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体制改革研究室主任
这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与以往相比具有突出特点。一是沿着个人成长成才的路径,整体设计初中、高中、高职和本科、研究生阶段的考试招生改革,力图推进素质教育,拓宽人才成长通道,为每个人提供合适的教育机会。二是统筹考虑考试评价、招生录取和管理体制改革,充分考虑各项改革的关联性,改变过去偏重于考试改革的习惯做法,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问题。当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还在于高考。因为高考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点,是整个教育体系的核心枢纽,也是广大公众最关心的敏感问题。我今天重点谈一个想法,就是“高考改革要以招生改革为重点”。
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改革就没有停止过。恢复高考,也使正常的学校教育得以恢复,重新强调知识在人才选拔中的作用。同时,恢复高考也立即面临学校和学生过分偏重知识教学,轻视能力培养,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应试教育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先后经历了强化基本能力的考试内容改革,从统一命题到分省命题的改革,从“老六门”到“3+X”的改革等。目前看来,考试改革的潜力已经发挥到了极致,但仍然没有解决中小学生应试负担过重的问题。
这就让我们不得不反思:过去的改革是不是走错了方向、抓错了重点?单纯的考试改革这条路走不通,就要考虑在招生改革上寻求突破。过去我们在招生改革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比如从招收自费生到公费、自费并轨,从只看高考成绩到辅之以高考加分、免试推荐、自主招生改革试点等。然而,这些改革并没有触动高校招生体制“以考代招、唯分数论”的基本模式,不管考生自身有什么兴趣、爱好、特长,不管通过什么渠道录取,最后都转化成一个“分数”。在省级招生办公室和学校划定的分数线之上,高等学校选择余地很小,近些年的“平行志愿”招生更是强化了“分分计较”。理论上,所有考生可以通过分数排队、所有高校都可以凭录取分数线排队,高校就可以“坐享其成”了。这样,高校招生时对考试分数的强调达到了极致,中学的应试教育也就达到了极致。因此,应试教育泛滥的根源并不在于考试科目、考试形式的问题,而在于高校招生有问题。
如今,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考生选择学校的“买方市场”早已形成,分批录取固化了学校竞争发展的空间,扭曲了学校之间的生源竞争环境,加剧了应试竞争。在省级招生办公室统一的、事先的评价之后,在“唯分数论”的分数线下,高等学校甘愿躺在体制的怀抱中规避责任,不愿在招生方面行使自主权。如果分批划线、总分录取的招生体制不变,即使给了学生选择考试科目的权利,学生也会选择好拿分数的考试科目;即使把“等第计分”的学业水平考试作为高校招生依据,省级招办也会倾向于把等第重新折合成分数,重新回到“总分录取”的老路上,高等学校则在变来变去中无所适从。在总分录取模式下,高等学校招收的学生是面貌模糊、没有个性的,其学习兴趣、人才培养质量就无从保证。在某种程度上,高校是否愿意在招生上承担更多责任、投入更多精力,是学校发展状态、改革魄力的一个直接反映。在这样的状态下,高校的办学水平就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提高。把这个问题延伸开去,如果人才质量没有保证,毕业生找工作都成问题,遑论高等教育机会公平?
招生改革是一场体制改革,远比考试改革更复杂、更艰巨,因为它触及利益格局,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省级招生办、高等学校都需要重新定位自身的权力和责任。这一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已经说得很明确:“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深化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我想之所以要“探索”,就是因为这是既定的方向,我们制定高考改革实施方案,每一项措施都要看是不是朝着这个方向前进,这应当作为衡量高考改革是否科学合理,预测所采取的举措能否切实有效的一个重要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