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慧娟
摘 要: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被改为“决定”作用,这标志着市场化将成为中国各个领域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利率市场化作为金融市场化的主要内容已成为中国金融改革的关键环节之一。阐述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分别从储蓄者、银行及中小企业的角度分析中国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为应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风险;融资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4-0109-02
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保持平均9.8%的高速增长,2012年人均GDP为5 680美元[1]。当经济发展到这个时期,货币市场既有大量资金剩余(供给),又有大量资金需求。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供求双方通过竞争形成动态的均衡价格及供求数量,若政府强制资金价格,市场就会以扭曲的方式表现出来。目前,中国资金市场的扭曲主要表现为猖獗的民间借贷或地下金融。事实上,大量小微企业、三农及个人创业者中相当部分只能从民间或地下金融高息贷款,于是无组织的民间借贷迅速发展。据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调查,中国民间借贷参与率高,有33.5%的家庭参与了民间借贷活动,借贷总额达8.6万亿元[2]。
对于这种民间借贷、地下金融及非法集资,固然要规范,但究其根源就是利率的管制压制了市场,金融市场只能以扭曲的形式表现出来。非市场化的利率弱化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导致稀缺的资金资源错配,使能够按期还本付息的优秀项目、企业、创业者的有效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降低了资金效率和经济效益。因此,利率市场化对于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和金融业健康发展十分重要,它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体现和需要。
一、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问题分析
从1993年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设想,到2013年7月,中国彻底放开贷款利率的管制,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已走了二十年。总体来说,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主要由中国人民银行逐步推进,采取“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渐进式改革路径[3]。主要经过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市场化,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境内外币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贷款利率市场化以及人民币存款利率市场化等五个步骤。央行决定,自2013年7月20日起,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这标志着目前中国利率市场化已经完成了前四步,正在向第五步迈进。
利率市场化对储蓄者、银行及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实施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阶段性的,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会伴随每一步的完成而消失,有的则是长久性的,伴随着整个利率市场化进程。因此利益各方应注意防范可以规避的风险,减少可以避免的损失。
(一)储蓄者的资金风险问题
储蓄者和银行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储蓄者并不了解银行的内部财务状况以及贷款流向,所以当利率市场化后,储蓄者可能选择利率较高的银行。而一些银行为获得利润,可能会以较高的利率获取存款,再把资金以高利率贷给一些风险大的企业,这样,储蓄者的资金其实处在一个相对较高的风险状态中。这就需要储蓄者警惕的同时,还需要国家金融监管的跟进以及信用评级系统的建立,以保障资产利益双方的合法权益。
(二)银行的利率风险、信用风险问题
实行利率市场化后,利率随市场行情不规则而频繁波动,而且由于政策、制度等各方面的因素,中国银行业客观存在资产负债期限不匹配,这就为利率风险的发生提供了可能性[4]。利率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定价期限风险。这是一种阶段性风险,来源于银行三大业务中重新定价期限所存在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使银行的收益会随利率的变动而变化。例如,银行以短期存款作为长期固定利率贷款的融资来源,当利率上升时,贷款的利息收入固定不变,但存款的利息支出会增加,从而使银行的未来收益减少,经济价值降低。
2.基差风险。这种风险来源于存、贷利率调整幅度不一致。基差风险已在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外币市场有所显现。由于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银行自行定价,银行为争夺市场份额,使得存款利率上升幅度远高于贷款利率上升幅度。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基差风险也逐步显现。
3.选择权风险。来源于银行存、贷款合同中的各种选择性规定。即在客户提前归还贷款本息和提前支取存款的潜在选择中产生的利率风险。中国自1996年以来多次下调利率,许多企业都“借新还旧”,提前偿还未到期贷款转借低利率的贷款,从而减少银行收益。
除此之外,银行为覆盖吸收存款的成本,就会设法把贷款转向更高收益的领域,而高收益的领域大都存在高风险,这就有可能导致更多的银行信贷资金脱离实体经济,转向高风险的虚拟经济,助长一些领域的泡沫,所以利率市场化不仅会增加银行的市场风险,还会增加银行的信用风险[5]。比如英国在1971年废除了《利率协定》以后,各商业银行为了追求利润,把资本大量投资在房地产企业,到1973年,由于严重的通胀导致房地产行业的崩溃,银行贷款无法收回,产生二次银行危机。中国商业银行应该在此方面引以为戒。
(三)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利率市场化无疑会使得融资渠道变多。利率市场化将会带动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使得一些储蓄者将不再看重收益低、风险低的储蓄利率,转向具有高价值、高风险的金融产品,从而企业的融资渠道会从原来较为单一的银行贷款转向资本和金融市场,因此,多数学者都认为利率市场化一定能够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笔者认为这一点值得商榷。一方面,利率市场化的最终目的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资源的利用率,把资金分配给优等企业,使那些信用等级高、经营情况好、有能力按期支付本息的企业能够及时获得资金这一宝贵资源,从而试图创造最大的社会财富。而中小企业一般投资规模小、信用程度低、经营状况差、不能按期偿还本息,从这一点看,资金不会在长期被分配到中小企业那里。另一方面,虽然在中小企业融资上,国家政策给予了一定的指导和扶持,但是由于中国多数中小企业在资金使用方面的风险约束机制尚不健全,存在制度方面的因素,因此要从真正意义上解决融资难问题,还需要中小企业从制度上构建高效的企业治理结构,探索解决不良贷款的有效途径。endprint
二、应对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利率市场化改革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的调整。事实上,一方面,在外部经济环境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利率市场化能推进到何种程度取决于利益各方的博弈。另一方面,若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针对上述预期问题,利益各方还应进一步完善其博弈。
(一)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主要措施
1.建立差异化定价机制。在中国目前实行存款利率单边浮动的情况下,各商业银行大都习惯于执行人民银行基准利率,商业银行的利率定价缺乏科学性和灵活性,因此商业银行在存贷利率的确定上可以根据地区经济差异、支行收支差异、同业竞争差异,并按照有关规定,制定适合本行的基准利率,授权支行不同的浮动幅度,支行应该在此范围内,根据自己的目标利润来确定利率水平。
2.强化利率变动的监测。利率市场化后,准确把握市场利率水平对银行的稳健经营至关重要。可以通过建立利率量化模型加强对利率变动的监测,完善对利率风险的管理,以达到防范、分散、规避及补偿利率风险的目的。
(二)政府应该及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就是通过向商业银行收取保费,建立存款保险基金,承诺在银行破产时,由存款保险机构按照规定对存款人进行赔付[6]。按照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简称FDIC)的经验,存款保险机构要评估、管理银行体系的变化对保险基金充足性及波动性造成的影响,并对不同种类的存款,进行差异化保险,这种制度能够提高金融机构的安全性和合理性,有效地降低存款人的资金风险。在美国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中,FDIC已帮助接管了华盛顿互惠银行在内的多家银行。
(三)中央银行应该建立信用评级系统
央行应该通过大型银行的窗口指导来引导市场利率,最大限度地避免利率过度波动。此外,一些相关的信用评级部门应该对所有商业银行和企业进行信用分类和评级,一方面帮助存款人判断银行的风险,使得存款人能选择与自己风险承受能力一致的银行来存款。另一方面,也使银行根据企业的信用等级来决定是否借款以及借款多少,这样既能有效减少企业不良贷款,又有利于企业融资。
总结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正确性已经在其推进过程中得到了证明,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也将运用这一逻辑在利率市场化方面取得成功。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中国目前完全放开了贷款利率,但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成功还需费些时日。总之,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继续深化需要循序、谨慎地推进。在利率市场化后的金融运行还需要利益各方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改革开放铸辉煌 经济发展谱新篇[N].人民日报,2013-11-06(10).
[2]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银行与家庭金融行为[R].成都: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2013.
[3] 王丽英,沈庆劼,等.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选择[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8):77-78.
[4] 闫海燕.利率市场化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市场,2011,(44):43.
[5] 魏国雄.利率市场化:银行业是否准备好了[J].中国金融,2012,(20):36-38.
[6] 范建军.利率市场化攻坚战已经打响,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刻不容缓[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27):60-62.
[责任编辑 吴明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