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 安 政
(渭南师范学院 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青年作者吕健的长篇小说《爱在何方》,以20世纪90年代一所师范专科学校为背景,以最能展示大学生人生价值选择、思想品格的毕业前夕教学实习、工作分配这一独特时段为切入点,选取爱情这个最能透视人物内心世界和思想性格的角度,真实形象地再现了新一代大学生在爱情、择业上的心路历程,表现了作者对社会、尤其是人生价值、意义的深入思考,在人物塑造、情节的穿插设计、环境描写诸方面都有很值得称道的地方,显示了这位年轻的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出色的文学才华。
塑造成功的人物形象,是长篇小说的主要任务,因而人物形象塑造是否成功,是衡量一部长篇小说思想艺术高下的主要标尺。《爱在何方》的人物形象塑造是成功的。它以开阔的视角和深入的洞察力,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以学生为主包括教师的群体形象,个性鲜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就有十多个。其中对主人公李逸形象的塑造最为成功。本文拟就这一形象的塑造谈点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教于作者和方家。
这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思想、敢担当的新时期大学生形象。
李逸出身农家,只考入西岳师专这所专科学校,但他有理想、不自卑、敢思考、有担当,力图对生养他的这片热土、国家和民族有所奉献。
在物欲横流、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泛滥,知识分子中犬儒主义大行其道的当代中国,不缺乏浑浑噩噩随大流,甚至不仅“餔其糟而啜其醨”,而且“随其流而扬其波”的急近个人功利的人,理想似乎已经成为一个奢侈的词。正如作者所说:“共产主义在现实和观念之中似乎早已被束之高阁了,人们的目光,也就是能延长到买了一套商品房,到它的最终使用年限那么长的距离。”[1]110而有理想抱负、敢于和善于思考,对国家民族有责任感和贡献意识且敢于担当却成为一种稀缺的精神。在这种情况下,李逸的有理想、敢思考、勇于担当就成为一种极为可贵的品质。
李逸给周围人的印象是“不安分”和“孤傲”。这在独特的历史背景下不但是缺点,甚至是可以成为一种“罪名”的。其实在一定意义上讲,“不安分”,尤其是“不安分”即对现实环境和处境不满意,正是一切创造和进步的起点和动力,没有它,就没有历史的进步。因为在人们看来的“不安分”和“孤傲”,有时正是有理想抱负的外在表现;而“孤傲”则往往是对人们习见的不正常的社会现象保持着高度清醒和独立思考的外在表现形式。
李逸的理想和抱负,固然有跳出“农门”,改变个人和家庭贫困现状、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因素,但更多的却是对家乡以至国家民族的责任感。人不能光靠吃米活着。在李逸看来,“人是不能没有信仰的,理想和信念是不能轻言放弃的。人首先是社会的人,那么他也只有是一个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他作为个体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1]110。当说到自己甘当一名教师时,他又引用“有人”的话说:“人不贵有才,贵在把自己的才能用于当地,造福一方百姓。”他的这种信念、理想和抱负,从他在历史课实习时讲了“南京大屠杀”之后,对学生“慷慨激昂”地讲了下面一段话中可以清楚地看到:
南京大屠杀,不只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灾难,更是我们没齿难忘的耻辱。同学们,历史是不能忘记的,我们生活在今天和平幸福的环境里,更应当认识到它的来之不易。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抛头颅,洒热血,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才建立了社会主义和新中国。历史也一再证明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那么,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作为担当振兴中华民族,使她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事业的接班人,我们每个人都应当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读书,而发奋读书……[1]160-161
这一段话,看似没有什么新意,在世俗的心目中,似乎也是一种大话和空话,但对李逸来讲却有特殊意义:他是对学生的鼓励,更是他对自己理想和抱负发自内心的阐述和表白!他历经贫穷、疾病、失恋,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中断学业出外打工凑集学费,但都没能动摇他要有所作为的意志。李逸的这种理想和抱负,在和世俗的丁渭阳的对比中可以看得更为分明:同样作为学生干部,作为班长的丁渭阳和作为校学生会体育部长和系学生会主席的李逸都工作积极肯干,并且都有突出的实绩,但前者是出于个人的目的,后者却是出于责任感。李逸不仅有责任感,而且对生养他的这片土地和人民有深挚的感情。作者说李逸的性格当中,“最大的弱点就是重感情”。其实重感情是一把双刃剑,沉溺于个人感情不能自拔是弱点,而对国家民族感情越深挚就越能作出更大的贡献。中国并不缺少像丁渭阳那样蝇营狗苟只为个人谋利益的人,而是缺乏像李逸这样有为国为民干一番事业同时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人。但丁渭阳最后成功留校,李逸却未能。虽然他本人并不在乎,但谁又能说这不是一种教育、甚至民族悲哀的延续呢。李逸身上的这些闪光点,既是他和冯明池、叶青青最终分手的原因,又是陈依静被深深吸引、并最终对赵瑞明提出分手,“移情别恋”李逸的原因。在李逸看来,自己和叶青青的最大差别是在思想上、志趣上:自己是理想的,叶青青是现实的(冯明池也如此);自己是坦荡的,而叶青青则不免小肚鸡肠地去算计;自己看中了目标,不论面对什么样的挫折和磨难,绝不回头,而叶青青则会选择另一种方式去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在陈依静看来,和赵瑞明那种只顾个人安逸的“小男人”相比,有理想、敢担当的李逸更有男子汉的“阳刚”气质和人格魅力。和李逸一样,陈依静也是一个有个性的人。但她给人的印象却是任性。任性在本质上也是个性的一种表现,但在没有明确目标指引的情况下就是一种情绪的无端发泄。正是在李逸理想之光照耀下,陈依静的个性才有了明确的目标。小说对李逸关于爱情的思考和感悟用于他对陈依静的影响似乎更具象征意义:“像一个孤寂的长途跋涉的旅人,突然看见了自己家里窗上透出的一线灯光。”[1]299这是李逸虽然对陈依静不时有所批评,但仍能走进陈依静内心的重要原因。难怪在李逸面前,一贯任性的她,不但不再“既不任性,也不乖戾”,而且“变得娇羞和腼腆了”。而赵瑞明则虽然百般顺从和迁就,但始终没有走进陈依静的内心:他们在一起三年,但从来“没有谈过关于理想的话题”。所以在陈依静眼中,和李逸的有远大的理想和有自己的思想、甚至有时显得高深相比,赵瑞明对幸福的理解太狭隘了,他的世界太狭小了,不可能有李逸那样“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豪情。他虽然是透明的,却未免肤浅和狭隘。
李逸是有思想的。大自然赋予每个人以大脑,就赋予每个人以独立思考的权利。因而对每一种思想、学说、社会现象,人都应该在对其进行深入思考后再决定去从何态度,而不应当盲从或随大流。勤于思考、敢于思考也是李逸的一个重要个性特点,正如作者所说,李逸“总是在思考”。这一点,在他对现行教育体制的态度上看得格外分明。李逸参加高考落选,最后只能考上专科学校,自然有个人身体的原因,但也和现行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现行教育体制,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是让儿童和学生认可教材和老师讲的都是真理,缺乏对他们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再加上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本身就是一种压抑个性发展、抑制和挫伤创造力的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创新思维和创造力是很难得到培养的。这或许就是“钱学森之问”产生的原因和症结所在。李逸不屑去死记硬背,正是他对这种教育体制有看法的表现。李逸从小酷爱读书,勤于思考,甚至因此而导致严重损害身体健康和失去爱情,不得不一次又一次辍学和陷入深重的痛苦。他的阅读面相当广泛,尤其喜欢阅读哲学和文学著作。对于一般人望而生畏、枯燥的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他爱不释手,很早就读了《哲学原理》,通读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和《毛泽东选集》,这就使他的思考当然地具备了哲学基础和正确的方向,“总希望能从本质上、根本上去看待或理解身边的人和事”,因而对社会问题和人生价值有了有相当哲理深度的认识。比如对人们谈论比较多的民主问题,他就认为:只考虑个人的好恶得失,不去客观地评价他人的政绩和对集体的意义,越民主的选举形式,就离民主的本意越远。正是出于对人生价值的正确认识,在同学们为分数和各种考级竭尽全力的时候,李逸不甘随波逐流,他更重视人格的养成和能力的历练,这一点与急功近利充满世俗之气的丁渭阳恰成对照,虽然他也不乏可爱之处。
李逸是有作为,敢担当的。在李逸看来,“中国缺少的是真正实干的实干家,多的是并不真正思考的思想家”[1]173, “干什么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可以把任何他想干的事情都能干得很好,干得很出色。脚下的路到底该怎么走,与其瞻前顾后,还不如勇敢地立即就走”。基于这一认识,作为一个学生干部,李逸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系上的安排,出色完成各种工作任务,他不因事小而不为,甚至主动把宿舍和实习住宿点的卫生包了下来,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当然,作为一个学生,李逸的有作为,敢担当当然还只是初步的,但仍给人以鲜明的印象。比如在爱情上,面对陈依静的苦苦追求,虽然他也深深爱上了对方,但考虑到对“上铺兄弟”赵瑞明的伤害,他把这种爱深深地埋在心底,不仅犹豫再三,而且一再婉拒对方的感情表白,甚至劝告对方珍惜和赵为期三年的感情。但当认识到陈和赵即使结合两人都不会幸福,最终接受了陈的爱情。面对好多同学的反感后果,尤其是面对赵瑞明气势汹汹的是否和陈谈恋爱的质问,他冒着被同学孤立的危险,没有任何犹豫,更没有推卸责任,而是明确地回答“是的”。拒绝叶青青的爱情,同样是虽然婉转但却明确的。所以作者说李逸“是一个责任心很强的人,也是敢于直面因自己的选择而造成所有问题和困难的人”。更能体现李逸这种敢担当的是:进省城西安工作,是多少学子梦寐以求的梦想,但为了照顾另一个比他更需要进西安的同学秦欣利,李逸硬是在对方单位点名要他的情况下把那个指标让给了她,他宁可凭借自己的努力而不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谁又能说,这不是和平环境中一种弥足珍贵的崇高自我牺牲精神和高度自尊!有所为必然有所不为,所以有所不为也是一种有作为、敢担当的表现。毕业后能够留校,不仅是一种荣誉,而且当然可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因而也是好多人梦寐以求的,但面对丁渭阳的大肆活动,李逸只是听其自然,没有做任何努力。李逸在给友人的祝福中曾有“君子”二字,可见他对中国传统君子之风的崇尚,他也的确具有一种“君子”之风。这里有一个细节颇见境界:同样是在毕业前给辅导员刘健老师“送礼”,丁渭阳是在系上决定推荐谁留校的关键时刻,而李逸则是在一切大局已定之后;前者是一大包,后者仅仅是实习时买的土特产——一瓶杜康酒;前者是有所求而送,后者则仅仅是向老师表示敬意;前者理所当然被老师拒绝,后者则被老师欣然接受。在留校这场权力和心计的博弈中,赵副主任等人胜利了,而同样比较有责任感的李书记和有思想的刘健老师失败了。作者从这个角度,也写出了当代大学人事上的弊端。
李逸是有理想、有抱负、有思想的,但同时又是现实的和清醒的。他认识到,如同完美的梦中情人只能存在于梦中一样,现实世界总是不完美的。因而面对现实世界,李逸又是讲求方法和策略的。一位伟人讲过政策和策略的关系,没有实现政策的有效方法和策略,再好的政策也只是空话。与此相似,没有实现理想和抱负的正确方法策略,理想和抱负也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因此,从面对的实际环境和具体情况出发,在顺应中图创新,在创新中讲策略,就成为一切想有所作为的人的明智选择。对这一点,李逸看得很清楚:“急于求成,却不能客观、正确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和具体环境,是“青年人最容易犯的错误”。他甚至认为,在适当的时候退一步,也是一种人生处世策略所必须。这里仅举一例:在到实习学校以后,面对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课外活动太少的情况,陈依静从素质教育的理论出发,主张采取一些比较“激进”的改革措施。李逸则在肯定她的想法是好的前提下,清醒地认识到这样可能带来的问题:作为实习生的他们可以在实习结束后一走了之,实习学校和带班老师却要面对社会、家长的评价、议论和考试成绩排名次等一系列问题,提醒陈依静必须处理好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避免陷实习学校于尴尬的境地。李逸虽然对现行教育体制有自己的看法,但又明确认识到,只有考上大学,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因而最终仍决定参加高考,也是他对现实认识清醒的表现。这里还应该提及的似乎是,李逸虽然是面对现实而且讲求方法策略的,但他并没有将其用于谋取个人利益,比如留校这样对他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事情上,而是听任事态的自然发展,这也不能不说是一种人生的高境界。
在书中这所大学所在的这块热土上,曾经出现过一大批有思想、有作为、有担当的杰出人物,司马迁、白居易、寇准、王鼎、杨虎城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历史和现实都在呼唤这样的人才。作为一个大学生,李逸的上述思想性格特点还是初步的,有的甚至可以说是才初露端倪,但对于当代中国的大学生来说,显然是十分可贵的。不管就中国的现实还是未来发展来说,历史都呼唤具有这些思想品格的新一代大学生和知识分子。在这个意义上,小说下面一段抒情对理解李逸这一代大学生颇具独特意义:
黄河流域古老的关中平原啊,你以博大的胸怀,曾孕育了华夏几千年的文明,又有什么理由不为新时期的青年一代的成长而欢欣鼓舞呢?吮吸着你的乳汁不断长大的一代又一代,他们有追求,有理想,既不甘于按部就班,又不甘于守旧落后。黄河的水是浑黄的,然而她的血脉,把爱灌注于每个黄河儿女的心里。而儿女们的爱,又正因为要融入这脚下的土地,而使这土地更肥沃,更清香,更温暖,更迷人。[1]299
最后还应当说到的似乎是,小说的爱情描写是清纯的,在目下媚俗的描写充斥文学作品的情况下,这无疑表现了作者高雅的思想境界和审美情趣。与这种清纯的爱情描写相一致,小说的语言也是清新、纯净、朴素的。当然作为这位青年作者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爱在何方》也不是完美无瑕的:一些对学校日常程序性工作的叙述交代,似乎冗长了一些,减少了行文的灵动之趣。另外,后半部分、尤其是结束部分,和前半部分的描写相比,也似乎匆忙了一点。
开始面对这部长达四十余万字的长篇小说,笔者曾有这样的困惑:面对相对来说单调、刻板的学校生活,作者能写出动人的故事吗?但开读不久,就被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所吸引,迫不及待地读下去并欣喜地发现:这是一部思想性、可读性都很强的小说,也深为作者取得这样的成绩而欣喜。作者在让他的主人公说到《红楼梦》的时候说:“它的众多的人物形象、错综复杂的矛盾和细致的人物刻画,使《红楼梦》就像一株枝繁叶茂、盘根错节又郁郁葱葱的大树,无论是远观还是深入其内部,它带给你的景致都是能让人感到美不胜收,心旷神怡。”[1]265这自然可以看做作者自己的艺术追求。时间是历史对个人人生最大的馈赠。作者还很年轻,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还有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供作者去更深入地探讨人生,锤炼、展示才华。笔者很高兴地期待作者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
阅读文学作品,是读者和作者心灵的交流和对话。以上看法对否,还希望作者和读者批评。
[1] 吕健.爱在何方[M].西安:陕西出版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