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克
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传入我国,已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接受了这一理论。巴班斯基认为:最优化向教师指出了费力较少而又能达到较高教育教学效果的捷径。然而,如何才能找到这条捷径,并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呢?这就要求我们掌握教学最优化原理,运用教学的最优化策略,实现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活动方法和学生的活动方法最优。本文着重阐述地理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心理语言学认为语言的生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即从最初的表述动机,经过表述的语义初迹(即表述意图)和内容言语,到扩展的外部言语。教学语言的生成也离不开这样一个过程。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富有艺术性的教学语言能够有效地保证教学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发挥最佳效能。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艺术首先就是教学语言艺术。作为一名中学地理教师,应该尽量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充满魅力,使之具有乐受性和迫受性,即教学语言要使学生乐于接受并产生一种迫切接受知识的愿望。
一、形象生动,趣理交融
许多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数据是抽象、枯燥的。在地理教材中,许多地理事物是未经学生感知过的,因此教师更应该在教学语言上下工夫,想方设法运用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使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学生的注意力由直接的、强制的认知过程自然而主动地转向间接的、轻松的另一认知过程,实现知识迁移,达到殊途同归的教学效果。
例如学习极光这种自然神奇的自然现象时,笔者绘声绘色地说起:每当北极附近夜幕笼罩时,在那神秘莫测的高空常会出现一些明亮的光点,随着光点的变大,光度也逐渐变强。有时如万匹彩缎,随风飘舞;有时如绚丽巨伞,悬挂天空;有时如一片素云,淡雅洁白;有时如一股火焰,流向天际。这些变幻无穷、色彩缤纷的现象,就是极光。学生听了那形象的描述后,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以及探索大自然的欲望。形象生动的语言,包括栩栩如生的比喻,鲜明生动的对比,引人入胜的描述,有趣的故事等,寓理于趣,增强了课堂的感染力。
二、引用翻新,妙语生辉
语言是传递信息的工具,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消除学生的疲劳,使学生心理的兴奋与休息交替进行,形成张弛有致的心理节奏,教学词汇应当比较丰富。而课堂上适当引用一句名人名言或人尽皆知的广告语,或广为流传的歌曲中的一句歌词等,都可以使讲课生动有趣,便于理解。
例如可先展示歌曲《黄土高坡》中的歌词“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接着提问:黄土高坡上是否有西北风、东南风?分别盛行于哪个季节?为什么会有这些风?自然而然地把季风形成的原因、风向等知识引了进来。这样的教学形式比较新颖,学生的兴趣浓厚,印象深刻。
引用一定要注意确切、恰当、灵活、生动。要做到不用则已,用则让它熠熠生辉,为课堂教学增光添彩。如果说引用是照搬别人的话来说明问题,那么翻新则是在前人名言、警句的基础上,根据当时情况的需要改变其中个别词语,赋予其新的含义。它是在引用基础上的创造。例如,有一次,笔者在对一道例题只作了一些提示性的讲解后说: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但愿课后有你追随。学生欣喜大笑,深知教师的用意。这笑声消除了疲劳,又一次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可见,恰到好处的翻新,能使语言风趣生动,犀利明快,起到一般语言所起不到的作用。
三、诙谐幽默,机智风趣
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幽默,它不是肤浅的笑语和逗笑的滑稽,而是蕴含深意的。它往往只是三言两语,却妙趣横生,鞭辟入里,既使学生忍俊不禁,又使学生品味和深思教学内容,从中得到启迪和受到教育。
有人说,幽默是语言的“调料”,是引力强大的磁石。它既能引人发笑,增添教学活力,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令学生心驰神往,使学生在愉快、欢乐的氛围中主动获取知识。
四、心理换位,“稚化”导学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进行的双边活动,是允许带有表演成分的。教师在课堂上除了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点拨、释疑、传授知识和技能外,有时还需要将自己装扮成学生。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退回到与学生相仿的思维态势,把熟悉的知识当作陌生的知识,把再次授课当成首次接触,设身处地地揣摩学生的心态,以学生的眼光去审视将要学习的新内容。教师这种心理换位就是“稚化”。稚化的教学语言,对于点燃学生的心智之火,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激发学生探求思索的欲望,都有着十分微妙而灵验的作用。
例如:学完了地球运动知识后,做一做巩固练习题。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在公转轨道上标出公转方向和在A位置标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当地球运行到B点时,是 日前后,为北半球的 节气。
(3)当地球运动到A点时,南极圈上昼长为 小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值(最大、最小)。
(4)当地球运行在D点时,太阳正直射在 上,这一天全球各地昼长都是 小时。
(5)从D到C太阳直射点在 半球,并向 (南、北)方向移动。
(6)从B到D,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是 ;从B到D,北半球昼长的变化趋势是 。
举一反三,把本题的图形改变后,其问题不变,让学生继续思考。许多学生认为此时的自转方向和公转方向都是顺时针了。当大部分学生完成第(1)问时,这时教师一边读题,一边好像是在自言自语:地轴的方向是改变了,但地图上的南北还是“上北下南”这样定的呀,图示我们还是站在北天空看地球的公转运动的,因此自转也好公转也好还是北逆南顺的。此时许多学生恍然大悟,下面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在教学过程中,这种站在中等生和差等生角度上的临时性的“角色换位”,是借教师之口,说出学生心中的狐疑,目的在于激励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和缜密的思维能力。
总之,课堂讲授在注重理趣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语言的表达艺术,使教学语言充满情趣和富有谐趣,做到既论证透辟又意趣盎然。这样的教学语言才能化沉闷为轻松,化复杂为简洁,化单调为丰富,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一种急切地接受知识的强烈愿望,产生寓教于乐的特殊效果。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