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健
(南京工业大学 党委宣传部,江苏 南京211816)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关键,在加强党内民主方面应有新的突破;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要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造活力,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体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要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党的十八大报告同时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结合来看,在新时期,高校要做好党建工作和人才培养工作,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党员民主素养的培育。探索大学生党员民主素养的培育,有利于促进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党内民主的建设和发展,增强大学生党员教育和培养的实效性,提高党在高校学生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和威信。
我国宪法中明确提出,中国各族人民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推动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社会主义民主被解释为要保证人民群众既享受发展带来的物质成果,又充分享有民主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1]
对于党员民主素养的内涵,杨中华认为“党员的民主素养不仅包括在党内民主生活中,党员对自身民主权利、义务的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情感、民主心理和自觉平等参与党内事务的意愿,而且包括党员通过民主的程序、形式有效参与党内事务、切实履行党章赋予的各项权利的能力和水平。”[2]基于此,可以对大学生党员民主素养作出如下概括:大学生党员民主素养是大学生党员的民主知识、民主意识和民主能力的综合表现。
党员的民主知识是党员从事民主实践的基础,是党员从事民主实践所必需的知识,包括“民主本身的知识”和“实施民主的知识”。党员的民主意识,即党员在民主生活中自觉地表达主张、平等地处理党内事务的意愿,是营造民主氛围的关键因素和党内民主不断发展的动力所在。党员的民主能力是指党员能够胜任党内民主建设任务的能力,包括民主心理能力与民主实践能力两个方面。民主心理能力是以民主知识和民主意识为基础的。党员对于民主的认知、兴趣、态度、价值判断的不同,会采取不同的民主态度和民主行为。民主实践能力主要指党员的政治参与、政治分析和政治活动能力,包括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辩护能力等,体现为具有良好的民主行为习惯,是党内民主建设和发展的基础性条件。
党员的民主知识、民主意识和民主能力构成了党员的民主素养,决定着党员民主水平的高低。党内民主的建设和发展必须依靠具有丰富的民主知识、强烈的民主意识、健康的民主心理能力和较强的民主实践能力的广大党员的实践。对于大学生党员,应充分认识“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论断的重要意义,引导他们自觉培养民主素养,积极参与党内民主,促进“增强党的创造活力,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目标的实现。
批判性思维是有目的的、自我校准的判断,表现为解释、分析、评价、推断以及对判断赖以存在的论据、概念、方法、标准或语境的说明,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探究工具,也是理性的和民主社会的基础。[3]批判性思维包括了批判意识和批判技能两个层面的含义。批判意识表现为不盲目跟风,习惯质疑,善于反思,客观、公正评价等思维习惯,而批判技能则包括分析、推理,归纳、演绎,解释、评价等。前者体现为“勇于批判”,后者体现在“善于批判”。
邓小平同志在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对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进行了精辟的阐释。解放思想,就是要确保思考的完善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和教条出发,其中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而实事求是是求“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差不多”思维的否定,提倡要批判地理解事物发展和存在的方式,坚持对事物基本的客观性的考察,追求对于时代、环境、人物和方式等不同情况尽量完整的认知,避免产生偏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总体要求继承了我国传统意义上的质询意识和怀疑精神,充分体现了批判性思维的特点,是党员进行党内民主实践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批判性思维强调完善的思考和问题的解决,这也恰恰是民主实践需要掌握的主要心智模式。批评性思维作为大学生党员民主素养中的关键要素之一,具体体现为大学生党员要善于抓住纲要,富于机智灵气,清晰敏捷地开展质疑辨析和严格推断,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科学把握民主内涵,正确开展民主实践。
对于大学生党员来说,校园生活就是他们生长的“小环境”,是培育民主素养的重要场所。高校党组织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善于从批判性思维视角出发,不断拓展民主教育渠道,丰富民主实践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民主素养培育方式,强化大学生党员的主体地位,通过指导大学生党员参与具体的民主实践来获得对于民主的亲身体会和参与民主的能力。
批判性思维的习得需要大量的有意识的练习。高校党组织指导教师应精心准备、搜集和提供给大学生党员学习所用的有争议的热点、两难的困境、政策不同理解对比等材料,鼓励大学生党员在自学的基础上,相互交流、研讨,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专题学习过程中,还可以引导大学生党员对于当前社会热点及民众对其反映等进行总结评价,使其能够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方法对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加以客观分析。通过批判性思维内容的学习,使得大学生党员不断获得练习的机会,然后将这些习得的批判性思维的技能迁移到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工作程序,尤其是党内民主的实践过程中。
党员教育活动需要通过进行讨论才能达到浸入的效果。基层党组织应鼓励每位大学生党员参与教育活动的设计、实施和总结的全过程。大学生党员可以针对教育活动的设计方案和实施过程,运用案例分析,进一步培养批判性思维。所有大学生党员都应是智慧的贡献者、积极的参与者和策划者。在方案讨论过程中,大学生党员要运用理论和经验,提供充分的信息,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整个案例分析过程注重的是调动学生党员的批判性思维,大学生党员要为案例分析做出智力准备,了解案例的背景、优缺点、原因和本质及动态发展过程。
高校应该为大学生党员提供更多的民主实践机会,建立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组织机制,由大学生党员自己策划、组织和开展民主活动,在思考和讨论工作中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在此过程中,引导大学生党员对学校有关学生的事务进行批判性思考,并对实践中的工作程序进行讨论。如可从以下四个角度展开批判性思维:第一、问题的引发。例如“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工作安排?”第二、关于思考的证据。例如“为什么这个工作程序有效果及理由是什么?”第三,对于其它观点的分析。例如“如何看待这种认为工作程序是走过场的对立观点?”第四,思考其效果和实践设想。例如“如果执行工作程序,结果将会怎样?”通过这些设问,大学生党员会对工作程序进行对话和反思,促成民主氛围的营造。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普遍的教育理念,面对考验人们的难题和目标的情境,需要通过批判性思维来寻求合适的答案。大学生党员践行党内民主的过程也是正确运用批判性思维的过程。高校党务工作者要善于从培养大学生党员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出发,积极探索大学生党员民主素养的培育路径,努力提升大学生党员的培养质量,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贡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69.
[2]杨中华.提高党员民主素养,加强党内民主建设[J].群众,2007(11):70-71.
[3]缪四平.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对大学素质教育的启发[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3):99-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