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师为主导地位的高校中国画教学方法探索

2014-03-20 10:48郭风雷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基础课培养目标中国画

郭风雷

(渭南师范学院美术设计学院,陕西渭南714099)

当前中国画教育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夹缝和困境中,高等院校的教育培养模式由“精英型”向“大众化”转换,各含美术专业的高校为扩大受教育者的范围和影响,所采取的不分重点、扩大招生的做法是中国画教育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当前高校中国画教学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现状,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对课程建设加以完善,需要以教师为主导,对中国画教学方法进行探索。

一、积极引导,明确培养目标

“美术教育研究是一种采用教育研究的方法,通过对美术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发展与完善美术教育的原理,以解决美术教育实际问题的研究。”[1]249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培养目标,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分析,对其进行分类和积极引导,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在教学大纲设置的范围内开设不同的科目来完成教学任务。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被作为衡量一所院校办学质量优劣的标准,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重新审视并明确我们的培养目标,已显得尤为重要。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引导下,为了提高就业率,教师需要与时俱进,根据社会的需求不断调整和完善培养目标,使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社会与市场需求。在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教学过程进行全程引导,掌握教学的灵活性,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因材施教,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特点来调整中国画教学目标。

中国画专业教师需要了解新时期高校美术教育要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而不只是技能型人才。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从自身做起,把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根据学生自身的专业特征和社会需求,我们把培养目标大致划分为“画家型、教师型、综合型”[2]428等三种模式,进而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作为画家型学生的培养,在中国画教学中,就需要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观摩画展和临习大师绘画作品等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并在自身的创作中不断加强风格因素,从而探索出具有一定个人风貌的作品。而教师型学生的培养模式,则是需要教师对其进行美术教学方式方法,甚至教育学、心理学等的辅导,使其走上美术、教学的道路。而综合型模式的培养,则需要教师通过积极主动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所学基本课程的技能,并探索出具有多种发展潜力的可能性。

二、以书入画,提升综合修养

中国画强调诗、书、画、印的四位一体,书法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元素,“书画同体”“书画同道”,“写竹竿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法,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杈股,屋漏迹之遗意”[2]235。足见学好书法、用好书法对于中国画语汇掌握的重要性。然而,高校中国画教学现状中却恰恰忽视了这一环节,只流于形式或不予涉及。良好的书法功底,是画好一幅中国画的坚强后盾,没有书法功底的支撑,作起画来笔迹自然软弱无力。当下高校学生的中国画只追求风格的独特,而较少于笔墨的研究,缺乏传统根基和内涵,这也是传统中国画和书法在当今教育体制下的尴尬地位所造成的。

毋庸置疑,一个没有书法功底的人所作的绘画自然无法达到“力能扛鼎”“下笔如有金刚杵”“下笔如高山坠石”的效果。书法是作为国画家必备的修养,是国画的基础,它同时也是高校国画专业学生必备的基础课。正如20世纪法国华裔画家赵无极所说:“西画的基础是素描,中国画的基础是书法。”

在中国画的教学中,教师要强调诗、书、画、印熔于一炉,教师在强调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应不断扩大学生的文化知识面,不断加强学生对画外功的修养。教师要合理地增设一些跨专业的选修课,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力图在不同艺术专业知识相互渗透的条件下,培养学生进行艺术创造的综合能力,同时为学生毕业后很快适应中国画教学和各项社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艺术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美育,就是通过艺术美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辨别美丑的能力。中国古画论中有“人品如画品”之经典论述,中国的所有艺术是一种人学,强调艺术家的品德修行。加强并注重对学生人品和思想道德的培养是从事艺术创作的必然要求。

三、要求“全三”教学相长

以教师为主导,在高校中国画教学中规定“三进、三出、三能”[3]的“全三”原则。所谓“三进”,是指教材、教学大纲、示范作品这三项必须进课堂;所谓“三出”,是指课后必须出总结、出展览、出课外作业;所谓“三能”,是指作为教师要能画、能写、能讲。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创作能力,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培养出高素养的绘画人才,因而专业教师要从“六个一”做起:要有一个相对长期集中的表现对象;要有一个个性化的造型样式和风格;要从传统中解构出一个独特的表现方法;要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来阐述自己的创作理念和艺术主张;要制定一个长期的创作计划;要有一个适合自己的宣传媒体,让自己的作品走向社会与大众。在教学改革中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给学生树立榜样,有利于教师自身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中国画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示范教学这一环节必不可少,通过示范教学,使难以用语言表述的绘画技法得以清晰的展现。教师以“教”为主导,引导学生,使学生完成学的过程,做到教学相长。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使学生除在专业方面融会贯通外,还应当让学生有自己一套个性化的见解,这就需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自我创作意识。科研创作计划的实施,就是这一培养目标的关键,学生在经过低年级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后,进入高年级的国画专业创作教学阶段,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课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把基础课程的知识点、技巧和自己的专业对照起来学习。在平时的专业课学习中应该加强和鼓励学生作业的创作性和个性化的培养,要不断加强并引导学生对小作品的创作练习,甚至在课堂上作一些主题性创作,以创作来调整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把中国画所有的法式和画法综合起来,帮助和加深学生对“画法”[4]93的认识和理解,真正起到“教”与“学”相长的作用。

只有教师做到了“三进、三出、三能”,在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指导学生从中国画的基础入手,直到作品创作的顺利完成。教师以独特的主导地位来感染和影响学生,通过教学增长自身的知识经验,通过学习来补充教学中的不足。

四、“连续”教学,培养创新意识

中国画的教学是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临摹是中国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对解析笔墨和造型规律起着很大的作用,也是高等院校美术专业教学的必修课。写生是继承和创新的纽带课程,是对绘画风格的形成和绘画语言的特征分析而形成的,它是笔墨转换至形成自我表现方式的重要课程。创作是在临摹和写生后所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是对临摹和写生课的延续和消化,是运用临摹和写生课所学到的知识把自己对自然界和人生的感悟、认识表现出来的一种解说方式。

中国画教学中的临摹、写生、创作课有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前一个教学环节是后一个教学环节的基础和延续,相反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前一个教学环节的消化和体现。临摹、写生、创作课的相互结合,能够使所学的技能得到印证和巩固,故而教师在中国画教学中的临摹、写生、创作课中需要进行“连续”教学,对每一环节做到不疏漏,以主导性的地位要求学生合理分配各个环节,做到循序渐进、有条不紊。

“在中国古代,道家思想观念与中国画的画理画法关系极为密切”[5]97。中国画重“道”,轻“器”,“道”是方法,“器”是技法,技术不能等同于艺术,是为艺术表现服务的,艺术需要技术得以外化和实现,技术最终只是一个工具。当一件绘画作品完成后,形而下的“器”就会退隐起来,它是陪衬,而不是主题。目前高校中国画教学中的实际情况是基础课教师只负责基础课的基本知识传授,没有深入系统地去进行研究,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基础课教学和创作教学严重脱节,从而使学生没有能力将基础课训练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灵活地转化到创作中。作为高校中国画专业教师,有责任将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进行衔接,做到融会贯通。在以提高造型能力为目的的基础课教学中,教师应该要求学生避免一味机械和死板地描摹物象而忽略自身个体的感受。要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系统去领悟,然后形成自己独特的想法,再通过绘画方式把感悟表现出来。

另外,在平时中国画的每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要时时注意创造思维模式的培养。当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个别学生能够自如地控制和驾驭画面、表达感受时,教师就要给他们充足的自由表达空间并及时予以鼓励。

总之,高校专业教师在中国画教学中要以主导地位来积极引导学生,促成培养目标的实现。以书入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做到“三进、三出、三能”,并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创作带动教学,做到教学相长。基础课与创作课要做到“连续”教学,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本专业的实际,采取灵活的方法、措施来使中国画教学向着培养全面、健康、高素质、创造性人才为目的的教学目标而迈进。

[1]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邵大箴.二十一世纪中国画学院教育首届论坛论文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

[3]赵志红.“大美术、大美院、大写意”的倡导者——访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杨晓阳教授[J].艺术教育,2006,(8):6-7.

[4]陈绶祥.国画讲议[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4.

[5]付京生.当代中国画文脉研究龙瑞卷[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基础课培养目标中国画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中国画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关于音乐基础课教学与学习中的几个问题
道德叙事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谈技工教育要着眼于大国工匠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