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予
英国《圣经》注释学家巴克莱曾说:幸福就是有希望,有事做,能爱 人。轮到我这就是有片子拍,有美食吃,有儿子爱。
——陈晓卿
2014年3月,身为总导演的陈晓卿带着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再度回归,汹涌挑拨台前幕后的各种味蕾,让观众又爱又“恨”。由他组织的“老男人饭局”的小伙伴们,也乐滋滋地为他“加冕”:“关于纪录片,陈晓卿是专家;关于美食,他是行家。倘若将纪录片和美食这两个他最热爱的事业结合在一起,对他而言,或许就是再幸福不过的事情了。”
从纪录片编导
到街头“吃货”
陈晓卿,于1965年出生于安徽省灵璧县,资质聪慧却生性顽劣的他一直让老师非常“头痛”。读高中时,他被母亲以“不好好读书就进粮站”的话吓住,开始“悬梁刺股”“囊萤映雪”,最终以高分考取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摄影专业。
24岁那年,陈晓卿进入中央电视台,开始了他的纪录片生涯。可这个冷门的圈子并不好呆,因为市场狭窄,被业内人称为“井底”。陈晓卿呕心沥血把片子拍出后,常常被编导编成了“四不像”,气得他暗发“毒誓”:“以后我一定自己做编导!”
虽然工作上不算太顺利,但陈晓卿很快在美食中找到了安慰。有一天,陈晓卿读了著名散文家梁实秋的《雅舍谈吃》。在一篇文章中,梁实秋写自己赴美留学归来,一下火车就“把行李寄存于车站,步行到煤市街致美斋独自小酌,一口气叫了三个爆肚儿。这顿饭乃生平快意之餐,隔五十余年犹不能忘”!读到这里,陈晓卿“扑哧”乐了。笑过之后,他按图索骥,找到了几处文中记述的小吃。在一家名叫“晨光”的小吃店,陈晓卿叫了一碗热乎乎的炸豆腐汤。他坐在皇城根儿的红墙底下,一边看师傅变戏法般的身手,一边品尝美食,顿时觉得身心舒坦。
之后,陈晓卿就爱上了“遛街儿”,常常拿着一张从梁实秋文中摘下来的小吃名单,四下搜罗。一段时间后,北京的知名小吃几乎都进过他的嘴里。
美食让陈晓卿的身心得到了安抚,也让他走出了工作中的困境。在拍完送往法国戛纳评奖的纪录片《孤岛纪事》后,陈晓卿开始策划新纪录片《远在北京的家》。他和安徽卫视的同仁从无为县妇联找了22个第一次去北京做保姆的女孩,从她们离家的那一刻跟拍,坐汽车,坐火车,一直跟拍到她们进了北京城,在一些人家安顿下来。陈晓卿用镜头记录下了城市的冷漠、伪善和外来者的委屈与适应。
因为“地气”十足,《远在北京的家》好评如潮,陈晓卿的导师朱羽君先生看到粗编带时,就已泣不成声。几个月后,该片参加四川国际电视节,一举斩获了当年的纪录片大奖。
虽然陈晓卿在纪录片内声名大噪,但走出业界却无人能识,而且拍纪录片是电视行业中的“苦中之苦”,同仁们一提起就直摇头。2003年,陈晓卿拍摄自然类纪录片《森林之歌》,将镜头对准长白山的红松、秦岭的金丝猴、荒漠上的千年胡杨。拍片期间,各个摄制组都相当欢迎陈晓卿“串门”,并戏言:“他是经典的‘活体蚊香,浑身散发的动物味儿熏得10公里之外的蚊子都不会靠近。”
而东奔西走的陈晓卿在拍片之余,还赋予了自己一项新的使命,那就是品尝各色美食的真实味道。例如宋代《东京梦华录》里提到的汴京名菜——金黄鲜香的“烧臆子”,《扬州画舫录》提到的用昂贵食物喂养而成的鸡,他统统不放过,甚至喊出口号:一切不去菜市场的城市旅行都是假正经!
陈晓卿从不挑剔。立秋那天,陈晓卿和同事们一起下馆子吃羊肉。滚烫的奶白色羊汤和一筐喷香的山东烧饼端了上来,还没吃几口,一位宁夏和一位新疆的同事,却跳起来异口同声地说:“这羊肉怎么这么膻!”另一位河南籍同事则很无辜地问:“那个,羊肉要是不膻怎么吃啊?”一顿饭,一个中原人和两个西北人发生了热火朝天的争论。最后,他们把期待的脸转向了陈晓卿,希望他充当这个“味道仲裁委员”的角色。谁知陈晓卿把羊汤喝完,微笑着说:“你们说的都有道理……”确实,像灰太狼喜欢喜羊羊沸羊羊美羊羊一样,陈晓卿觉得食物各地有各地的味道,没有上下之分。
有一次,陈晓卿半开玩笑似的对朋友描述他的理想:“我是个摄影师,一个人开着车,拉着设备。我最爱的‘女人是我的录音师和助手。我们没有固定的居所,今天云南,明天新疆,一边享受美食,一边拍纪录片……”
从“老男人饭局”
到《舌尖上的中国》
其实,中国纪录片市场已经急剧萎缩,而一道道蕴含着爱与温暖的美食让颇有些抑郁的陈晓卿走出了沮丧的心境。2005年4月,陈晓卿在制作一个大型系列谈话节目时认识了美食家沈宏非和蔡澜。这两个资深“吃货”把陈晓卿的好吃本性彻底激发了出来:只要闲来无事,他就沿着北京的大街小巷展开“地毯式搜索”,凡是看上去还不错的餐馆,他都要找个机会尝尝,吃完了,再一一打分。分数高的,陈晓卿就细心地把餐馆的名字、地址、电话、招牌菜都记下来。这一路吃下来,积少成多,他竟积攒出了一份令人吃惊的“美食地图”,还获得了一个“扫街嘴”的外号。
有了经验,陈晓卿自然要分享,除了为数家纸媒写美食专栏和为七八家电视台的美食节目担当嘉宾外,陈晓卿还把身边的“吃货”一个个找了出来。2006年年初,一个“老男人饭局”成形了。
饭局由陈晓卿总负责,然后要求大伙儿每周开一次“会”。每次“开会”,古今中外,天上地下,什么好玩聊什么,偶尔谈工作也绝不是为解决问题,而是相互嘲弄。陈晓卿组织的第一次“会议”是在纪录片《森林之歌》摄制完成后。“一身动物味儿”的他一回到北京,就将老男人们吆喝到了一起。结果,一群老男人没一个有同情心,不仅没有安慰他备受折磨的身体,还大肆嘲讽挖苦他的皮肤黝黑:“你拍的哪是《森林之歌》,明明是《黑森林之歌》!”大家嘲笑陈晓卿没文化时就说:“这位爷是电视台的,没文化。‘新闻联播国庆稿子里‘金秋十月丹桂飘香,他都能写成‘肉桂飘香,就只知道吃……”
在“老男人饭局”上,陈晓卿屡屡被“打击”,但他显然也不是省油的灯。手段很多,杀手锏就是——“吃”。陈晓卿有着不厌其烦的科研精神,随时随地为小伙伴们奉献出一桌桌搭配和谐沙里淘金的菜肴。再不起眼的店,他也能点出让人欲罢不能的菜品。一次“老男人饭局”安排的是吃重庆菜,上来就是一人一份的竹捆肉。有位“小伙伴”在大口喝酒大口吃肉后,回头一看,才发觉别人吃完肉后盘子里会剩下一条捆肉用的竹草,而他的盘子里啥都没剩!endprint
所以,只要心情不爽,或者遭遇“迫害”,陈晓卿总会“以牙还牙”。2008年,《森林之歌》所有的剪片工作完成,陈晓卿就开始逐个骚扰,一周之内约了四次饭局。在第五次发出邀请后,朋友讷讷地问他:“今天晚上要再聚,那咱就是连续一周一起吃了,您说这是不是有点过分呢?”可等他硬下心肠拒绝后,不到半小时,陈晓卿的电话来了,开始念菜单。这位朋友不堪其扰,粗暴地挂掉手机,兀自吞咽口水。六分钟后,陈晓卿短信又来了:“除了说的之外,还有清炒红薯藤、小炒腊猪脚,家常豆腐是先煎后烧,蚕豆汤很鲜,锅巴饭北京独此一家,冰豆沙白送……”
常年受陈晓卿“祸害”,小伙伴们一怒之下给了他一顶桂冠——纪录片界的“男交际花”。陈晓卿听了,自顾自地哀怨:“因为爱聚众吃饭,我还为此看过心理医生。医生听完我的陈述,和颜悦色地说,‘你的,害怕孤独的干活。”
吃遍许多美食后,陈晓卿经过一番精心筹划,提出拍一部美食纪录片,获得了批准。2012年5月,陈晓卿任总导演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纪录频道晚10:30播出。精美的制作,满满的对食物的敬意以及美食之外感人至深的人文情怀,掀起了“口水与泪水齐飞”的舌尖现象。这种被戏称为“深夜发美食报复社会”的行为,不仅没遭“谴责”,反而招来无数粉丝的追捧。每天深夜片子被播完后,全国的“吃货”们纷纷上淘宝网购,安徽特产毛豆腐、云南诺邓火腿,甚至连汽锅鸡中所需用到的汽锅,都卖得异常火爆。
从超级奶爸
到《舌尖上的中国2》
可让老男人们嫉妒的是,拍完美食纪录片后,陈晓卿居然还瘦了。更过分的是,在6月《舌尖上的中国》播出结束后,总算得空参加“老男人饭局”的他一只脚刚踏进门,“条件”立刻脱口而出:“谁敢跟我提《舌尖上的中国》,我就跟谁急!”老男人们立刻噤声。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饭局里的气氛正“嗨”,陈晓卿的电话突然铃响:“爸,你上次说你拍挖藕那段时,最开始想到不是湖北洪湖,后来改变主意是为啥来着?我们同学都想听背后的故事!”“你这小子,真没眼力见儿!要撞枪口上了吧!”有人冲话筒嚷嚷了几句。可没想到陈晓卿居然满脸堆笑,温言软语逐一道来,让老男人们的下巴掉了一地。
来电话的正是陈晓卿的宝贝儿子乐乐,常年充当“老男人饭局”的“替补”,不仅练就了一张“吃货”的嘴,还拥有了一颗“吃货”的心。最经典的事例是,某天下午,面对陈晓卿做的一桌子美食,乐乐居然说吃不下,理由是下午上了科学课。“上科学课就能让人不饿?”陈晓卿大为不解。乐乐不动声色地解释:“当然!今天的科学课老师给每个同学发了一个馒头、一杯豆浆和一瓶橙汁做化学试验。我只用了一小部分,剩下的就都吃了喝了,不然多可惜啊!”陈晓卿真傻了:“那些东西是让你们做试验的呀,你就这么吃了?”乐乐很肯定地回答:“是的,要有点儿咸菜就更好了!”
2013年年初,安徽卫视采访陈晓卿,也要求乐乐说两句。结果,乐乐喧宾夺主,滔滔不绝说了半天,归纳起来核心只一句话:“我最喜欢我老爸,因为他是我的大玩具!”
这句评语让陈晓卿异常惊喜。为此,他更加精心地筹备《舌尖上的中国2》,而乐乐则两眼放光将老爸盯得“死死”的。父子俩都是“面霸120”,对面食的钟爱到胜过一切。7月,陈晓卿准备拍挂面的故事,故意刺激乐乐:“八百里秦川一根面呐!老爷爷15岁就开始做挂面,做出的挂面,那个味儿……”乐乐听了,一个劲地咽口水。回过神来后,他突然问:“你吃到了?热气腾腾的、满鼻香味的挂面儿?”陈晓卿叹了口气,跟着咽了一把口水:“没有,等拍完面儿早凉飕飕冷冰冰了!”“哈哈哈!”一语未毕,父子俩异口同声大笑。
在吃方面,陈晓卿也常给乐乐作表率,他觉得吃东西就像做人一样,要朴实地道。比如吃东北名菜大棒骨,不到两分钟,陈晓卿就能肉净髓光,一根骨头变得像拍X光照片一样清楚。乐乐看得目瞪口呆,而陈晓卿则一边吮着手指头一边教育儿子:“乐乐啊,千万别像外科大夫一样戴个塑料手套,再用吸管吃这个。你看,吃完了,摘掉聚氯乙烯的手套,两手清白,一点作案痕迹都没有。这得多遗憾啊?”看着老爸无辜的表情,乐乐不由地“哈哈”大笑。其实,在博客上,陈晓卿说得更直接:“面对吃大棒骨这种从外表到内容都如此剽悍的食物仍衣冠楚楚的讲究人,我不由地伸出了依然携带着肉香的一根手指——最中间那根。”
面对美食,陈晓卿想得更多是在食物背后的人的生活。2014年1月4日,到汕头出差的陈晓卿拍下这么一组照片:78岁的邱淑英婆婆燃起鼎灶,做了一锅蚝烙,焦香其外,鲜嫩其中。竹椅上她的老伴正酣然入梦,巷子口绣花的媳妇打着哈欠,钢精锅里熬制的猪油还在翻滚,配合着收音机播放的潮州戏悠扬婉转。时间,在美味降临的一刻,仿佛凝固了。
3月,《舌尖上的中国2》终于在广大“吃货”的翘首以盼下如约播出。在看片会上,陈晓卿说了这样一段话:“其实,最好吃的食物,是能让你心灵得到慰藉的食物。我就是想用美食作为媒介,让更多的人,甚至全世界的观众,能够看到中国人目前生存的状态以及对生活的热爱。这才是最重要的。”endprint
家庭百事通2014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