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教学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2014-03-20 05:05陈家华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创造性教材思维

陈家华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年7月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拔尖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转变教育观念,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确立“创新教育”的全新学生观,找准教育与创新的结合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叶澜教授曾经指出:“今日教学改革所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我国学校教育长期以来沿袭从夸美纽斯到凯洛夫的教学思想,确立起一套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三中心的教学体系。这个体系比较突出强调教师的主宰地位,而把学生简单地当成被动的客体。时至今日,大多数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是采用“满堂灌”的形式。以《辛亥革命》一节的教学为例,教师往往是讲授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用现成结论替代学生的思考与探究。这样的教学会严重抑制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独立性和思考性。

众所周知,接受中学基础教育的学生思维最敏捷、可塑性最强。所以这个时期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的最好时机。教师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打破单方面垄断课堂教学的局面,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主体回归。在教学中,教师要力求做到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对教学问题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对教材和教师的结论敢于质疑和反驳,甚至提出标新立异见解的积极性。如在《辛亥革命》一节教学中,教师在作好认知铺垫后,可以向学生提出:中国要改良还是革命?要真革命还是假革命?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你从中悟出什么道理?通过环环相扣的设问,激起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我们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而且是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权威。教师是主动者、支配者。学生是被动者、服从者。”社会、学校、家长普遍认为能严格管住学生的是好老师,能遵守条条框框的是好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师生很难在平等水平上探讨科学知识、交流不同意见,更不用说对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不管教师年龄多大,学识经验多丰富,首先应该明确师生在人格关系上的平等性。学生的思想、情感、行为应得到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只有这样师生的感情才会融洽,课堂气氛才会活跃开放,这无疑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个性发展和有效地进行创造性地学习,学生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

因此,教师应多多鼓励学生怀疑、反驳前人的结论和教师的观点。多一点鼓励,少一点苛求,保护好学生可贵的创新精神。如有位教师在教学“中国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后向学生提出:你们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有何看法?然后提示,对历史问题的评价要从历史角度进行辩证的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有了以下结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实施,有利于抗击外来侵略,稳定社会秩序,进行大规模建设;是滋生腐败、暴政的根源,不利于建设民主政治;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闭塞了才智,不利于科技创新等等。可见,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开辟出新的思维境界。

3.灵活运用历史教材

在高考指挥捧下,教材成为广大师生人人尊奉的金科玉律。教师仅以传授教材知识为宗旨,学生以机械地接受老师所给现成结论为己任。教师教书、学生背书、考试考书至今还是师生的法宝,这就严重忽视了历史知识的拓展,忽视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此僵化的教学,“学生只追求知识量的积累,而没有勇于探索未知领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获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创新教育要以开发学生智力为重,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目的,主张知识是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基础。教学质量高低并不是以背多少书本史实为标准,而是以能否发展现代人的素质和个性特长为衡量标准。

当然,创新教育并不是脱离教材,也不是教教材,而是需要教师灵活运用教材。教师要把探究性教学模式引入整个课堂教学中,善于提出一些问题,解决一些问题,并留下一些问题。给学生更多选择、表现和创造的机会,逐步使学生学会创造的方法。

如在学习古代希腊、雅典的历史时,教师可鼓励学生大胆跳出教材所给定的知识,参考所提供的材料,用创造性思维来回答有关问题:①几乎在同一历史时期,古代中国为什么会结出专制制度之果,而古代希腊却开出了民主制度之花?②古代雅典的民主制与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有何不同?③雅典民主制度为近代西方社会政治文明建设带来哪些影响?这些问题教科书上并没有现成答案,教师多提一些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问题,必将有益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巧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大量事实表明,创新与兴趣紧密联系在一起,兴趣越浓,创新能力越强。创新教育必须把学生从沉重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把学生消极被动学习变为有兴趣地学习、乐在其中地钻研。这样,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蓬勃发展。

在历史教学中,常见辛勤的园丁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唯恐讲得不周到;在课件上有大量辅助资料,唯恐不全面。而学生面对繁琐的记忆内容,刻板的学习氛围,其学习兴趣、热情又从何来呢?在这种情况下谈创新能力培养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已。因此,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实际,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生动活泼地开展教学。如果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挚饱满,其创造性思维必然不断萌发。

2.让学生大胆质疑

在哈佛大学流传着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索问题。

首先教师要善于提问。教师提问要注意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给予不同难度的问题,使学生有“跳一跳能摘到”的感觉;设计的问题要恰当,能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设计问题要有启发性、有新意,要循序渐进。如在教学《朝鲜战争》时,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①朝鲜战争何以成为一场国际性的局部战争?②朝鲜战争为何只是一场国际性的局部战争?这样从分析到综合,有利于促进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其次,学生要敢于质疑。这是形成创造性思维不可或缺的手段。书上的结论固然来得容易,但那只是鹦鹉学舌式的学习,与培养创新型人才格格不入。教师要鼓励学生不要满足现成的认识,敢于质疑,勇于突破。教师面对学生标新立异的疑问,只要持之有据、言之成理,都应予以肯定和赞赏或予以引导。要保护好学生积极思维、深入探究的热情。

3.让学生学会比较

比较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面。学生通过比较学习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巩固深化所学知识,从而做到在比较中有新的发现和新的创造。如教师在教学“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时,可向学生提出中国的民主批判思想未能实现中国社会转型的原因;在教学“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时,可向学生提出16—18世纪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命运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有比较才有鉴别,才有新的认识。通过对这类问题的思考,学生广阔性与灵活性的思维能力会大大加强。

三、渗透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中学历史教师应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的有关内容,适时有机地对学生渗透创新意识,大力培养其创新精神。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渗透。

1.有创新才有发展

千百年来,人类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不断进步,动力就在于人类不断创新。如在教学“明清文化”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明清文化与宋元时期文化作比较,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宋元时期我国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到明清时期我国科技却处于停滞状态。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认识到明清时八股取士,不必讲求实际学问;清朝大搞文字狱,闭关锁国,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窒息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从深层次来看,明清时期,封建上层建筑顽固地阻碍着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落后的自然经济不可能为科技发明运用开创广阔天地,从而导致明清文化缺乏开创意义。

2.创新属于敢于怀疑的人

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的人往往不满足于现状,不墨守成规,敢于提出新主张、新方法。如在教学《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一节时,教师应指出:英国科学家牛顿提出“三大定律”曾经是物理学上的绝对真理,可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却在20世纪提出著名的相对论。相对论表明,离开地球的特定引力条件,牛顿定律就不再是真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这种全新的时空观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一次根本性变革,对整个自然科学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创新属于勤奋刻苦的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科学是在不断更新着的真理,只有勤于钻研,善于思考,创新的火花才能在不断探究中迸发闪烁。如教师在谈到马克思撰写《资本论》时,指出马克思为此曾研读了1500多种著作,学会了欧洲主要国家的语言,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是勤奋才有马克思的理论创新和巨大成就,使学生从小树立起热爱科学、刻苦钻研、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

古希腊哲人普鲁塔戈在3000年前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会思考、能创新的人才。让我们基础教育的工作者用智慧的火种,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点燃中华民族21世纪的希望之光!

(责任编辑 庞丹丹)

猜你喜欢
创造性教材思维
教材精读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