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念鲁 /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
高考制度不仅仅是教育制度
杨念鲁 /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
我认为高考制度不仅是教育制度,它也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源头可回溯至隋朝的科举制。科举制积极和进步的历史作用不可忽视,它形成一套相对高效的人才选拔体系,打破了世袭,在某种程度上给社会底层以希望。“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人们看到了相对公平的社会流动机制。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它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和枷锁,于是,也就走到了尽头。如今的高考制度同样承担着为国家选拔人才、为年轻人成才铺路搭桥的社会使命。它关乎国家前途,更牵扯百姓的命运。唯其如此,才备受每一个家庭的关注。
毋庸讳言,现在大家对高考的指责非常多。诟病最多的当属“一考定终身”。仅用分数这样一次性的评价代替了对一个人多元的、综合的、全面的过程性评价,是不是科学?会不会耽误了很多人的青春?是不是显得简单而“粗暴”?考600分的孩子跟599分的孩子,真有那么大的差别吗?且不说一个人智能是多方面的,一个人的学习能力、修养情操,以及将来发展的潜能,是一个简单的分数就能完全体现出来的吗?
前两天听到广播里讲笑话:一个中学生清明节烧纸,烧什么呢,烧他的考试卷子。他一边烧一边说:“爸呀,这卷子我都不会做,你帮我做吧,你要不会做呢,我给你推荐一个人,你把我们老师收了去,让他当您的家教。”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听了以后笑不出来,内心充满了悲凉和内疚。我们的学生对学习、对老师厌恶到了如此地步!这反映出在高考指挥棒挥舞下,正逐渐丢掉教育的本质——帮助每一个孩子主动健康地成长。相反,我们的基础教育有意无意地在剥夺孩子们主动成长的权力,在抹杀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因此,在我看来,我们现在的高考有点像是一场异化了的体育比赛——眼里只有一块块奖牌,甚至不惜以牺牲健康为代价服用兴奋剂,不惜以丢弃道德为代价弄虚作假。完全忘却和背离了体育健全身心的本质。如此看来,我们的高考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高考改革势在必行。
高考改革就是要回归到人才培养和人才选拔的本质上来,即,把每一个有学习潜能、适合深造的优秀人才选拔出来。怎样选拔?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建立起科学多元的评价体系。在这个体系里,第一,要体现全面性,要多维度选拔人才。各因其才,各尽其能,让合适的人到合适的“位置”上去。第二,要重视评价的多样性,相信各有其能,各有其成,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特长与个性,丰富国家人才的多样性。第三,要重视综合实践能力,关注孩子的人格修养、道德情操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第四,是注重人才分类。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去当科学家,普通工作人员同样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第五,要体现机会的公平。公平是一个社会安全的基石。一个缺乏公平做基础的高考改革设计,一定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和百姓的拥护,甚至会引发重大社会问题。
高考制度改革一定是与其他社会制度的改革相配套的,它必然会与社会的就业机制、薪金机制等一系列社会制度联系在一起。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的,我们在制度设计上必须给每个人都有发展的可能和空间。如果除了高考,别无成功之路,不仅高考改革本身不可能成功,社会发展也将面临危险的境地。一个仅仅以学历和名校论英雄的社会,不可能呈现出人人成才、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打个比方,不能因为你选的是“西红柿”,就不给“土豆”、“白菜”发展的机会。当下流行“西红柿”,于是学校和家长都要把孩子培养成“西红柿”,成不了“西红柿”就意味着教育的失败。在这种评判标准下,那些“土豆”、“白菜”和“萝卜”哪还有发展的机会?试想一下,假如我们的餐桌上只有西红柿,何以保证人体基本均衡的营养?恐怕连活下去都危险。所以高考改革必须是综合的制度设计。
当然,我们也要意识到,高考制度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它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必须在每一个环节上精心设计,在每一个步骤上慎重推进,才能不断完善,直至达到较为理想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