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徐美,倪松根
(1.安徽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2.安徽工业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安徽 马鞍山243002)
现代性是现代化本质属性的概括,是对现代化理性认识。社会现代化进程是不断运动的,社会实践生活方式也是不断变化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与特定社会实践呈正相关关系,在现代性语境下审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代性图景肇始于启蒙运动时期,伴随着资本主义工业革命、资本扩张的进程而产生,呈现出了理性化、世俗化、个人主义的特征。经济全球化实现了人类社会交往的扩大,文化呈现出民族化和全球化的特征,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在坚持民族、国家文化基础上,积极借鉴和吸纳世界上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进一步优化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涵;人性的解放和主体性意识的增强,提升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进一步凸显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属人性;以技术为特征的理性主义的张扬,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交往方式呈现出了根本性的变化,实体社会和虚拟社会并存,互联网络、QQ、飞信、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成为大学生理想教育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我国作为现代化后发国家,在参与世界现代化的进程中,在借鉴和吸收西方国家现代化经验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面临西方价值观冲击。而大学生正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由于心智还不成熟、不完善,对事物认知缺乏稳定的立场和判断是非的能力。现代性语境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开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诸如过分注重理性化,以物质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缺乏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精神世界贫瘠;过分地沉醉于消费社会的感官享受,满足于当下,以致理想信念意识淡薄甚至“荒芜”;过分地以个人主义为中心,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最大限度满足个人自身需要,个人主义凌驾于集体主义之上,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和消解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当今世界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共同体,由于各个民族、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程度不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技术理性的先发优势,向后发且现代化程度相对落后的国家推行所谓的普世价值观。在西方强势的现代性语境下,大学生对其意识形态缺乏理性的认知,被表面语义的口号所迷惑。加之当下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深水期和关键期,各种矛盾凸显,价值规范处于重塑期,容易导致一些大学生精神迷茫,理想信念意识淡薄。
现代性社会是开放的,不同文化、价值观多样化并存。在当下中国表现为传统的与现代的、东方的与西方的、民族的和世界的文化的碰撞和融合,文化的多样性带来了价值观的多元化。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核心文化和价值观是一元的,而多样文化和多元价值观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
以技术理性催生的现代化突破传统的、较为同质化的社会交往空间。当下社会是一个交往空间世界性、生活方式异质化的社会空间网络,生活方式呈现出个性化、异质化的特征。
1.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生活区域的地理、文化、价值观较为同质,属于“熟人”社会,交流基于情感纽带较为顺畅,但与外界“陌生”社会交流较少。现代性社会打破了“熟人”实体社会的交往空间,将“陌生”社会与“熟人”社会相融合。与此同时,由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等快速发展,以网络为载体的虚拟社会使社会交往呈现出“匿名化”、“虚拟性”的特征,更加凸显出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异化”,消解了传统社会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整体化、同质化的教育方式。
2.原子化、碎片式的主体意识。现代性社会中的生活方式的异质化,人在现代性的时空下可选择的生活方式多种多样。在个体意识的作用下,人游离于主流社会,体现出带有个人自由意志的原子化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在虚拟社会下,人更能不受束缚地表达个性式的自由,甚至这种原子式的个性生活方式是独立于主流社会的生活方式,社会交往和联系也是碎片的,缺乏系统的。
西方那种对资本的崇拜,金钱至上、注重实用主义、以物质多寡衡量人的价值的拜物教思想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形成冲击。
1.对实用主义思想的追捧。以物为依赖性的社会交往的现代性社会,人在不断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又被“物”的价值观所控制。这种以“物”为表征的社会交往,容易使一些大学生陷入注重对物的追求,形成实用主义思想,只关注对自己有用的、可见的物质利益,重视眼前的物质利益和短期的精神需求,忽视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和崇拜,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了“活在当下,只争朝夕”的现实享受主义生活方式。
2.人的自为精神的缺失。马克思的理想人性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1]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阶段,是人从自在走向自为的阶段,是人的精神极大提高的阶段。当下现代性社会尚未摆脱“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性自由,人的精神既依赖于物又受制于物,人的精神在物的价值观念下发展,是一种“自在”人性,没有完全摆脱物的奴役状态,这种人性自为精神的缺失,导致物化精神的蔓延,影响了大学生理想信信念教育的效果。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综合国力持续增强,国际威望持续提升。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成功的,是经得起检验的。中国梦是在我国社会历史和现实生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最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是现时代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世界历史形成的根本前提,而世界历史发展的结果就是要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因为“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是一致的。”[2]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中华民族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历史必然,也是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更是当下每一个中国人应有的历史责任。
中国梦与美国梦和欧洲梦有根本性差别,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是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基石,是民族群体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个体梦;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我们实现的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3]应该用比较的眼光从世界历史的角度审视中国梦,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激发大学生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在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必须强化阵地意识,让理想信念渗透到多样的生活方式之中,整合实体社会和虚拟社会的理想信念教育并形成合力。
首先,要巩固现实社会的阵地优势。现代性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随之而来的是人的交往领域的扩大,文化和价值观的多样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人的自由、平等、竞争意识凸显,主体意识提升,人的价值选择呈现出多样性。要切实转变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运用新媒体的功能,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法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方能取得实效。
其次,要抢占虚拟社会的阵地,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虚拟社会已经成为当下青年大学生重要的生活方式。西方国家借助发达的互联网络、先进的信息技术掌握了虚拟社会的主动权,同时利用技术优势传播西方的意识形态的思想和文化。为抢占虚拟社会的理想信念教育的主动权,要将虚拟社会的意识形态教育纳入国家战略的维度,培养一批高素质懂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让“红旗在网络上高高飘扬”,运用鲜活、生动的网络语言言说马克思主义。
在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想结合,通过解决大学生个人发展、就业等问题,增进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实践认识。一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丰富理论和实践,增强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认知;二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大学生通过“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等活动增强理想信念的价值认同。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9.
[3]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3-03-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