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公共行政学诞生以来,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近80年时间,当前中国公共行政学整个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几乎全部来自西方的理论体系,其研究和发展历程,也是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研究里程,其理论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与西方有很大的差距。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科技的迅猛发展,西方新公共管理学兴起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并对“新公共行政”理论作了全面的批判和超越[1]。公共行政领域的新范式不断地出现,并在批判的基础上构建新的学科理论,理论更新的间隔越来越短。而中国当前的公共行政学学科领域还停留在对西方的引进、消化和吸收阶段,思维逻辑还没有脱离西方的传统研究范式,我国政府目前正面临的一系列理论建设和改革问题,如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关系、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政府执行力等等问题都需要学者们做出理论上的探讨和创新,应运而生的行政学“本土化”道路,是一条必要而又艰难的道路,教育水平是学科发展的百年大计,学科建设应该从教育人才体系的培养入手,而当前的公共行政学教学水平甚至还远远落后于国内的理论研究。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知识陈旧、教材老化、教师理论素养不够等问题,高校的学时限制及教学模式限制也制约了公共行政学课程的理论教学水平,课堂单一的“陈述式”教学也很难引起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和共鸣,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需要得到校方的认同,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对文科教学的方法更是缺少灵活性的支持力度。
公共行政理论在西方自上世纪60年代之后,发展极为迅速,其学科内容和学科研究方法逐渐庞杂。自威尔逊提出政治与行政二分法以来,公共行政理论逐渐采纳了政治学领域的许多新成果,并成为公共行政的重要理论基础。公共行政学从传统的政治学取向转变到管理学取向上来。20世纪80年代之后,公共行政领域的研究范畴进一步扩展,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以及管理学逐渐渗入政府管理的研究之中。之后经济学家用经济学的视角分析政府问题, 产生了公共选择学派, 随后信息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又从不同的角度渗透到公共行政的研究之中。20世纪90年代后在网络的飞速发展下,电子技术又在政府管理中广为运用。总之,公共行政学理论广泛地吸收了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电子工程乃至数学界的知识,综合性、交叉性是目前公共行政学的重要特征,这种多元化既带来了学科的进步,又导致了公共行政学的理论基础紊乱。公共行政学在各种理论的冲击下,形成了公共行政理论的丛林[2]。这种基础理论的“丛林”现象,使得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见仁见智,以自身的学科基础出发来解释公共行政,让大多数公共行政学的理论教学者无所适从,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20世纪70年代末恢复高考后人才结构的断层,目前高校教师的主干力量集中于28-45岁这个年龄段,其中核心力量在35岁左右,这个年龄恰逢九十年代末大学扩招之时,学生数量多,师生比例失调,教学质量下降,对理论的学习都处于一个“速食化”的时期,对知识的认知停留于较浅的层次,对学习更多地关注于社会的实用性而缺乏对理论的追求,因此理论功底都较为浅薄,这直接影响了对当前大学生的教育水平。从目前开设此学科的学生开课效果来看,学生普遍在课后对知识体系感到庞杂艰涩,理解程度有限,课程结束后对知识茫然无知,缺乏整体掌握的能力,考试成绩普遍不理想,比起其他的管理类课程来说,公共行政学是学生最为头疼的课程。
学科范式是教学方式的依托,学科范式的转移必然引起教学方法的改变。公共行政学科在近代发生了多次范式的转换,其视野、方法和目标也不断发生着变化。由于传统官僚层级制基础的公共行政学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低效,遭到了广泛的批判。随着20世纪60年代,“黑堡宣言”学派对责任、伦理和公正等规范性问题的提倡,新公共行政范式的兴起以其高效率取代了传统公共行政范式的不足。随后公共选择学派、新制度经济学派借鉴私人部门的管理和竞争机制,带动了政府部门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对政府、市场和市民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新的界定[3]。总之,这种复合多种学科知识的学科促使传统公共行政学在学科范式上进行了大的转变,我国的改革实践又体现着现有国情的理论发展,这必然要求公共行政教学范式的相应改变,因此学科研究的视野、方法和目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009年后入学的大学生多为“90后”学生,个性鲜明,自我中心意识强,由于生活条件优越,又经历了网络“速食”文化的熏陶,经历的挫折和生活磨砺较少,善于张扬个性而弱于团队合作,对理论知识的钻研意识较弱,习惯于接受现成的经验而缺乏循序渐进探索知识的意志,因此加重了教师教育的难度,无论从思想上、教学方法上还是理论灌输上,都难以得到学生的配合,网络文化虽然带来了信息的日新月异,却也使学生们态度浮躁、眼高于顶,虚拟的网络造成了学生的虚拟人格,形成了现实中的交流障碍,他们在乎知识的现实价值和实际效益,对传统理论的学习比较忽视,觉得抽象的理论没有实际意义。在课堂上,他们忽视课堂讲授,对课程的接受更加依赖于网络的速成模式,不愿意参与课堂互动,对很多活动都表现得索然无味,难以调动其积极性,学生群体新的时代特征对教师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由于高校扩招的社会背景,学生的规模与教师数量的比例已远远超出科学合理的比例,在这样课业的压力下,很多青年教师都埋头于代课,学校无法抽出教师进行应有的培训,高校之间的定点培训很少,校际合作绝大部分是学术交流而不是教学交流。而目前高校的绩效评估模式以科研为主,也大大挫伤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过多的科研压力使得青年教师将主要精力都投入到理论研究与论文发表上,教学又是难以量化考核的指标,因此难以作为考察教师素质和晋升职称的主要标准,因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对教师素质的提高也缺乏应有的关注,集体备课、青年教师导师制等体制难以实行,教师教学能力难以得到提升,教师与相关行业联系的紧密度很低,真正的公共行政学实践知识很少,大部分理论来源于对西方理论的研习,与我国的实际存在很大差距,理论对现实缺乏解释力和指导力,这样的师资水平在教学中也很容易导致失败。
公共行政学的理论研究对社会管理、政府职能具有很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是政府管理人才的培养中很重要的理论学习部分。因此,该课程的教学不能脱离实际,案例教学法符合公共行政学科应用性和理论外来性的特质要求,生动实际的案例教学和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工具。案例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和基础的学生自主性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提高综合能力的需要,可以充分锻炼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他们学会主动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还能锻炼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教师的操作能力和启发能力,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传统保守的教学方式习惯于讲授式“满堂灌”,案例只是作为讲授的例证使用,对案例的分析只是表面性的,没有深层次的挖掘和微观情节的设计,因此学生的思维无法得到启发,对社会现象和政策行为的理解都不够深入。
毋庸置疑,良好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公共行政教学的首要条件。要适应快速变迁的学科范式的转换,理论结合教学,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优秀大学生,就需要建立良好的学习型的教师队伍。首先,用大教育的理念使教师跳出固步自封的小圈子,加强教师之间的理论和教学经验交流,变个体学习为互动式学习,增强集体备课的机制,对每个教师的知识体系和授课教程进行系统更新,对其学科范式进行及时转变。促进学习团队的整体协作能力和推进速度。总之,学习型教师队伍是将教学者置于终身学习、集体有意识学习之中, 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学习是一个过程[1]。随着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社会转型和各种社会结构,社会的发展和理论的建设日新月异,使终身学习对每个人来说都日益显示出重要性,只有形成终生学习的社会风气和学术氛围,社会才能快速进步,人才的培养才能符合社会需要。
如上所述,案例教学是优化教学结构和增强公共行政学教学功能的关键,教师应该转变角色,由传统的课堂操纵者转变为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仲裁者,通过灵活互动的课堂教学,使学生能深入理解课程的内涵。完善案例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精心建立好案例库。选择能对应理论教学需要的案例,充分考虑案例与理论的相关性,使学生能够理论结合实际分析问题,案例选取应结合我国现实,紧跟时代步伐,把握焦点问题和改革的重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关注现实问题的敏锐度。可以通过教师团队的合作构建合理的案例库。
其次,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案例教学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专题讨论、小组讨论、小组论证答辩、小组辩论等形式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案例选择要紧扣教学主题,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和可探讨性,学生要有能力深入其中,不能过于艰涩,也不能过于敏感。此外,任课教师要充分备课,能够驾驭课堂气氛和调动学生,能够应对多种局面,要善于进行富有启发性的总结,能够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最后,加强多媒体教学的条件。21世纪是信息高速化、形象化、多元化的时代,单纯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理论教学,应该配以多媒体教学的手段来加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多样性,通过图文并茂的信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要设计好课件,既要内容充实,又要生动易懂。
教师教学应该因材施教,面对当前“90”后的学生群体,应当以新的逻辑模式设计教学思路,既要迎合他们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猎奇心理,也要引导他们戒骄戒躁,形成严谨求实的学习作风。当代大学生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关注理论的实用性,寻求快捷的求知路径。面对这样的现实问题,教师不应按照传统模式强制性的灌输知识,而是应该站在平等的地位,和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和需求,让学生参与到学科的研究和讨论中去,以学促教,教学相长,实现真正的“双向教学”。教师在课堂中应给予每一位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这是新一代大学生乐于体验的学习经历,还要在课堂的案例教学中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深入思考、掌握理论学习的能力,最后,应该引入多样化的考试机制,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不是单纯的试卷考察。
[1]张劲松.公共行政学理论与教学的冲突及其消弭[J].行政论坛,2007(2):108-109.
[2]何蓉.公共行政学对高校教师素质的新要求[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2):89-91.
[3]何得桂.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的困境与突破[J].教学实践研究,2012(3):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