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序二章

2014-03-21 08:08:01谢大光
文学自由谈 2014年2期
关键词:文字

●文/谢大光

短序二章

●文/谢大光

行走的文字

文友马汉将多年写下的行走文字整理结集,我很愿意做他的第一读者。年轻时,有过一段居无定所的军旅生活,我也由此成了爱好行走的人。窃以为,人生虽然终究是要画个圈,这个圈却少不得缺口,诸如失败是成功的缺口,生病是健康的缺口,离别是相聚的缺口,穷愁是安逸的缺口,等等,那么,行走在路上就该是日常居家的缺口了。仔细想来,幸亏有这些缺口,生活不再那么单调;祸福相依,否极泰来,生存状态的转换促成了人心的感悟,许多文学的因子就是从这缺口处生出。读朱自清的散文,那么喜欢清静的一个人,刚在北京安定下来两年多,就怀念起曾经转徙无常的南方生活,一封旧日的信,竟引起满腹感慨:“转徙无常,诚然算不得好日子,但要说到人生味,怕倒比平平常常时候容易深切地感着。”是了。人生况味本是处处可以体味到的,而要求得深切,则非打破日复一日的“平常”不可。行走状态的生活恰是在不断地打破平常,打破重复,打破固有的经验。明天将栖身何处?不知道。前面的路上会遇到什么?不知道。唯一能确定的是,刚刚熟悉的就要离开,等待在前面的永远是陌生。也许,“无常”才是行路者最忠实的伴侣吧。无常的魅惑,多半在于不可捉摸,无法言传,许多人热爱行走,私心里恐怕正是钟情于此。写作也是这样。想想吧,将飞翔在自家头脑中海阔天空一般的思绪,用一个个字眼儿捆缚着落到纸面上,传达给完全陌生的他人,那是怎样的不可思议。难怪古人把文字之道视为神圣的事业。热爱行走,又不惮辛苦,以同样的热忱爱好行走中的写作,将行走与写作、路与书相互转换,熬心沥血融为一体,既有助于行路者留下永存的念想,亦有益于读者分享行走的快乐,实在是一件善哉妙哉的事。

行走,不同于旅游,最忌讳随众追风跟着走。行走文字,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游记。马汉勤于思考,对于行走和写作有许多精辟的见解,读者不妨先读一读作者为此书写的跋语,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笔下的这些行走文字,为什么呈现出如此强烈的个人色彩。和一些只带着照相机上路的游人不同,马汉并不热衷于名山大川的揽胜,也不过多关注所到之处的知名度,他是用心在走,尊重自己的选择。文章中可以看出,每当有投入行走的机会,他就像初次离开大人管束的孩子一样兴奋,卸下世俗生活的所有装饰,全身心地感受着天地人情,平日里被世故麻木了的感觉,像遇到落差的水流,骤然灵动起来,一些小事小情小物件,也会促发令人心动的瞬间。京沪线上一个全天只停一次列车的小站,通湖草原上一匹失去家园的黑骏马,阳关脚下一块饱经沧桑的石头,只因触到了内心最柔软的部分,都被作者拿来作了题目。所见者小,所思者大,唯其有了碰撞与联想,笔下的世界才变得广大起来。和山水相比,作者似乎更在意路上不期而遇的普通人,宏潭五溪曾经的猎户刘同来,徽杭古道上开小客栈的方名武夫妇,婺源赵村河边摆渡人王老倌,阿拉尔草滩的塔吉克牧民一家……作者热望走近他们的生活,和大人拉拉家常,和孩子开个玩笑,哪怕言语不通,不能交流,坐在旁边,看着他们劳作,也感到满心欢喜。《奇峰村的路》原本只是一篇记述皖南登山的文字,只因借宿人家恰好是一桩不幸事件的主角,登山者无意间进入了一个普通山村的命运深处,中国的转型之路上有多少这样的奇峰村啊,主人曾经的热情、挣扎和失望,给登山之路留下令人唏嘘的悲壮一笔,也使这篇文字带有某种象征意味。这样的写作与其说留下的是行走记忆,毋宁说是一种心灵追寻的笔录。作者还善于忙中偷闲,在沿途纷至沓来的景象中随手定格一个镜头,留下一幅素描:布达拉宫里,“廊柱上挂着一只塑料筐,一只猫懒洋洋地躺在里面,一束阳光晒在它的身上,一喇嘛用手掌为猫挡住阳光”;藏地的龙卷风夹冰雹中,“一群散布在草地上的羊,仍安静地站在原地,突然袭来的冰雹竟没有造成它们的惊慌。后来我看明白了,有牧羊的藏族汉子一动不动地站在它们中间。那汉子就那样站着,一动不动,任凭冰雹砸下来”;唐布拉种蜂场,“一位头戴毡帽的哈萨克汉子骑马走在街上,他一手下意识地掩着衣襟,一手拿着马鞭僵在胸前,大约刚从寂静的草原而来,被这喧闹惊呆了,有些不知所措”。这些画面看似漫不经心,却发人遐想,余味无穷。心中有,笔下才有。“地球上任何角落的生命,都在按照各自的方式生存、生活着”,这是作者行走中的深切感悟,也是全书一以贯之的主旨。人与人之间、生命与生命之间相重相惜的顾念,处处照出写作者的心地,传达着以善为美的审美理念。

行走要从容,关于行走的写作也须从容。带露折花,自然新鲜,朝花夕拾,则可能幻化出别样的意味。马汉的行走,内心里想必还沉淀着一时无法言传的感受,等待着从容下笔。去年到西藏,在山路两边的崖壁上,不时能看到道班工人刻下的大字标语:“护好脚下路,留与后人行。”回来后常常想起,这样平常的两句话,做到是多么不易。就让这两句话,勉励我们向前走吧。

(《随云行走》马汉著,江苏文艺出版社已出版)

向善本自细微出

有几年不见了。印象中,蒋殊喜爱文学,有些天分,写作算不得勤奋,她在一家大企业做宣传工作,很敬业,一次在唐山海滨度假,单位临时有事,火车返程来不及,她执意一个人从天津换乘夜班大巴赶回去,我和朋友放心不下,手机一路盯着,次日一早短信发来,她已经安坐在办公室。刚认识时,蒋殊写小说,有了些名堂又中断了,这次一下子拿出十多万字散文,着实出乎我的意料。文学也许就应该是这样,水涨水落,断断续续,平日里淡淡的并非那么壮观夺人,一旦遇到转折或碰撞,触到了兴奋点,就可能平地喷涌,落崖成瀑。这是文学的自然景观。

蒋殊的兴奋点是她的乡村情结。她出生在晋东南山村,十七岁才进入城市。十七年,地里的庄稼一茬茬春种秋收,院里的猪羊鸡犬也轮回了几遭,十七年,桃红杏白,山泉催长,乡情入心,足以给一个姑娘留下终生难忘的感动和秘密,即使城市脱去了她身上的乡野气息,她的内心依然保留着那一片纯净的天地。她说:“我的本身,就是一个农民。我的根,本该在农村。”如今,她的乡村和父辈一起老去,渐渐荒芜、废圮。许多美好的事物,我们身在其中习以为常,直到将要失去时才突然发现她的美好。蒋殊不甘心就这样失去她赖以安放心灵的乡村,她一次次地还乡,希图重温那些珍藏的温暖,却一次比一次更深地感到疏离、失落,徒留伤感。她明白了,她的对手太强大,她没有一丝取胜的希望,无论怎样努力,乡村,她的乡村,终将逝去,只剩下记忆。无奈中,她随手写下关于乡村的记忆,开始可能只是作为排遣,只是为了尝试留住,无意中却打开了一个宝库。记忆是很奇特的。流水一样的人生似乎不着痕迹地过去了,不经意间还是有几片浪花、几点漩涡落在了时光深处,并非刻意记下的细节,满带着情感的印痕,一经文字打捞,便不可遏制地生动起来,汹涌而出。常常在依照一个题目下笔时,忆念的浪潮率性地冲破堤岸,左突右拐,挟带出了下一个或是下一批题目。沉浮在这样的写作状态中,蒋殊感到从未体验到的快意。她把生命中最为珍惜的人和事捧到阳光下,闪发的光彩回照着作者自己的心灵,这使得她的第一部散文集充满了暖意。

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情写作,很容易将个人记忆融熔成共通的集体情绪,叠加出的无非是又一个公共话题。如果蒋殊的写作仅止于对过往乡村生活的的怀念,她的文字难得存有自己的烙印,或许还会带点矫情。毕竟离开乡村二十多年了,她对于乡村的怀念中,必然掺入了一些陌生人的打量,这打量的目光透过时间的冷峻,穿越命运的叵测,也就添上了几分冷静,几分沉重。这是一种自然的心理真实。蒋殊没有回避这真实,她以热切交织着冷峻的目光打量着家乡的老屋、老院、老井台,打量着她至亲至爱的亲人,笔下的乡风亲情有了别样的分量。坐在阳光里的父亲,那样一个英俊硬朗、风度翩翩的男人,在女儿出嫁的雪夜,扒着车窗追出老远的父亲,被岁月和病痛磋磨得只是憨憨笑着,以致让人不忍面对,“眼前这孩子一样的老人,还是我伟岸的父亲吗?还是那个说一不二的坚强的汉子吗?我的面前,分明坐着一个孩子,一个还未长大的孩子。我必须用十二分的耐心,去给他讲一些连小孩子都很容易懂的道理”。还有那眼睛静如止水,经过丧夫、失子,没有一滴眼泪的姥姥,命运在炙烤她的耐心吗,还是上天派她来散播爱的真谛?“有一种爱,不是说出来的,不是赤裸裸做出来的,是用一种看似坚硬的方式,慢慢穿透进你内心,帮你成长。也许多年以后才能读懂;也许,永远无法读懂。但爱,就在那里。”蒋殊用同样的目光打量着自己,《多年前那个小婴儿》就是她和小学三年级的自己的对话:“喂,你还好吗,小姑娘,经历过如此纷繁的世事,你的内心可还保有原来的柔软和任性?”当她把这热切而冷峻的目光投向她的乡邻好友,投向她的猪羊鸡犬,投向素不相识的芸芸众生,那些被漠视的弱小生命时,悲悯的博爱之情自然从心中生出。有一种温暖是痛惜。《尘世一回》也许只是听来的故事,小山的命运却击中了作者心中最柔软的部分,不由自已地为之歌哭。命运不该如此捉弄善良的人。平静的叙述中埋伏着不平的呐喊。蒋殊的散文不论所为何题,总是在细微处洇出向善的力量。

善良是需要传递的。在写母亲和婆婆的两篇文字中,作者真实地表现了母女两代人的内心世界,面对各自不同却同样最难处理的婆媳关系,她们以心换心,患难见真情,融化了传统习见的坚冰,传递着人性的温暖。女儿的身上,怎能没有母亲的影子。两代人,也是世代人,这股积极向善的力量,世世代代传承于最底层的乡村,“礼失求助于野”,正是我们民族历经苦难而不倒的内在动因。从这一视角来看,蒋殊散文聚焦于真诚向善的力量,恰恰抓住了乡村的灵魂。

蒋殊说,她会继续翻开故乡的土地,看看风平浪静、风轻云淡之外,还深藏了什么。阅读本书,我们会发现,排在后面的《再回故乡》《婚宴》等篇章,确定的单向的情感判断,开始出现游移、困惑、发散的取向,被书写的事物,正向它的背后延伸,呈现着鲜明的当下精神特征。这标志作者在忆念中不断思考、开掘,酝酿着突破。我们有理由期待,蒋殊接下来的乡村书写,还将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

猜你喜欢
文字
The windmill trend
文字的前世今生
品读文字 享受阅读
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2:38
热爱与坚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5:10
打乱的文字
会说话的书
梦中的文字
梦中的文字
文字中流淌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