岜沙“人树合一”观念的逻辑解读

2014-03-20 19:59夏世英
文山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神树祖先崇拜

夏世英

(凯里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凯里 556011)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体现着人的本质与人的发展。任何文化都是历史的、具体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不同的群体会形成独具本民族特色的文化,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是其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体现了不同文化群体认识客观事物、表达精神寄托等方面的思维特点和思维趋势。研究民族思维方式是民族之间文化交流和民族发展以及减少民族冲突、促成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前提[1]。

逻辑是人类以推理、论证的方式来构建有序生活的一种文化产物,它不仅是获取知识的有效工具,更是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理性支点[2]。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岜沙苗族“人树合一”的观念,以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向世人阐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意识。本文借助岜沙爱树、敬树的各种习俗,从逻辑的视角审视岜沙人独特的思维方式,从这些习俗对岜沙人生存现况的影响挖掘岜沙祖先制定这些习俗的本意及其思维方式。

一、岜沙自然环境及人文背景介绍

岜沙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丙妹镇,距离县城约7.5公里。苗寨已有500多年历史,有5个自然寨。岜沙苗人很少与外界交往,至今仍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虽然距离具有现代气息的县城很近,岜沙却依然保持着自己独特古朴的民风、民俗和自然崇拜。岜沙苗族的生活方式、民族节日、文化信仰等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与其他少数民族自然村寨不同的是:岜沙人的衣着头饰依然遗留着明清的神采风韵,让外来游客恍惚间穿越到了古代;岜沙男子十四、十五岁都要举行成人礼,举行成人礼时,要由有威望的长辈将其头顶少量长发挽成鬏鬏(名曰“户棍”,形似大树,暗示今后做人要有大树一样“立得正”的品格),余下四周的头发用镰刀剃去;成年男子都可佩带自己的火枪,岜沙因此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除了苗族同胞共同的节日吃新节、过苗年节等以外,岜沙还有极其浪漫的荡秋千情人节等。

岜沙最为独特的是对树的信仰和呵护。国内外一些少数民族或原始部落对神树的崇拜由来已久,神树一般说来都具有树干粗大、树冠宽广、枝叶茂盛、寿命长久等特征,使人联想到兴旺发达、健康长寿、吉祥幸福等[3]。“岜沙”在苗语中本意是“草木繁多的地方”[4]19,因为岜沙人的神树崇拜,把树木当作自己和祖辈的生命去呵护、当作神灵一样去膜拜和供奉,所以岜沙人对树的砍伐用材都立有严格的条款,并把这些条款列入岜沙的古老寨规,违者重罚。例如:寨内人若要砍柴到外面去出售换钱,只能砍一些枯死的树或树的枝桠,或挑或扛徒步去集市兜售,不许车拉马驮,更不许材商进寨收购木材。有了这些条款的约束,整个村寨生态良好,林荫密布,古木参天。这种崇尚自然、敬畏自然的理念是现代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不可多得的学习典范。

二、“神树崇拜”图腾文化的逻辑解读

神树崇拜是国内苗族等南方少数民族和国外一些原始部落原始宗教信仰的表现形式之一,只是不同的民族或族群关于神树的传说不尽相同,崇拜的内容和祭祀形式也表现各异[5]。岜沙人对树的崇拜除了有对自然神力的敬畏、膜拜,还包含有对森林庇护、养育的感恩之情和对先人的缅怀之情。

相传在4000多年前,作为蚩尤子孙的岜沙苗人被黄帝战败被迫南迁,在经历了与恶劣天气、各种猛兽和外族的斗争后,到达岜沙这片古树参天枝繁叶茂的土地上。茂密的森林不仅帮助疲惫的岜沙先民抵御了外来侵扰,还提供了让先民得以生存的生活和生产资料,神灵一般庇护岜沙族人从此扎根繁衍生息。树木给予岜沙人的保护不仅仅停留在传说中,在解放前的很长一段时期里,土匪流寇横行,给岜沙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为抵御外来侵扰,岜沙人以茂密的森林作掩护,端起猎枪一次次赶走侵略者。经过森林一次次庇护的实际经历,森林中一些粗壮的香樟树便被岜沙人当作神树来崇拜,他们首先对树有了这样的信仰:能给人带来好运的是具有超能力的守护神,森林中的大树能给人带来好运,所以,森林中的大树就是具有超能力的守护神,主宰着全寨人的命运,参加神树祭祀能给人带来好运。

岜沙先民背负大自然和社会的种种磨难能一代一代艰难地延续下来,这种原始的精神信仰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神树在庇护族人安全的同时,还提供了族人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如果实、动物、取暖煮食的柴禾、制作耕种工具和建房栖息的木材等),森林的恩赐与祖先对后代的福荫如出一辙,岜沙人便有了把祖先和神树等同起来的思维方式,赋予了神树第二个职能:神树庇护着族人,庇护后代是祖先的职责,所以,神树是祖先的化身。岜沙人希望能得到神树的保佑,愿自己和家人能和神树一样健康长寿。

三、“人树合一”生葬文化的逻辑解读

冯友兰曾提出人生的四种境界,最高层次的境界是“超越道德境界而自觉地达到人与自然的统一”。自称拥有现代文明的都市人没有达到,生活在丛林中的岜沙人却早就做到了。缘于对神树、生命的热爱和敬仰,岜沙人“人树合一”的观念在日常的丧葬习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人即是树,树即是人”,岜沙人一出生父母便会为其种下一棵树伴他一同成长,直到人的生命走到尽头,寨子里的人便会把伴随死者成长的这棵树砍倒,在砍倒的地方将树木做成简易棺材。经过一系列仪式后,当天寨子里的人将死者用布裹好再用竹篾捆好,用晾禾架上的木棍抬到放棺木的地方,为死者鸣枪之后,把死者放入棺木入土并保持地面平整,没有坟堆和标志死亡的墓碑,葬礼的最后一个仪式就是在埋葬他的地方再种一棵树,让他的灵魂依附于这棵树上,他的生命将以另一种形式得到再生和延续。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树能活千百年,相对来说树的生命是无限的。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的岜沙人,希望能将人的灵魂附于神树之中以达到永生,从而消除族人对死亡的恐惧。岜沙人便赋予了神树第三个职能:神树是可以永生的,人的灵魂能依附于神树,所以,人的灵魂依附于神树是可以永生的。

岜沙人认为:死亡只是人的生命载体发生了变化,是一种存在形式代替了另一种存在形式,生命并没有终止,所以死亡并不可怕也无需悲伤。岜沙人死后没有标志着死亡的坟墓和墓碑,只有充满活力的树。岜沙人意识到生命的有限,想到追求精神、信仰的无限,用精神的无限来弥补自然生命的有限,这种精神信仰消除了人们对于生离死别的痛楚和生命短暂的遗憾。

通过“人树合一”丧葬文化的不断演绎,神树还有第四个职能:人的灵魂能依附于神树,那么神树便附有祖先的灵魂。所以,岜沙人的一言一行都被祖先看在眼里,若生前多有忤逆不道德的行为,这种人死后灵魂就很难回到祖先那里,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子女走这样一条不归路,所以,神树有监管后人道德行为的功能。父母期望自己的子女能健康成长、没有不良行为,便会祈祷神树能帮其教育子女。

因为这项职能,岜沙人从小就经常被父辈带到神树前,接受训导要做一个“立得正,行得稳”的具有大树品格的人。寨子里的人一直保留着房屋不上锁、粮仓远离住所不用看护的习惯,互不偷盗,相互敬重,整个社会环境安宁而和谐。

神灵、祖先、人的生命等不同职能的叠加,堆砌了岜沙人神树崇拜的厚重感。人与树的生命转换、人与神的灵魂链接,使得作为大地之子的岜沙人愿意抛开一切功利,用生命去呵护那些给予了他们生存条件和精神寄托的森林。岜沙人诗意化的生活方式和信仰,有利于现代人对于生命内涵和意义的重新认识,帮助浮躁的现代人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重塑完善的人格,在肆无忌惮向大自然不断索取资源的同时,也能心生敬畏,相信“万物有灵”而善待大自然,回报大自然。

[1]莫日根巴图,张晓芒.试论逻辑文化与民族思维方式[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6):8-10.

[2]宁莉娜.逻辑:生活视界的理性支点[J].学术月刊,2012(10):46-52.

[3]蒋栋元.神、人、自然的和谐统一——神树崇拜的文化解读[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6):87-91.

[4]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志.民族志[M].贵州:贵阳人民出版社,2002.

[5]徐君.试论树神崇拜[J].宗教学研究,1994(Z1):58-63.

猜你喜欢
神树祖先崇拜
乌龟:想不到祖先最早是“宅男”
古蜀国的宗教崇拜
我崇拜的那条“龙”
始祖鸟不是鸟祖先
我们的祖先是条鱼
西夏天崇拜研究
我最崇拜的人
神树
谁说我们一定要像祖先一样过
神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