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云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建福州,350202)
20世纪50年代,波普艺术萌芽于英国,它让人们领略了其独特、强烈视觉反差、大众化、色彩与造型出众、离经叛道,甚至是抽象与荒诞的艺术风格,它渐渐地传播到了美国,并在这块商业价值极高的黄金宝地上找到了良好的培育它的土壤环境。纽约、拉斯维加斯、好莱坞等商业文化聚集地正面引来这种夸张的艺术浪潮,极具视觉冲击的电影海报、人物造型、拼贴手法的报刊图片,在形式上不断地挑衅着同时代垄断了30年之久的现代主义风格。其中,现代主义建筑渐渐被推到了人们质疑的风口浪尖上。波普艺术风格也逐渐地为20世纪6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做了扎实的铺垫。
20世纪30年代,现代主义大师柯布西耶的“机器美学”、密斯·凡·德·罗经典的“少即是多”原则、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路易斯·沙利文提出的“形式追随功能”原则、奥地利建筑师阿道夫·路斯强调“装饰即罪恶”。以上列举的各位大师的观点都深刻地反映了纯粹的、理性的、简易化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他们的建筑观点缺乏人情味,这源于一战后的工业社会里,批量生产化、快捷化、复制模板化的设计形态牢牢地占据了原本可以多样化、强烈化的设计精神。因此,以波普艺术风格为代表的部分先锋艺术思想开始进行了愈演愈烈的反扑。
著名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求学时,就曾挑战过密斯“少即是多”的原则,他大肆宣扬“多才是多”“少是枯燥”的观点,直到20世纪60年代,已经36岁却在建筑领域仍然毫无建树的他为他妈妈设计出了“粟树山母亲住宅”建筑之后,挑战权威成功,瞬时名声大噪[1]。“既矛盾又复杂”是文丘里对自己这件作品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生动写照,而这恰恰是现代主义所极力反对的。这个作品虽然不能算是波普风格建筑出现的标志性建筑,但文丘里在设计思想上已经开始体现出了波普建筑的风格特征,摆脱单调乏味,注入人情味,具有通俗易懂的形象,甚至是哗众取宠的怪诞造型。所以,后现代主义建筑首先发难现代主义思想的建筑形式,其中尤其以波普风格为代表。
波普这个词是由“Pop”这个英文单词音译而来,“Pop”是“Popular”的缩写,不言而喻,正是它十分大众化,十分受平民大众欢迎的特点,波普艺术才在美国这个商业化大陆上盘踞之久,影响之深。美国建筑师在同时期也是人才辈出,设计师们尊崇消费时代、信息时代传达给普通大众的感知意识,争先恐后地设计出让人们瞠目结舌的“平常物”建筑。
1977年建成的“BEST”超市,美国赛特集团的萨克拉曼多将超市的正面入口部分设计成断瓦残垣的样式,人们每日必须先拉开这看似残破的缺角,才得以自由出入。设计师用这样的形象,以及大众对待这个特立独行的建筑的行为特征,意在强调“反建筑”的目的。他用这样一个与严谨、拘束、条条框框的现代主义建筑对比起来令人不可思议的“建筑缺口”表明,建筑不应该一成不变,不应该牢不可破,不应该约束人性。这个建筑的趣味性恰好地迎合了波普建筑的特点,怪诞、让人忍俊不禁、反传统的建筑思维,充分体现在了“BEST”超市建筑上[2]。
美国加利福尼亚迪斯尼总部大楼的设计师格雷夫斯更是别出心裁地将七个小矮人的生动形象直接嫁接到了大楼屋顶的山墙上,这样的设计手法与雅典卫城上那些优美的女神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众所周知的雅典卫城的女神柱是独一无二、威严庄重、高贵典雅的古典建筑构件,却被格雷夫斯用卡通形象“生搬硬套”进了现代建筑。小矮人柱满足的是大众口味、大众欣赏能力,并且用这样荒诞、诙谐的反传统建筑语汇、建筑符号和元素嘲笑讽刺着一本正经的现代理性社会,也正是波普建筑独有的特点之一,同时小矮人形象被“拿来即用”的建筑设计形式也随之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美国洛杉矶 IN-N-OUT快餐店更是为人所知的波普标志建筑之一。鲜亮的汉堡店黄色标准色LOGO的设计与红色外墙装饰面的设计,让人一下就能体会到快餐店的欢乐气氛,具有浓厚的商业氛围。这样通俗易懂的颜色搭配与形象搭配,让波普建筑的特性跃然于大众的视野。鲜艳、大胆、前卫、快速、商业的波普风格瓦解了现代建筑冰冷庄严的现实感,撼动了其看似巍峨屹立的建筑地位。
通俗易懂、普通平实化、传播信息非常直接迅速、引人注目又是另外一些波普建筑所属的特点。以弗兰克·盖里在 20世纪80年代的建筑作品为例,具象、形象、确定化,成了他独特的建筑语汇。1984年的加州航天博物馆用F-104星际战斗机为原型、1987年日本神户的“鱼舞餐厅”以雕塑风格的大鱼扭动身姿为原型、1991年西海岸Chiat广告公司总部大楼以一个巨大的夸张的极具真实性的望远镜为原型,类似的波普建筑还有许多案例。弗兰克·盖里认为:“我们正处在这样的一种文化中,这种文化由快餐、广告、用过即弃物、赶飞机、叫出租车等组成——一片狂乱。所以我认为我的关于建筑的想法比创造完整的建筑更能表现我们的文化。”[3]不论是弗兰克·盖里这一席话,或是这些关于“平常物”的建筑设计的案例都在传递给大众一个讯息,就是“拥抱世俗”,波普艺术以其自由、反传统、反形式著称,那么自然,波普建筑也秉承了平庸、通俗、平常物、大众符号、强烈视觉化、具象等等美学手法,在建筑领域中渐渐走向越来越怪诞的境地。
现代主义思想的城市规划是具有强烈的矩阵感,每一幢楼房都长得完全一摸一样,整齐划一地排列在城市中央。虽然理性、整洁,但是这样的城市规划残忍地切断了历史与城市,历史与人,人与城市之间的情感联系,破坏了原本城市中多元多样的文化元素。世界著名建筑和城市历史学家、批评家、理论家柯林·罗,他提出了反对“现代主义思想的城市规划”的声音,他认为城市形态的发展应被历史给予动态的、破碎断裂的、不连续性的发展。柯林·罗在他最著名的书籍《拼贴城市》中提出一个很重要的概念“Bricolage”,这个法语词汇没有确切的中文翻译,只能理解为“随性用手头制作所有的东西”[4]。他赞同偶发性的建筑创作,不间断但是又不连续的建筑产物,就像是甩不掉的“贴纸”开始蔓延、覆盖于整个城市。建筑设计师们开始醉心于信手拈来的拼贴创作,这也是波普风格开始变得城市化的原因之一。
早前的少数权贵派希望打造的是精英主义社会,是由知识分子们建造的乌托邦城市,被带有冷静理性、深奥抽象的现代主义建筑反叛,随后,现代主义建筑又被戏虐无常、视觉冲击强烈、符合大众消费的拼贴波普建筑反叛。正是这一个又一个让人应接不暇的各种主义的建筑,才形成了建筑与城市发展的大跨步发展的人类历程。波普建筑堆砌起来的城市不需要去容忍富有、贫穷、高贵、低俗、商业、文化这些城市“标签”的不和谐,这些所有的“标签”都能被贴在波普风格的“拼贴城市”中。换句话说,也正是包容了这些不同特质的人群、小社会、建筑样式,才有了现在我们所了解到的当时特定环境下的“拼贴城市”[5]。文丘里在与他的妻子一起撰写的《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一书中提到,以注重不同层次的文化趣味为基础来提高“通俗、丑陋”建筑的地位。
时尚、多元、随手即来、不确定性、反对循规蹈矩、包容性极强是“拼贴城市”的多种特质,也正是波普建筑的建设潮流带动并形成了整个城市的组成语言。
波普艺术以其特殊的“平常事物”进行复制、拼贴、嘲弄、戏虐、大众化的形态样式从现代主义思想的艺术风格中脱颖而出,萌芽了属于它自己的新鲜的艺术形式,并且在商业环境下、世俗社会中成功站稳脚跟,在20世纪50年代后,跟随上了这个快速时代的步伐。波普建筑是波普艺术众多领域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正是因为它从不拒绝任何形式的建筑设计语言,才有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拼贴城市”,这个城市也一样,从不拒绝任何历史片段在它其中断裂重组。也正是因为这样,波普风格的建筑才更具有历史的魅力。
[1]罗伯特·文丘里.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2]罗伯特·文丘里,丹尼丝·斯科特·布朗,史蒂文·艾泽努尔.向拉斯维加斯学习[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3]万书元.当代西方建筑美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4]李姝.波普建筑[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5]陈满乾,尹敏.“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践与成效[J].中国电力教育,2011(2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