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名兼类词的动词意义与名词意义关系初探

2014-03-20 13:03:12李姝姝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兼类事物意义

李 彤,李姝姝

(1.北京师范大学 汉语文化学院,北京 100875;2.美国巴克内尔大学,宾夕法尼亚州刘易斯堡 17837)

词性标注在语言研究及语言学习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正确的词性标注对于学习者正确理解词义、掌握词的用法十分必要。在词性标注过程中,兼类词的处理非常棘手,尤其是动名兼类词。何为“兼类”?学者如胡明扬(1995)[1-2]、邵敬敏(2001)[3]、黄伯荣、廖序东(2002)[4]等学者一致认为:词的兼类是指一个词兼属两个或多个词类,并且具备这些词类的主要语法功能,在意义上又有密切的联系。

一、兼类词判定的意义标准

兼类现象的产生与汉语形态变化不丰富、词类与句子成分并非一一对应的语言特点密切相关。兼类词在变更语法功能时,词的语法形式无任何形态上的标志。

对汉语中词的兼类现象的认识,学界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早期有学者按句子成分划分词类,这样大量的词就会处于兼类状态,结果只能是“词无定类”。但随着“词有定类”的观念形成共识,兼类问题便成为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判定兼类词,各家说法历来不一。总的来说,主要有三个标准,即意义标准、形式标准和计量标准。

意义标准是指兼类不应该完全根据词在句子里的地位来决定,而是还要看一个词的意义是否发生变化,意义相差远的才是兼类词,否则不是兼类词。持这种意见的学者如王力(1985)[5]、吕叔湘(1951)[6]以及朱德熙(1951)[7]等。但是把意义作为判定兼类的标准,其问题在于很难掌握一个词的词义是否发生改变。

二、动词意义与名词意义之间的转变

1.意义转变的方式

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对《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8](以下简称《大纲》)词汇表一年级词汇中的84个标注为动名兼类词的双音节词的兼类情况进行了甄别和判定。研究发现,动名兼类词的名词意义大多是动词经过某种变化后获得的,这种变化包括“转指”和“自指”两种情况。

“自指”是指名词性成分与原来的谓词性成分所指相同,例如“研究宇宙”和“宇宙研究”中的两个“研究”就是自指关系。名词意义跟谓词自身的意义相关。

“转指”主要是指名词性成分与原来的谓词性成分所指不同,例如“翻译一本书”和“她是翻译”中的“翻译”就是转指关系。动词发生“转指”是实现动词获得名词意义的重要方式,转指意义与谓词蕴含的对象相关,如施事、受事、工具、结果等。

2.“转指”是动词获得名词意义的重要方式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讲,事物和动作处于同一个事件的认知框中,关系较密切,所以语言中常出现用动作转指事物的现象。动名兼类词动词意义与名词意义之间的转指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动作转指施事

施事指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如表示动作的“翻译”“领导”可以转指这些动作的发出者,表示“翻译的人、领导者”等。例如:

例1:她因翻译《唐·吉诃德》而获西班牙政府颁发的大奖。*本文例句均来自北京大学CCL语料库,部分句子有所改动。

例2:他们请了一个联合国的翻译来跟我工作。

例3:毛泽东领导了解放战争。

例4:县里一位领导对记者说:“评估报告我没看过。”

例1中的“翻译”是动词,表示“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例2中的“翻译”是名词,表示“做翻译工作的人”。例2中的“翻译”是由例1中的“翻译”发生转指后而得来的。

例3中的“领导”是动词,表示“率领并引导”;例4中的“领导”是名词,表示“担任领导工作的人”。例4中的“领导”是由例3中的“领导”发生转指后而得来的。

(2)动作转指对象

动作转指动作所指向的对象,对象的特征是动作或行为直接涉及的事物。发生转指后的该词往往可进入“所v的事物*此处“事物”是广义的事物,包括事物、人物,具体的和抽象的。”这样一个框架内,如“爱好”“依靠”“选择”发生转指后可分别表示“所爱好的事物”“所依靠的事物”及“所选择的事物”。例如:

例5:陈毅工作之余,喜作诗词,爱好书法。

例6:画画是他唯一的爱好。

例7:环保工作要充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

例8:徐大夫从此成了她在天津的依靠。

例5中的“爱好”是动词,表示喜爱;例6中的“爱好”是名词,表示所爱好的事物。名词“爱好”是由动词“爱好”发生转指后而得来的。

例7中的“依靠”是动词,表示凭借;例8中的“依靠”是名词,表示可以依靠的人。名词“依靠”是由动词“依靠”发生转指后而得来的。

(3)思想活动转指思想内容

“思想活动”指和人的思想、思维有关的行为。表思想活动的动词可以转指思想内容,如“决定”“打算”“主张”等。例如:

例9:决定人们消费需求的是钱包的丰满程度。

例10:这是新政府作出的第一项决定。

例11:他打算学完后报考巴黎大学。

例12:何先生是否还有携家人到郊外度周末的打算?

例9中的“决定”是动词,表示作出主张;例10中的“决定”是名词,表示主张的内容。名词“决定”是由动词“决定”转指而得来的。

例11中的“打算”是动词,表示计划去做;例12中的“打算”是名词,表示计划的内容。名词“打算”是由动词“打算”转指而得来的。

(4)动作转指结果

如果动作转指动作的结果,受事往往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创作”“发明”“设计”“记录”等可转指动作的结果,表示“创作的成果”“发明的成果”“设计的成果”“记录的结果”等。例如:

例13:吴昌硕先生创作了很多优秀作品。

例14:这是一曲很好的创作。

例15:发明了现代滑雪板的挪威人酷爱滑雪。

例16:他平均每12天半就有一项发明。

例13中的“创作”是动词,表示“创造文艺作品”*本文词语解释均来自《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例14中的“创作”是名词,表示创造的文学艺术作品。名词“创作”是由动词“创作”转指而得来的。

例15中的“发明”是动词,表示“创造(新的事物或方法)”;例16中的“发明”是名词,表示“创造出的新事物或新方法”。名词“发明”是由动词“发明”转指而得来的。

(5)言语传递动作转指传递内容信息或言语文字结果

一部分动词表示言语传递动作,发生转指后表示传递的内容信息或言语文字结果。这部分动词如“回答”“翻译”“解释”等。例如:

例17:他翻译了法国著名文学作品十多部。

例18:目前上海在公共场所的路牌普遍都附有英文翻译。

例19:一解释就明白。

例20:此句有两种解释。

例17中的“翻译”是动词,表示用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另一种语言文字;例18中的“翻译”是名词,表示翻译的结果。名词“翻译”是由动词“翻译”转指而得来的。

例19中的“解释”是动词,表示分析说明;例20中的“解释”表示进行分析后得出的结论。名词“解释”是由动词“解释”转指而得来。

(6)动作转指工具

动作可转指实现该动作的工具,这些动词所代表的动作离开了一定的工具就无法进行。这类动词如“证明”“练习”。例如:

例21:我的成功便证明了我的智商很高。

例22:你们书记说只要你同意,他立刻开证明。

例23:一个人对着镜子练习老师教过的动作。

例24:书后面有许多练习。

例21中的“证明”是动词,表示根据材料判断真实性;例22中的“证明”是名词,表示证明信。名词“证明”是由动词“证明”转指而得来的。

例23中的“练习”是动词,表示“反复学习、实践,以求熟练”;例24中的“练习”是名词,表示习题或作业。名词“练习”是由动词“练习”转指而得来的。

(7)动作转指时间

动作转指时间的情况比较少,在本文研究范围之内只有“开始”一个词。例如:

例25:北伐战争开始后,贺龙奉命加入北伐军。

例26:开始也没什么可吃的,后来好一点儿。

例25中的“开始”是动词,表示“从某一点起”;例26中的“开始”是名词,表示“开始的阶段”。名词“开始”是由动词“开始”转指而得来的。

(8)动作转指事件活动

表示社会活动或复杂事件的词如“比赛”“表演”“演出”等既可以表示动作,也可用以指称有参与者参与的活动事项以及事项进行所需的一定过程。本文将这类词的动词形式称作“事件动词”,将其对应的名词形式称作“事件名词”。例如:

例27:比赛时,我终于知道了什么叫做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例28:我们一定要赢这场比赛。

例29:许多青年学生到街头表演各种节目。

例30:克莱因当着3000名观众举行了一场心算表演。

例27中的“比赛”是动词,表示“在体育、生产等活动中,比较本领、技术的高低”;例28中的“比赛”是名词,表示比赛这种活动。名词“比赛”是由动词“比赛”转换后得来的。

例29中的“表演”是动词,表示“把情节或技艺表现出来”;例30中的“表演”是名词,表示戏剧、舞蹈、杂技等演出活动。名词“表演”是由动词“表演”转换后得来的。

三、名词意义显著度存在差异

判定兼类词时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同样都发生转指,但是一些词的兼类身份能够获得更广泛的认可,而另一些词的兼类身份则存在较大分歧。前者如“翻译”“爱好”“工作”等,后者如“回忆”“号召”“收获”等。笔者认为这种现象和动词发生转指后“名词意义显著度”的不同有关。“名词意义的显著度”指的是一个词的名词意义的显著程度。名词意义的显著度高,则名词性就越强,其名词身份就越容易被认可。

1.名词意义显著度的判定标准

张伯江、方梅(1996)[9]205提出了“名词稳定性的优势序列”的概念,即“高生命度名词稳定性>低生命度名词稳定性”,“具体名词稳定性>抽象名词稳定性”,“有指名词稳定性>无指名词稳定性”。本文认为“高生命度事物的名词显著度>低生命度事物的名词显著度”,“具体事物的名词显著度>抽象事物的名词显著度”,“有指事物的名词显著度>无指事物的名词显著度”。如表示人的“翻译”的生命度要比表示语言文字结果的“解释”的生命度高,与之相应的是,“翻译”的名词意义的显著度也要比“解释”的名词意义的显著度高。“去学校开一张证明”和“坚持两手抓是企业发展的保证”这两个句子中,“证明”的所指是具体的,“保证”的所指是抽象的,“证明”的名词显著度要高于“保证”的名词显著度。“上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和“我们别无选择”两个句子中,第一个“选择”比第二个“选择”的所指要更明确,名词意义的显著度也要更高。

2.名词意义显著度的三个级别

不同转指关系的兼类词,其相应的名词意义显著度也有所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动作转指施事的兼类词名词意义显著度比较高。施事表示发出动作的人时,具有很高的生命度,名词意义显著,这些词的动名兼类的身份一般没有太大争议。

(2)动作转指对象的兼类词名词意义显著度处于中等水平,其名词意义的显著度没有施事的名词意义的显著度高,如“爱好”“依靠”“选择”的名词意义显著度没有“翻译”“领导”的名词意义显著度高。

(3)动作转指思想内容的兼类词名词意义显著度低。思想内容属于抽象事物,它们的名词意义的显著度比较低。在兼类词的问题上,这部分词也是颇受争议的,如“估计”“回忆”“理解”“误会”等。本文认为,是否保留这部分词的兼类词身份,还需要参考它们的名词语法特征和名词用法使用频率,如果名词语法特征比较显著,名词用法的使用频率很高,则可以考虑将其划分为动名兼类词。

(4)动作转指结果的兼类词名词意义显著度分为两种情况:动作转指具体结果的兼类词名词意义显著度高,这部分词如“创作”“发明”“设计”“记录”等;动作转指抽象结果的兼类词名词意义显著度低,如“贡献”“要求”“限制”“影响”等。

(5)动作转指语言文字结果的兼类词名词意义显著度分为两种情况:动作转指有文字依托的结果时,兼类词的名词意义显著度较高,这部分词如“说明”“通知”“报告”等;动作转指无文字依托的内容信息时,兼类词的名词意义显著度较低,这部分词如“要求”“请求”“主张”“规定”等。在判定这类词是否是动名兼类词时很容易产生分歧。

(6)动作转指工具的兼类词名词意义显著度也分为两种情况:动作转指具体工具的兼类词名词意义显著度高,如表示证明材料的“证明”,表示练习题的“练习”;动作转指抽象工具的兼类词名词意义显著度低,如表示抽象意义的“证明”“保证”。

(7)动作转指时间的兼类词名词意义显著度低。时间是抽象的事物,它的名词意义的显著度比较低。

(8)动作转指事件的兼类词名词意义显著度比较低。“比赛”“表演”“演出”“活动”“宣传”“展览”“改革”“调查”“考试”“安排”“访问”等词都可以算作事件词。在《现汉》中,只有“比赛”和“活动”被认定为兼类词,其余的词如“展览”“演出”等都被标注为动词,但是从事件词的复杂度和社会影响性来看,“展览”“演出”的复杂度及社会影响性与“比赛”和“活动”相比,差距并不是很大。“比赛”和“活动”的名词身份更容易得到认可,这和它们很高的使用频率有关。由此可见,频率对动名兼类词的名词显著度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9)动作“自指”的兼类词名词意义显著度要远远低于动作“转指”的兼类词,如“出版一本书”和“这本书的出版”这两个句子中,两个“出版”之间是自指关系,虽然不能否认意义有一定程度的变化——已经指称化了,但是这种变化相对于转指意义来说是非常不显著的。利用“名词稳定性的优势序列”可解释为“这本书的出版”中“出版”虽然指称化了,但是它属于低生命度事物、抽象事物,所以名词意义显著度极其低。

综上所述,如果将名词意义的显著度分为高、中、低三个级别,转指后的名词的意义显著度呈现如下规律:动作转指施事和具体结果的兼类词名词意义显著度高,动作转指思想内容、抽象结果、无文字依托的言语结果、时间、事件的兼类词名词意义显著度较低,而动作转指对象、有文字依托的言语结果、工具等的兼类词名词意义显著度属于中等水平。

四、结语

在鉴定甄别《大纲》一年级词汇中的84个标注为动名兼类词的双音节词时,我们还对比了这84个词在《汉字等级大纲》[10]和《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11]中的标注情况。研究发现,词性标注发生分歧的词多达48个。这48个动名兼类词的动词词性是毋庸置疑的,主要问题在于它们的名词性用法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就可以让这些词获得动名兼类词的身份。在对这48个存有争议的动名兼类词进行甄别时,它们的动词意义与名词意义的转变情况以及名词意义显著度的高低,对我们的判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意义标准与形式标准和计量标准一样,在判定动名兼类词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不是另外两个标准的辅助手段。

[1] 胡明扬.动名兼类的计量考察[J].语言研究,1995,(2):91-99

[2] 胡明扬.现代汉语词类问题考察[J].语言研究,1995,(5):381-389.

[3] 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4]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6] 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M].北京:开明书店,1951.

[7] 朱德熙.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J].方言,1983,(1):16-31.

[8]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Z].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2.

[9] 张伯江,方梅.汉语功能语法研究[M].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10] 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办公室考试中心.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修订本)[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1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猜你喜欢
兼类事物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新少年(2022年9期)2022-09-17 07:10:54
现代韩国语兼类词表征研究
——以《新国语词典》(第5版)为例
外国语文(2021年4期)2021-09-16 07:17:50
有意义的一天
美好的事物
文苑(2020年8期)2020-11-22 08:18:12
基于统计的《HSK词汇等级大纲》动名兼类词标注研究*
奇妙事物用心看
快乐语文(2017年12期)2017-05-09 22:07:40
诗里有你
北极光(2014年8期)2015-03-30 02:50:51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基于统计和规则的常用词的兼类识别研究
璧琮原始意义新考
古代文明(2012年4期)2012-10-22 00:3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