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2014-03-20 23:58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

闪 茜 菁

(安庆师范学院政治学院, 安徽 安庆 246133)

论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闪 茜 菁

(安庆师范学院政治学院, 安徽 安庆 246133)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社会性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当前高校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客观上存在着学校主观认识不深刻、社会和家庭教育力量未有效整合、教育过程中的价值转换不到位等问题。进一步推进荣辱观教育,必须聚焦“实效性”,在努力形成高校、社会、家庭教育合力的基础上,需要积极促进相关教育理论的发展,致力于教育长效机制的完善。

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第13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的高度凝练及抽象概括,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目标和要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凝聚中国梦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的基本工程,针对大学生群体的荣辱观教育则具有更为特殊的意义。

一、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特殊重要性

荣辱观教育是基础的工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种种危机,其中,伦理道德危机尤其引人注目,并成为巩固改革开放成果、推进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共中央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以“八荣八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发展和升华,涉及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科学精神教育、劳动观念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诚信教育、法纪教育和艰苦奋斗教育等诸多方面。“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实践性,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对于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2]。

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就是通过采取多种有效的方式对大学生群体进行专题教育,使大学生逐步树立符合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要求的观念,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追求。

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的客观要求。荣辱观教育是全民教育,但大学生荣辱观教育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有其特殊性。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素质决定着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要求他们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自然就包含着要求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让大学生懂得用正确的荣辱标准与耻辱界限来约束或者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真正提高综合素质,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大学生成长成人的现实需要。社会主义荣辱观关注的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中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可塑性较强的社会群体。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科学阐释大学生群体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应该具有怎样的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回答大学生应该怎样在改造自己世界观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等问题,可以更为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在新形势下明是非、知荣辱、辨美丑、分善恶,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

二、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2006年,教育部党组发出《关于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精神,切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通知》以后,高校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系统教育,积极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在教育过程中构建了比较科学的内容体系,探索了较为有效的教育方法,产生了一批理论成果,集中掀起了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活动高潮,切实发挥了引领、示范和辐射的作用。大学生大多能够清楚地认识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与大学生们自身成长和成才的需求是统一的,产生积极的情感认同。但是,大学生荣辱观教育在教育主体的认识水平、教育主体的力量整合以及教育途径的价值转化上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校教育主体的主观认识不深刻

近一个时期以来,高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对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重要性的思想认识有所弱化。当前形势下,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着力加强内涵建设,重在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而就荣辱观教育工作来讲,就表现为说得多、做得少;强调的多,投入的少;发表的文章多,出台的相关制度少;舆论宣传得多,理论实践的少。高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认识不足,投入不够,参与不深,注重眼前,忽视长远,效果不佳。

(二)其他教育主体的力量整合不统一

荣辱观教育的主体,是指实施荣辱观教育和建构荣辱观的主体。因此,大学生荣辱观教育主体力量不仅仅是高校,而且还应当包括社会和家庭。从社会风气的影响上看,社会上少数干部作风腐化,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还有就是新兴媒介在信息传播上的责任感缺失,导致受众无原则跟风和莫衷一是,等等。 这些不良社会风气都会不同程度地对身处校园的当代大学生形成负面影响,导致其荣辱观发生变化。

从家庭道德教育上看,大学生群体的基础文明教育状况不容乐观,极少数大学生出现价值错位、理想虚无、道德滑坡以及心理畸形等问题,这些与家庭教育的缺位有直接的关联。现今在校的大学生是以90后为主体的,其中来自城市家庭的独生子女占大多数,许多家庭的祖辈和父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只注重满足孩子物质方面的需求,而忽视精神生活的引领和培育;另一部分来自农村家庭的生源大多是从小跟随祖辈长大,在精神引领和道德培育上也是朴素的和自发的。

(三)教育过程中的价值转化不到位

社会思想观念总是纷繁复杂的,要使荣辱观居于核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就必须强化培育。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培育,也都需要经历一个产生、发展到实现的价值转化过程。

第一,从社会观念的产生来看,总是由少数个体首先明确,到为大多数的个体了解和认同,再到逐步形成为社会共识。这里的社会与个体是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的,表明社会和个体的荣辱观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双向关系。“社会荣辱观需要对个体荣辱观进行科学的概括,形成共同的荣辱观,个人又通过对社会荣辱观的接受而更加完善”[3]。由此,在荣辱观的培育途径上就存在荣辱观从社会向个体的价值转化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等因素的交错影响下,一些不良的社会环境和夸大的负面社会舆论导向,会削弱高校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效果,很难促成社会与个体荣辱观间的良性双向关系,不利于大学生个体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二,观念在发展中,还要经历一个不断完善和丰富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国共产党人认真总结过去,顺应时代要求,不断凝练和发展创新而来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培育过程就是历史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转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坚持科学的原则,对历史上的思想观念有选择地继承,而不是采取简单的复古或全盘否定。

第三,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路径存在着认知与践行的脱节问题,导致价值转化未能有效实现。这里的“知”要求教育者要着力解决受教育者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每个个体要知道什么是荣,是社会推崇的、个体理应追求的;什么是辱,是自己不应该做的,也是社会所不允许的;区分荣辱的标准是什么。另一方面,个体还要把握荣辱观对于社会和自我的意义。只有形成把荣辱观视为自己的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意识,并且切实与自己的日常生活及言行举止紧密相连,才可能实现由自发到自觉、由主动到被动的转化,使荣辱观成为个体内在的行动指南。“行”则紧紧承接着“知”而来,并且推进“知”的实现和检验“知”的实效。反观我们现实的教育状况,众所周知,当前的荣辱观教育主要是依靠课堂主渠道来进行的,与理论教育相配套的实践教育少之又少且覆盖有限,必然导致价值转化的过程生硬、无趣并且效果不佳。

三、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路径选择

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聚焦“实效性”,在努力形成高校、社会、家庭教育合力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包括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在内的素养进行较为系统的教育,这就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一方面积极促进相关教育理论的发展,一方面努力探索教育长效机制的完善。

(一)凝聚全社会的教育合力,形成价值共识

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社会层面上,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强化政策引导,营造良好社会风气,形成育人的良好环境,创设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正能量;学校要切实承担起教育的主阵地作用,自觉增强使命意识,以人为本,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加强教育和管理。此外,家庭方面的作用也是教育的重要力量,父母的行为举止、家庭教育的方法等都会对大学生的荣辱观的形成产生影响。唯有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要素形成合力,互相配合,达成价值共识,才能产生不竭的正能量,才能为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创设出良好的环境。

(二)强化荣辱观教育理论研究,增强教育实效

教育的实效,源于理论的创新与实践。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效果,必须要立足实效性,聚焦社会热点,开展实践研究,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注重教育的方法论研究。荣辱观教育的过程,就是荣辱观向个体转化的过程。如何实现这一转化,需要积极开展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对荣辱观教育的平台建设、教材体系、方式方法、实践路径、考核评价等问题作富有时代性、针对性的研究。其次,要注重加强实践性研究。结合社会热点,围绕当前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和主要问题开展专题研究,提出切实举措,解决实际问题。再次,要注重推广理论研究的成果。规律性的认识只有作用于实践并产生推动力,才是教育研究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在教育过程中,教育教学是基础,教育研究是过程,教育科研成果是研究的理论结晶,教育实践是教育研究的最终目的。只有努力推进理论成果向实践成果的转化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目的。

(三)探索荣辱观教育的常态管理模式,建立长效机制

以服务育人为理念,调动大学生践行荣辱观的积极主动性。高等教育必须以育人为目标,实现教育理念的现实转变。注重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紧密结合起来,注重解决学生思想认识问题与解决学生实践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教育者的主导意识和被教育者的主体意识的统一。服务育人、管理育人,主要是将管理、服务最大限度地统一于育人的实践之中,体现在被教育者以积极的心态、自觉的选择践行观念。要调动大学生践行荣辱观的积极主动性,一是要在常态的管理和服务中确立较为统一的有关荣辱观的价值追求;二是教育者在日常的教学、管理活动中要以身示范,自觉做践行荣辱观的榜样;三要注重在管理和服务活动之中通过鲜活的方式激发大学生提升自我修养的自觉性。

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高校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教材、引入课堂、引入学生头脑”[4],要把课堂教学与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尤其是思想政治课的教师,要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科学设计教育内容,重点是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荣辱观内涵的内容,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风气和正确判断改革得失,正确看待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领域的价值选择,使荣辱观念和价值真正入耳、入脑、入心,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营造良好的氛围。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第二课堂,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高校“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 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 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 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2], 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推动形成被全校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集中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氛围。具体而言,一是塑造优美的校容校貌,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康的校园氛围;二是深入挖掘和大力宣传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要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三是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融入其中;四是要积极关注网络空间,始终掌握主动权,充分利用网站、微信、QQ、博客等工具,采取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

以社会实践为载体,促进大学生价值转化。荣辱观教育是一个实践活动的过程,实践是道德内化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途径。荣辱观的形成必须经过个体内心的体验与体悟,从而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并在个体实践中自觉践行。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必须强化实践性。高校应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新机制,组织广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大课堂,参加校园内外的实践教育活动,在社会实践中接触、了解和服务社会,升华认识,锻炼意志,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1]习近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在[EB/OL].(2014-02-25)[2014-03-0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2/25/c_119499523.htm.

[2]教育部党组.关于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精神, 切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通知[EB/OL].(2006-03-14)[2014-03-0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3/14/content_4300198.htm)

[3]马永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转换[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

[4]周济: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课堂教材和学生头脑[N].中国教育报,2006-03-14(1).

责任编校:汪沛

CurrentEducationofSocialistConceptofHonorandDisgraceamongCollegeStudents

SHAN Qian-jing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qing Teachers College, Anqing 246133, Anhui, China)

Education of socialist concept of honor and disgrace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education. Currently, there exist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of schools, in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social and family education, and deficient value transformation in education. We should focus on the effectiveness to promote the education of honor and disgrace. On the basis of making concerted efforts among colleges, society and families, we need to develop related education theories and improve the long-term mechanism of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ncept of honor and disgrace; effectiveness

2014-03-12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SK2013A101);安徽省高等学校思政理论建设工程项目(20122013SZKJSGC7-2)。

闪茜菁,女,安徽寿县人,安庆师范学院政治学院副教授。

时间:2014-10-28 14:19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4.05.031.html

10.13757/j.cnki.cn34-1045/c.2014.05.031

G641

A

1003-4730(2014)05-0137-04

猜你喜欢
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