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人们在受益的同时也受到物质与享乐主义的侵蚀,地方上的奢靡之风、贪污腐败之流盛行。而莫言用一个幻化了的“酒国”的世界去印证我们这个时代的影子,可以警惕世人,改良社会,所以研究《酒国》这部作品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同时这部作品具有相当的典型性,他融入了莫言个性化创作技巧和方法,带有莫言边缘化创作的特色。不管是结构设置、人物多角度刻画以及其构建的空间世界都因其复杂多面变得新颖、奇特,都成为人们推崇莫言小说的重要原因,而其复杂性背后开拓的深度与广度,使小说更充满了现实意义与哲理意味。
关键词:结构 人物 酒国世界
自莫言获诺贝尔奖以来,莫言热由此产生。但莫言作品如何在众多当代作品中脱颖而出,这需要我们对于莫言作品的深入探讨,从他的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出版以来,评论其作品的文章层出不穷,有褒有贬,其中莫言语言的无节制是批评的主要对象。而莫言的作品又如何跳过语言这方面的局限来获得认可,我们认为他作品的结构构建的高超水平、独特艺术,以及其作品中所显示的时代性与思想性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点。
一、叙事结构交错推进
首先,《酒国》一共有三条线索:第一是丁钩儿侦察“食婴案”的过程;第二是酒博士李一斗与作家莫言之间的通信及两者的相见交往;第三是李一斗寄给作家莫言的文章中的片断故事。这三条线索有长有短,起始与结束的时间不尽相同,三者既有各自独立的分述,也有相互交融相互推进的情节。例如:文章前一部分丁钩儿在酒国矿长与市委书记的招待下喝的烂醉如泥,甚至在金刚钻的怂恿下吃了“婴儿宴”,侦察到这里,酒国官员到底有没有吃婴儿这还是个谜。然而在李一斗寄给莫言的《肉孩》中写了有些家庭专门生孩子卖给烹饪学校特别收购处的事情,为酒国这一恶习的存在提供了旁证;又例如:作家莫言在与李一斗的通信中找到创作的灵感,也就是说李一斗创作的文章推动了丁钩儿调查案件(其实是作家莫言的创作)的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其次,在三条线索横向发展的同时,作者也从有限的酒国空间纵向拉长时间维度,运用“闲笔”插入相关的历史传说与传奇,延伸了小说的视野与背景,包括“福大堂”烧酒坊、娘娘庙、“云雨大曲”的传说;文中对《酒国奇事录》的构造让人拍案叫绝,单独看这篇文言小文与唐传奇的志怪笔法相当,让酒国披上历史、传奇的神奇外衣;小说中也插入了梦境,更深层次地描述和解读人物心理,比如说:丁钩儿梦见自己开枪杀死余一尺,表现了他对余一尺的憎恶以及作为执法人员犯法后的慌乱;小说也插入回忆录来深化小说的主题,比如说酒博士的岳母讲述的随父亲叔叔去山洞里采摘燕窝的事情,再次将人类如何一步步地为获得享受从而走向病态的过程和盘托出。
最后,是由叙事线索引申出来的叙事视角的复杂性。《酒国》中一共有三个第三人称的叙事者,分别是丁钩儿、李一斗、作家莫言。但是与其他小说不同的是,它不仅仅单纯地写三个人的经历,这些人物既是叙事者也是被叙事者,是真实的又是虚幻的,同时也照应了酒国这一世界的虚构性。比如说丁钩儿是小说第一个出现的人物,然而到文章后面作者揭露出他其实是“作家莫言”创造出来的人物形象(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他是作家莫言的化身),丁钩儿立即从第三人称的叙述者转化为被叙述者,从真实的形象转为虚构的形象,当然文学作品中没有完全的真实与虚构,这里的真实与虚构是相对而言的。除了上述的三个叙事视角外还偶尔出现了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是以“我”即作家莫言的外壳内的本质来观察叙述,在本书的第十章出现了两个莫言互相打量观察的情节,“我知道我与这个莫言有着很多同一性,也有着很多矛盾。我像一只寄居蟹,而莫言是我寄居的外壳。莫言是我顶着遮风挡雨的一具斗笠,是我披着抵御寒风的一张狗皮,是我戴着欺骗良家妇女的一副假面”,以此来揭露莫言的两面性,显得十分的新颖与奇特,这被称为“元小说技法”或“自反小说”[1],而这个“我”正是莫言自己内心的表达。
二、人物身份与性格的多面
除了这些叙事人物的复杂性外,作品中的其他人物具体身份与特征也存在很大的复杂性。例如:金刚钻、侏儒余一尺。金刚钻在丁钩儿侦察计中显得狡猾阴险、世故圆滑,他除了将丁钩儿灌得烂醉如泥外,甚至不惜用他的妻子去勾引丁钩儿,可谓万恶之首;他在李一斗作品中则侧重表现他喝酒的技艺与境界,是酒国的领导者,酒国的才人、贵人;而现实中的他被作家莫言描述为风度翩翩。不过共性就是他都具有能喝酒能劝酒的官范儿,是酒国官员的代表与象征。余一尺这个形象则更具戏剧性,他一开始被描写成勇敢神秘的游侠少年,又被描述成一尺酒店的老板,集权力与金钱于一身,两者具有强烈的对比性与差异性。这些特征既重合也相互补充印证,使得形象更加丰满,更具有传奇性,同时增加了神秘感与模糊感。这些也说明不同作家笔下的人物是不同的,也许莫言正是通过作品中两个作家的交流来表达自己的创作观点。
《酒国》中的人物身份复杂多变,人性的复杂多变也随着故事的逐步发展显现出来。这个重点表现在两个人物身上,第一个是丁钩儿,第二个是作家莫言。丁钩儿是正义凛然的侦查员,他时刻揣着手枪欲与敌人决战,但是在酒国这种酒、色、食的冲击下他被灌得神志不清被女司机诱惑疯狂报复,他在查案与情网中纠缠挣扎,最后落得掉进茅坑的下场。前后两者的精神状态截然相反,使得读者对这个侦察员无奈、失望。虽然他懦弱,但就酒国的其他人而言其实是关爱儿子关爱儿童的、比较有责任感的好官员,只不过他的职责抵敌不过强大的魔力罢了。作家莫言是个宁静淡泊的穷作家,他在李一斗的引导下来到酒国,一开始只是为寻找创作灵感,然而他在这里,躯壳内的另一个“莫言”立即被唤醒,他感激酒国给的一切,甚至小说结尾他喝了王副局长献的酒后说“我好像在恋爱”。这两个人的性格的变化并不是无中生有的,而是人物内心与外在共同催生的,作家莫言本身的虚伪,丁钩儿本身的虚荣、懦弱、好色,使得他们被外在的、已糜烂人心的酒国世界吞没。作者正是通过这两个人物揭示人性的薄弱,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人们无法摆脱物欲与色欲的诱惑,无法在精神上获得自立。在此,小说的情感得以升华,从腐败糜烂的社会转向人类本身,转向人性,使得小说更具哲理性的深度。正如莫言自己所说:“只有正视人类之恶,认识到自我之丑,只有描写了人类不可克服的弱点和病患人格导致的悲惨命运才是真正的悲剧,才可能具有‘拷问灵魂的深度和广度,才是真正的大怜悯。”[2]endprint
三、酒国内在世界的复杂
酒国是作者虚构出来的国度,是个飘满酒香、遍布美食的地方,那里的人几乎都是喝酒的高手,他们探求各种美味,各种享受,肉体被无穷无尽的欲望撕碎漂浮在空中,过着糜烂、空虚的生活。然而任何国度都有其复杂的阶级性,当酒国的官员在享受的时候,另一角也存在着阴影与贫穷。例如:煤场环境恶劣,煤厂的工人衣衫褴褛、满脸乌黑,喝的是劣酒,吃的是白萝卜,脸是干巴巴的,好像烤焦的馒头;官员们收购婴儿吃婴儿宴,而为什么这些农民忍心将自己的孩子卖掉或者甘愿承受怀胎十月的痛苦去卖孩子,其根本原因是他们被生活所迫,孩子的质量和重量成为他们家庭收入的评价标准;丁钩儿在幽暗中遇到的卖馄饨的老汉,老汉说:“穷里穷,老闺女要学费,没法子,为子女做马牛,闹市不敢去,被人抓住罚款,罚一次半个月挣不回来……”孩子上学,老百姓的生计问题如此艰难,与酒国上层人物的生活可谓天壤之别。老汉又说“领导,好领导;长官,好长官,俺第一眼看到您就知道您是大人物……只求您放老人家一条生路”,在这里老汉以卑微的姿态在请求丁钩儿,为了活路为了生计唯唯诺诺,可见酒国官员平时对老百姓的压榨和欺晦。这不得不让我们想起莫言的另一部小说《天堂蒜薹之歌》,而这部小说大多描写了农民的贫困封闭的生活,同时写了官员对其收购时的压榨以及暴力镇压,在此作品中,官与民的矛盾更为明显激烈。还有对革命、对国家有过贡献的老革命,在经济发达的时候却得不到回报,过着艰苦的生活,最后孤零零死去的时候肉体竟成了老鼠的食物,读后令人倍感凄凉。莫言正是将官员的糜烂与下层百姓的心酸形成强烈对比,将这些不公正、黑暗的现象通过酒国这个虚构但又现实的社会赤裸裸的展露在我们眼前,引起人们的深思。
所以莫言不仅构造了一个复杂的世界,同时他也给了我们一种强烈的矛盾感和精神上的拷问。作品中描写李一斗的岳母烹饪课上展示烹调肉孩的方法,残忍、毫无谅解可言,这是一种泯灭人性,毫无良知的行为,她的岳母一直在跟听课的学生强调肉孩只是一种人型小兽,不是人,与鸭嘴兽没什么区别。可是我们在读的时候会拷问自己:“肉孩真不是人吗?到底是什么让酒国的人那么疯狂的做这种残忍的事情?”答案就是物质膨胀导致人性的扭曲。人们在不断追求新的东西满足自己,吃遍了山珍海味,在味蕾上又开始追求病态的刺激,肉体上的疯狂满足造成了人性意识的不断弱化甚至泯灭。同时驴街形成了,每晚成千上万的驴的冤魂来回奔走,场面凄惨壮烈;燕窝越来越少,连雪燕也快要绝种了,虽然小说并没有指出结局,丁钩儿的调查也失败了,但是人类迟早会为自己无知的行为付出惨痛的代价。
然而莫言虽然给我们揭露了一个如此奢靡、丑陋的世界,但是这个世界是虚构的,它只是现代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放大,我们在正视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足与歪曲的同时要意识到社会中存在的真善美,她们才是我们生活的主流。
四、结语
也许正是莫言在构造这篇小说时运用了如此错综复杂的叙事结构,刻画了被幻化、夸张的带有鲜明人性弱点的人物,使得人们难以接受与写作常规不符的思路,难以接受作者所创造的这个复杂的世界、复杂的人群,所以《酒国》没有达到预期的阅读效果。但正是其方方面面的复杂性,可以看出莫言叙事手法的高超,他对这个故事宏观整体的把握;隔层的思维跳转又使得小说更具空间感,历史感。正是其独特艺术,这部小说在某种程度上更具有了现实意义与深度,特别是人物的复杂会引起关于人性方面的探讨与深思。但从小说整体上看,小说应该多注重语言方面的简练与节制、小说情节的夸张程度,这样才能使得小说从外部到内部都达到令人惊叹的程度。本文主要是大致从小说的结构与思想内容出发,着重结合文本分析这部小说的艺术特征、人物形象、思想高度,而其他方面也值得我们的探讨。
注释:
[1]付艳霞:《莫言的小说世界》,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102页。
[2]莫言:《红高粱家族——代序言<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参考文献:
[1]付艳霞.莫言的小说世界[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
[2]莫言.红高粱家族——代序言《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
[3]张文颖.来自边缘的声音——莫言与大江健三郎的文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4]莫言.酒国[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
[5]张姣婧.论《酒国》的个性化创作特色[J].名作欣赏,2013,(3).
[6]黄善明.一种孤独远行的尝试——《酒国》之于莫言小说的创新意义[J].当代作家评论,2001,(5).
(赵常玉 江苏常州 江苏理工学院 213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