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深意
(河南省漯河市中医院耳鼻喉科,462000)
高压氧联合鼻内镜下经咽鼓管鼓室内注入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观察
喻深意
(河南省漯河市中医院耳鼻喉科,462000)
目的 探讨高压氧联合鼻内镜下经咽鼓管鼓室内注入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方法 88例突发性耳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鼻内镜下经咽鼓管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纯音听气导均值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81.8%)明显优于对照组(6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纯音听气导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压氧联合鼻内镜下经咽鼓管鼓室内注入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耳聋疗效好、安全性高、可操作性强,值得推广。
突发性耳聋;治疗;高压氧;鼻内镜;鼓室;地塞米松;疗效
突发性耳聋为不明原因导致的感音神经性耳聋,一般发生于单侧,部分发生在双侧,常伴有耳鸣、眩晕、恶心、呕吐等,一般无反复性。该病的发生与自身免疫、供血障碍和内耳病毒感染等存在一定关系,因此,目前临床治疗多注重血液循环的改善和营养神经,另外,早期使用激素也能改善内耳的炎症反应[1]。近年来,我院采用高压氧联合鼻内镜下经咽鼓管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耳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院耳鼻喉科收治的88例突发性耳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突发性耳聋的诊断标准,排除药物性耳聋、中耳炎、内耳畸形、蜗后病变等疾病,患者均接受耳镜检查、声导抗、纯音听阈测听、听性脑干反应和颞骨CT检查。全部患者均知情同意。男58例、女30例;年龄21~67岁,平均(44.7±10.2)岁;病程1~30 d,平均(15.1±10.2)d;左耳49例、右耳33例、双耳6例;轻至中度聋35例、中至重度聋38例、重至极重度聋1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和病情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高压氧治疗,1次/d;肌苷0.4 g、三磷酸腺苷40 mg、辅酶A100 U+250 mL 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1次/ d;复方丹参20 mL+250 mL 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1次/d。肌内注射维生素B1100 mg和维生素B12500 μg,1次/d。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鼻内镜下经咽鼓管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患者取平卧位,1%丁卡因及麻黄素棉片进行麻醉,鼻黏膜常规处理,鼻内镜下导入咽鼓管导管,接近咽鼓管咽口约3 cm处,通过咽鼓管导管注入地塞米松0.5 mL,术毕维持患耳朝上头位约15 min,禁止吞咽动作,1次/d,10 d为1个疗程。
1.3 评价标准 痊愈:受损频率听阈较治疗前减少<20 dB,耳鸣减轻或消失。显效:受损频率听阈较治疗前提高>30 dB。有效:受损频率听阈较治疗前提高15~30 dB。无效:受损频率听阈较治疗前提高<15 dB。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疗效比较 总有效率观察组81.8%、对照组68.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2.2 纯音听气导均值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纯音听气导均值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观察组更加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纯音听气导均值比较
2.3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无发作性、短暂性眩晕,无鼓膜穿孔等不良反应发生。治疗1个月后随访,均无感染发生。
突发性耳聋发病率较高,患者的听力可在较短的时间内下降到最低点,部分患者伴有耳鸣、耳堵塞感、眩晕、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患者除第Ⅷ脑神经外,其他脑神经检查正常。该病发病原因可能与病毒感染、内耳供血障碍、先天性发育异常、肿瘤病变、免疫功能、药物中毒等有关[2]。目前该病的治疗注重改善微循环、扩张血管、抗氧化、改善血液黏稠度、抗凝、脱水、抗病毒和营养神经等。同时部分患者还结合高压氧、微波和针灸等非药物治疗。激素早期全身给药也可以达到内耳抗炎目的,但长期采用激素全身治疗,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较多,同时鉴于患者本身原因,激素全身给药临床疗效不明显[3]。
高压氧治疗突发性耳聋,能改善患者内耳血氧含量和血氧张力,并增加血氧弥散半径,加大内听动脉的血供,改善受损区侧支循环,使局部水肿减轻,功能恢复。地塞米松具有较好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可以与内耳分布的大量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影响特异性基因表达。改变细胞渗透压,干扰跨膜离子流等与浆膜有关联的反应过程,调节氧化磷酸化酶的活性[4]。目前该药给药途径包括全身给药和鼓室内注射,鉴于全身给药不良反应高,多采用鼓室给药,无全身不良反应发生。鼓室给药包括经外耳道和经咽鼓管给药两种。前者需要切开或改用穿刺鼓膜,容易产生鼓膜穿孔和中耳炎等并发症。鼻内镜下经咽鼓管给药,是利用咽鼓管的生理通道给药,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减少血-迷路屏障对内耳的影响和经外耳道方式给药对鼓膜的损伤。但单纯药物治疗仅仅改善了循环系统,临床疗效并不明显,这可能与突发性耳聋对耳蜗的病理变化干预有限有关[5]。因此,本病多采用联合治疗。本研究显示,通过高压氧联合鼻内镜下经咽鼓管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耳聋,临床疗效明显,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纯音听气导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进一步显示该治疗方法的优越性。
总之,高压氧联合鼻内镜下经咽鼓管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耳聋,临床疗效明显,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高、可操作性强,值得推广。
[1] 赵晓丽, 吕淑琴, 邱燕,等. 高压氧综合治疗老年突发性耳聋的疗效分析[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8, 28(24): 2480-2481.
[2] 周翠英, 骆文龙. 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为主综合治疗突发性耳聋36例临床观察[J]. 重庆医学, 2010, 39(3): 327-328.
[3] 秦江波, 常玮, 霍秀兰, 等. 甲泼尼龙鼓室内注射治疗突发性耳聋88例分析[J]. 重庆医学, 2014(15): 1927-1929.
[4] 刘素琴 , 陈志凌, 尹文华, 等. 鼓室注射 地塞米松针治疗突发性耳聋疗效观察[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5): 452-453.
[5] 于海洋, 翟冰, 张增, 等. 鼻内窥镜下经咽鼓管置管注药辅助治疗突乏性耳聋[J].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2, 10(1): 65-67.
1672-7185(2014)21-0054-02
10.3969/j.issn.1672-7185.2014.21.037
2014-07-09)
R76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