。严复把《天演论》翻译到中国,使中国的近代思想进入了新时代,这也是他翻译的目的所在,所以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方法和策略,从而导致了一个功能相对应的译文。《天演论》的翻译,其所揭示的生物进化论和西方哲学思想,对当时颓废的中国学界如传经送宝,所产生的巨大影响难以估量,达到了应有的翻译目的。因此说,翻译的目的性决定了翻译的文本,翻译了的文本对翻译的目的起到巨大的影响力。

总之,无论是林纾的“林译小说”,还是严复的“严译译著”,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即为国人打开一扇世界之窗,为濒于凋亡的封建社会体制下的中国,注入新的学术活力。特别是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经由他们的翻译而引进中国,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和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严复和林纾翻译的策略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目的论的应用,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策略的选择,所翻译出的作品对社会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康有为说:“译才并世严林”,可谓名符其实〔10〕。因此说“清末革命民主主义的兴起,辛亥革命得以胜利,应该归功于《天演论》和《茶花女》,虽然不免有些失之夸大,然而从思想启蒙方面说到二书所起的作用,那是并不过分的”〔1〕。从林纾和严复的翻译策略中看目的论在翻译中的作用,目的是为了探讨在我们的现实翻译工作中如何把握和运用翻译策略,使我们翻译出的文本既完成情景交际,也能使得各方意愿相合,从而达到我们的翻译目的。

〔1〕叶玲,唐述宗.从目的论角度解析严复和林纾的翻译策略〔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3):122-125.

〔2〕陈晓莉,张志全.《三国演义》两个英译本中回目的翻译〔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4):164-168.

〔3〕裴仁焕.民族中心主义视阈下的翻译归化与异化问题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5):43-45.

〔4〕张欣.《水浒传》库恩译本的翻译策略及其文化传播价值〔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4,12(1):10-14.

〔5〕朱耀先,张香宇.林纾的翻译:政治为灵魂,翻译为实业〔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2(5):134-137.

〔6〕崔璨,李莹莹.从林译副文本看林纾翻译的爱国动机〔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3):108-111.

〔7〕韩江洪,刘军军.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严复翻译〔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2):75-81.

〔8〕张绪山.论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科学信仰”:以归国留学生骨干为分析对象〔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4(2):83-99.

〔9〕欧阳哲生.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天演论》〔J〕.广东社会科学,2006(2):99-105.

〔10〕郑殿臣.林译的时与势〔J〕.大理学院学报,2008,7(9):44-47.

(责任编辑 党红梅)

The Function of Skopos Theory Reflected in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LIN Shu and YAN Fu

CHEN Zhilan
(Department of Basic Courses,Sichuan Police College,Luzhou,Sichuan 646000,China)

Skopos Theory,domesticating and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re the most commonly used means in translation.The choice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lways directly reflects translator's objectives and their thoughts which can exactly reveal the application of Skopos Theory in translation.YAN Fu and LIN Shu are the most prestigious Chinese translation masters in the late 19th and early 20th centuries.Both of them translated many foreign works out of their great spirit of lofty political ambitions and also for the purpose of social reform.Their translation objectives and thoughts demonstrate the political purpose of translation as well as introduces western cultural thoughts into China through their translation works,which made YAN Fu and LIN Shu great pioneers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in China.Although they translated through different text translation perspectiv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they shared the common purpose of"enlightening the people".And thus their translation thoughts played the very roles of enlightenment in the 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translation strategies;domestication;foreignization

H059

A

1672-2345(2014)11-0032-04

10.3969/j.issn.1672-2345.2014.11.008

2014-08-18

2014-09-14

陈志兰,讲师,主要从事语言学、中西文学对比研究.

猜你喜欢
民智林纾严复
严复全集
严复“惟适之安”视域中的民主与科学
原道(2020年1期)2020-03-17 08:10:34
林纾当众烧借据
回望林纾:孝道、爱道与友道
海峡姐妹(2019年6期)2019-06-26 00:52:32
外婆的荔枝,如何影响了林纾的人生观
海峡姐妹(2017年11期)2018-01-30 08:57:45
浅议严复和梁启超的民权说
考试周刊(2018年5期)2018-01-18 18:24:43
论中华富强的动力和源泉
祖国(2017年22期)2018-01-02 02:50:58
拥抱
小小说月刊(2017年6期)2017-05-16 17:32:13
严复修改试卷
做人与处世(2017年1期)2017-02-28 22:26:40
国学之真的寻求——论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