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树晓,董菲
(烟台职业学院,山东烟台,264670)
高职院校历来是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2012年2月在国家教育部的《开展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通知》中,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试点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进行了重点安排和部署,在全国高职院校范围内选取500所高职院校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试点。2012年3月,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发展任务。可见,职业教育在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对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对高职院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实现职业技能培养模式转变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
在我国,普通高校主要是以研究综合性知识或原发性知识为主要研究目标,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所需要的元知识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和传播应用性知识和应用型能力,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一线生产的建设、管理或服务所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决定了高职院校在信息化建设内容、方法以及途径上与普通高校是完全不同的。建设怎样的信息化高职院校?怎样建设信息化的高职院校,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而办学定位上鲜明的“应用性”决定了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必须与职业教育的应用性相结合、与培养实践性职业技能相结合,走一条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信息化建设道路。
近几年来,教育部及各级政府非常重视高职教育的发展,在资金上给予了大力支持,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大踏步前进,多数高职院校都建立了高速校园网络,实现了校园网络的无缝覆盖;购置了性能优良的服务器等硬件设备,实现了各种管理的数字化。但是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于缺少可借鉴的成功案例,很多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照搬了成熟的普通高校的建设模式,缺少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设计,总结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误区和不足。
高职院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大多采用了以下两种建设方案:一是参观学习并参考已经建设完成的普通高校的建设方案,按照普通高校的建设模式和建设项目来进行信息化建设。二是采购信息技术生产厂商提供的成型的设计方案来进行信息化建设。
这两种信息化建设的模式都缺乏职业教育的针对性,没有针对本校的职业教育的专业特色来进行相关设计,没有针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锻炼等针对性的设计,学生无法通过信息化手段来进行相关职业专业技能的学习,这样的信息化建设与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相背离。
高职院校作为近几年新发展的高校,国家及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非常高,对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也非常大,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中的硬件建设上投入都很大,校园网一般都是技术最先进、速度最快捷、性能最优越的,但是高职院校的校园网络大多仅仅是达到“高速上网”这个层面,软件建设相对薄弱。实际上,校园网建设只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在高速的校园网建成后,我们应该考虑如何让在高速的校园网的基础上搭建具有本校职业教育专业特色的数字化学习环境,能够充分利用优良的硬件建设成果进行职业技能的培养。所以,软件建设将是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项目,建设能够为教学提供数字化支持的软环境应该成为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2]。
由于各种原因,高职院校很多都是多所学校合并而成,各个校区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应用系统也五花八门。各个应用系统相对独立建设,互相之间没有关联,信息孤岛现象比较严重。目前,大多的高职院校都建设有网站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教务教学管理系统、学生工作管理系统、图书信息管理系统、E-mail系统、OA系统、网上教学资源库系统等应用系统,各个系统都有自己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等,每个应用系统需要占用1台或更多的服务器,服务器也分散在各个使用部门,系统之间没有实现信息共享,数据之间缺乏统一的标准,缺少信息交流的机制[3]。这样的软件建设模式导致了学校资金投入的浪费,管理和服务的效率较低。同时,分散的应用管理模式还存在很大的信息安全隐患。
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具体牵头实施部门的确定,是关乎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成果的重要环节。根据笔者的调查,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基本都是由学校的二级部门——教育技术中心来牵头实施。教育技术中心是掌握核心技术的部门,应该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技术负责部门,但是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会面对诸如校内硬件设备的重组、人员职务分工再分配等触及部门和个人利益的尖锐矛盾。教育技术中心作为技术负责部门不具备这样的职权和能力,这些关系协调不好,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很难顺利推进。
由于历史原因,很多高职院校是由多所职业中专学校合并而成,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参差不齐;一些年纪较大的教师,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是相当出色,但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有欠缺,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机技术手段不熟悉;青年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较为突出,但是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的结合是他们的软肋。
高职院校在制定信息化建设方案时,应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紧贴本校的专业教学,以信息化教学和管理为建设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宗旨,全面规划,系统设计。学校应成立信息化工作领导机构,并赋予其足够的权限能够调配全校的各种资源,领导机构中应有教育技术骨干人员参与,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和引领作用,在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都跟进参与,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骨干成员。同时,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全体教师甚至专业学生参与到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中来,把信息化建设的一些子项目让专业老师们分工合作引导学生也参与进来,自行开发适合学校需求的信息化系统。
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制定自己的建设规划,规划需求、规划项目、规划资金、规划人员。以信息化建设项目带动学校的专业教学观念的转变,用数字化的手段优化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真正做到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各教学部门应根据本部门的专业教学需求,提出有针对性的、长远的信息化解决方案,信息化建设小组要通盘考虑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需求,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做到“做好目前、着眼未来”[4]。
目前,全国包括笔者所在学校内有近500所高职院校正在进行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试点工作。高职院校可以以试点工作为契机和动力,在原有应用系统的基础上,将各种应用信息进行统一整合,实现统一数据库、统一管理和单点登录,消灭信息孤岛。并以专业建设为宗旨、以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搭建起数字化、信息化的专业平台、课程平台和技能培养平台,建立起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数字化软环境[5]。
高职院校可以以信息化建设项目为契机,推动学校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以分管院长为主要领导,以专业建设和教育技术骨干人员组成建立信息化建设办公室,统一调配学校的各种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信息化建设和推广的顺利进行。
高职院校应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让广大教师参与进来,让信息化建设项目同时成为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课程,从而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利用信息化建设的各个子项目,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专业整合的相关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使教师们掌握好信息技术这个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的重要工具,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和工作绩效的提升[6]。
服务地方经济是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技术人才的艰巨任务,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紧贴当地的经济发展方向,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提供企业需要的技能,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与企业紧密联系,充分融合。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信息化建设搭建起一座校企合作的桥梁。通过信息化手段与企业共同开发信息资源,通过建设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将企业的生产过程通过信息化手段传输到课堂,将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信息化手段输送到企业,实现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校企合作、产学结合。
信息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是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高职院校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应从建设的设计阶段开始,紧贴高职教育的的特色,制定出与高职教育相匹配的信息化建设方案,整合校内的应用系统,实现统一门户、统一数据库管理和统一身份认证;以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为建设重点,以搭建起校企合作、共建共享教育资源为目标,不仅让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成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还要成为实现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搭建良好平台。
[1]谢树晓,董菲.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3(1):60-61.
[2]谢树晓,史丰堂. 高职高专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信息化,2006(23):9-10 .
[3]谢树晓,史文妍. 基于松耦合概念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3):17-18.
[4]刘建同.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有关情况和工作考虑[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9):14-16.
[5]赵海兰,张庆莉.高职高专院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6(10):26-27.
[6]何胜晓.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环节的信息化建设及其育人功能[J].教育与职业,2013(6):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