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咔咔
(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8)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以人为本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郭咔咔
(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8)
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价值和客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趋势。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明确人的内涵,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转变中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在主体间性的视域下,树立服务型意识,进行人性向善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实现途径
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价值和客观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展开,则为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提供了现实路径。从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来看,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首先需要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这样才能更深刻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以人为本。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定位。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变革并不总是同步进行的,因而由于经济基础的变化,上层建筑领域也会发展改变,价值观就会发生变化,反映在人们的思想中就是个人本位意识、利己主义等思潮的滋生。尤其是我国正处于社会改革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出现矛盾和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以现实为基点,从人的需要出发,关注人们的根本利益,能够有效地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一定程度上化解了矛盾和冲突,从而使人们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促进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我国社会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在物质层面,我国GDP增长很快,人民也切实享受到了经济增长带来的实惠和好处,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在精神层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公平、自由、竞争、平等等价值观念被市场认可的同时,一些负面思想,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腐蚀人们的灵魂,使人们思想颓废,不思进取,迷失自我,出现了道德水平下降、责任意识滑坡、人情冷漠等问题,这与我们所提倡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实际情况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弄清人们的现实需要,查找人们思想的症结,解决人们所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及时矫正群众思想中的不正之风,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粘合剂作用。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大幅提高,与此同时,行业发展失衡、区域发展失衡、城乡发展失衡等诸多矛盾和问题也日益显露,部分群众没有享受到社会发展改革的成果,他们的利益诉求得不到实现;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在拉大,也易造成人们内部矛盾和社会问题。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这些矛盾和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关键要找到处理好矛盾和问题的方法,方法得当,可以平稳渡过“关键时期”,使我国走上可持续的、健康的发展道路,方法不对,极有可能造成社会动荡,影响社会的安定。以“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为解决我国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从人的需要出发,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处于平等的地位,以一种平等的交往方式来使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从而消除冲突,化解矛盾,达到相互悦纳的效果。实践证明,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内在要求,它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
由于传统的文本思想政治教育只是给受教育者机械的传授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的实践经验,把受教育者当成“美德之袋”或是“德育之洞”。在教育过程中,仅以教育者为主体,教育者就是权威,教育对象不能违背和反抗。这种忽视受教育者能动性和主体性的教育方式,忽视了受教育者的内心需要,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不足和教育质量下降。本文并不否定文本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曾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比如在战争年代和解放初期所起的巨大作用,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层出不穷,这就需要我们转变思维,与时俱进,以新的教育方式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人本思想政治教育应运而生。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从生活世界的实际情况出发,关注人的需要,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的单向灌输的教育方式,形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对话、平等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尊重的氛围,调动了受教育者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满意效果。
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事实上,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内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关怀和人文向度的体现。因此,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当代中国,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很有必要。
当前,人们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来论述和探讨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的人究竟是哪些人,以及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转变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的研究并不多,并且关于这两个问题也存在一定的争议与疑惑。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的人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我们今天提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为本,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以人为本究竟以哪些人为本呢?有学者认为,一切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受教育者为本。这样,我们就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即从过于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性到过于强调以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为本。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以人为本的“人”是教育对象,这的确改变了以往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性的局面,改变过去使教育对象物化的状况,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得到了充分地挖掘。但思想政治教育的以人为本能仅仅以教育对象为本吗?如果真是这样,那谁来以教育对象为本呢。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果没有对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地位的承认、对教育者本身的尊重和对教育价值和意义的肯定为前提,那么,思想政治教育以教育对象为本实现的可能性是非常困难的。
(二)由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转变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忽视个体价值,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呼吁重视人的个体价值。这样,思想政治教育从以前过于强调的社会本位向今天强调的人本位转变。无庸置疑,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走过一条这样的路——从片面强调以党的中心任务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转变到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还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社会需要论”研究范式,毕竟没有足够重视个体需要,一味强调社会需要,只会使教育对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丧失。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强调重视人的主体地位,关注人的意义和价值,一切从人的需要出发给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使思想政治教育顿时充满了活力。可如果只注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位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作用,忽视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么人本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可能性就自不待言。
由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些问题没有厘清,因此需要继续加以深化和推进,从而找出应对办法,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针对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争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
(一)明确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的具体内涵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那么一切人都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但是这里所指的人是那些进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意识到自己作为教育者或教育对象的主体性的人,并能感觉到对方存在和能认识到各自角色的人,才算是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中的人。而对于那些没有进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关系中的人,只能是思想政治教育潜在或隐性的对象,并不是真正的对象。之所以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是因为在这一关系中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主体性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对于教育者来说,就是要坚持人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的有机结合。只有充分尊重他的主体地位,肯定他的意义和价值,教育者才能自觉地引导教育对象用先进的理论既马列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来武装自己,并使教育对象内化这些思想进而外化为实际行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在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充分尊重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得到良性发展。这样,良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着周围的环境,吸引这一关系之外的人进入其中,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范围,使潜在对象成为教育对象,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做到了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本。
(二)人本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人本思想政治教育关注人的意义和价值,这将改变单子式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一味强调社会本位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把思想政治教育从错误的轨道上拉回来,这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开始了新的研究方向,展开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领域。人本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使单子式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向现代的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转变。主体间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建立在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平等的交往基础上,双方相互理解与沟通,最后达成共识的一种教育方式。而单子式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常常把受教育者仅仅当作客体看待,视为被改造的工具,视为物,物改造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也就完成了。所以,单子式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常常体现以物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显然是误入了歧途,是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的。”[1]371而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把受教育者当作同教育者一样的平等主体看待,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所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这样,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不偏离方向,有一个正确的前进方向。有论者指出,突出人的主体性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满足人的需要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保证,实现人的自由自觉活动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2]实际上,这里的“人”也应该从主体间性的角度来理解,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结合。[3]
(三)人本思想政治教育要树立服务型意识,进行人性向善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一定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理结合,做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体现人文关怀,改变以权压人的错误做法。胡锦涛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领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前者是理性式教育,后者是情感式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式和理性式这两个层面的教育,可以说是辩证统一的。第一个层面的教育是第二个层面的教育的基础,只有第一个层面的教育做好了,才能有效地开展第二个层面的教育;而第二个层面的教育是第一个层面的教育的发展和归宿。如果没有第二个层面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和方向。
总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从生活世界的实际出发,以人的需要为基础,不断满足人的各种正当、合理的需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需要相统一,才能使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得到不断深化和发展。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的征程中,更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整合个人、集体和社会的力量,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李德平.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实践路径的思考[J].学术研究,2011(1):203-206.
[3]余一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以人为本”的学理阐释[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13(9):86-89.
(编辑:林钢)
A Prob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eople-Oriented Perspective
GUO Ka-ka
(School of Marxism,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Beijing 100088,China)
Putting people first is the intrinsic value and objective require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t is not only the need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but also inherent tendenc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adhere to peopleorient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o implement people-orient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notation of people must be made clear at first,social value of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ust combine with individual value of moder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uring transition perio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ust be viewed in the inter-subjectivity perspective to foster serviceoriented awareness and conduct good-human-natured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people-oriented;approach
G 641
A
1671-4806(2014)03-0071-04
2013-03-01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9BKS001);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09JJD7200l2);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0MLB008)
郭咔咔(1986—),男,蒙古族,河南镇平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外马克思学与后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