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公平与思想政治教育导向研究

2014-03-20 15:13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8期
关键词:公平毕业生大学生

陈 冬

(闽江学院 思政部,福州350108)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蚁族就业问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蚁族一词越来越被大家熟悉,蚁族指的是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是继农民工、下岗工人后又一大就业群体。2013年,大学生迎来了“史上最难就业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高达699万,是高校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呢?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学生择业偏好所造成的结构性影响。大学毕业生在择业问题上比较偏向东部沿海城市及发达地区,在中西部及农村地区就业人数少,造成大量毕业生涌向东部沿海城市及发达地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增强,造成一边就业难,另一边就业岗位相对闲置的现象。二是高校供给与市场需求的错位。高等教育改革未能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适时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等方面有明显的滞后性,培养的人才未能跟上时代及市场发展的需要。三是企业实施“低成本、实用性”的用人机制。[1]对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企业给出的工资水平普遍比较低,仅仅能够维持大学生基本的生活费用,大学生就业仅仅能够养活自己,除去日常开销,基本上是“月光族”。由于企业的“低成本、实用性”,用人机制对大学生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也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

然而,在研究过程中,笔者进一步发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背后,隐藏更多的是大学生就业不公平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难背后折射出的就业公平问题

就业公平是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环节。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2]35分析社会上诸多的大学生就业不公平现象,主要问题可归纳为以下方面:

第一,“官二代”“富二代”挤占社会就业资源造成的就业不公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因家庭地位、经济情况及社会关系上的差别,就业情况往往相差较大。一些“官二代”“富二代”在学校中表现平平,但毕业后,通过父母的关系或经济资助,很容易就获得了相对较好的就业岗位,毕业后工作的落实率和起薪点都比较高。而那些在大学里表现品学兼优的,但没有什么家庭背景的学生,毕业后却一直在为找工作苦恼。可见,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网络的宽窄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直接的影响,“官二代”“富二代”挤占了相当一部分社会就业资源,更加剧了就业不公平的现象。

第二,就业歧视问题带来的就业不公平。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就业歧视现象是始终存在的,主要有:

首先是待遇歧视。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普遍低,在一些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厦门,1000~2000元的工资是很常见的,这工资只能勉强维持生活,除去房租、伙食费、手机费、上网费等,每个月成为“月光族”或“负债族”。由于低收入,他们不得不几个人聚居在拥挤、破旧不堪的小房间,相依过着集体生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蚁族”。此外,最近社会上还出现大学毕业生“零工资”就业现象[3],有些人美其名曰大学生“零工资”就业,回报的是工作经验,这实际上是企业对大学生劳动力的剥削,加剧了大学生的贬值和就业歧视现象。

其次是经验歧视。当前大多企业都需要有工作经验的员工,而大学生刚走出校门,经验对他们来说是相当欠缺的,即便在大学期间有从事一些课余实践活动,但根本无法满足企业的要求。因为工作经验的缺乏,大学生就业常常受到歧视。有些企业在招聘过程中,设定的招聘条件过高,如要求工作经验满三年以上,那么不足三年工作经验的就失去了同等的就业机会,对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无疑就是一种就业歧视。

此外还有制度不公平带来的就业歧视,包括地域(户籍)歧视和学历、非专业技能歧视。一些地区在接收外地生源毕业生的时候,人为地设置了一些户口准入门槛,只允许少数名校学历高的优秀毕业生取得本地户籍。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往往首先带有学历高要求的倾向,设置超出岗位需求的学历门槛。一个工作岗位,专科生可以完成的,往往注明要求本科生以上才可应聘,许多本科生可以胜任的岗位却要求要研究生。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匪夷所思地附加了一些技能要求,如“钢琴十级”等,这些非理性的招聘条件无疑造成了大学生就业歧视。

二、大学生就业不公平带来的消极影响

1.就业不公平挑战和谐社会的价值底线

和谐社会是追求公平正义的社会。我们所指的公平正义,就是要妥善处理和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温家宝在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指出,“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4]。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5]6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我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公平正义,重视和谐社会建设。大学生就业公平问题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经济、社会问题。对普通老百姓而言,多年的积蓄投资在子女身上,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含辛茹苦养育十六七年,如果大学毕业都找不到工作,或是找到工作却连基本的生活都得不到保障,而与此同时,一些特殊身份的大学生通过父母的关系轻易获得收入高又稳定的工作,势必会引起社会成员的不满,引发更多矛盾。

2.就业不公平影响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如果大学生就业市场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或干扰,大学生就业处于一种公平竞争的环境下,那么市场资源配置的结果是大学生势必能人尽其才,人得其位。受某些社会关系的影响,一些能力比较低的,却通过关系被错误地配置到一些较好的工作岗位,因为不胜任工作,工作效率低下,影响了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那些能力比较强的大学生,却因为被挤占了就业资源而被配置到与自己才能不相匹配的工作岗位上,势必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得不到有效发挥。就业不公平严重阻碍了人力资源的正常流动,破坏了就业市场平等的、正常合理的竞争环境,影响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3.就业不公平影响了家庭和个人对人力资源投资的积极性

由于存在的就业不公平,使大学生对大学的学习生活失去兴趣和信心,认为上大学只是虚度青春,读书无用,还不如辍学打工;有些大学生认为在大学学得再好也没用,毕业后照样工作很难找,不喜欢自身所学的专业,而沉溺于网络,厌学现象很普遍;有些大学生对未来失去信心,学习生活态度很消极,过一天是一天,得过且过。对于许多大学生的家庭而言,特别是不少经济困难的家庭,为了圆孩子的大学梦,几乎是倾其所有支持子女上大学。这部分大学生及其家庭对上大学寄予了厚望,希望能够通过上大学改变自身及家庭的命运,最终的落脚点就是毕业后能找到个好工作。可是,由于就业不公平的现象大量存在,导致这些大学生及家庭对教育产生群体性失望,教育投资被认为是没有意义,人力资本的投资成本大,收益却与投资不成正比,其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对教育投资失去信心和积极性,不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和全民素质整体提升。

三、就业不公平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导向策略

当前,针对大学生就业不公平的现象,作为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坚持以生为本,加强大学生就业认知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以创业带动就业,最大程度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引导。

1.加强大学生就业认知教育

首先,要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针对目前总体上供过于求的就业形势,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严,毕业生刚走出高校,基本上没有什么就业经验,因此,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理念,只有先在一线岗位上积累了相当的就业经验,才有机会获取和赢得更多的就业机会。一些毕业生刚走出校园,没有任何就业经验,找工作时却死抱着要找跟自己所读专业相关的就业岗位,觉得大学学习四年,此时必须派上用场,自然就业面就很窄。还有很多毕业生在择业之时,往往挑那些发展前景好的大企业,或是选择那些经济条件好的大中城市,这些地方的竞争往往异常激烈,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难免碰到就业不公平的待遇。大学生要放下思想包袱,降低就业期望值,多与老师及父母沟通,心情舒畅、健康快乐地工作和生活;高校要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去、到西部去,到可以实现自己人力资源的地方去施展抱负。其次,大学生要正视危机,作好多手准备。求人不如求己,面对就业不公平客观存在的现象,大学生悲观失望、徘徊困扰都是徒劳,只有摆正心态,正确看待就业不公平的现象,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就业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挫折。要多方寻找就业机会,主动出击。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大学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用于展现自己的能力,多学习、多积累,积极进取,按照社会的期望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扮演自身角色,作好多手准备,拓宽就业渠道。

2.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是解决就业不公平的关键。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专业素质差、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合作意识差,团队协作能力不强;适应能力差,实干精神缺乏等问题。高校应提升包括创新、沟通、团队合作和专业知识在内的综合就业竞争力。面对不利的生存发展环境和不公平的就业环境,高校要引导学生树立竞争意识和挑战观念,勇敢地面对就业市场的竞争,主动接受用人单位的挑选,积极参加各项技能培训以增强就业能力。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对学生实践活动的教育管理,利用各种资源为学生创造就业实习、见习的机会,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如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三下乡活动、志愿活动、素质拓展活动、勤工俭学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锻炼,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增强实践动手能力,丰富阅历,全面提升个人素质。良好的综合素质是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最看重的,因此,高校要开展各项素质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协调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力和适应力,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此外,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不公平的就业环境,高校还应培养大学生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和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大学生应摆正自身心态,加强自身修养,从零开始,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尽快熟悉和掌握相关的业务知识,在工作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业务素质和能力。

3.强化大学生就业服务与指导

高校在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方面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几方面:一是要把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从学生入学开始抓起,坚持把职业规划、就业形势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与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职业理念,设计良好的职业规划,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念和标准,为今后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二是要努力做好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保证推荐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有效性。要为每一位毕业生建立专门的就业档案,对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思想和生活状况进行就业跟踪、调查服务。三是高校要加强就业引导,加强就业工作的监督管理,规范就业招聘程序,营造良好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环境,坚持公平、公开、公正、择优的原则,让大学生平等竞争,凭自身能力获得合适的就业岗位。四是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与大学生进行就业沟通与联系,在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的同时也作好就业信息的反馈与思想教育。五是要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宣传与交流,积极发现和挖掘近年来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就业典型,以适当的形式进行表彰和宣传,以此推动高校就业工作健康、有序、平稳、顺利地开展。六是要指导学生学习国家关于就业的法律法规,如《大学生就业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帮助学生学法、懂法,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要求,依法维权,理性地维护自己的就业公平权。这样,大学生的合法利益在受到侵害时就能进行合法的维权,公平的权利就能得到进一步的保障。

4.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

大学生自主创业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社会不公平带来的就业难题。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胡锦涛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2]创业教育是开发和提升学生创业基本素质的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进取心和开拓精神。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教育,加强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教育,培育大学生的创业观,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实现从就业向创业跨越,使大学生敢于独立开辟人生道路,开创人生事业,培养大学生对事业追求的信心和决心,锻炼大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品格。高校应积极宣传成功创业的榜样,可邀请成功校友回母校做创业典型事迹的宣讲报告会,或是开展座谈、联谊会,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高校还可根据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在全校开设创业教育公选课和必修课,对大学生有侧重地进行创业理念、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和创业实践的系统教育,同时做到创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相结合,使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心理素质,形成创业知识结构,具备创业的知识、素质和能力。

[1] 冯菊香.大学生就业不公平探究[J].探索与争鸣,2006,(8):28-31.

[2]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陈军,董丁戈.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法律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2,(9):65-69.

[4] 温家宝.温家宝记者会语录: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EB/OL].(2010-03-14)[2013-10-12].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gn/news/2010/03-14/2168201.shtml.

[5]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公平毕业生大学生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笨柴兄弟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公平比较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