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文岛事件中的英国外交活动

2014-03-20 07:44
外国问题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英方汉密尔顿李鸿章

索 冰

(东北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国内关于巨文岛事件研究已有一段历史,就近期的研究成果而言,集中在对中日关系的影响,中、英、俄三国的战略博弈以及对朝鲜半岛的地缘战略地位影响。就文献引用情况看,中、日、韩三国文献引用频繁,而英、俄文资料使用较少。目前国内学界对事件主角英帝国的原始史料挖掘利用尚不充分,对英国的行动细节掌握易出误差,而对英国活动策略研究方面更是成果寥落,虽然英国学者季南曾在其专著中对巨文岛问题有过论述,但由于写作年代档案公开限制,遗漏了一些重要细节使得对英国在事件中的政策运用尤其是1886年最终决策缺乏探讨。据此,本文在对英方关于记载巨文岛事件始末的档案资料和相关中文资料整理的基础上,对上述问题进行评析。

一、从“合法占领书”到“撤出保证论”

1885年3月末,潘贾德事件(The Panjdeh Incident)*1885年3月30日,俄国军队与阿富汗军队在阿姆河流域发生冲突,俄军击败阿军侵占潘贾德附近的绿洲从而直面交通要地赫拉特,由于威胁到印度,引发了英俄之间紧张对峙局势。产生的震荡波传递到东亚,英国海军中将陶威尔(William Montagu Dowell,中国舰队司令)发现俄国军舰在远东集结。为了维护在东亚的利益,英国决定优先布局,4月14日伦敦方面指令在长崎的陶威尔占领巨文岛。4月15日,陶威尔派出三艘军舰*三艘军舰为“阿伽门农”、“飞马”和“纵火者”号。开赴巨文岛实施占领,并表示“除非俄军进入,否则在进一步得到指示后才会升旗。”[1]1陶威尔的这一句话折射出英国并不想主动将巨文岛局势拖入战争模式,以此预留外交和军事回旋余地。

英军占领巨文岛前,中国已获得一些英俄在亚洲的紧张气氛和涉及巨文岛的情报。3月中旬,英国驻华公使巴夏礼(Harry Smith Parkes)照会总理衙门告知由于俄国扩张,“如果发生战事请中国保护英国利益”[2]19。1月31日,驻英公使曾纪泽电告总理衙门英俄在阿富汗和伊朗军事调动情况[2]990,4月5日曾纪泽征询总理衙门关于英国可能在朝鲜开展行动的看法[3]999。4月9日李鸿章又向清廷上陈英军可能针对俄国海军发动军事行动[3]1006。中国对于朝鲜附近可能发生的局势做出判断:英俄矛盾是导致双方在东亚可能发生军事冲突的诱因;英国将以海军出击和占领朝鲜岛屿的方式对俄国开展行动;俄国海军无法取胜英国海军。4月12日,李鸿章在得到并不准确的消息后,向清廷上陈表达“英占无碍”[3]1009解读。

英国行动后通过外交渠道向中、朝、日三国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只有在“俄国威胁”解除时,才可能结束其“暂时占领”。中国作为宗主国对朝鲜外交具有引导力和牵制力,英国不希望将中国推向俄国,所以对华拉拢和利用。英国在4月16日表示希望与中国达成协议,4月27日曾纪泽回复:希望英国政府承诺暂时占领并提出“是否能与中国政府达成协议来保障不损害中国在那些地方的权益”[1]3。4月28日英国提出一个单方拟定的《中英政府关于占领汉密尔顿港协议草案》,包括四点主要内容:中方对于英方占领巨文岛不持反对意见;中方认可英方的占领合法并由英国实施行政管理;从占领日开始十二个月英方将向朝鲜方面上交从巨文岛获取的全部财政收入并从中扣除对应岁贡部分;不会有害岛上居民权益。从草案看出,英国想通过中国宗主权声明获得巨文岛行政管辖权。虽然李鸿章个人曾有结盟之念[2]192,但英国没有实质回应,中国签署协议不能得到实质利益。权衡利弊之后清廷决定不签署协议[4],5月6日曾纪泽通过马格里(Macartney Halliday)通知英方。

中国提出“英占威胁论”,把俄国这一棘手因素再次推给英方。欧格讷(Nicholas Robert O’Conor)*巴夏礼在华病逝后,欧格讷任参赞署理公使。5月2日收到外交大臣葛兰斐尔(2nd Earl Granville)指示后开展对华政策摸底。5月8日,欧格讷与总理衙门王大臣奕劻进行照会,奕劻提出核心问题:英国政府是否会保证朝鲜领土的完整。欧格讷表示无权作答但阐述个人看法:“英军实施占领是想建立海军煤站,这与领土侵占不同。英军存在就是对意图占领朝鲜国家的一种威慑。但是占领行动初衷并不是帮助中国脱离危机。”照会中奕劻对占领使用“暂时”一词描述,但提出英国是否能保证朝鲜乃至中国领土安全时,去掉“暂时”二字,说明清廷延续“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法,欲借英国之力抵俄进朝;对占领理由的解释,奕劻提出希望宣布巨文岛为英国军舰临时停泊处,而非海军煤站,奕劻此言一语双关,一方面把占领解释成一种非常态化的需要,以降低俄日的高压态势;另一反面,临时停泊港也会造成英国军事存在的威慑效果,从而使得俄日两国有所忌惮。事实上,占领给日本人造成了惊恐,为防止俄国人侵占对马岛与英军对抗,日本对该岛进行了防御准备[5]。欧格讷通过照会明确中国并不极力反对占领,因为中国无法单独应对半岛上的俄国军事威胁。中国从维护宗主权益出发,意在维护朝鲜领土完整,英国从维护其东亚利益出发,志在维持东亚水域海军优势,巨文岛是两国战略契合点,英军的占领可从中国获得一个相对有利的外交支撑,而中方表态也提到抗议和反对并非所愿,结合之前李鸿章对璧利南*时任英国驻天津领事。(Byron Brenan)的私下表态,奕劻的说法使得英方对于中朝双方态度有了一定把握,欧格讷向葛兰斐尔总结:“中国并不反对占领,但是在俄日威胁下要做一些反对姿态,对中国进一步采取抗议表示怀疑;中国的核心问题是惧怕俄国。”[6]随后中国在铺设电线问题上的“配合”[7]498以及7月李鸿章表示“对俄国将力予抵抗,但中国不会为巨文岛而找碴”[2]206,都是清晰的政策演示。

5月19日英国驻朝副领事贾礼士(W.R.Carles)向朝鲜政府正式通报,但遭到金允植*时任朝鲜总理交涉通商衙门督办。言辞激烈抗议。欧格讷指示贾礼士通知朝方:驻朝鲜领事阿苏顿(W.G.Aston)会答复朝鲜,与朝鲜签订一个协议。英国提出以租借名义获得占领“合法性”,把“己方需要论”作为占领理由。5月29日,葛兰斐尔与海军大臣诺斯勃罗克商谈后授意欧格讷,提出“以建设煤站的理由来实行占领,年租金不要超过5 000英镑”,并再次指示如有必要,“通过中国政府交转协议”[1]7。6月19日阿苏顿与金允植会面,阐明占领行为是暂时之需并告知目的在于建设煤站。金允植回复阿斯顿巨文岛非开放港,鉴于英俄关系现状以及会遭到国内公众谴责,不会达成任何协议并希望英军尽早撤退。欧格讷得知后向时任保守党首相兼外交大臣沙里士伯(Marquis of Salisbury)表达看法:“任何对朝鲜政府正式的回复我认为只会回收到一个无用的、不值得期待的文书。”[1]43对于朝方要求,欧格讷于6月30日致书金允植,再次表达了英方观点和签订协议愿望。伦敦方面,沙里士伯收到欧格讷和奕劻照会内容后,7月7日指示欧格讷:“鉴于衙门不想与女王政府签订关于暂时占领的协议,但急于获得维持朝鲜领土完整的保证,我授权你告知朝鲜领土的完整将会得到尊重,同时还要按照葛兰斐尔于5月29日指示去达成一个关于暂时占领汉密尔顿港的协议。”[1]9英方想借中国的影响与朝鲜达成一个租借协议,以实现占领“合法化”。但只是单方面要求中国施惠,沙里士伯此时针对朝鲜领土主权提出的“尊重”一词没有对朝鲜进行政治担保,只是对奕劻提到的抗议说法进行了形式回应。中国也只是不反对英国占领巨文岛,没有明确提及给予各种支持,在复杂的局势下采取观望的态度。而朝鲜方面在主观意愿、中方引导、俄方威慑三个因素作用下也不会与英方签约。

英国要获得所谓的“合法授权”,其真实目的是为常态化驻扎获取法律保障。中方的“相对沉默”使英国获得了外交条件;而法律条件对英国而言是策略中的一个“暗点”,在英国表述中,“情势所迫”和“暂时占领”是两个关键用语,但却没有具体释义。“情势”一般理解战争一触即发的局势,从大背景看也包含俄国在东亚对英国的威胁,就巨文岛而言,二者情势兼有;而“暂时”一词承接“情势”,“情势”终结时方可撤出巨文岛,难以明确具体期限,在4月英方拟定的草案中关于租金条款中也可看出。在没有确定时限前提下,英方与朝鲜谈判中寻求获得一个可持续的“合法占领书”,故言为“暂时”,兼含“长久”之意。获得“合法占领书”,既可免去继续占领时与朝鲜谈判周折,又可在局势生变时与各方周旋要价,此为英人策略。李鸿章对此是从防范英人日久生变进而侵犯朝鲜领土角度理解,在致朝鲜国王书中明确地告知朝方“断不可轻易允许”[7]486。接连碰壁后,英国只能在“非法占领”状态下开展岛内设施建设。8月21日,英国指派精通朝鲜语的斯科特(J. Scott)到达巨文岛开展具体的土地租赁和其他建设事宜。斯科特完成任务离开后形成了具体报告上报伦敦并获得肯定。

随着时间推移,中英双方的策略都出现了微妙变化。10月13日,欧格讷与李鸿章在北京进行会晤。李鸿章谈及巨文岛事件,认为俄国问题已经解决*指英俄在潘嘉德事件后通过外交磋商解决了阿富汗边境问题。,巨文岛问题英方也应该考虑解决,李鸿章明示三点:一是英国应尽早结束置中方于不利的占领局面;二是如果朝鲜政府同意租借土地,他国也会提出相同要求;三是希望达成一个实际的、可接受的方案。就第三点,李鸿章抛出“不占不租不走”*李鸿章提出英军降下国旗,移除军事住所,将电线延伸至济物浦与朝鲜陆地电线连接以供各国使用,英国可以保留一个煤站和一艘炮舰常年留守,以便迅速复占岛屿。三“不”建议,欧格讷回复:“在选举结束前,女王政府不会考虑任何建议。”[1]19对此他希望在年底前英国做出决定。之后李鸿章与璧利南进行了两次会晤,提出关于解决巨文岛问题的“租借”方案。李鸿章提出为了应对俄方,建议英国抵押100万两白银(合25万英镑)直至归还岛屿。李鸿章表示“除非问题解决,否则中国会抗议那些让她难堪的国家。”[8]李鸿章的态度反映当时他的一种矛盾心态,他认为由于“俄韩密约”事件已经处理*关于“俄韩密约”事件,详见陈开科∶《1886年李鸿章、拉德仁天津会谈与中、俄朝鲜政策》一文,《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6期。,加上中亚紧张局势缓和,没有必要继续占领,否则可能使得俄国借此进入朝鲜。但中方主客观条件上也不能与俄国、朝鲜结盟来应对英国,只得在外交上给英方施压,给璧利南的建议实质上是在英方不走的前提下应付俄方的一种举措。在9月朝鲜向阿苏顿提出了一个借款50万英镑的说法,但无论朝鲜说法还是李鸿章的建议都不能公开承认英国“合法占领”,只是在占领过程中使朝鲜获得一笔巨额收入,英方对此的态度如海军部表示:“宁租勿买”[2]208。欧格讷针对李鸿章对璧利南的提议研判,认为“虽然数额相差过大,但是显示出中方不再坚持反对女王政府建议;也可以解释为如果发生朝鲜被吞并的情形,中国愿以抵押方式达成协议。这与之前在总理衙门的照会中有着相同的政策气息。”虽然英方对中俄政策信息的掌握是非对称的,但欧格讷从与奕劻和李鸿章的会晤中嗅出了中方政策底线,在英国没有对朝鲜实行殖民化的策略下与中方仍然拥有利益交叉点。就在欧格讷为租赁一事周旋时,伦敦方面此时对巨文岛的政策指示悄然发生了变化。12月12日,沙里士伯根据10月照会指令欧格讷:“如果李鸿章再次提及此事,从他那里确定如果女王政府决定从岛屿撤出,中国政府是否会保证该地不会被其他国家占领。”[1]20至此“撤出保证”说浮出水面。

二、“军事目标”和“政治筹码”

英国海军部占领前认为巨文岛对于阻截俄国海军和战时补给价值巨大,占领初期就准备与俄国可能爆发的军事冲突。4月27日葛兰斐尔致电欧格讷,要求获得中国同意后,在扬子江入海口的北马鞍岛上*北马鞍岛位于今浙江省嵊泗县花鸟乡。建造电报站并铺设与汉密尔顿港之间的电线,该线路在5月末铺设完毕。5月10日,俄国船只“符拉迪沃斯托克”号造访巨文岛滞留24小时后,英军升起了米字旗,同时布设水雷和开展其他防御工作。但陶威尔在5月18日致海军部的电报中认为巨文岛不值得占领,对其进行要塞化防御的花费巨大,巨文岛会削弱海军战斗力,战时给舰队配备运煤船和仓储船会更方便。海军部立即指示陶威尔给出更充足理由并询问“香港在战时是否足够作为基地”[1]6。陶威尔回应香港足够作为一个基地并再次否定了巨文岛的占领价值,并在5月28日向英国海军部上交的报告中更加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理由。9月15日,针对陶威尔报告情况,海军部指令时任中国舰队司令汉密尔顿(Hamilton)中将就巨文岛做出调查报告。汉密尔顿结合自己和前线军官意见,于12月7日向海军部上交了报告,表示与陶威尔观点一致,并进一步补充说明了皇家海军的优势是控制海面而非固守港口。汉密尔顿还征询了海军上将韦力士*韦力士(Sir G. Willes)是陶威尔前任中国舰队司令官。的意见,韦力士提出“没有必要在朝鲜建立一个煤站,在香港装满威尔士煤的蒸汽船跟随舰队同行是可行的。如果把汉密尔顿港变成一个常规的殖民地,并且把它建造成直布罗陀和马耳他那样的要塞化岛屿,海军将不会反对,但会成为一个强烈的政治问题。”[1]21海军部在研读了三任中国舰队司令官意见后,1886年1月向沙里士伯出具了对于上述报告持肯定意见的报告书,希望内阁尽早定夺。早在1885年的12月,撤出巨文岛已经成为英国决策层一个意向,但海军部只提供了军事根据,阻截俄国南下的战略目的无法解决。沙里士伯保证方案想测试俄国人是否想在朝鲜扩张势力,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巨文岛问题应时性和战略性的双重属性,在中亚危机暂时消散的同时,英俄在远东水域的争夺丝毫没有停歇。

此时中国外交态度还是希望英国单方面撤军。李鸿章与欧格讷会晤之后,奕劻在与欧格讷照会中试探英国口风未果。1886年1月7日,欧格讷与总理衙门大臣再次照会,衙门大臣向欧格讷证实英方准备撤出巨文岛一说是否属实。欧格讷回复衙门大臣关于撤出的问题他将在询问后给出答复,之后他按照沙里士伯的指示向中方提出“如果英国从汉密尔顿港撤出,中国政府自己是否会占领这些岛屿,或者保证不会被另外一个欧洲国家占领”[1]24。总理衙门大臣则回复欧格讷巨文岛是朝鲜领土,中国不侵占属国领土是惯例,中方也不知如何保证这些岛屿不会被其他国家占领。英国正式向中国提出“撤出保证论”,把俄国威胁再次摆上台面,并提出让中国接替英国占领方案,而另一个让中国选择的方案是保证无他国进驻巨文岛。中国表达此时关注是英国撤出问题,对于应对俄国威胁则未予正面答复。2月,重新上台的格莱斯顿(William Ewart Gladstone)内阁接手巨文岛问题。3月11日曾纪泽向英方施压:“俄国觉得有必要占领一些其他朝鲜的领土”[1]25。外交部在收到中国照会时征求海军意见,3月19日海军部回复外交大臣罗斯贝利(Rosebery),海军部意见较之前建议委婉许多,表示在经费保证前提下不反对,但指出问题关键——巨文岛的军事价值与其建设花费投入性价比是必须考虑的,资金问题已经影响巨文岛运转。英国外交部在4月14日以备忘录形式回复中方:“女王政府无意延长占领,如果中国政府保证巨文岛不会被另一欧洲国家占领,女王政府一个主要目的便实现了。如果中国政府不想承担这个责任,那么则建议中国去推动俄国和其他国家达成一个关于维护朝鲜领土完整的国际协定。如果这一建议被采纳,女王政府将着手准备与各方达成协议,并立即从在属于保证范围内的朝鲜领土组成部分——汉密尔顿港撤出。”[1]25格莱斯顿内阁这一方案显得更加老辣,同时也是英国在事件过程中的点睛之笔。沙里士伯方案对俄国着眼的永兴湾没有提及,俄军进驻永兴对英国来说也是一种失策。同时备忘录里说俄国承诺不进驻巨文岛只是达到了主要目的之一,而不是全部,意味英国就此条件未必撤军。而关于承诺朝鲜领土的“多方协议”一说暗合了中国不希望任何国家侵占朝鲜领土的心理,体现了格莱斯顿内阁对中国的朝鲜政策把捏,把希望与俄国达成协议的问题“交给”急切解决问题的中国处理,借用中国的朝鲜政策此时运用得淋漓尽致。曾纪泽在收到备忘录文本后,第一时间便将其“多方协议”方案电传北京[3]1196。

5月19日,英国海军部再次致电外交部,要求尽早做出决定,外交部回应“在中国回复英方之前,不应开展任何有关结束占领的工作。”[1]26海军部于6月4日致电外交部转呈了汉密尔顿中将4月的报告,要求外交部尽早安排以使他们能够继续占领巨文岛。外交部6月12日回复海军部:“鉴于没有从中国方面得到任何有关达成保证的信息,外交大臣歉意的表示有必要对汉密尔顿港延长占领。”[1]29英国外交部态度坚决,内阁考虑的不仅是英国海军的技术解释,在军事和政治价值不重合条件下,政治价值将作为政策基点,遏制俄国海军在半岛的扩张是政府的首要考虑。外交部在海军部压力下,给新任驻华公使华尔身(John Walsham)发去指令,要求“尽早取得中国方面对英国提出建议的回复”[1]30。华尔身电告外交部,在7月26日照会中总理衙门大臣对此方案并不满意。华尔身此后向伦敦方面提议将巨文岛和永兴湾作为开放港口,欧格讷卸任后路过天津时与李鸿章也提起该意见,李鸿章当场未予答复。

就在英方焦灼之时,中方针对俄方动向开始采取行动。在英国提出“多方协议”后,英国态度明确地表达了本无意滞留半岛,但须他国承诺才可动身,这样一个提法不仅仅把俄国纳入其中,潜在的把日本和其他国家都囊括进去,这迎合中国的诉求。相比占领初期中国的“相对沉默”,英国人此时明确表态和“韩俄密约”事件再起,使中方对俄态度开始趋于强硬。7月14日,李鸿章电告总理衙门由于探知俄方窥伺永兴湾,决定命铁甲舰“驶巡永兴聊作声势”[3]1236。中方此时对俄国进行一定形式的军事威慑,表面上与英军形成了对俄国的军事压力,俄方必须应答中英双方摆出的军事姿态和外交攻势,否则将进一步加剧中英两国猜忌,局势将会向着更加紧张的方向发展。如果中国发挥其影响力使英国海军驻扎永兴湾,对俄国海军是如鲠在喉,俄方透过外交渠道对中方进行表态*有关会谈经过详见陈开科∶《1886年李鸿章、拉德仁天津会谈与中、俄朝鲜政策》,《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6期。势在必行。此时伦敦政局再次出现变动,保守党再次执政,时任外相伊兹利(1st Earl of Iddesleigh)告知华尔身“政府同意他的建议(开放港口说),并要求其秘密商谈,把该项条件作为谈判的基础,还要求他向衙门表明女王政府希望以最符合中国利益的方式处理该问题。如果保证汉密尔顿港和拉扎雷夫港(永兴湾)不落入敌国手中,女王政府将会命令立即撤军。”[1]31华尔身提出的开放港口策略是总理衙门敷衍下的仓促之举,与4月备忘录设计的策略是有偏离的,“开放港口说”把朝鲜的永兴湾对外开放从而“引狼入室”,这是中方不愿看到的。在吴大澂获得俄方不占朝鲜领土表态[3]1240以及与拉德仁在天津的会谈取得实质进展后,李鸿章便回绝了英方的“开放港口说”,9月29日他告知再提此事的璧利南:“若欲借通商口为转场地,则只论巨文,勿提永兴”,并告知:“鸿直告以我可担保,俄不占此岛,英须早退”[9]。10月1日,李鸿章致函总理衙门建议通知英方:“催其早退”[10]。10月6日,李鸿章收到了璧利南代拟总理衙门致华尔身照会的英文译稿。

10月26日,李鸿章致函总署要求英国尽快撤军。10月31日,总理衙门正式向英国出具了官方照会文稿。华尔身在11月5日电文伊兹利,告知中方“能够给予保证并希望尽快安排结束占领”[1]32。在总理衙门致华尔身的文稿中,不仅告知英方俄国公使拉德仁向李鸿章承诺,也写明“圣彼得堡的俄国外交部之前曾向中国驻俄国公使刘瑞芬提出无意朝鲜领土的保证”[1]37,以此向英方表示保证权威性。11月10日,英国海军部致书外交部,针对伊兹利的询问,向其转达英军指挥官关于建议撤离巨文岛的报告。综合各方情况之后,伊兹利在11月19日针对中方照会指令华尔身与衙门进行讨论,“做出一个最符合中英两国利益的决定。”[1]3312月4日,外交部正式通知海军部基于中国的保证准备撤出巨文岛,并提议让华尔身“与海军沟通以便做好与朝鲜当局的安排”[1]35。12月10日,伊兹利批准华尔身“向中国和朝鲜政府出具关于汉密尔顿港事件的文书,但应该从总理衙门获得一个便于公开的保证文书。”[1]36伦敦方面索要中方书面保证书的行为,可以理解为以备向国内进行政治解释。华尔身根据伊兹利的指示于12月24日照会总理衙门,总理衙门针对保证文本回复伊兹利,告知其“10月31日的照会文稿已经明确了在英国终止暂时占领巨文岛后,朝鲜的领土完整将得到保证。”[1]39华而身随后向中国出具了英国致中国和朝鲜政府文书。照会结束后华尔身与汉密尔顿沟通,告知其致朝鲜文书将会用3周时间抵达朝鲜,要求舰队按照预计送达时间准备撤离事宜,其撤离事项由海军通过驻朝鲜总领事传达给朝鲜政府,汉密尔顿回复华尔身准备工作会在两周内完成。总理衙门于1887年1月3日上奏清廷英国退出巨文岛[3]1264,伦敦方面则在1887年2月25日通知华尔身致函中朝文书内容得到政府批准[1]41。1887年2月28日,汉密尔顿电告海军部汉密尔顿港降下旗帜。华尔身于3月2日电告外交部巨文岛降旗一事[1]41。

三、结语——英国外交的典型演绎

回顾事件的地理起点,巨文岛拥有极佳的自然位置,虽然英国海军占领后否定了该岛的军事价值,但其不仅是一个军事坐标,还是一个涵盖战略意义的政治坐标。面对俄国海军可能进驻永兴湾,英国人要采取措施来遏制其在远东的扩张。在朝鲜东海岸找一个港口甚至占领永兴湾当然符合某些英国军官的胃口,但正如韦力士所言,连把“巨文岛殖民地化都是一个巨大的政治难题”,更难提及其他。伦敦方面虽然出于紧张的局势使得占领行动含有迎战的军事色彩,但对一个不知名的、朝鲜南部的、地理位置极佳的小岛实施占领把各方反应压到最低的同时,也会让俄国必须要考虑是否还要进驻永兴湾,这就是巨文岛的政治辐射功能。

就英国对华外交而言,在事件中表现的自私而务实。从初期为了“暂时”的占领到后来为了有收获的撤退,英国牢牢握住中国这个域内大国对各方的影响力和牵制力,把中国作为实现其自身利益的一把金钥匙。欧格讷与奕劻的对话直白的告诉了清政府英国“只为己利”,“别无他责”,其与清政府的外交活动也都是希望清政府“予以配合”。从务实的方面讲,英国研判了中国的外交心理,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中国效用”,一开始就使用了承认中国“宗主权”的方式来让中国为己服务,“宗藩关系”在英国人手里只是一张可以利用的牌,亮出哪面全看中国“表现”。事件进程中,伦敦当局没有因为海军部的技术评估而因噎废食,在事件后续发展中更多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政治战略眼光和老练外交手腕,与俄国进行了一场隔空“打牌”。就政策连续性而言,自由党和保守党在事件内的四届内阁在基本问题上实现了政策延续,牢牢地把握住政治方向,表现出的政治耐心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因子。

就中国外交而言,表现出的是谨慎和巧妙。从占领后的拟定草约到英国想借中国之力获得朝鲜合法授权,从北马鞍岛电线的铺设到撤出保证的顺利获得,一系列的事件中都看到了中国的身影,而最后让俄国做出承诺则是“非华勿得”。就清政府而言,面对复杂而险恶的局势,在看似被动的局面下一方面把握好分寸为自己预留外交余地,另一方面在涉及底线问题时,也借用了皇家海军的声势,给俄国人一个毫无回旋的余地,使得朝鲜半岛的掌控权依旧握在手里。中国能够发挥效能是当时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架构决定的。拉德仁的承诺实非俄愿,中国能够在巨文岛问题上与俄国过手是因为俄国在远东不具备军事优势,英国在朝鲜半岛的撤出也是俄方可以接受的妥协结局。中英两国在当时并非同盟者,只是在巨文岛上出现了一个利益交叉点,而这个交叉点也是奠定事件解决的一块基石。但清政府的外交依然是“跛脚外交”,没有国家实力保障的外交是改变不了东亚地区的政治格局走向的,中国当时面临的最大问题依旧是缓慢的近代化进程无法应对外部急速增长的威胁,甲午战争结局就充分验证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

[1] Correspondence Respecting The Temporary Occupation Of Port Hamilton By Her Majesty’s Government [Z].Her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1887.

[2] 季南.英国对华外交 1880-1885[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 王彦威 纂辑,王亮 编.清季外交史料[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

[5] 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檔案,朝鮮檔,019宗,02冊,004件[Z].

[6] F.O. 17/980[Z].

[8] F.O. 17/986[Z].

猜你喜欢
英方汉密尔顿李鸿章
李鸿章
一顿早饭改变李鸿章
为称呼上诉
李鸿章集外文补遗
李鸿章挨一枪,中国少赔一亿两
梦境追踪
波伊斯和汉密尔顿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