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性和谐与社会和谐的关系

2014-03-21 08:34路红梅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自然性外化人性

路红梅

(安阳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安阳 455002)

论人性和谐与社会和谐的关系

路红梅

(安阳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安阳 455002)

人性对于社会具有逻辑先在性和某种意义上的时间先在性,生成了社会的实践本质,社会是人性的外化,因此人性是社会的基础,同时社会体现、保障并制约着人性。人性与社会的关系决定了人性和谐与社会和谐的关系必然是:人性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根基,社会和谐是人性和谐的表现和保障。

人性;社会;人性和谐;社会和谐

当今世界,人与自然、人与人、身与心等方面关系的日益紧张,人性压抑、扭曲、残缺、失衡等现象愈演愈烈,饱受社会失和、人性失和困扰的人类呼唤着社会和谐和人性和谐。于是人们纷纷对人性和社会和谐这两个延续至今的古老问题进行追问,遗憾的是人们往往将人性和谐和社会和谐作为两个问题分别追问,忽略了人性和谐与社会和谐的关联,事实上,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是社会的人,人性与社会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人性和谐与社会和谐有着无法拆解的统一性。

探究人性和谐与社会和谐的关系,关键是厘清人性和社会的关系。所谓人性,是人所具有的一切属性,包括人的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等等。社会则是人们通过各种社会关系构成的包括诸多因素和层次的有机整体,其本质是人的实践活动,马克思曾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60人性和社会的关系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人性是社会的基础。

首先,人性对于社会具有逻辑先在性和某种意义上的时间先在性。人性对于社会的逻辑先在性主要表现在:其一,人是社会的主体。一方面,社会是由人构成的,无数个人之总和,构成了社会,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的存在,就没有人类社会,因此从逻辑上讲,人的存在是社会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人是具有人性的人,人和人性是同一的,所以人性也必然是社会存在的逻辑前提和基础。马克思曾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1]67马克思这段话的含义是:个人的存在是社会存在的前提;人性的存在是社会存在的基础;自然性是基础之人性,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和存在的基础。如果说人的自然性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和存在的基础,那么人的社会性则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和存在的基础。另一方面,人创造了社会,没有人和人性,特别是人的主体性,就没有人类社会。当然,有一种观点告诉我们,“人创造了社会,社会也创造了人”。这种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我们却不能将其拿来否定人对社会的逻辑先在性,因为“人创造了社会”讲的是人对于社会的主体性,表明人不仅是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而且是创造社会的主体,是人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活动建立了人与人的各种联系和关系,而“个人彼此发生的哪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2]220正是人类社会,但是,“社会创造了人”讲的是社会对人性的制约性,也就是社会对人性的反作用,具体说就是人是社会的人,是在社会中存在和成长的,人性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显然,“人创造了社会,社会也创造了人”只是恰当地表明了人性和社会的辩证关系,说明了人性对于社会的根本性、前提性、决定性即逻辑先在性,以及社会对人性的反作用,而不是社会对人性的逻辑先在性。其三,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的形成、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人,人和人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自始至终的唯一的价值之所在。社会之所以产生或人之所以创造社会,是因为社会能够满足和保障人性的需求。以生产关系的建立为例,人们之所以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是因为只有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人们才能够进行生产,而只有能够进行生产,人才能获得满足人性特别是人的求生存之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一定的生产关系正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从而满足人性需求的保障。可见,保障生产的进行、满足人性的需求正是人们建立生产关系的价值之所在。人之所以不断改进各种社会关系,推动社会不断发展,是为了使社会更好地保障人性需求的被满足并促进人性的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性需求,促进人性不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价值之所在。总之,社会的价值就在于保障人性的实现和发展,其最高价值当然是实现人的自由个性或人性之高度和谐。这一点也说明,在人性与社会的关系中,人性具有逻辑先在性。时间先在性,顾名思义,是指产生时间上的在先。人类社会的起源史告诉我们,人和社会是同时产生的,无所谓时间上的先后,因为有了人,就同时有了人类社会。但是,人类社会的起源史还告诉我们,人是由动物演化而来的,社会是由动物群演化而来的,人具有同动物相同的生物性或自然性,这种与动物相同的生物性或自然性是在人类祖先尚未转变为人之时就存在的,而且在人性之中永远处于基础地位,正是这种人性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其中的动物式本能活动属性即处于萌芽状态的劳动性的发展,使人类祖先最终由动物转变成了人,同时也使他们的动物群转变成了社会。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性对社会具有时间先在性。

其次,社会是人性的外化。人是通过自己的能动活动来创造社会的,然而人创造社会的各种活动都是在人性的驱动下,为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性而进行的,这些活动本质上是外化人性的活动,因此人创造社会的过程,或者说社会的生成过程,不外是人性外化的过程。其一,人要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繁衍后代的需要等,实现自己的自然性,就必须进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和人自身的生产活动,这两种生产活动不仅创造出物质财富和人口,构成社会的物质生活领域,为社会存在和发展提供主体,而且形成人与人的关系,包括人与人的自然关系(血缘关系、亲缘关系、地缘关系等)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经济关系、思想关系、政治关系等)。马克思曾指出:“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达到的自己生命的生产,或是通过生育而达到的他人生命的生产,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1]80人与人的关系之总和便是社会。因此可以说社会首先是人的自然性的外化。其二,人要满足自己的劳动需要、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需要等,实现自己的社会属性,必然会从事各种各样的劳动,进行各种形式的交往。在劳动和交往过程中,不仅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形成人与人的各种关系,形成了复杂的社会结构。因此可以说社会同时也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外化。其三,人要满足自己知、情、意等方面的精神需要,实现自己的精神性,就会从事各种精神生产活动和各种精神交流活动,从而形成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因此社会还是人的精神属性的外化。总之,社会是相互联系的各种人性要素的外化。

再次,人性生成了社会的实践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而实践活动恰恰源自于人的本质属性——实践性。正是人的实践性以人的自然性为基础驱动着人们不断地从事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从而生成了各种社会关系,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和基本结构,使社会具有了实践本性。最后,人性是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马克思将需要视为人的本质之一,他说:“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3]514并认为需要是不断发展的,他说:“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满足需要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4]32在他看来,“需要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4]132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将需要看作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内驱力,他说:“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3]286“没有需要也就没有生产。”[5]9由此可见,在马克思看来,不断变化发展的人的需要本性是人从事各种实践活动的内驱力。正是在这种不断发展的内驱力的作用下,人们的实践活动不断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实践活动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又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所以马克思说:“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1]172这句话不仅表明了社会是人性的体现,而且表明了人性是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第二,社会体现、保障并制约着人性。

如上所述,社会是人性的外化,这不仅表明人性是社会的基础,而且表明社会是人性的体现。社会的自然基础——人口的存在和繁衍,体现着人的生物性;社会的决定性基础和动力——物质资料的生产,首先体现着人的自然性,同时体现着人的社会性、精神性、个体性和群体性等;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主要体现着人的社会性;社会的观念结构则体现着人的精神性。总之,社会有机体各个部分,无论“骨骼”还是“血肉”,都是人性的体现。

社会不仅体现着人性而且保障和制约着人性。人是社会的人,单个的人离开社会无法生存,社会是人性得以实现的必要保障。社会的生产关系为人们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提供着形式,使体现人的本性的生产劳动有可能转化为现实,从而不仅保障着人的劳动本性的实现,还保障着人的自然性、社会性、物质性、精神性、个体性和群体性等种种人性的实现。因为,没有一定的生产关系人们就无法进行生产劳动,没有生产劳动及其成果,就意味着没有维持人的生命存在的物质生活资料,意味着人的自然性无法实现,人类无法生存,而当人无法维持生存时,就谈不上进行其他各种活动,包括社会交往活动、精神生产活动等等,因而也就不可能有在自然性基础之上的社会性、精神性等人性要素的实现。社会的各种规范和制度维护着社会的秩序,保障着人性实现所需要的社会环境,规范和制约着各种人性的发展,消弭着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因人性扩张带来的冲突和混乱,使各种人性得以在不同程度上实现。社会的各种观念、精神产品等对各种人性的实现和发展起着引导、调节、制约、激励等作用,保障着人性要素实现和发展的自觉性。

人性与社会的关系决定了人性和谐与社会和谐的关系必然是:人性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根基,社会和谐是人性和谐的表现和保障。

既然人性是社会的基础,社会植根于人性之上,是人性的外化和体现。那么社会的治乱兴衰或和谐与否都根源于人性的状况,人性和谐则社会和谐,人性失和则社会失和。所谓人性和谐,是指各人性要素在适合人的劳动本性状况的相互制约中达到平衡和协调发展的状态。社会和谐则是指社会有机体的各个要素有序、稳定、协调地运行,主要表现为人与自然、人与人、身与心的和谐。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无论社会哪一方面的和谐,都根源于人性的和谐,人性一旦失和(即人性系统各要素的相互制约失去平衡,其中一些人性要素急剧膨胀,导致其他人性要素被严重压抑和摧残,人性各要素不能相互适合,协调运转,人性陷入迷失和沦丧的境地。)必然导致人与自然、人与人、身与心的不和谐,即社会的不和谐。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例。只有当人性特别是人的物欲与人的精神性、人的主体性与人的非主体性、人的理性与人的非理性等要素平衡、协调发展时,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如果人性不和谐,特别是当人的物欲、主体性、工具理性等急剧膨胀,人的社会性、精神性、非主体性、非理性等受到压抑和摧残时,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会陷入不和谐状态。自文艺复兴以来,人们挣脱了神性的束缚,陶醉在“我是人”的发现之中,高举着理性特别是工具理性的大旗,在“知识就是力量”、“人定胜天”的口号声中,在不断急剧膨胀的物欲驱动下,以狂妄的主体性身份,对自然界进行强有力的征服,疯狂的掠夺和攫取,肆无忌惮的摧残和毁坏,终于导致了自然界对压抑和摧残了自己的非主体性、非理性,任自己的物质欲望无限膨胀的人类的无情的报复,枯竭的资源、紧张的能源、荒漠化的土地、反常的气候、严重污染的环境……,使人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陷入了极其紧张的状态,不和谐成为当今世界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旋律。

由于社会体现、保障、制约着人性,因此社会和谐必然是人性和谐的体现,同时社会和谐也保障着人性的和谐。在人类社会历史上,曾经先后出现过建立在人的依赖关系基础上的社会和谐现象,以及建立在对物的依赖关系基础上的社会和谐现象。这两类社会和谐现象都是人性相对和谐的体现和保障,只不过前者体现和保障的是最低层次的人性和谐,后者体现和保障的是较高层次的人性和谐。前者体现和保障的人性和谐的特点是,人性系统各要素的发展状况及其相互制约的状况都同农业社会使用手工工具的劳动实践活动状况相适合;人性系统的协调运转是以人性的自然性要素的相对收缩,社会性要素的相对膨胀,个体性要素的相对压抑,群体性要素的相对张扬,理性发展不足,非理性相对发达等为基础的。后者体现和保障的人性和谐的特点是,人性系统的各要素的发展状况及其相互制约的状况是同工业社会使用大机器的劳动实践活动状况相适合;人性系统的协调运转是以人性的自然性要素特别是人的物质欲望迅速膨胀,社会性相对萎缩,个体性要素张扬,群体性要素退缩,理性迅速膨胀,非理性不断被压抑等为基础的。由于这两类社会和谐现象都只是表象上的和谐,所以其所体现和保障的人性和谐也是一种表象的人性和谐,因为这种和谐是以牺牲或压抑一些人性要素为代价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真正的社会和谐是以人的自由个性为特征的社会和谐,这种社会和谐必将体现和保障最高层次的人性和谐即一切人性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发展。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armony of Human Nature and Social Harmony

LU Hong-mei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AnyangNormal University,Anyang 455002,China)

As for society,human nature has logical priority and somewhat pre-existence of time,It produces the practical nature of society.So human nature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society and Society is the externalization of humanity.In the meanwhile,society embodies humanity and restrict the human natur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ity and society deter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armony of human nature and social harmo⁃ny.That is the harmony of human nature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social harmony and the social harmony is the performance and guarantee of human harmony.

human nature;society;the harmonious of human nature;the social harmony

A81

A

1673-2928(2014)05-0013-04

(责任编辑:孙继军)

2014-04-23

2011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人性基础”的部分成果(项目批准号:2011FZX006)。

路红梅(1964-),女,河南林州人,安阳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自然性外化人性
Clothing is what you are 衣如其人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外化于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杭州模式”研究①——基于杭州市民公共文明行为的视角
人性的偏见地图
从“福禄壶”看紫砂壶艺术的自然性与中国吉祥传统
伍尔芙小说的“真实与自然”
功能与人性
谈通俗唱法的真实性特征
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努力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