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筱玲,黄素芳,潘小平,方萍萍
(解放军第184医院质量感染控制科,鹰潭 335000)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感染概率有增高趋势,因此,分析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并制订有效的防护措施,对于减少或避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1-2]。
1.1 调查对象 以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发生职业暴露的48名医务人员为研究对象,包括医师、护士、检验人员、保洁员等。
1.2 调查方法 按照原卫生部发布的《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指导原则》的要求,自制“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登记表”,登记内容包括暴露者一般情况、暴露时间、工作类别、致伤污染物、暴露程度、暴露地点、暴露方式、暴露部位、暴露源血检情况、预防接种史、紧急处理、对方患者传染病感染情况、预防措施及随访结果等。凡在临床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均实行职业暴露报告制度,并在医院感染控制科登记备案。对登记内容进行数据统计,并对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1 职业暴露基本情况 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上报医务人员职业暴露64名,调查核实职业暴露48名(排除16名暴露源感染),职业暴露率75%;职业暴露人员中护士占58.33%(28/48),医师占 20.83%(10/48),检验技师占8.33%(4/48),保洁员占8.33%(4/48),实习生占4.17%(2/48);职业暴露部位主要为手、皮肤和黏膜,其中手占95.83%(46/48),皮肤黏膜占 4.17%(2/48)。
2.2 职业暴露源疾病分布 48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源疾病分布(表1)。
表1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源疾病分布
2.3 职业暴露发生环节 职业暴露发生最多的环节是在医务人员对患者(暴露源)进行诊疗操作(手术或其他有创操作)时,其31例次,占职业暴露的64.58%;其次是在处置医疗废物时,其14例次,占职业暴露的30%(表2)。
表2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环节构成
2.4 暴露时职业防护情况 损伤时未戴手套者30人,占62.5%,戴单层手套者 17人,占 35.42%,戴双层手套者1人,占2.08%。
2.5 职业暴露人员的年龄分布 职业暴露人员的年龄分布见表3。
表3 职业暴露人员年龄分布
2.6 职业暴露人员随访结果 对发生职业暴露的48名医务人员采取职业暴露防护措施,在第3、6个月复查相应的血清学指标,未出现血源性传染性疾病及感染病例。
3.1 高发人群暴露危害及防护 本次调查显示,护士职业暴露发生率最高(58.33%),和国内相关文献报道较一致。护理工作性质及内容决定了护士在治疗、护理和检查患者等过程中,均可能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划伤,所以护理人员是发生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有些医务人员在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和处置医疗废物时未采用任何防护措施[3]。因此,加强职业暴露的宣教,发生职业暴露后立即进行局部处理,然后上报感控科。感控科组织人员对职业暴露人员的暴露情况进行评估,给予相应防护措施,并跟踪调查1年。提高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范意识,改变其使职业暴露危险性增加的行为。使医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树立自我防护意识,自觉遵守职业防护要求,在救治患者和繁忙的工作中做到忙而不乱。
3.2 血源性感染疾病危害 最危险的职业暴露感染性疾病是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艾滋病(HIV)。本次调查中,暴露源中 HBV占比最大(66.67%)。HBV有很高的传染性,能传播HBV的机体物质有血液、血液制品和体液等。医务人员被HB-sAg阳性患者用过的针刺伤皮肤后,在缺乏暴露后预防措施的情况下,HBV感染的危险性为30%,发展成急性乙型肝炎的危险性为5%。HCV的平均感染率介于HIV和HBV之间,HCV主要经血液传播,也可经性传播。对丙型肝炎的暴露,尚未建立有效的预防措施。暴露后是否早期应用干扰素,目前尚无科学证据证实有益。预防就是最根本的办法。HIV感染与医务人员受沾染了AIDS患者带血的针头和设备刺伤皮肤有关。被利器刺伤后获得HIV的风险通常<0.5%[4]。所以,医院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应该针对这些危险性较大的职业暴露感染性疾病常备预防性药物,建立职业暴露报告制度,给予心理安慰、指导预防用药及治疗,保证医务人员能及时地得到有效的预防用药,从而减轻其心理压力。
3.3 诊疗操作暴露的危害及防护 本调查显示,有64.58%职业暴露发生在医务人员进行诊疗操作时,其原因是医务人员没有进行系统的防护知识教育,加之军队中小医院护士流动性较大、年龄偏轻,诊疗操作不够熟练,工作量大,护士配备不足,尚未形成良好的防护意识和行为习惯,缺乏自我防护知识。因此,应采取举办专项继续教育、开展增强职业防护意识的宣传活动、借助支持系统资源等多形式防护教育,以促进受训者行为方式的有效转变[5];医院应高度重视职业防护的政策支持,护理人员合理配备,减轻工作负荷避免精神紧张、工作忙乱造成针刺伤,对暴露者及时提供咨询、心理抚慰、风险评估和预防用药,并跟踪随访。
3.4 医疗废物处置暴露危害及防护 有29.17%职业暴露发生在处置医疗废物时,其原因是护士在处置间处理锐器时不小心,锐器盒过满,另外,个别护理人员双手回套针帽引发针刺伤也是造成职业暴露的因素之一。因此,完善医疗废物处置流程,推行使用安全器械,改变错误的习惯行为,实施安全的防护措施,可以降低医疗废物处置时暴露发生率。
3.5 眼部暴露危害及防护 值得注意的是,本调查中有2名医务人员眼部黏膜发生职业暴露(2.08%),暴露分别发生在手术过程中和手术室器械初洗时不慎将血液溅入眼睛内,暴露者仅用0.9%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眼睛,手术室未配备洗眼专用装置。因此,工作中要积极采取标准预防措施,当进行可能遇到血液、体液飞溅到面部的操作时,应该戴具有防渗性能的口罩、护目镜,穿隔离衣。有报道,采用标准预防后,医务人员的血液暴露率可从35.8%下降至18.1%[6]。因此,进一步健全职业暴露防护制度,并加强重点科室防护设备的配备,可有效降低职业暴露危害。
3.6 其他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本次调查发现,军队中小医院职业暴露的年龄分布有一定规律,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相对年纪较大、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来说,工作年限少于2年的新聘年轻医务人员经验不足,自我保护意识不够强,诊疗操作不够熟练,容易在繁忙繁琐的工作中误伤自己。因此,对于新聘医务人员和实习生,必须加大宣教力度,强化职业暴露,以及职业防护的培训质量。对于急诊手术患者,医务人员往往忽视这些可能存在的暴露源,术前必要的检查未等结果出来,就已经开始手术,甚至做完手术,检查结果仍未出来。所以,医务人员不能存在侥幸心理,要把急诊手术患者当作感染阳性患者来处置,注意保护自己。
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包括,接触暴露源频率大的人群、诊疗操作过程中的失误、处置医疗废物、传染病病原体的传染性、医务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弱、重点部门重点环节缺乏防护设施及装置、必要时需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的依从性差、医务人员的侥幸心理。标准预防是减少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关键,针对军队中小医院在岗的年轻护士多、缺少经验,应加大对她们的教育培训和监管。对在职医务人员、新聘上岗人员、实习生、进修人员、保洁员,至少每半年或一年进行一次职业暴露知识的教育培训。医院应健全职业防护机制,建立有效的报告登记体系,提高职业暴露报告率;强化医务人员防护意识;严格规范标准操作,完善职业防护配套设施措施,从而达到有效预防职业暴露的发生。对住院患者,特别是手术患者,要了解有无经血源传播传染病史,做到早预防、早隔离,有效地保护医务人员的健康。
[1] 张 敏.《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及其解读[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7):10 -12.
[2] 陈 萍,刘 丁,成 瑶,等.医务人员医院感染控制知识调查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8,7(3):210 -211.
[3] 杨永杰,李 艳,郝 光.53名血源性职业暴露与风险[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7):1395 -1397.
[4] 李六亿.医院感染管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0:315-317.
[5] 袁晓丽,江智霞,张咏梅,等.多形式血源性职业防护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0):1435-1437.
[6] 宋 平,周建芹,王艳娜.临床护士针刺伤事件监测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4):3005 -3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