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宁县龙迈村高裤脚白彝跳宫节调查

2014-03-20 19:59乔永娥刘长刚
文山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姑爷谷种葫芦

乔永娥,刘长刚

(1.云南大学 人文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00;2.昆明理工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一、田野点和高裤脚白彝概况

龙迈行政村地处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板仑乡东南部,与广西那坡县接壤。村委会所在地距富宁县城34公里,距板仑乡政府驻地14公里,富宁至龙洋通达公路穿境而过。全村国土面积27.28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250米,年平均气温18℃,年平均降水量1300毫米。龙迈行政村共辖龙迈、龙坡斗、龙坪、渭夫、百干、公金、新厂等7个自然村共612户,壮、汉、彝三种民族杂居。其中,彝族185户,壮族218户,汉族209户。全村共2484人,彝族人口755人,占全村人口的30.39%。彝族人口中,男性有374人,女性有381人。①

本文中所提到的“龙迈村”,主要指彝族集聚的龙迈村委会所在地龙迈自然村,该村位于一个狭长的山谷中,呈东西分布,村子的中央是小学,小学以东主要居住着壮族和汉族,小学以西居住着彝族,彝族居住地习惯上又分“上洼”(上寨)和“下洼”(下寨)两寨。

龙迈村彝族属倮支系,自称“芒”“倮族”。据其白色外衣、崇尚白色,裤子长及膝盖,被称为“白彝”②“高裤脚白彝”③。因为龙迈村彝族与富宁县木央镇、里达镇、新华镇等地的白彝在服饰和语言文化上都有较大差别,所以笔者认为“白彝”不足以区别这两个支系,以“高裤脚白彝”称呼龙迈村彝族比较贴切。高裤脚白彝主要分布于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板仑乡的龙迈、木腊、龙洋、里拱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那坡县城乡镇的达腊、念毕、者祥和百都乡的坡报村等村寨。

2013年4月至5月,笔者在龙迈村进行田野考察,了解了跳宫节的全过程。

二、龙迈村高裤脚白彝跳宫节的起源、要素和程序

(一)龙迈村高裤脚白彝跳宫节的起源

关于跳宫节的来源,龙迈村的摩公④说:“我们的祖先打仗时躲在金竹林中,躲过了敌人,是金竹保护了我们,跳宫节是为了纪念这个。”⑤参加过“民族民间风俗调查团”的小学退休教师黄贵和说:“跳宫节是纪念战争胜利,围着金竹跳铜鼓舞,是因为战乱时出名的部落全部战死了,只剩一男一女幸存下来,他俩结为夫妻,四月份从金竹里出来的。”罗光明老人说:“关于跳宫节的来历,我们(祖先)四月初七来到这里,初八庆祝。我们跑进金竹林躲,有金竹保护我们才有这个民族出来,所以我们围着金竹跳(舞)”。可以发现,由于经历的不同,老人们关于跳宫节的来历说法有一些微小的差异,但总体来说,他们都认为跳宫节与战争和金竹密切相关。摩公陈贵和说:“以前跳宫时还要像打战时一样赛马,扛着枪去宫坪上,就像打战时一样,前些年国家禁止用枪,村里的枪都被没收了,就不扛枪去跳宫了。现在村里也不养马了,以前跳宫节时亲戚们用马接宫头去宫坪,现在是用摩托车接了。”现在高裤脚白彝还保留着一些金竹崇拜的风俗,跳宫节跳舞要围着金竹蓬跳,凡祭祀用到的竹子必须是金竹,敲铜鼓也用金竹敲。

(二)龙迈村高裤脚白彝跳宫节的要素

1.人员

摩公:龙迈村彝族的摩公分为白事摩公和红事摩公,白事摩公主持丧葬、驱邪等仪式,红事摩公主持婚礼、节日祭祀等仪式。跳宫节属于红事,由红事摩公主持。

四大郎头:四大郎头就是最初来到龙迈村居住的四大家族的族长。

宫头:每年承办跳宫节的已婚男子。原来选宫头是根据每个家族的祖先来村里定居的顺序,每个家族选一人当宫头,称为“第一宫头”“ 第二宫头”“第三宫头”“第四宫头”。因为稍后迁入的黎、祝、韦等几姓人数少,这些姓氏的人家轮流当宫头的频率太高,20世纪90年代村里进行调整,把彝族姓氏分为四组,每组有十六七户人家,每组的人家轮流当宫头的概率就平均了。每年由四大郎头从这四个组中选出四个宫头,每个龙迈村彝族男子一生至少要当一次宫头,当过宫头的人会更得到族人尊重和认可,死后可以按照祖规埋葬,没有当过宫头的人则无法享受这种待遇。

帕:一共有15人(含四大郎头),负责组织和监督。

马排:有两人,主要负责挑水、烧水、杀鸡等杂活,每年由四大郎头选派新马排。马排由各家男子轮流担任,每个男子一生必须当一次马排,当马排的年龄从七八岁到二十多岁都有,如果小孩太小就由他的父亲带领着做事。

供忙:供忙也有两人,二月打渔节负责收鱼,四月跳宫节负责挑谷种。供忙的选任方式与马排的相同。龙迈村的彝族男子必须先当过马排和供忙才能当宫头。

2.场所

宫坪:跳宫节的主要场地。龙迈村彝族上下寨各有一个宫坪,宫坪位于村子后方(北方)的高地上,约有一个篮球场大。宫坪中央种着一蓬金竹,宫坪东北角有一个宫棚。上寨的宫棚是一个由四根水泥柱支撑水泥顶的简易棚子。下寨的宫棚是一个三面土墙、屋顶盖瓦的小房子。宫棚外侧有一个简易火塘,用于跳宫节时烧火煮猪肉。

庙堂:庙堂在村子西口的树林里,是高1米、宽1.5米的小棚子,里面没有供神像,棚子前方横梁上贴着7张红纸,代表7个神灵。正月初六当天,四大郎头和村里彝族的已婚男子要去庙堂“开庙”,选派宫头。

宫头家:每年选出的宫头家过节时会宴请亲朋,举行一系列祭祀仪式,宫头家也是跳宫节的重要场所。

3.器物

铜鼓:龙迈彝族上下寨各有一面铜鼓,上寨的是母鼓,下寨的是公鼓。上寨的铜鼓是祖先们迁到龙迈时带来的。下寨的铜鼓是罗光明从广西那坡购买的。铜鼓是龙迈彝族的宝物,也是跳宫节的重器,击鼓者敲击出节奏引领人们跳铜鼓舞。可以说,没有铜鼓就无法举办跳宫节。

葫芦笙:龙迈彝族共有4个葫芦笙。葫芦笙也是跳宫节的重器,葫芦笙和铜鼓均为跳宫节舞蹈奏乐器,二者缺一不可。

4.物资来源

群众集资:每年二月初二,两位马排要按照四大郎头的安排向每家收三斤六两大米,用于做甜米酒和换购公共祭祀所用的鸡、鞭炮和香、纸。

宫头承担:宫头家节日期间宴请亲友,要花费大量资金。现在当一次宫头要承担的费用将近两万元。

亲友送礼:到宫头家做客的亲友都要送20~100元不等的礼金,男子去做客都要带一壶酒,女子做客时也必须带一碗肉或一碗豆子。亲友送的礼金和食物一定程度上能减轻宫头家的经济压力。

(三)龙迈村高裤脚白彝跳宫节的程序

1.四月初八:送围腰带、缝高帽、做高伞、抢谷种

当天下午,姑爷家(母系亲属)来宫头家送围腰带。没有做围腰带的可以送10~20元钱。

下午两点多钟,宫头的姑妈、姨妈、姐妹等人陆续赶来,为宫头缝制高帽和做高伞。缝高帽的程序是:先用几片金竹篾片制成一个高20厘米的圆柱状框架,再将白布缠绕在框架上,用红、绿两种丝带在帽子上缝制菱形图案。帽子顶端和底部缝上花边,帽子中央缝上一条细长的蓝布,在蓝布上缝上银泡。帽子顶端缝上一圈彩色流苏。帽子两侧和后面缝上五彩丝线扎成的线绳,线绳长达30多厘米。做高伞的程序是:先买来两把古典伞,用彩色胶布一圈一圈地缠绕在两米长的金竹竹竿上,做成伞把,再在伞边沿缝上珠饰和流苏,在伞的顶端扎一朵彩色头花。伞装饰好之后就固定在长把上。二三十个亲戚你说我笑地一起缝高帽做高伞,过了两个小时,高帽和高伞都做好了。于是摆桌吃晚饭,吃完饭就去抢谷种。

晚上9点多钟,两位马排到宫头家通知去开展活动。姑爷帮宫头扛着长把伞和高帽、长衣,一人用一根长木棍挑着一只鸡和一把老品种的糯谷种到木亭集合。马排在木亭烧火以召集众人。

人员到齐之后,由两位吹葫芦笙者领头,大家浩浩荡荡地走到村子东边的水潭边路上,宫头的姑爷们帮他们穿上长裳戴上高帽,摩公站在前面念:“哦——哦——哦——归朝的山头,我们龙迈讨你们的谷种,请你们归朝的(神),送到龙迈鱼塘、山脚,多谢咯。”罗光明说:“以前抢谷种的这个地方有一棵大皂荚树,树很高,很大,是神树。抢谷种必须到这棵树下面,不到一步不得,多出去一步也不得。抢谷种的时候树上会吹神风,先喊哦——哦——哦——三声,变成风出去(归朝那边的神才听得见),古代发谷种的祖宗在归朝那边。”笔者认为,在龙迈彝族心中,这棵皂荚树是龙迈村象征性的寨门,是有神力的。

现在,抢谷种是为了纪念讨谷种和祈求谷物丰收,摩公罗光和会讲《求谷种》的神话,这是一个典型的谷种起源神话。

穿好衣服戴上高帽之后两位吹葫芦笙者就吹着葫芦笙带着宫头返回。其他人则在后面抢谷种,大家使劲扯、拼命抢,传来阵阵欢笑声,据说谁抢得多他家当年的稻谷就会丰收。大家都开心地拿着谷种,边走边说:“今年的谷子吃不完了,要种一年吃三年”,“今年的谷子要收了装满仓了”……

到宫坪之后宫头们随着葫芦笙跳舞,葫芦笙呜——呜——,舞步轻而缓,轻抬起脚大侧步前迈又轻轻落脚,庄严肃穆,在夜色和晚风中似乎诉说着对祖先无限的敬重和哀思。跳了9圈之后大家来到宫棚。马排已经在石头砌成的火塘里烧起了火,4个宫头面对火背墙站在最里面,大郎头把谷种分给吹葫芦笙的人和宫头们,之后就回宫头家吃夜饭。

2.四月初九:祭祀、跳葫芦笙舞和铜鼓舞、在第一和第二宫头家捆帕子

四月初九清早,4个宫头每人扛一捆金竹去宫坪做成栅栏把宫坪中心的金竹围起来。

接着,郎头们从村里买来一头两百多斤重的白猪,把猪赶到宫坪宰杀后拖到宫棚内头朝里侧竖摆着。摩公将谷草扎成圆柱状,在谷草把下面插上6片金竹片,两两相对支撑着谷把。马排割一只猪耳朵下来在火上烤黄之后切成9片。一位郎头把这9片耳朵肉串在一段金竹片上置于谷把上方,作为祭品。

摩公拿出4个碗摆成一排斟上酒,把两盆猪血放在两侧。摩公面对宫棚里侧念祭词,祈求两位宫棚神保佑跳宫节顺利进行,保佑全寨人健康平安。献祭完生的,把猪血灌入猪肠,做成血灌肠放进锅和猪肉一起煮。煮半熟之后把血肠和两条猪肉拿出来放在盆里献祭熟的。这种祭祀方式和《礼记》中的“腥祭”“血祭”如出一辙。

下午4点左右,宫头和宫母(宫头的妻子)盛装打扮停当,一姑爷⑦和兄弟扛着长把伞和高帽、一白一绿两件长衫,宫头另外的姑爷或兄弟骑摩托载着他们前往宫坪。骑摩托车接宫头和宫母的人到宫坪之后要载着他们绕宫坪两圈才停下。四个宫头及其家眷都到齐了,摩公带着宫头进金竹与金竹栅栏中间转9圈。摩公手执一片一尺长的金竹片,一上一下地打节拍,宫头右手拿铜钱串跟着节拍一上一下地摇,左手则拿着一条毛巾。宫头的一个姑爷为宫头撑着长把伞,在圈外跟着转。第一宫头和第二宫头的一个亲属代表在宫坪旁边鸣放鞭炮。

接着,叮叮咚咚的铜鼓声响起了,摩公带着郎头和宫头们围着金竹蓬开始跳铜鼓舞。摩公和宫头们手中的器物不变。姑爷们也继续撑伞。跳了几个铜鼓调之后,宫母和陪跳的人员(宫头的一个兄弟、姑爷和他们的妻子)陆续加入舞蹈队伍。舞步轻松,节奏欢快,有横迈步、两步抬、三步抬、四步抬和斜边两边踢。过了一会,一些年老的妇女也加入跳舞行列。队伍越来越壮大,场边围的人也越来越多,摄影爱好者们不停地按下快门,将独特的画面定格,参与拍照的除了摄影爱好者之外还有一群十来岁的小孩,他们人手一部手机,拍穿盛装的族人,也和摄影爱好者们对拍。

第一宫头和第二宫头家派一位妇女提水去宫坪给观众们喝,说:“这是第一(或第二)宫头家的水,请喝水。”跳了一个小时左右,男人们十多个一组,围着金竹蓬共享美味,猪肉的费用由他们平摊。

铜鼓舞跳了十二调之后开始跳葫芦笙舞了,宫头们换下浅蓝色长衫穿上白色长衫。两位吹葫芦笙者领舞,舞步轻缓,葫芦笙呜呜。宫头罗伟云说:“以前可能要把十二个葫芦笙调都完整地跳完才跳铜鼓舞,只是现在很少有人能吹十二个葫芦笙调了。吹葫芦笙的人吹累了就换铜鼓舞,跳了三四调铜鼓舞,跳三四调葫芦笙舞,两种舞蹈交替进行。”人们用心舞蹈,尽情演绎这个古老民族的风华。

跳了一会,四大郎头就会要求停下休息片刻,摩公、郎头和宫头坐在金竹蓬一侧的方桌旁喝酒吃肉,各个宫头轮流向摩公和郎头们敬酒。休息好了,宫头们换另一件长衫开始下一轮跳舞。

跳着跳着,夜幕降临了,回家的时刻到来了。两位吹葫芦笙的男子吹着葫芦笙分别送第一宫头和第二宫头回家。罗伟云说:“吹笙送宫头回家是让天上的神、土地神和所有的神都跟着宫头回家,给他们吃酒吃菜,祭拜他们,请他们保佑宫头家健康平安,歌声舞声都是引着神来家里的。”笔者跟随第二宫头回到家,家眷们在神龛前面朝大门排成了一长排,宫头手里摇着铜钱串,有节奏地发出嗒——嗒——嗒——的声响,亲戚们手拉着手跟随节奏左一下、右一下地来回跳动。吹葫芦笙的男子面朝神龛吹笙。一些晚到的亲戚随着葫芦笙调一左一右地并脚往前跳,双手握拳随着一上一下地合拍。场面盛大温情。跳了几调葫芦笙舞之后,大家围坐在桌子旁吃饭喝酒,主人家迎来送往,主客敬酒对歌,十分热闹。

四月初九晚上有个重要环节——捆帕子,酒过三巡,就放鞭炮,暗示外家(岳父一方的亲戚):准备捆帕子了。外家基本到齐了坐在上位(神龛前),摩公唱酒歌,感谢祖宗神灵,感谢亲朋好友,祝福宫头家人畜平安,五谷丰收。酒歌唱毕,宫头和宫母就离席面朝神龛站着,外家们拿出两条黑色头帕,一位姑爷把头帕捆在宫头和宫母的头上,一位姑爷负责记帐,也有部分外家送10元至40元不等的现金。捆头帕的姑爷向外家们汇报收礼的情况:“这个姑爷(宫头)到外家菜园里偷菜,菜太多了背不动,他媳妇也帮忙背菜回来了,现在被抓到啦,用帕子来捆住他们!”外家们就会应和:“好,捆得好,捆得稳稳的!”要是收到的是现金,接礼的姑爷就说:“这个姑爷到外家菜园里偷菜,菜太多了背不动,他媳妇也帮忙背菜回来了,现在被抓到啦,罚他几张罚票!”引得人们哄堂大笑。

包帕子的同时,姑爷方要派一个人唱包帕子歌,叙述外家从选地开荒到种棉花、除草、棉花开花、结籽、收棉、纺线、织布、染布的艰辛过程,感谢外家对姑爷的用心和关照。

3.四月初十:跳葫芦笙舞和铜鼓舞、在第三和第四宫头家捆帕子

这天送帕子、跳铜鼓舞的前期过程与初九一致,只是主角换成了第三和第四宫头,在宫坪上放他们两家的鞭炮,他们两家为观众们提供水,晚上在他们两家包帕子。

初十与初九的区别有两点:首先,下午3点钟左右,上洼的郎头们要来下洼与下洼的人一起跳铜鼓舞和葫芦笙舞,舞蹈队伍壮大,环绕整个宫坪,达到跳宫节跳舞的高潮。其次,初十傍晚在宫坪跳舞收场的方式不一样。快天黑时陪跳的人们手拉手围着金竹并脚向斜前方跳,左一下、右一下,欢腾起舞,节奏越来越快。同时,吹葫芦笙者吹笙带着郎头、宫头、宫母弯着腰在宫坪的东北角和西北角各转9圈,据说腰弯得越低,田里的稻穗就弯得越低(预示收成好)。

四月初十那天下了一天的雨,人们撑着伞跳了一天的舞,村里人说每年过跳宫节都会下雨,敲铜鼓和跳舞有祈雨的功能。

4.四月十一:送神

晚上10点多钟,摩公带着马排、四个宫头和宫头的姑爷代表去坟山上的一棵大树下面送神。马排提着锅、水和柴火。每个宫头家带一碗肉片和一壶酒,姑爷们扛着长伞,伞把上串着宫头的高帽和长衫,带上四月初八晚挑去抢谷种的那只鸡。

到了大树下面,马排在3个石头围成的火塘上生火、杀鸡。鸡杀好后和鸡血、4碗酒摆好,摩公念祭词,献祭一次生的,鸡去毛煮熟之后献祭一次熟的。祭词大意:今晚就送你们(指神仙)到这里,你们都要平安回家,宫头家的神仙也回去。高帽是宫头的道具,你们灵验了,跳宫节下雨了,村里人畜平安,没有瘟疫,高帽、长衫、长伞都送给你们。

各家姑爷向摩公和在场的人敬双杯酒(双手呈上两碗酒),然后把各家带去的肉和鸡肉一起煮熟,大家一起吃。鸡头和鸡肝给摩公,各家分一些肉给摩公。接着大家一起回村到第一宫头家吃饭,喝酒时把碗翻过来(让鬼怪不能翻身)。直到深夜活动才结束。

5.四月十二:拆高帽、祭祀、谢外家

这天一大早,姑爷方的女性亲戚都到宫头家拆高帽和长把伞。

拆好高帽和长把伞之后,主人家备办祭品,请摩公到家里献祭。献祭一次生的,献祭一次熟的,摩公念祭词叙述从正月选宫头、二月打渔节、三月木亭节到四月跳宫节的过程,告诉祖宗神灵,这些节日都过得顺利,人畜平安,感谢他们的保佑,如果有人在节日期间踩踏草木、在宫棚旁小便、跳舞的动作不合传统规范,那就请祖宗神灵原谅,不要怪罪这些人。

祭祀完毕,主人家请外家吃饭,感谢外家。

6.四月十三:谢姑爷

姑爷们在节日期间都扮演着帮手的角色,他们帮宫头家备办物资、请客、烧菜做饭和招呼客人,为了表示感谢,宫头家要邀请姑爷来家里做客,还要邀请外家来斟酒敬姑爷,一次敬满满的两碗,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7.四月十四:扫门(送鬼)

这天一大早,宫头家要请摩公去扫门。至于为什么要扫门,摩公罗光和说:“过节期间各路神仙都回来家里,现在节过完了,有些还坐着不肯走。就要摩公来送。把家里的牛鬼蛇神扫出去。今天过后到九月都不能唱酒歌、吹葫芦笙和敲铜鼓了,不然鬼听到这些声音以为过节了,就会来,来了就送不走了。”所以村里的彝族从跳宫节结束到九月都不唱歌跳舞也不吹打乐器,这叫“封娱乐”,要过了九月份才允许“娱乐”,正式恢复“娱乐”,要等到过了冬月脱帽节。

四月十四日早上,宫头请外家舅舅和摩公去家里。在大门口摆一张桌,桌上放一块红色袄子。摆四碗酒四双筷、一碗生玉米、一把枪,桌前摆两壶酒、一对鸡,酒和鸡都用长木棍挑着,可以扛在肩上。在神龛和灶君牌位前点三炷香。罗光明说:“玉米是鬼的马料,枪可以发出声响,引鬼出去,酒和鸡都是送给鬼的。”摩公面朝大门站着念祭词。念完之后拿起碗中的玉米籽撒在家中的各个角落,发出唰唰唰的声音,摩公说道:“喂点马料去了,去了,东方来的东方去,南方来的南方去,西方来的西方去,北方来的北方去。”接着把桌上的酒泼到地上,收拾桌上的东西,提起酒壶和鸡。

这一天村里的彝族都不能出远门,也很少有人上山干活,人们基本呆在家里。罗光和说:“今天扫鬼出门,鬼大兵大马的在路上走,要是谁出去撞到了就会生病,病了很难医治好。”过了这天,大家就可以上山干活、出门打工了。至此,四月跳宫节的程序全部结束。

三、结语

龙迈村高裤脚白彝跳宫节承载着族群历史记忆、宗教祭祀、竹崇拜、铜鼓文化、葫芦笙文化、口头传统、人生礼仪、服饰文化等文化因素,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跳宫节与战争的历史记忆有关联,祭祀活动贯穿始终,有些祭祀环节与《礼记》中的记载相呼应。其中的祭词和酒歌内涵丰富,甚至有活形态神话的文本。跳宫节期间宫头和宫母的盛装上有大量原始图案,是考察民间美术和民族服饰文化的重要材料。对于宫头来说,跳宫节还是他们的通过仪式,关系到宫头在族人中的身份认同、死后的埋葬方式和祖先对他们的认可问题。跳宫节对传承民族历史文化、加强社群联系和丰富娱乐生活也有重要意义。

据笔者调查了解,在云南省居住着高裤脚白彝的村寨中,只有龙迈村还在过完整的跳宫节,广西那坡县有高裤脚白彝的村寨中也只有达腊村在过跳宫节,而且龙迈村和达腊村的跳宫节还有很多不同之处。所以,龙迈村高裤脚白彝的跳宫节是考察云南省高裤脚白彝跳宫节最后的样本。

但是,跳宫节所依存的环境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近年来,龙迈村的现代化进程逐渐加快,村里大部分彝族人常年到广州、深圳、海南等地打工,过跳宫节时很多人无法回家,参加跳宫节的人逐渐减少。随着经济条件日益好转,村里大量的干栏式建筑被混凝土平房取代。在日常生活中穿民族服装的年轻人也逐渐减少。村里部分土地被承包给别人种甘蔗,有些田地甚至荒芜了。刚建成的高速公路占用了村里的部分土地,正在兴建的平耶水库还将大量占用村里的稻田。在这样的背景下,与农业生产活动相关的跳宫节势必会受到影响。

总之,对跳宫节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全面搜集高裤脚白彝的口头传统,深入研究其音乐、服饰和宗教文化是一项意义非凡而十分迫切的工作。

注释:

① 资料由龙迈村委会提供。

② 王光荣、罗树杰等广西学者用“白彝”称这个支系,见王光荣《广西彝族文化遮论》.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6年,第111页;罗树杰的博士论文《传统节日的生命力——以广西虎村白彝为例》.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③ 参见吕正元、农贤生编《富宁县民族志》.云南省民族出版社,1998年,第369页。

④ “摩公”念[mo55goŋ55],祭师。

⑤ 如无特殊说明,本文中引用皆是笔者田野调查所得,有录音和采访日志。

⑥ “姑爷”是对一个家族的女婿及其家人的统称。

猜你喜欢
姑爷谷种葫芦
“葫芦镇”上喜事多
写意葫芦
谷种移裁和试验计划
终于团聚
中国多民族死体型谷种起源神话研究*
绝对证据
宝葫芦
女婿
枯梢
水稻湿润育秧技术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