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丽琼,胡 浩
(1.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2.贵阳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贵州贵阳 550003)
反射式强度调制光纤传感器(RIM-FOS)是一种能广泛应用的传感器,得到了许多学者的研究[1-8]。在这类传感器的应用中,对微弱光强信号的采集一直都备受关注,因为接收到的光强信号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甚至决定了该类传感器是否能够满足检测要求,所以这也是制约该类传感器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那么,为了增大接收光信号的功率,很多情况下采用了多根光纤集合成束的结构作为光的传输通道。
现今,光纤束的种类主要有同轴型、随机型、半圆型、同轴随机型、半圆随机型等,其中同轴型光纤束又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9-10]。虽然通过同轴型光纤束的使用,提高了传感器的灵敏度,但是却没有人应用优化理论对此类光纤束的结构进行优化研究,从而能进一步提高其使用性能。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文中提出了利用约束非线性优化方法,对光纤束的结构进行优化,使其在应用中具有更好的传感性能,同时使得光纤束尺寸更加紧凑,价格更加低廉,最终实现性价比最优的同轴型光纤束结构。
建立数学模型是优化设计实现的关键,也是优化设计过程中最困难的环节。建立模型时,需要考虑设计变量为那些参数,变量的约束条件是什么,优化需要实现什么目标函数等。
那么在同轴型光纤束的结构优化中,其设计变量包括输入光纤TF半径r1、接收光纤RF半径r2、TF与RF的间距l、两相邻TF之间的间距2h等多个变量。通过向量形式可表示为:
(1)
现在分析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文中优化设计的目标是使接收光纤能够耦合更多的反射光,从而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即使其强度调制函数M具有更大的峰值,如图1所示,假设多模光纤的出射光场强度分布均匀,那么调制函数M可简化表示为:
(2)
式中:S0表示RF端面的有效接收面积,图1中①、②种情况S0=S;S1表示反射光锥端面面积;μ为综合损失系数。
图1 光纤反射光锥与RF位置关系示意图
不难得出,反射光锥端面边界与接收光纤外边界相切时,强度调制函数M出现峰值。所以目标函数可表示为:
(3)
式中:Sgx为n条接收光纤端面的最大接收面积;Sgz为反射光锥端面边界与接收光纤外边界相切时,光斑的面积。
(4)
图2 光纤分布结构简图
再分析设计变量的边界条件为(优化设计中为了使光源耦合进入TF的光功率更高,使TF传送更大的光强度,直接选用尺寸参数较大的多模光纤作为入射光纤r1=50 μm,而常用的多模光纤最小半径为25 μm):
(5)
把式(4)、式(5)整理为优化设计数学模型的标准形式为:
目标函数:
(6)
文中建立的光纤束优化数学模型为具有约束的非线性规划问题,文中采用约束随机方向搜索法对其进行求解。按照上述求解方法,文中利用计算机对前述式(6)的数学模型进行了计算,得到使目标函数取得最小值时,设计变量X=(x1,x2,x3)的取值大小:x1=r2=25.001 0,x2=l=0,x3=h=0
根据上述的优化设计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在光纤束设计时,要使传感器的灵敏度越高,即要使传感器的强度调制函数M的峰值越大,此时接收光纤应该选用较小纤芯直径的多模光纤,并且入射光纤与接收光纤的间距l,以及接收光纤之间的间距2h要越小。
3.1仿真实验
文中首先利用仿真实验对同轴型光纤束优化设计结果进行论证。根据上述优化结果,首先分别取r1=50、r2=25,此时要使传感器灵敏度越高,则最好有l=0、h=0,通过计算设计了如表1尺寸参数的光纤束结构。表1中,当l=0时,TF外的RF根数最多为n1=9,此时某两根光纤之间存在h=2.92的间距;当h=0时,TF外的RF根数n2=10,但此时TF与RF之间存在l=5.906的间距(如图3所示)。
表1 不同接收光纤数对应尺寸
(a)n=9光纤束
(b)n=10光纤束
依据反射式同轴型光纤束传感器在压力检测中的强度调制函数M,计算出表1中n1=9、n2=10、n3=11、n4=12时各种光纤束结构下的强度调制函数曲线为图4所示。
图4 不同光纤束结构P—M曲线
在图4中不难看出当接收光纤数分别为n1=9、n2=10、n3=11、n4=12时,其强度调制P—M曲线的最大值依次减小,即当n1=9时具有最大的强度调制函数峰值,而当n4=12时,是这几种结构中强度调制函数峰值最小的。这与文中前述的光纤束优化设计结果相吻合,证明了当接收光纤与入射光纤的间距越小,排列越紧密时,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强度越大,灵敏度越高。
3.2对比实验结果
在实验室条件下,更具上述优化设计的结果,自制与购买了3种不同结构的同轴型光纤束进行对比实验。3种光纤束的结构如表2所示,图5为各光纤束的实物图。
表2 3种光纤束结构
图5 光纤束实物图
应用不同结构的光纤束进行反射位移实验,实验中光纤束固定于支架上,接收光纤输出的光信号,通过光电探测器及信号处理模块,转换为电压值输出。首先让反射镜尽量靠近光纤束,再以每次0.2 mm的距离逐渐远离光纤束,记录下每一次位移的输出信号值,如图6所示。
图6 实验数据曲线
从图6中的实验数据得出:光纤束Ⅰ的输出电压峰值最大,为2.8 V左右,其前坡曲线灵敏度约为5.2 V/mm;光纤束Ⅱ的输出电压峰值次之,为2.5 V左右,其前坡曲线灵敏度约为3.3 V/mm;光纤束Ⅲ的输出电压峰值最小,为2.2 V左右,其前坡曲线灵敏度约为2.3 V/mm.不难看出通过优化后的光纤束结构检测灵敏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分别为后两种结构的1.58与2.26倍,这与光纤束结构的优化设计理论结果相吻合。
同轴型光纤束在强度调制型传感器中经常得到使用,但很少有人对其结构的优化进行思考,很多情况都是拿来即用,这就可能出现传感器达不到检测要求、传感器性价比不高、传感器结构不够优化等诸多不足。文中通过优化理论对同轴型光纤束的结构进行设计,从而在提高其传感性能的同时,使得光纤束具有更高的性价比与更优的几何尺寸。以期为这类传感器的设计与使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ZAWAWI,ANWAR M.Intensity-modulated fiber optic sensor for health monitoring applications:A comparative review.Sensor Review,?2013,33(1):57-67.
[2]JASON,NILSSON J.Experimental study of an intensity modulated fiber-optic position sensor with a novel readout system.IEEE Sensors Journal,2008,8(7):1105-1113.
[3]PUANGMALI,PINYO.Modeling of Light Intensity-Modulated Fiber-Optic Displacement Sensors.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2011,60(4):1408-15.
[4]JASON,NILSSON J.Robustness analysis of an intensity modulated fiber-optic position sensor with an image sensor readout system.Applied Optics,2013,52(16):3876-3883.
[5]杨华勇,吕海宝.反射面形状对反射式光纤位移传感器理论特性的影响.光学精密工程,2002,10(4):379-382.
[6]陈幼平,曹汇敏,张冈,等.反射式光纤束位移传感器的建模与仿真.光电子.激光,2005,16(6):653-658.
[7]张冈,刘东波,陈幼平,等.光纤传感器中光源的驱动与控制.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06(5):45-46.
[8]佟成国,杨军,刘志海,等.双弹簧管光纤差压传感器.光子学报,2004,33(10):1172-1175.
[9]金远强,马惠萍,周岩.基于光强余弦分布的同轴型光纤位移传感器设计.传感器与微系统,2008,27(7):79-81.
[10]刘丽华,车仁生,李建新,等.三层反射式同轴光纤束位移传感器设计.光学精密工程,2005(13):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