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晨
(烟台职业学院电气工程系,山东烟台,264670)
近年来,高校学生在运动中意外损伤及猝死的事件频繁见诸于报端,引发了社会的热议和关注。如:2012年,北京某一大学3500名学生参加为期二周的军训,期间学生就诊的次数居然超过了6000人次,最高峰时一天有705人就诊;同样是在2012年,长沙某大学一大一新生在军训中猝死;上海某学院一学生在篮球课上猝死。还有诸如“体育测试找替跑”等事件,也曾引发网络的热议。这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如今的高校学生体质存在着相当严重的问题。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师们要给予充分地认识,积极制定方案,引导学生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
我国每5年对国民体质进行一次综合测评。1985年到2010年间的国民体质监测报告显示,我国高校学生身体素质持续下降。国民体质监测的调研是通过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握力和跑步成绩等考察学生的爆发力、柔韧性、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反映的。2005年报告中数据发现,19至22岁年龄组除坐位体前屈指标外,爆发力、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下降,尤其是心肺功能下降严重,与1985年相比,肺活量下降了近10%,其他方面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如19至22岁城市男生、乡村男生立定跳远成绩分别平均下降1.29厘米、0.23厘米,1000米跑成绩分别平均下降3.37秒、3.09秒;女大学生立定跳远、仰卧起坐、800米跑成绩比2005年低了不少。城市女生、乡村女生立定跳远成绩分别平均下降 2.72厘米、0.92厘米,800米跑成绩分别平均下降3.17秒、1.87秒[1]。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越来越让人担忧。
另外,据媒体报道和笔者的了解,我国多数综合类院校和体育专科类院校的非体育专业的高校学生们,近年来在运动能力、灵敏性、柔韧性、协调性、力量、耐力等方面的身体素质指标也呈现出进一步下降的趋势。山东师范大学一位有着 28年教龄的公共体育教师曾经感慨的谈到:“2007年以前男子1000米测试的及格成绩是3分50秒,当时学生们基本上都能够达到及格。而2007年我国教育部重新修订了男子1000米的及格线,较之以前慢了40秒,变为4分30秒及格。但即便是这样,每年的学校测试中,每个班级还是会有三五名学生不及格。如果换用2007年以前的标准,一个班级中将会有一半的男生达不到及格线,这种状况实在是令人担忧。”
面对高校学生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下降,分析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高校学生体质减弱,身体素质持续下降,与他们在中学,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活有着直接的关系。片面地追求升学率,使得学生们课业繁重,考学的心理压力巨大,学校体育课和课外活动往往让步于考试复习等,使得学生们不得不放弃锻炼身体的时间甚至是睡眠时间,久而久之形成习惯,学生们身体上越来越懒得动,思想上对锻炼身体也不再重视,是导致高校学生身体素质下滑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生由高考前的紧张忙碌状态进入高校后,拥有更多自我支配的宽裕时间,很多人一下子就放松了下来。生活变得散漫、无规律,部分学生的生物钟紊乱,经常是凌晨两三点睡觉,到了第二天中午才起床,该上的课也不去上了,旷课成了家常便饭。参加运动,强健体魄更是无从谈起,身体素质不可避免地下降[2]。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不小的改变。首先,在物质生活方面,当代高校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呵护备至,生活条件较之以前要好很多,但是也由此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对食物“挑三拣四”在高校学生中普遍存在。学生们往往忽略合理的膳食结构,肥胖症、心血管病等“文明病”增多。学生的体力活动越来越少,健康问题越来越多。其次,在精神生活方面,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无尽便利的同时也改变了原有的生活方式。在2014年3月21日 的“世界睡眠日”,媒体通过调查发现,人们对各类电子产品,如掌上电脑、智能手机等使用频繁且时间过长,产生依赖,严重影响睡眠,被戏称为当今人们的最佳“床伴”[3]。如今的高校学生们不仅通过网络学习和交流,也更多地通过网络来休闲。各类丰富的资讯和让人眼花缭乱的网络游戏几乎占据了高校学生们的全部课余时间,更有部分学生深陷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中无法自拔,既严重影响了学业又因为无节制的消耗精力体力导致身体机能的迅速下降,危害了自身的健康。
目前,我国部分院校在体育课的设置上不是很合理,这在客观上也造成了高校学生体质的下降。各大学院校通常只是在一、二年级设置体育课,且每周只上一次课,锻炼身体的时间明显不足。到了三、四年级没有了体育课,再加上学生锻炼身体的意识淡薄,学生体质的下降就更为明显。高校中有很多体育运动的俱乐部,学生们可以选修,但是学生们参加这些俱乐部都是凭借着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这样往往会形成偏门偏科,身体素质无法得到全面的、均衡的发展和提高。各类运动中,长跑可以锻炼人的耐力,引体向上可以锻炼人的力量,体操是很好的锻炼柔韧性的项目,但没有多少学生选择从事这些项目加以锻炼身体的。
从1998年以来,国内高校持续扩大招生。全国在校大学生已从1998年的500多万人猛增到如今的3000多万人。大学体育运动场地和运动器械无法跟上和满足高校学生人数激增的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们锻炼身体的热情和愿望。
另外,根据体育法规定,学校的体育设施属于社区性质,必须向社会开放。高校的体育场馆在供本校学生使用的同时也面向社区群众开放,造成场地、场馆的供不应求,严重制约了高校学生锻炼身体的行动。
虽然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学生体质健康体育工作条例》明确了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任务,阐明了“健康第一”的工作目标,但是在有些高校中却并未认真去实施,流于形式,对于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没能给予足够的重视,资金设施的投入不到位,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
高校学生是我国的未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民的素质,因此提高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非常重要。学校、家庭和个人都应加强体育锻炼的意识,舒展活动身体,改变久坐不动的不良习惯和无序的生活方式。学生们应保证每周三次,每次一小时左右的锻炼时间。运动可以分为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有氧运动主要是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抗衰老,提高大脑皮层的工作效率和心肺功能,增加脂肪消耗,防止动脉硬化,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常见的有氧运动形式有步行、快走、慢跑、滑冰、长距离游泳、骑自行车、打太极拳、跳健身舞、跳绳、做韵律操,球类运动如篮球、足球等等。学生们刚开始参加运动时,可选择低强度的运动形式,循序渐进地进行锻炼,保持适度的心率和运动强度。无氧运动可以提升氧气的摄取量,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身体的适应能力,能更好地消耗体内多余的热量[4]。常见的无氧运动项目有短跑、举重、投掷、跳高、跳远、拔河、俯卧撑、潜水等。值得注意的是,强健体魄不能“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高校体育要以学生的“健康第一”为工作的指导思想,切实认真地做好体育工作的管理,增加体育资金的投入,完善体育设施的投入和使用,努力创造学校体育锻炼的良好氛围。学校体育课的教学形式和内容要进行优化组合,改变呆板老旧的教学模式,将娱乐性、趣味性、知识性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使之积极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在体育成绩考核和测评上应摈弃直尺与秒表的机械测评方法,采用能够全面、综合、客观、准确地体现学生个体差异、真实反映学生进步与提高的考核内容和标准,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另外,学校应提供有利条件,帮助和鼓励学生创设多个与体育有关的社团,定期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高校体育教师不仅是高校学生体育知识、体育技巧的传授者,也是学生们模仿的重要对象之一。教师的教学态度、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体育素养和对体育的兴趣。市场经济浪潮下,部分体育教师没有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体育教学及体育知识的自我学习和更新上,教学模式一成不变,教学内容满足不了学生多样化的要求,教学成绩平平。高校体育教师要明确作为一名教师的主要责任,努力钻研本专业,优化教学方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应对于学生们的需求和疑问积极地给予解答,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辅助学生搞好体育锻炼,提升身体素质。
高校学生身体素质的下滑由多方面原因影响所致。体育运动中出现的损伤事件不能成其为放弃运动的借口,为了规避风险而因噎废食将导致更严重的后果,我们应从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和体育专业教师,应将学生的身体健康作为头等大事来对待,加大体育资金的投入,培养体育锻炼的氛围,满足体育锻炼的软硬件需求。为改善和提升高校学生的身体机能和素质做出努力。
[1]陈洪,姜建华,方爱莲.浙江省大学生体质现状的调查和干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5):69-71.
[2]刘贺,孙德瑞,高亭昕,等.辽宁省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2004(2):68-69.
[3]刘强,袁志华.大学生体重与体质健康关系初探[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36-139.
[4]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86-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