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菲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西安710062)
国培计划全称是“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它的实施是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的重要落实,也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国培计划的目的在于对中小学教师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教师进行培训,进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基础教育的改革。[1]国培计划项目分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两大类。其中,示范性培训项目包括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和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两个子项目;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包括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研修、农村中小学教师短期集中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三个子项目。
国培计划于2010年,由中央财政投资5.5亿元启动实施,为确保实施质量,教育部通过审查和遴选,选取北京大学、广州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为承办机构,国培计划的启动是新时期教育发展改革对教师队伍提出的新要求,目的在于适应国情,增强国际竞争力,推动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基础教育改革,提高整体教育质量。[2]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任务原本属于地方,然而,此次中央实施的意义在于给各地方做好表率,先集中优质资源培养出一批优质“种子”教师,使这一批教师在一线工作中能够发挥骨干示范作用,并且在此次培训过程当中,总结优质资源的整合办法,寻求培训模式和方法的创新,为地方实施教师培训做好榜样。
笔者认为,影响国培计划实施有效性的因素有三个:一是受训者,指的是各级各地的中小学一线教师;二是组织者,指的是承担培训的各大高校及培训课程的讲授者;三是政策制定与实施间存在一定距离。
从目前国培计划受训者的构成来说,是由各地区各学校逐层选派的。这样的选派方式非常不科学。从选派结果来说,最终一级由学校选派出来的教师大多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选派的过程中没有尊重教师的主观需求[3];二是选派的教师不担任主要教学任务。如此的选派导致受训者在参培过程中无心学习,经常请假,更有甚者只是报到,占用名额,根本不学习,有些地区学校选择那些专业不对口的教师参加培训。这样筛选组成的受训者集体,对国培计划本身而言,必定是一个不好的开端。
目前国培计划的组织者都是通过竞标的形式获得资格的,理论上讲是合理科学的。但是在实际当中,中标院校的师资力量、专业程度与培训需求并不能达到很好的对接。对于组织者而言,首先,要具有培训学科高水平的师资,这是保证培训质量的核心力量。其次,还要有高水平的管理团队,以作好培训的后勤保障。比如,在所培训的科目当中,某些学校会较为特长某个科目,其课程资源、教师资源等相对较为丰富,教学方法和模式也富有实效,但对于其他科目,资源的提供却非常牵强。所以投标单位在投标时要切实考虑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万不可为了其他某种利益而盲目投标。
好的培训结果必然来自于好的评价制度。有效的评价制度定会提高培训质量,取得高效的培训效果。现在通行的评价仅仅是一张由参训教师在培训结束后填写的满意度表格,不能完全反映培训效果的好坏,更不能为以后的培训积累经验,作好信息回馈。受训者有以下特点:第一,被选送来参加培训的教师基本都内心对培训充满了期待,并且抱着要学有所成的信心和决心,希望从短暂的培训中能够获得提升。第二,他们大多能够认识并分析自己在教学过程当中的不足,知道问题症结所在,明确自己在培训过程中所要学习的东西。第三,在培训过程当中,大多数教师认为培训单位所设计的课程并不能够满足自己所需,课程缺乏吸引力,授课教师不能作到针对性教学。第四,在培训结束时,大多数受训者在肯定培训所学的同时,对培训带给自己的提升并不满意,认为没有达到自己的参训目的,其主要原因在于组织方所提供的课程本身。了解到这种政策与实施之间的差距之后,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的国培计划当中组织方是实施过程当中的引领方,组织方提供什么,受训者学习什么,受训教师只能跟随者组织方的脚步,按供补需。很显然,这种现实并不是中央在制定政策时所期望的结果,只有将两者的关系转变为互为主动方时才是合理的。所需决定所教,所教改善所需,新的所需推动新的所教,新的所教改革新的所需,二者成螺旋式上升趋势,互相帮扶着前进,最终达到彼此的进步。
“为什么培训”“培训谁”“培训什么内容”“谁来培训”“如何培训”“培训效果如何”,这是国培计划六个方面的关键问题,全程监控体系就是依据这六个方面的问题而建立的。针对第二部分所提到的影响因素,笔者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愿能为国培计划项目的实施尽微薄之力。
在了解国培计划的目的之后,国培计划的开端就是受训教师的选择,即“培训谁”的问题。教师的选派问题实质在于学校和教师。我认为这是一个双向选择,学校如何推选教师,教师如何向学校推荐自己。对于校方而言,应该形成一种主动学习的氛围,让教师以参加培训为荣,而不是认为是在帮学校完成任务。进而再依据学校教学情况和教师个人实际真实地选择那些有必要接受培训的教师,即教学实力应当再提升的教师;对于教师个人而言,首先要对进一步的学习具有积极性,即在教学工作当中树立一种危机感,只有自己不断地学习,才能让学生学得更好。其次,教师要能够清楚地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认识,分析个人在专业知识储备、教学技能应用、教学理念等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再结合每次培训内容作出选择,取得或者放弃培训机会。[4]对此,笔者认为,应该施行“教师个人申请制”,应该建立“国家—省—市—县—校”一体的连贯的申请机制,让需要培训的教师能够参加培训,让每一个培训名额都能发挥作用,不浪费国家的每一分经费。
国培计划的组织者,包含两个主体。一是国家政策的制定者,二是承担培训任务的各大师范高校。
从国家政策的制定方来看,国培计划所要体现的是一种公共价值和社会价值,其实质是政府维护社会正义职能的体现。政府为了促进农村地区中小学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将师资培训公平分配,这正是国培计划的意义。
目前,对于国培计划的承担者,即师范高校的选择,政府采取的是招标机制,既公平又竞争,能够遴选出优质的培训单位,达到培训内容与高校特色学科的良性结合。且在承担高校的内部,也已形成专门负责国培项目的部门,这对国培计划的实施效果作了硬性保障。作为高校国培项目的负责部门,首先要做好分析调研,了解受训者所需,再针对受训者特点设置具有独创性的课程,课程内容和形式均需合理化、多元化,进而再选择优秀的教师授课,保证课程的吸引力,以获得最好的培训效果,增强国培计划的有效性。
分析调研是培训单位的首要工作。调研对象应该有三个:教育部制定的培训项目本身、受训教师、高校所能提供的培训资源。培训单位是沟通高校资源和受训教师需求的桥梁,对培训项目本身的分析了解可以促使培训单位能够最优地整合高校资源,为受训者提供最优质的培训。对于受训教师的调研主要是获取教师在专业知识、教学技能、职业情感方面的具体需求,以便能够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满足教师所需。
在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分析之后,培训单位就要为受训教师设计一套培训方案。就目前而言,所采用的都是四段培训模式,即集中培训;影子实训;反思研修;返岗实践研修。[5]集中培训阶段主要是提高教师专业知识水平、专业素质能力、课堂教学质量。影子研修阶段主要是学员亲身感受名校的校园文化氛围、名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及高超的教学技能,并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感悟、吸纳、重构自身的知识素质。反思研修阶段是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对自己以往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将所学转化为所用,加强学员之间的交流,获得更深刻的体会。返岗实践研修是指教师通过学习,填补自己需求,在情感、知识、技能等方面获得质的转变之后,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开展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培训要求在各个阶段均坚持需求导向原则。
课程质量是培训的灵魂。培训的质量如何,关键在于课程的质量。课程的质量影响着受训者的积极性、参与程度以及理论向实践的转化程度。[6]在这样一个对课程质量严格要求的标准之下,承办高校应成为一个优质资源的提供者。笔者认为,培训组织单位,应该最优地整合高校资源,在高校内部组建一个课程超市,将各个课程名称、授课教师、课程特色、课程重点等均公开;课程要分学科、层次,清晰明了。并且配备相应的咨询专家,在咨询专家推荐的基础上实行学员自主选课,使学员能够切实学到所需,能够实现目的性的提升。当然,这仅仅只是笔者的个人想法和建议,还不够成熟与完善。但提高国培计划的质量不容忽视,避免人力、财力的浪费。
总之,国培计划是一项强教、强人、强国的国家政策,从培养高素质教师起步,提高全民素质是一项长久之计。在实施的过程当中,每一个步骤都要有明确的质量取向,每个细节的质量才能保证整体的质量,才能与最初的目的趋向一致,使得国培计划名副其实。
[1]冯国瑞.“国培计划”背景下的教师培训策略[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63-65.
[2]朱旭东.论“国培计划”的价值[J].教师教育研究,2010,(11):3-9.
[3]苏筱.“国培计划”的发展现状探索[J].科学大众,2013,(3):150-151.
[4]李森林,闫桂芝.教育培训质量影响因素分析与控制策略[J].继续教育,2005,(19):46-47.
[5]周德锋.提高“国培计划”项目教育质量的路径探析[J].继续教育,2013,(8):73-74.
[6]崔锐.试论“国培计划”实施中的创新、不足与改进策略[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6):1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